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盛唐無力滅吐蕃,“弱宋”卻能吊打吐蕃?

生活360x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問一句:二百多年前的中國比美國強太多,為何現在的美國比我們強很多?

無它,因為時間在不斷變化,此漲彼消,各個國家在不同階段,有強有弱而已。其實,盛唐時的吐蕃,和宋朝時期的吐蕃,完全不是一回事,兩者差距很大。

盛唐時期的吐蕃,實力強大

吐蕃建國和唐朝基本一樣,也是在公元618年建國,隨著幾代君王的努力,特別是松贊干布(第二代君王)的傑出貢獻,讓吐蕃成為了當時一流的世界大國。

在全盛時,吐蕃的疆域很大,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西邊的阿拉伯帝國接壤,東邊和大唐帝國接壤,而接壤處就在隴山、四川盆地,當時的北庭(敦煌)、安西(酒泉)也都屬於吐蕃。大面積的青藏高原完全屬於吐蕃,如今的克什米爾,以及尼泊爾也都屬於當時的吐蕃。

當時的世界三大強國是:大唐、阿拉伯帝國、吐蕃國。

當時的吐蕃佔領區和聯盟區的人數總計近千萬,而且它們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文字,同時和唐初的交流比較多,於是整個國家比較繁榮,發展很快。

這樣的吐蕃,唐朝當然沒有辦法三下五除二滅掉,李世民滅不掉,採取了和親政策。但是大國之間的戰爭還是發生了,唐朝支持吐谷渾,而吐蕃準備滅了吐谷渾,於是在唐高宗時期發生了戰爭。公元670年,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戰中,唐軍戰敗。看來,吐蕃實力不容小覷。

公元714年,是唐玄宗開元二年,整個唐朝萬象更新,是唐朝堪比“貞觀之治”的時代,被譽為“開元盛世”,就在這一年,雙方再起衝突,唐朝薛訥、張思禮分別率唐軍大破吐蕃軍,殺敵數萬。唐朝扳回一局。

但是,有人就是記吃不記打。

公元722年,吐蕃竟然入侵其西部的唐朝屬國小勃律,北庭節度使張孝嵩派手下大將張思禮領兵四千去救,結果是大破吐蕃軍,斬獲數萬。

728年——729年,唐朝張守珪、李禕又是幾次大破吐蕃軍,拓地千餘里。吐蕃終於意識到,唐朝不好對付,於是在公元730年,吐蕃派人來求和了。

公元733年,唐朝和土蕃雙方在赤嶺(青海日月山)立碑定界。但是,不久以後,雙方都不甘心,都想取得更大利益,唐朝想再趕吐蕃後退,吐蕃想收復失地。於是,戰事又起了,這次吐蕃聰明地聯合了突騎施、南詔,三方合兵,準備幹掉大唐。

事情哪有那麼簡單,公元742年到公元754年間,唐朝和吐蕃開戰十數次,大唐勝多敗少,最後把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推進到了青海湖至黃河和曲以西。

從這裡,可以發現,唐朝已經佔了明顯優勢,哥舒翰、高仙芝等人戰功赫赫,成了吐蕃人的噩夢。看來,打仗就是拼國力,此時的李隆基時代國力正盛。

但吐蕃還是等到了翻本的機會,那就是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吐蕃先是佔了隴右。但是,嚐到甜頭的吐蕃人,不甘心,在公元763年,吐蕃集中約二十萬軍隊東進,佔領了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軍佔領長安十五天,聽聞郭子儀與唐勤王之軍接近,吐蕃軍撤退。看來,膽量還是欠缺,畢竟太深入大唐腹地了。

這之後的幾十年當中,郭子儀、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先後多次重創吐蕃軍,後來,吐蕃王國內外交困,變得四分五裂,吐蕃王朝不再輝煌。

