03.07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于帅历史与诗歌



其实从满洲统治阶级立福临为皇帝那一刻起,豪格就是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及其其他势力的一个弃子了,没有了这些支持,他其实是没资格当摄政王的,更没有资格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

大家可以看看清史稿的记载: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羣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这段记载透露出两个消息:一是福临的继位虽然是豪格与多尔衮妥协之下的结果,但更是意味着以忠于皇太极的势力,是开始支持福临,不再支持豪格了。二是不只是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辅政,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也成为摄政王。

大家想想,豪格为什么可以跟多尔衮抗衡争夺皇位呢?

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所以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势力会忠于他,所以掌握两红旗礼亲王代善和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会支持他。

等到确定皇九子福临继位,这些忠于和支持皇太极的势力,自然是将重心转移到福临身上,说句不好听的,豪格已经被放弃,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这时候豪格只有自己掌握的正蓝旗,自然无法与拥有两白旗及其其他大臣支持的多尔衮抗衡的。

而且多尔衮是见势不妙,马上改变策略,与济尔哈朗商议以后,提出拥戴皇九子为帝的,两个人可谓是拥有拥立之功;福临当时尚且年幼,并没有理政能力,所以封这二人为摄政王,也是名正言顺的。

因此豪格自然是眼睁睁的看着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自己则是原地踏步。

当然还有关键在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大家可以看看同时被封为摄政王的还有郑亲王济尔哈朗,而济尔哈朗是支持皇太极子嗣继位的,说白了他属于是忠于皇太极势力的一方。

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同为摄政王,也是一种平衡之术,用以牵制多尔衮,免得多尔衮一个人大权独揽,所以豪格自然更没有必要去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了。

当然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虽然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同为摄政王,但很明显前者是远远不如后者的,最起码就政治上而言是如此这般的。

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开始各个击破,先以谋逆的罪名将代善的孙子阿达礼处死,理由是阿达礼参与了拥立多尔衮为帝的阴谋,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夺取了由代善掌握的两红旗。

然后多尔衮又借口豪格曾诬陷自己有称帝的野心,将其亲王的爵位革去,再趁机将两黄旗也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随着多尔衮力排众议率领清军入关以后,可谓是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开始权势滔天起来,因此从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是真正的大权独揽;清庭大小臣工的奏折都要交给他批阅,还将顺治帝的玉玺置于自己的王府之中,以便于处理政务。

顺治五年,多尔衮更进一步,找了一个对豪格谋逆行为知情不报的理由,将济尔哈朗贬为郡王,虽然后来复为亲王爵位,但济尔哈朗被派往外出征战,很明显的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而肃亲王豪格则是被多尔衮下狱,不久莫名其妙的身亡,豪格死后,福晋被多尔衮所纳。

同年66岁德高望重的代善也老病而死。

多尔衮就这样一步步权势滔天,所以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反倒是显得默默无名,因此存在感特别低。

所以今天大家提起清初摄政王之时,很多人只知道多尔衮,却下意识忽略了济尔哈朗。而济尔哈朗身为支持福临这方的摄政王,本是牵制多尔衮,平衡朝局的,更是豪格不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原因之一,结果因为政治能力远逊于多尔衮,所以被人忽略了他的存在感,忽略了豪格不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原因之一。

当然最后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豪格是典型的有勇无谋,并没有什么政治能力,所以当时并没有反对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不然也不会落得一个被多尔衮下狱诬陷至死,妻子还被多尔衮所抢的凄凉下场。


宋安之


不是不争,是没有办法争

皇太极死后,当时皇位的继承形势是:

豪格掌握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合计61个牛录;多尔衮、多择掌握正白、镶白二旗,却有65牛录;代善一人掌握正红、镶红两旗,合计51牛录;济尔哈朗掌握镶蓝旗,有33个牛录。

如果当时大臣提出具备继位资格并要求即位时,豪格一口答应,皇位也就是豪格的了,代善不会反对,济尔哈朗也难以反对,多尔衮就算想反对,也因势单力孤,若反对只有失败的下场。

但豪格没有抓住这个机会,被多尔衮提出了年幼的福临即位。

中立的代善,自然不会反对,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就可以。

济尔哈朗,可能早就和多尔衮结盟——因为只有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结盟,多尔衮才有优势(65+33=98个牛录),自然赞成多尔衮的建议。

豪格原本有两黄旗和众多大臣的支持,但却错失机会,导致无法即位。多尔衮则是因为代善中立,自己若即位,一旦中立的代善反对,豪格61牛录+代善51牛录,就有112个牛录,济尔哈朗自然不会继续支持多尔衮,多尔衮必败。

因此是:豪格能即位但错失机会,多尔衮想即位但失败风险太高,最后只有让福临这个小孩子即位,自己控制朝政。

豪格为什么不争摄政王

首要原因是豪格沮丧——到手的皇位就这样飞了。自然对摄政王没有兴趣。

其次争摄政王会让豪格形象被毁:皇位你不争,你争一个摄政王?你傻啊!

代善在皇太极时期就因为被皇太极所忌而不问政事,因此奉行中立,对于摄政王更加不愿意去做。

多尔衮作为提出让福临即位的人,当仁不让的当摄政王。

济尔哈朗作为多尔衮盟友,也信心满满的要做摄政王。

垂头丧气的豪格、与世无争的代善、信心满满的多尔衮、济尔哈朗,因此摄政王自然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

再说,摄政王很有可能就是多尔衮给出让济尔哈朗结盟的条件。

没心情争也不好意思争,就是豪格为什么不能成为摄政王的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豪格不是不争,他只是争不过。

皇太极死后,八旗因为继位人问题,大致分为四派。

①:支持豪格。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和豪格的正蓝旗明确支持豪格。

②:表面中立。代善及其儿子统领的两红旗有意支持多尔衮。因为多尔衮的能力明显比豪格强出几个段位。但代善碍于情面,以及害怕八旗内战,导致满洲灭亡,他就没有明确支持多尔衮。

③:支持多尔衮。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人统领的两白旗明确支持多尔衮。

④:反对多尔衮。索尼、鳌拜等皇太极心腹将领统领的两黄旗明确反对多尔衮,他们支持豪格继位,但也没把话说死。两黄旗最低的底线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由上可以看出,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的基本盘是差不多的。多尔衮差不多有六十多个牛录,豪格也有五十多个,双方要是火拼,是势均力敌的。



虽然说两红旗有倒向多尔衮的可能,但两黄旗也是明确反对多尔衮的。尽管两黄旗并非是一定要拥立豪格,但假如多尔衮敢明抢皇位,两黄旗肯定是要跟多尔衮拼命的。

PS:为了防止多尔衮继位,两黄旗当时是打算跟多尔衮的两白旗火拼的。比如正式商议继承人的当天,鳌拜、索尼等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按剑而前,对着多尔衮武力示威,扬言:“如果不立先帝之子,两黄旗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所以,即便把两黄旗和两红旗也拉进来,豪格和多尔衮也是势均力敌的。

好,既然豪格和多尔衮势均力敌,那豪格怎么会输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两人的政治韬略差的太大了。

多尔衮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敏锐的发现了豪格和两黄旗的联盟有一个软肋——两黄旗只是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但并不要求一定是豪格,别的儿子也可以!

于是,多尔衮就在火拼发生的当口,及时的抛出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利用福临继位为契机,分化了两黄旗与两蓝旗的联盟。(也有一种说法是豪格的盟友济尔哈朗提出拥立福临)



福临继位后,多尔衮不可能再继位,于是两黄旗就不再武力相博了,而是支持福临,不再支持豪格。

因为失去了两黄旗的鼎力支持,而且两红旗又倾向于支持多尔衮,所以福临继位后,豪格就彻底落了下风。

准确的说——豪格和福临都落了下风,只有多尔衮占了上风。因为多尔衮以福临太小为借口,给自己戴上了一顶辅政大臣的帽子。



当然了,豪格也不是大傻子,他的盟友济尔哈朗也捞到了辅政大臣的帽子,幸运的与多尔衮共同辅政,各掌四旗之兵力。

但是,无论是豪格还是济尔哈朗,他们玩政治都远不如多尔衮。到最后,他们被多尔衮玩的半死不活的,也就不奇怪了。

比如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让豪格领兵去打张献忠,这就明显是折腾豪格了。豪格打的好也就罢了,一旦战况不利,多尔衮必然以辅政大臣的身份给豪格穿小鞋。