強大的吐蕃國竟然自己撐不住了,看來沒那個實力,還是老實一些為好。

綜合來看,吐蕃在唐朝時期,也是一個一等一的大國,不容易被滅國,畢竟地域遼闊,又憑藉高原和山地,完全戰勝實在不容易。但吐蕃王朝(公元618-842)四分五裂,完全瓦解,主要還是連年征戰,再加上內部起義增多,領導人內外交困,自顧不暇。因此,撐不住完全正常。

宋朝時期的吐蕃,早已不是那個曾經的吐蕃王朝了

宋朝比上唐朝,綜合國力顯然比不上,但是宋朝對吐蕃那是對抗得非常好,原因很簡單,此吐蕃非彼吐蕃。

宋朝時期的吐蕃,是在大宋開國不久後,一個部落首領的後裔唃廝囉在以邈川(今樂都) ,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的政權。這個政權早期在權臣李立遵的影響下,想從大宋取得更多的利益。

但是北宋並沒有給予他們想要的,於是在當年的9月,唃廝囉、李立遵和馬波吒臘、魚角蟬等諸部首領,合軍三萬餘人,由李立遵指揮,直撲秦州。你沒有看錯,是三萬餘人,這人確實不多。估計是他們最主要的力量了,畢竟實力相比唐朝的吐蕃,早已弱了太多。

秦州守將是曹瑋,這人很牛逼,他是宋朝開國名將曹彬之子,由於掌握了情報,於是在各種安排下,在三都谷和吐蕃發生了大戰,結果是吐蕃大敗,曹瑋追擊二十餘里,斬首千餘級,擄獲淄重無數。

但是李立遵非常不甘,於是製造各種衝突和戰役,甚至不惜聯繫西夏,和西夏一起搞合作對抗北宋。但是,面對曹瑋等名將,李立遵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為了害怕大宋繼續反攻,李立遵、唃廝囉經過商議,決定求和,願意協助宋朝對抗西夏。整個北宋王朝後期實行的“聯蕃抗夏”,就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綜合來說,唐朝未能靠武力滅了吐蕃,是因為當時的吐蕃作為全球三大帝國之一,實力雄厚,地域廣大;而北宋能吊打吐蕃,是因為此吐蕃很弱小,唐朝的吐蕃和北宋的吐蕃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相差實在是太大。


藍風破曉


盛唐搞不定的吐蕃卻被宋朝整治的“服服帖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此時的吐蕃已經不是那個能夠和唐朝爭鋒的統一的吐蕃帝國,而是一個處於分裂狀態的部落聯盟。嚴格的說,宋朝控制的是吐蕃族的一支,分佈於河湟一帶的青唐羌吐蕃,而不是整個吐蕃。

吐蕃與大唐可以說是一對同命相連的兄弟,有一種“既生瑜,何生亮”的感覺。公元七世紀,藏族英雄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受地形限制,吐蕃王朝只能向東方發展,此時吐蕃王朝要面對的是強大的大唐王朝。吐蕃在西域與唐帝國爭奪對絲路的控制;在隴右地區與唐軍直接爭鋒;吐蕃妄圖將蜀地變成自己的“東府”,為此勾結南詔國在劍南道點起戰火。在對唐戰爭中,吐蕃、大唐輪流攻守,殺得難解難分,但是整體上大唐在玄宗之前對吐蕃處於進攻狀態,而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吐蕃趁著安西精兵入關平叛之際,佔領了隴右地區以及安西都護府,勢力達到頂峰。但是由於長期的征戰使得吐蕃人口銳減,國內矛盾加劇最終引發叛亂,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內訌和部族之間、邊將之間的混戰而分裂瓦解,出現眾多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907年,唐朝被朱溫滅亡。這一對難兄難弟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