再比如说,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多尔衮自己本身就行为不检,他还揪着济尔哈朗小辫子不放,说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直接就罢了他的辅政职务。

济尔哈朗被贬,豪格一派就彻底失势了。

其后,多尔衮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逮捕下狱,并最终弄死在了狱中。(而且还抢了豪格的老婆)

豪格被捕入狱期间,多尔衮让贝子屯齐、屯齐喀等人诬告济尔哈朗,说他在皇太极大丧期间图谋不轨,谋立肃亲王豪格。以及他扈从入关后,擅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找各种理由要弄死他。(问题是这些问题多尔衮自己也有干)

最后,所幸是满朝大臣反对,济尔哈朗才从轻发落,降为多罗郡王,捡了一条命。



所以总的来说,豪格不是没争皇位,他是真的争不过多尔衮。豪格跟济尔哈朗在多尔衮面前都是纯粹的武夫,他们玩政治,哪里是老谋深算的多尔衮的对手。


Mer86


当然不是不争,而是局势令豪格失去机会。

一、豪格最初的强大,是虚假的。

八旗之中表面有六旗支持豪格。但也要分具体情况,实则只有豪格自己的正蓝旗才是绝对支持豪格,其余5旗各有算盘。

具体来说,就是6旗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反多尔衮当大汗。一旦这个共同前提没有了,豪格也就失去了优势。



1、两黄旗

两黄旗绝对支持皇子。

就如代表人物索尼宣布的—先帝有子在,必立其一。

而皇子并非是豪格一人。

事实上,对两黄旗来说,非豪格的皇子,随便哪一个,都远比豪格更能保障自己的利益。

因为豪格有自己的正蓝旗,豪格当皇帝,必定亲近提拔正蓝旗,两黄旗的皇帝亲军身份反而会被削弱。

2、两红旗

控制两红旗的代善此时没心思参加夺嫡,因为代善的子孙此时青黄不接。

也因当初合作逼迫阿巴亥殉葬的四大贝勒只有代善还在,代善坚定反对多尔衮——多尔衮当皇帝后难道不公开清算阿巴亥事件?

所以对于皇太极的哪个儿子当皇帝,自然无所谓。同样,小皇帝才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3、镶蓝旗

济尔哈朗才是真正效忠皇太极的。也因此他开始支持豪格与多尔衮竞争,后面建议豪格与多尔衮都退出竞争,并推荐多尔衮做辅政王作为补偿(反过来,多尔衮投桃报李,推荐济尔哈朗也担任辅政王)。

二、豪格错判局势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代善开场白之后,多铎率先出面,第一个竟然推荐豪格。

豪格蒙圈了啊。半天才假意推辞说,我福薄德浅不能担此大任。



多铎早就算好了。接过话头就说,既然大阿哥说自己福薄,那就大哥(代善)来担任。

代善哪有胆量在两黄两白之间当傀儡,急忙说没有哥哥继承弟弟皇位的道理。

多铎然后大言不惭推荐自己,太祖当初遗诏上提到我,那就我来当大汗吧。

此事当然不行,多尔衮假意斥责,太祖遗诏上还有我的名字呢(这两兄弟,配合得天衣无缝啊,轻松就让豪格暂时失去话语权)。

议题暂时冷场。而此时,豪格竟然离席了!

他以为,自己是宴席上的红萝卜离不开?

可他就这么任性,离开了。

鄙人估计,豪格认为6旗都支持自己,局面完全可控,以后还得继续开会讨论。我现在离席——那是君子坦荡荡啊。

索尼:



鳌拜:



随后,两白旗推荐多尔衮。两黄旗大将比如索尼等坚决反对,鳌拜甚至拔剑怼多铎,宣称除非从自己尸体上越过去(你当顺治与后面的孝庄为什么要提拔鳌拜?)。代善只好出面斥责鳌拜,驱逐出去。

到此,济尔哈朗提出自己的建议。

众人豁然开朗。

多尔衮急忙推荐福临。令场面上极为和谐。

福临当皇帝符合六旗的共同诉求;两黄旗皇帝亲军身份得到保证;两白旗与镶蓝旗利益得到扩张;皇太极正妻哲哲利益得最大化。

而两黄两白镶蓝五旗已同意,代善当然不会表示反对。事情就此定案。



三、豪格是最大亏损户

有人说博穆博果尔也损失惨重。

其实不然,仅博穆博果尔有异父长兄这一条来说,贵族会议就不会选博穆博果尔。

豪格为自己的错误判断付出了沉重代价,不仅身死家破,正蓝旗被吞并,老婆都被多尔衮兄弟分了去。若他不离开会场的话,哪怕最终依旧是福临当皇帝,豪格也有足够理由索要辅政王的待遇,结局当然不同。