在吐蕃帝國分裂之後,青藏高原重回分裂狀態,吐蕃末代贊普的後代唃廝囉在河湟地區(今天青海西寧周邊)重新建立吐蕃政權,但是這個政權沒有進入西藏地區,所以說它代表吐蕃多少有點牽強。宋朝的防禦中心起初是在北方,為了防備隨時南下的契丹人,宋軍在河北雄州、定州以及雁門關附近屯有重兵。在宋遼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處於平靜,但是西北元昊稱帝,西夏崛起。西夏除了讓北宋感到頭疼之外,青唐吐蕃也感到了西夏的威脅。在對宋戰爭受挫之後,西夏開始向西擴展,吐谷渾、青唐吐蕃諸部紛紛向宋朝示好。唃廝囉被宋朝封為保順軍節度使,名義上成為了北宋的一方封疆大吏。

此時的青唐吐蕃雖然與遼朝、西夏都有來往,但是北宋仍是其首要盟邦。但是在王安石擔任宰相時,這個盟邦對青唐吐蕃亮出了刀子!西夏可以說是北宋最大的痛,輸給契丹人不算太丟人,但讓西夏人打了幾次全軍覆沒就兩說了。所以平夏成了宋神宗的首要目標。此時王韶向朝廷獻上了《平戎策》,其主旨就是“欲取西夏,先復河湟”,於是率大軍發起熙河開邊,相繼佔領熙(臨洮),河(東鄉),洮(臨潭),岷(岷縣),疊(迭部)等地。對照今天的地圖可以看到宋軍此時佔領的是甘肅南部地區。在宋軍佔領熙河之後,當時的青唐吐蕃領袖董氈率領軍民奮起反抗,但終因力量懸殊而被迫稱臣。北宋則是能不鬧事就不追究責任,改封董氈平西軍節度使。這種斬草不除根的行為為日後買了一顆雷,在董氈之後,繼任者阿里骨妄圖依靠西夏力量收復熙河地區,但是未能如願。其子瞎徵執政後,無力控制已經分裂的青唐吐蕃,北宋覺得不能再讓你這麼瞎整了,我要收復河湟,於是就在1099年很不地道地出兵佔領河湟。這次不地道的戰爭宋朝沒撈到一點好處,遇到了吐蕃人的強烈抵抗,最終由於後援不濟最後退出河湟地區。在徽宗朝蔡京當政時,宋軍再度佔領河湟,但是僅僅維持了20年的統治,隨後北宋就亡於女真人之手。

唐蕃之間,有和親,有徵戰,兩軍勢均力敵,戰成平手只能說明生不逢時,可說宋朝吊打吐蕃,本人不敢苟同。一個國家派出當時該國最精銳的部隊(西軍是北宋最能打的部隊)向一個部落聯盟開戰,最終也沒有徹底吃掉對方,何來吊打?

此乃本人的一絲愚見,如有不妥之處,望各位大牛多多斧正!

本人是一頭愛好歷史的攻城獅,希望大家能關注我的悟空問答號,讓我們一起暢談歷史,評說古今!


遊在路上的魚


提起中國,最能讓人記住的王朝莫過於大唐王朝,而讓中國人最不齒的王朝,莫過於大宋王朝。

大唐軍力強盛,享萬邦來賀之榮,然大宋卻是人皆可欺,女真,蒙古,契丹,西夏,每一個都能成為大宋王朝的巨大威脅。

但,唐朝時期,吐蕃能夠與大唐將士們打的有來有回,甚至逼著李世民將文成公主嫁與了松贊干布,以求邊境的安穩,宋朝時期,吐蕃卻成為了大宋的小小藩屬,連武力暴動都被迅速鎮壓,為何會出現如此變故?

吐蕃,地處青藏高原一帶,在唐朝時,成為了唐朝西北地區最大的禍患。

在許多人看來,吐蕃不過是一邊遠小族而已,而大唐卻是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王朝,吐蕃憑什麼能夠趕得上大唐王朝呢?