四川達州


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本来是豪格占据绝对优势,可惜豪格优柔寡断并说了一句谦虚的客气话,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最大失败者。

豪格的母亲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本来豪格应该是皇太极的嫡长子,又立有很多战功,理所应当被皇太极立为储君,但因为豪格的母亲大福晋乌喇纳喇氏见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时没有下轿,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因此豪格也失去了嫡子的身份,这也许是皇太极一直没有立豪格为储君的原因。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52岁的清太宗皇太极暴亡,据说是被弟弟多尔衮害死的,因为多尔衮与皇太极的庄妃关系暧昧。皇太极生前未立下遗旨,所以众宗室旗主大加争夺皇位。

作为皇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豪格争夺皇位的主要竞争者就是多尔衮。

当时的多尔衮由于功劳太大,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对手。豪格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实力强大的、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豪格的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豪格为皇帝。

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当时威望最高的是掌握两红旗的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至此,豪格不仅得到地位最高的两位亲王代善、济尔哈朗的支持,而且得到八旗中正黄、镶黄、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六旗的支持,可谓占据压倒性优势。

而多尔衮这边只有镶白旗和正白旗两个旗及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的支持,总体实力明显不如豪格。

就在这关键时刻豪格犯了致命的低级失误! 在皇位协商的会议上,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谦虚了一下,扔下一句“我德小福薄,难以承担皇位”的客气话后,就径直退出了会议,回家等着黄袍加身了。

豪格这一走,情形可就是急转直下,多尔衮立即抓出豪格的客气话的话茬,认定豪格无意于皇位,已经自动退出竞争了。

而豪格自己的离去也让他的支持者顿时懵逼了,真是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想使劲也使不上力了。

就这样两方僵持不下,直到两黄旗的大臣们带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为帝,也必须要由先帝之子克继大统,否则就刀兵相见。

眼见自己当皇帝是没戏了,多尔衮接受与自己有私情的庄妃的建议,于是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即拥立皇太极与庄妃生的第九子福临即位,而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作为摄政王。


最终,这个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大意失荆州,在大好形势下却过于谦让,拱手将唾手可得的皇帝宝座让给了自己的九弟福临,豪格“性柔”的缺点暴露无遗,如果他有多尔衮当仁不让的魄力,皇位必将被其握于手中。

小皇帝顺治继位后,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逐渐权势熏天,不仅把持了清朝的最高权力,还娶了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成为皇父摄政王。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率清军平定张献忠义军以后胜利班师,没想到却被多尔衮找了个借口下入大牢,39岁的豪格在狱中被多尔衮派人毒死。叔侄二人的争斗以多尔衮彻底获胜而告终。

虽然多尔衮与侄子豪格在政治上剑拔弩张,而实际上他们不仅仅是叔侄关系,而且是连襟关系。

多尔衮的嫡福晋和豪格的继福晋都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她们是亲姐妹关系。

豪格死后,多尔衮便将这个“小姨子”纳入了王府。 而多尔衮的这位小姨子博尔济吉特·杜勒玛,是孝庄太后的堂妹,在崇德元年豪格杀死原配妻子哈达那拉氏后嫁给了豪格,四年后成为了肃亲王大福晋,然而她在豪格遇害后也被多尔衮收入囊中。

据说多尔衮非常喜欢这位小姨子,杜勒玛曾经为豪格生下一个儿子叫富绶,多尔衮竟然亲自教富绶骑马射箭,甚至喜爱。

1650年12月,38岁的多尔衮在古北口的狩猎中意外坠马身亡,一代枭雄竟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宣告了大清多尔衮时代的落幕。第二年,顺治帝亲政,宣布剥夺多尔衮、多尔衮母亲阿巴亥和多尔衮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的皇帝和皇后封号,并将多尔衮毁墓鞭尸,宣告了大清帝权时代的回归。


厚德载物49847


多尔衮当摄政王,不是你豪格一句: “我认为同不同意的问题”, 也不是“争不争、抢不抢的问题”,而是多尔衮一句:“我不要你认为,我要我认为……的问题!”
(多尔衮)


剧照

且看当时天平的重量更倾向哪一方!