一直到近代,其實青藏高原一直都保持著一種非常落後的奴隸制度,但其實在唐朝時期,吐蕃一度成為中國周邊最強盛的國家,特別是吐蕃人極為善戰,或許周邊的另外一些少數民族會被大唐將士們打的節節敗退,但吐蕃卻甚至能夠反過來壓大唐一頭。

安史之亂前後,也是吐蕃最為強盛的時期,安史之亂時,大唐為了平定叛亂,將大批量的戍邊將士叫回了國內,吐蕃趁機侵略中華大地,最嚴重的時候甚至拿下了大唐的都城。

吐蕃在唐朝時期因何強盛?

首先是唐朝時期的吐蕃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其次就是當時的吐蕃有著英明的領袖,當時的吐蕃學習了漢人先進的技術與文化,朝著封建制度慢慢的過渡,軍隊的戰鬥力上,吐蕃人也一點也不比大唐弱,這正是吐蕃賴以生存的依靠。

但是到了大宋時期,吐蕃又開始退化,又退化到了奴隸制度。

除了在制度上吐蕃退化嚴重,在統一上,吐蕃也出現了大問題,當時的吐蕃已經四分五裂,分成了一個個的小部落,沒有了團結統一的領導,即使大宋羸弱不堪,但也不是吐蕃能夠隨意欺辱的。

歸根結底,導致了強盛的大唐不能擊敗吐蕃,而只能互有勝負,而大宋卻可以將吐蕃輕鬆擊垮,甚至將其收為一方藩屬,根本原因並不是出在中原王朝身上,而是出在吐蕃自己身上,吐蕃強盛的時候,甚至可以與大唐在軍事上並駕齊驅,而吐蕃弱勢的時候,卻反而能被羸弱的大宋完全碾壓。


魏青衣


如果說歷史有Bug,那吐蕃絕對是青藏高原上出現的一次Bug。在吐蕃出現以前,整個青藏高原幾乎還處於蠻荒時代,文字記載極少,在中原政權和周邊少數民族打的熱火朝天的時候,青藏高原上卻毫無動靜,幾乎所有人都忘了這塊土地的存在。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唐朝,在對外戰爭中,巨唐將周邊的突厥、薛延陀、吐谷渾、高句麗等大大小小部落、國家揍了遍。正在大唐感嘆無敵是多麼寂寞的時候,歷史的Bug啟動了,青藏高原上出現了一個叫松贊干布的漢子,他立法律,創文字,搞生產,興教育,迅速帶領西藏走上了國富民強、發家致富的道路,西藏人民都熱情的謳歌到:沒有松贊干布,就沒有新吐蕃!

吐蕃崛起後,開始了和大唐之間擴日持久的唐蕃戰爭,這場戰爭不是以年或數十年計算,而是以百年計算。關中、隴右、河西、西域、南詔都是吐蕃軍與唐軍的戰場,戰線延綿上萬公里,即使是在大唐最鼎盛時期,吐蕃也只是稍微收縮了一下戰線,遠沒有到跪地求饒的地步。據史料記載,雙方發生之間發生的數萬人規模的大戰就有六十多次,小規模的戰鬥更是不可計數,並且這些戰爭大部分是吐蕃主動挑起的,在戰爭中吐蕃也是勝多敗少。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西南方向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

不過,吐蕃雖然強大,但在歷史的長河中,終究只是曇花一現。唐朝進入到中後期以後,吐蕃也漸漸衰落了,衰落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內亂,內亂之後的吐蕃分成數個大大小小的部落,有的投降唐朝,有的蜷縮回到青藏高原,強大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之後,青藏高原上再也沒有出現像吐蕃這樣強大的王朝,這片土地又沉寂了下來,只剩下布達拉宮在藍天之下,吟誦這段歷史輝煌與傳奇!

原因是什麼呢?

有學者從氣候上面進行研究。

經過考證,在唐朝時期,青藏高原上氣候溼潤溫暖,遠沒有像後來那樣惡劣,所以能養活更多的人口。這個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吐蕃最鼎盛時期,軍隊總數有四十多萬,這可都是實打實的正規部隊,吐蕃是農耕佔主體的國家,要維持這麼多的軍隊,肯定要有相對應的人口基數,事實上,加上各個附屬部落,巔峰時期的吐蕃人口接近千萬,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體量。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作戰時,雖然經常失利,但是依靠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優厚的經濟基礎,往往在失敗後又能重新徵發軍隊再戰。而面對吐蕃這樣的對手,中原王朝的優勢就沒那麼大了,唐玄宗時期,全國的鎮兵加起來也就47萬,而且同時要在多個方向上進行防禦,所以打的比較吃力。

但是,這個說法也沒有什麼說服力,畢竟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擺在那裡,而且所謂溫度變化,平均來說也不過是上下一兩度的偏差,遠不足以影響歷史走向。

還有種說法是,西藏地區再也沒有王朝崛起是因為長期的分裂所致。這個說法就更有問題,分裂和統一,就像歷史的兩隻左右腳,交替前進。像中原王朝,分分合合是常態,每次分裂之後,隨之而來的必定是一個統一而又強大的集權國家。就算是少數民族,比如北方的遊牧民族,也是在強大--衰落--分裂--整合--崛起---強大這條路上往復前進。

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這裡我們要注意幾件事情,那就是松贊干布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相信大家比較熟悉,歷史課本上就有描寫,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大量的書籍、工匠和各種先進技術,一同帶去的,還有幾尊佛像和大量佛經。尺尊公主是尼泊爾公主,尼泊爾和印度一樣,都是信佛的國家,尺尊公主入藏是,也帶去了佛像和佛經,為此,松贊干布還專門建立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來供奉這些佛像。從此,佛教在西藏生根發芽,最後發展成了獨具一格的密宗密宗藏傳佛教。

雖然佛教在西藏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其間也經歷了滅佛、興佛的時間,並伴有血性衝突,不過,最後佛教還是在西藏紮根下來,成為了西藏的唯一宗教。在西藏,藏傳佛教的寺院數量巨大,規模大小不一,小者只有數人,大者多至七八千人,可見僧人數量也是非常龐大。後來,藏傳佛教又衍生出很多支派,並且在這些支派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很多政教合一的政權。由於教義不同,這些政權之間要想統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者,佛家講究的是清靜,不殺生,戒貪,這自然就沒有了對外征服的慾望。

所以,佛教的傳入與發展,才是西藏繼吐蕃之後再也沒能崛起的主要因素!


歷史風暴


唐便打不贏吐蕃,宋朝反而能打贏,只能說是吐蕃自己實力今非昔比。



印象中唐朝一貫強盛,宋朝面對外敵一敗塗地,事實上並非如此對外戰爭中,唐朝往往依靠絕對優勢才擊敗敵人,宋朝屢敗屢戰,生生耗死對手。

面對吐蕃,薛仁貴、哥舒翰等盛唐名將也束手無策,難道吐蕃比唐朝更能打?

吐蕃的崛起和唐朝幾乎在同一時間,吐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決定外敵很難入侵,單單一個高原反應就足以讓人望而卻步。



吐蕃在松贊干布統一後日漸強盛,文成公主下嫁,使唐與吐蕃短暫友好。雙方擴張過程中,在河西走廊遭遇,難免產生衝突。

吐蕃在松贊干布以後,仍舊保持統一政權,而唐朝卻爆發內戰——安史之亂,吐蕃全盤佔據河西走廊,並曾抓住時機佔據長安,吐蕃由此向全盛時期。

中原改朝換代後,吐蕃也迎來盛極而衰,在爭奪繼承權問題上展開內戰,統一的吐蕃就此分裂成大小不一的部落,中原正是統一的宋朝,單一的部落哪裡會是宋軍的對手。

三都谷一戰,面對宋朝名將曹瑋吐蕃3萬吐蕃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再也不敢南下高原。



唐朝與吐蕃都是統一的帝國,吐蕃軍隊更多依靠的是自身悍勇,唐軍個人武勇不及吐蕃,再加上地理因素,唐朝只能處於下風,宋朝面對的是已經分裂的吐蕃,集中優勢力量還能再打不贏?