豪格(1609—1648年)身为皇太极的长子,相对于多尔衮来说,拥有更大的机率夺得皇位的继承权,当时豪格手中的政治筹码有:

(豪格)剧照
  1. 身为皇太极长子,正直壮年,35岁(比多尔衮大三岁)
  2. 久经沙场,屡获军功,战绩卓越
  3. 仪表堂堂、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有才”
  4. 拥有八旗中的正黄、镶黄、正蓝中的三旗大臣拥护,其中两黄旗贝勒更是对其忠心不二、誓死效忠

这样好的条件比只拥有正白、镶白两旗支持的多尔衮绝对更为有利,但这么好好的一手“王炸”,为何却在豪格的手里打的如“一坨屎”一样了?
(豪格)
剧照

分析豪格还得从他自身 找原因!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插曲:1643年8月14日这一天,商讨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 在崇政殿举行,会议由当时地位最高、年纪最长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他提议以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为由继承皇位,获得朝中大臣(主要是三旗)的支持。

但豪格却在此时老毛病又犯了,为了却体现他身为长子应有的“绅士”风度,(因为他觉得有三旗的鼎力支持,继承皇位那是如鱼得水、妥妥的事儿)于是谦让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想学当年窝阔台一样,被帖木格、拖雷等大臣三次扶上皇位,自己才勉强的答应,以表示自己的谦恭,同时又能赢得朝臣的“众望所归”,取得一石二鸟之妙。
(窝阔台)
剧照

但是豪格这一让却“反被自己活活整死”

多尔衮见机说到:“既然皇子当中的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此时多尔衮也有两白旗和两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豪格一时一筹莫展、自己说出去的话,如果当面反悔,那岂不是出尔反尔?让别人以后怎么诚服于自己了?于是不再过多辩证,只好“哑巴吃黄连”,对此默认!

所以我们通过这件事,就能看出来,豪格他是有性格缺陷的,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自以为是的做了,把这块到嘴的肥肉,拱手让给了别人!正是应了那句:“性格决定命运”亘古不变的哲理啊!


“福临”(顺治)的继位,让豪格成了众矢之的!

满洲统治阶级立福临为皇帝那一刻起,忠于豪格的两黄旗及其他势力就逐渐开始“众叛亲离”了,没有了这些人的支持,豪格不可能有资格当摄政王,更没有资格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多尔衮)
剧照

再者多尔衮略施小计,除了自己当摄政王以外,还提出了济尔哈朗当政!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身为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是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剧照

济尔哈朗是站在第三阵营的(两边都不依靠谁),多尔衮提出让济尔哈朗进来,从而打击排斥豪格。

可以说,济尔哈朗的加入一下就把第三阵营的人团结拉拢了过来,不仅多尔衮他自己获得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让第三阵营的人看到了未来的出路,更大的笼络了人心。这样,当他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就占据了绝对的支持率。

所以此时的豪格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自己害了自己!根本就没有实力去与多尔衮争锋相对,只能低头默认,自己“种的树、结的果,还得自己吞下去!”

可查资料《清史稿》


文史议春秋


不是豪格不争不抢,而是豪格没有与多尔衮抗衡的能力。

多尔衮想当皇帝,不就是豪格把多尔衮拉下马的吗?为什么说豪格没有与多尔衮抗衡的能力?

此一时彼一时也。

皇太极死后豪格之所以能够与多尔衮相抗衡,是为了支持豪格代表皇太极一脉与多尔衮对抗。

八旗子弟当中,两白旗是完全忠于多尔衮的,这与多尔衮征战多年立下的威信有极大的关系。反观豪格身边的两黄旗是忠于皇帝的,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可以与豪格齐心协力,一旦皇位交给福临,两黄旗就与豪格没有任何关系了。