最後的騎兵90


太宗時期,第二次播州之戰,唐軍先鋒一千人偷襲吐蕃軍,斬首一千,吐蕃軍後撤示好,唐太宗因為此刻重心在高句麗上,也看吐蕃還有點戰鬥力,便拉攏了一下。

高宗時期,吐蕃開始有小動作,大將蘇定方僅憑8000騎兵,以閃電戰,大破吐蕃軍,斬首八萬。吐蕃王和宰相逃走,唐軍進至布達拉宮,但蘇定方也因為高原惡劣條件,於當年病逝。

後又派薛仁貴,帶領兵馬攻擊吐蕃,吐蕃傾盡全部兵馬來抗衡,因為管理糧草的將領擅自行動被發現並被擊敗,而丟失幾乎全部糧草,全軍因為得不到糧草補充而先勝後敗,不得已才簽訂合約。

唐玄宗時期,大將王忠嗣將吐蕃壓制在高原而不得下來,最得意的一戰是親自帶領數百騎兵偷襲正在開出徵大會的吐蕃王,結果這次出征大會開成了逃跑大會……

唐朝的吐蕃是封建制並統一的,宋朝的吐蕃又變回了奴隸制並且分散成了許多小部落,戰鬥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落日賴天邊z


吐蕃王國(公元618年一公元892年)是青藏高原上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政權,以邏些為中心,實際建立者是松贊干布,以前的歷史大都為傳說。吐蕃王國幾乎和大唐帝國同時建立,兩大帝國打打和和二百來年,最後,大唐帝國耗死了吐蕃王國,到了宋代,吐蕃王國的殘餘勢力只能請求內附,由中原王朝罩著才能苟延殘喘。

唐朝初期,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地區,並向外擴張。松州戰役,大唐軍隊打敗吐蕃軍隊。松贊干布向唐朝謝罪,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後來金城公主也嫁給吐蕃贊普。唐朝左國力強盛時同吐蕃王國實行和親政策,促進了西藏地區經濟發展。吐蕃王國強大以後重新露出獠牙,趁唐朝政府忙於鎮壓安史之亂之際,邊境地區兵力空虛,吐蕃軍隊侵佔了唐隴右地區,武則天時期又佔領西域和北庭都護府,向西和大食(阿拉伯)對抗l。

隨著吐蕃王國的強盛,其內部出現問題。王室內部分裂,地方軍閥割據,後來又發生大規模奴隸起義,一度強大的吐蕃王國衰落下去。吐蕃王國重新和唐帝國修好,兩國會盟立碑,這個石碑至今還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是漢藏兩個民族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唐朝未年,吐蕃王朝崩潰,形成四個割據王糸。北宋時期,割據青邈川(樂都),青塘|(西寧)一帶的唃廝羅

∴政權向宋朝示好,請求刪封。宋仁宗封其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唃廝羅的子孫們都依附宋朝,宋朝建立郡縣,歸秦鳳路管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讓強大的唐帝國疲於應負的吐蕃王國,經過二百多年輝煌後,到了宋代,他他的子孫們只有成為宋朝的臣民啦,堡壘往往毀於內部衰敗。


關東俠客


唐朝時吐蕃佔據了農牧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的甘肅河西走廊隴右地區,同時控制了西域向絲綢之路的往來商旅徵收重稅,財政實力雄厚。因為唐朝時吐蕃佔據了農牧業發達和礦產豐富的甘肅河西走廊,吐蕃原本被唐朝前期打得就快滅亡了,是安史之亂救了吐蕃,趁著大唐安史之亂元氣大傷時,吐蕃趁勢崛起佔據了西域甘肅河西走廊等西北地區。而北宋時,西北地區黨項人西夏強勢崛起,極大的擠壓了吐蕃的生存空間,把吐蕃擠壓在西藏一省之地,到了宋朝西北強敵就成了西夏而不是吐蕃了。吐蕃原本被唐朝前期打得就快滅亡了,是安史之亂救了吐蕃,趁著大唐安史之亂元氣大傷時,吐蕃趁勢崛起佔據了西域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而北宋時,西北地區黨項人西夏強勢崛起,極大的擠壓了吐蕃的生存空間,把吐蕃擠壓在西藏一省之地,到了宋朝西北強敵就成了西夏而不是吐蕃了。