其他的左右摇摆的六旗更是倾向于多尔衮,绝对不会忠于寸功未立的“公子哥”豪格。

所以六岁的福临一继位,豪格就成了孤家寡人,没有了利用价值,更没有了“从龙之功”,根本不会有人冒着生民危险与多尔衮对抗。

更何况双方之所以妥协,就是因为各退了一步。

多尔衮是放弃了唾手可得的皇位,两黄旗则是抛弃了豪格,选择拥立先帝之子福临。

皇位是多大的诱惑,两黄旗这不光是得罪了多尔衮,更背叛了将皇位是为己有的豪格,所以两黄旗的势力巴不得离豪格远远的。

尽管如此,两黄旗的势力还是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击,两黄旗的代表人物“满洲第一勇士”鳌拜,就因此曾经支持豪格,深深地得罪了多尔衮。

虽然鳌拜确实骁勇善战,多次立下大功,却被多尔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虽以大功凯旋,短短数月间却被多尔衮论死两次,多亏了鳌拜命大这才活到了康熙年间。

威胁最大的豪格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虽然也立下了一些战功,却被摄政王多尔衮隐瞒战功不报,下狱之后死于狱中,就连福晋也被多尔衮抢走,极其凄惨。

所以,不是豪格不争不抢,而是根本无法与多尔衮抗衡。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焦点不是谁当皇帝,而是两黄旗和两白旗的根本利益,利益合适的话,谁当皇帝无所谓,否则闹得再凶,索尼和鳌拜也不会让两黄旗把崇政殿围了,打算拼命。(更新的有些晚,以闲聊的方式说吧)

两黄和两白的矛盾,我几个月以前写过,努尔哈赤他掌两黄只是个形式,八旗都是他的,他伸出手来,八大旗主都得递爪子,他活着的时候,所谓的旗主其实相当于是降格使用的,只相当于皇太极时期的旗臣,他们的牛录、资源,包括他们的小命都是努尔哈赤一句话的事儿,随意分配,予取予求^_^。

关于八旗掌控力,这里插一句,皇太极最后南面独坐也不尽是野心使然,努尔哈赤死后权利一下分散,真正的各归其主,所以开始谁也不服谁,代善背后念三阴,阿敏东征朝鲜以后好悬直接在朝鲜独立,要不是随行一群人和他弟弟济尔哈朗死劝,当时就自主移民了,所以才有了后来永平四城的事。至于莽古尔泰,那确实是皇太极出于内心的厌恶才阴他的,为了讨好努尔哈赤,竟然把自己亲娘杀了邀功,而且如果不是德格类,莽古尔泰抽出刀来弄不好真要血拼,太不拿皇太极当回事。

说这干啥?努尔哈赤对八旗有绝对的掌控力,所以在晚年把自己的两黄旗都分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自己啥都没剩,相当于两黄降两白,当时没人敢说什么,几年后两黄也都认命了,习惯了,为什么后来的两白实力那么彪悍,资源那么充足,都是和努尔哈赤一起发家的,家底厚,条件好,待遇高,装备精良,都是降旗下来的。而皇太极的两黄是整旗抬上来的,原两黄不敢炸毛,现两黄吃惯了甜头,皇太极又死了,当然敢为了保住两黄旗的位置拼命了,多尔衮如果上台,不会用两黄原班人马的,他们铁定降旗两白。

豪格掌正蓝?没错,但是他在皇太极的特意安排下,还扮演着两黄旗臣的角色,负责管理工作,可以平稳过度,所以豪格虽掌正蓝,上台却不会把正蓝整旗抬旗,两黄利益不受损。

这就是两黄、两白的“前世今生”,从旗主到旗臣再到中低层,都顶牛。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事情的原委: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他却不争不抢呢?

因为豪格走了啊,根本不知道这事,索尼和鳌拜为了他能登基,剑拔弩张把崇政殿都围了,豪格竟然想学皇太极三请三让,拍拍屁股走了,他以为两黄旗会为他拔得头筹,成竹在胸(主要是因为皇太极在生前已经让他接手一部分两黄事务,所以他以为这么熟络的关系万无一失,他还以为他当皇帝相当于是皇太极的遗愿,可惜无论多少个以为终究还是以为),文章开头的利益关系他没有分析清楚,虽然两黄开会的时候他也在场,但是类似多尔衮探听风声时候,索尼所给他的底线(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但没提豪格,相当于已经退让一步了,多尔衮在崇政殿上的决定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准备,这也是他的底线,不能让豪格掌权,反正皇太极的儿子就行呗),这种话没人和豪格说过,所以:

多铎请立多尔衮;

多尔衮犹豫不决;

多铎以努尔哈赤遗诏为由,自己想当皇帝;

多尔衮说:遗诏上还有人家豪格的名字呢······可不止你多铎。

豪格说······他说:

“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他就走了,他轻飘飘的走了······

等到知道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大局已定后,大骂多尔衮但也于事无补,不过效果还是有的,骂完以后,他被削爵了,虽然他骂的是真的,多尔衮真的有病,而且病的不轻,这点多尔衮自己也承认,从小体质就不好,松锦大战的时候,身体完全被拖垮了,他的药,有几味重要药材,只有朝鲜有(我对中医不了解,或者是只有朝鲜的特殊品种或者效力还能入药,反正他使用了“求”字,让朝鲜世子帮忙收集药材)。

索尼和鳌拜背后是整个两黄旗的利益,他俩就是死在当场也没脸回去说出“失败”二字,所以不豁出去脑袋也不行,背后无数人盯着呢,开会就无数轮了,没有退路。

多尔衮的底线就是豪格不能登基,因为多尔衮会死的妥妥的(“若立肃王,我等具无生理”,这可不是多尔衮说的),所以如果突破这个底线,即便不分家也会搞些大动作。

深入分析的话,豪格和多铎是非常明显的争夺行为,多尔衮因为从索尼口中得知了两黄底线,反倒是最早做出让步的,事实上,这场不到10天就被压下的闹剧,只有代善和多尔衮在一开场就就知道规则、进退,豪格本有机会,但是他自己“放弃”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点,即便他在当场,结果也还是如此,多尔衮已经让步了,再不让他摄政,福临又是豪格的弟弟,那多尔衮就不干了(自己的基本安全还是无法保证),代善明白这些,所以不会由着豪格任性。

两黄底线早说了,也不能把多尔衮三兄弟逼得太狠,他们即便亮了家伙,多尔衮也是对他们摆摆手让他们这些奴才出去,其实和说“滚出去”没区别了,多铎就更不用提了,他真敢当场剁了鳌拜,所以即便两黄耍狠在先,他也毫不在乎,不单要多尔衮登基,甚至自己也要登基,根本就拿索尼和鳌拜当死人,这种态势,索尼和鳌拜哪能不明白,也是见好就收。


古今通史


自古以来,争夺皇位都是一件伴随腥风血雨的大事情,为了成为九五至尊一些皇子甚至不惜对自己的亲兄弟痛下杀手,可以说通往帝位的道路上铺满了累累白骨。

受古代宗法制的影响,上一任皇帝的嫡长子不出意外自然会继承皇位,可凡事都有例外,就像清朝时期的豪格,他身为皇太极的嫡长子,不但没有上位反而允许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并不是豪格愿意让多尔衮成为摄政王,而是因为自己争不过人家。

首先我们来看看豪格争夺帝位拥有什么样的优势。

第一、皇太极的嫡长子。虽然皇太极在暴毙之前没有设立储君,但是在血统上豪格是上任帝王皇太极的嫡长子,所以他最具继承皇位的资格。

第二、两面蓝旗、两面黄旗的支持。镶黄旗下索尼、鳌拜对于豪格都是鼎力支持的,不仅如此,就连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也是公开支持豪格,这让豪格占尽了形势的优势。

第三、年龄上的优势。如果说皇位继承人是在各大皇子中产生的,那豪格同样占据了优势,因为除了他以外其他皇子都还未成年,在年龄上并不适合继承皇位,因此豪格的胜算最大。

不过实际上,这些优势在多尔衮面前还不够看。

首先,虽然宗法制贯穿封建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并非所有的朝代都遵循这个制度,比如清朝,他们采取的是“秘密立储”而非“嫡长子继承”,非嫡非长的皇太极能够上位就是这个原因。

因此豪格嫡长子的身份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他手下的将领在根本上忠心的是清王朝而不是豪格本人,只要继位的人是皇子即可。所以在多尔衮掌握大权时鳌拜曾威胁他如果继承皇位的不是皇子,那他和手下将会在皇太极坟前自尽。

其次,多尔衮所掌握的兵力要强于豪格。有道是“实力才是硬道理”,豪格会对多尔衮妥协让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难以与其抗衡。皇太极在位期间,屡立战功的多尔衮可谓是深受宠信,甚至皇太极还将正白、镶白两面旗交由多尔衮三兄弟统领,这两面白旗是当时清朝实力最强悍的部队,不但人数众多,而且身经百战。

再看看豪格的势力,即使两蓝、两黄四面旗加起来也无法和多尔衮相媲美,况且他们内部也并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正黄、镶黄旗的将领支持的是清朝任何一位皇子,只要不被外人夺得皇位他们就不会太在意,这就为给后来多尔衮分裂豪格集团提供了机会。

豪格最后作死般的“谦虚”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虽然豪格相比多尔衮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可他仍然是众多继承者中最具竞争力的,因此很多人都建议让他继承皇位。

可这位仁兄脑回路清奇,想要学蒙古族的传统在继承皇位一事上通过“欲迎还羞”来凸显自己的谦虚,所以当有人将他扶上皇帝时候,豪格就以“德小福薄”为由屡次推辞不就。

本来对于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诸位大臣都心知肚明,所以他们也会竭力迎合继承人,可那时有多尔衮这个变数。当豪格多次拒绝皇位以后,多尔衮就不按常理出牌建议让福临(即顺治帝)继承皇位,这可把豪格整蒙圈了,让他骑虎难下,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根本无法收回,况且这么做也不违背“皇子继承皇位”的基本原则,他手底下的将领也不反对,因此他只能含泪同意。

再到后来,多尔衮为了安抚豪格的势力便提议双方各自派出一个摄政王辅佐顺治。事已至此豪格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将制衡多尔衮的希望寄托于自家摄政王的身上,所以他派出济尔哈朗前去制约多尔衮。结果事与愿违,济尔哈朗不但没有牵制多尔衮,反而让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到最后已经没有任何能对抗多尔衮,豪格也落了个惨死大牢的下场。


其实从头到尾豪格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他在政治上只是一个懵懂的小白,而他的对手多尔衮久经政治手段远不是一个新人能够相比的,所以豪格才会被多尔衮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向灭亡,不过最后多尔衮也被顺治帝所制裁,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执笔灬写史


豪格与多尔衮二人都是清军能够入关的绝对功臣,皇太极是多尔衮的哥哥以及豪格的父亲,皇太极死后本应豪格继位,并且有正黄旗、镶黄旗以及正蓝旗的支持,可多尔衮的实力也不可小觑,也有正白镶白,两旗人马的支持。

既然豪格有三旗人马支持,就算登不上帝位,何不争个摄政王当当呢?

首先来说支持豪格的三旗人马以及多尔衮的两旗人马

支持豪格的人马大多都是支持其父皇太极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皇太极是如何获得皇位的,他与多尔衮都有做皇帝的资格,可惜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耍诈,将多尔衮骗了,这才坐上了皇帝的位子。


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三旗都可以说是皇太极的嫡系部队,支持豪格的原因毋庸置疑,他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最不缺的就是军功,可惜由于其在朝政上不上心的原因被多尔衮复仇,手下三旗人马大多是见风使舵之人,最终使豪格成为阶下囚。


多尔衮的正白、镶白两旗,是忠心耿耿追随他的,正因为他是正白旗的旗主,名声在外,军功不比豪格少,加上自己本身就有做皇帝的可能,这个大好的时机,他是不会放过的,为此正白旗的兵士每日都在加强训练。


从上述可以看出支持豪格的人,并不是真心实意而是见风使舵。

其次来说豪格为何不争

我认为豪格早已看清形势,自己的势力根本不能与多尔衮相比,在辈分上自己是其侄子,叔叔与侄子争皇位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起,豪格自己本身实力不济便已经丧失了争夺摄政王一职。


豪格是绝不会让多尔衮当上皇帝,朝中的大臣也不是傻子,多尔衮当了皇帝,正黄、镶黄、正蓝三旗都不会好过,可能会面临大换血。旗主可能都会成为多尔衮的人,自此大清朝不久后便会成为多尔衮的天下。


摄政王是没有更换旗主的权利的,所以豪格才会退出这场政治斗争,不过其结局并不好过,依旧被多尔衮想方设法的杀死。

综上所述:豪格首先由于辈分不够,其次是实力不济,导致无力阻止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皇太极生前并没有将皇位的继承人定好,这也位福临上位、多尔衮上位、豪格被杀埋下了伏笔,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