紅星照耀神州


盛唐滅不了吐蕃,但是晚唐可以,宋朝時吐蕃早就四分五裂,根本形不成氣候,這也算是唐朝給宋朝做的唯一的一件好事。

唐朝和吐蕃這兩個國家幾乎是相隨而生、相伴而亡。

從唐朝建立之初,就和吐蕃在西域和青海(主要是吐谷渾)控制權的問題上數次爆發大戰。

貞觀年間,松贊干布率二十萬人入侵吐谷渾,結果被唐軍五萬人就給收拾了。此後松贊干布上表歸附唐朝,李世民為表大度,派文成公主進藏和親。


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唐朝多次在河隴戰線上被吐蕃擊敗,青海基本上被吐蕃人佔據,但是西域一直捏在手裡。

玄宗時大唐國力強盛。在河隴戰線上步步緊逼。西域戰場上也是大獲全勝,已經對吐蕃形成包圍之勢,可惜安史之亂爆發,一切功虧一簣。

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逐漸佔據了整個西域和河隴地區,對唐朝形成壓頂之勢,並且多次攻破唐都長安。唐朝也因為內憂外患日漸衰落。

但是佔據優勢的吐蕃卻並沒有徹底打垮唐朝,第一是因為唐朝宰相李泌(就是最近大火的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那個李必)通過精妙的外交手段不斷牽制吐蕃,使其無法放開手腳,二來就是因為此時的吐蕃也開始亂了。


晚唐時期吐蕃也逐漸走向衰落,對唐攻勢越來越無力,唐朝則在積極準備攻擊吐蕃。

唐宣宗時期,張議潮率河潢十三州起義歸唐。隨後在蕃漢兵馬的多次打擊下,統一的吐蕃正式滅亡,其酋領論恐熱被傳首長安。

晚唐雖衰,但終將吐蕃滅亡。

宋朝時吐蕃已經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了,分裂成大大小小數十個部落,也曾試圖叫板宋朝,但是每次都被宋朝給收拾了。北宋末年,王厚、童貫等人率軍大敗吐蕃,收復鄯、湟、廓三州,建立隴右都護府,並對西夏形成抄底之勢。


守仁讀仁


有唐一代,真正能夠稱得上是大唐王朝宿敵的少數民族政權,可以說只有西部的吐蕃。北方的突厥在唐朝建立之初便被打得一蹶不振,後來北方出現的無論是回紇也好,薛延陀也罷,都不能成為唐朝真正的威脅;而東北的契丹族當時尚未崛起,雖然偶為唐朝邊患,但畢竟只是癬疥之疾,不能真正給唐王朝帶來危機。但西部的吐蕃則不同,盛唐時期唐朝便開始與吐蕃在青海一帶發生衝突。武周時期,西域成為了中原王朝和吐蕃爭奪的焦點,西域地區的控制權反覆易手。

唐玄宗時期,唐朝與吐蕃的交手仍然激烈,當時的詩人李白所作《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詩中之名句“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便描述了唐朝名將哥舒翰帶兵與吐蕃作戰的事實。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力量對比也發生變化,唐朝由之前的稍佔優勢完全轉換為了劣勢。自此之後,唐朝完全轉為了守勢。吐蕃趁唐朝大軍平定內亂之際,一舉發兵攻佔西域,隴右等地,唐朝大量的土地被吐蕃所掠奪。廣德元年,吐蕃二十萬大軍侵入唐朝,逼近都城長安,唐朝皇帝倉皇逃竄,吐蕃另立傀儡皇帝,長安最後雖然被收復,但此事畢竟是一件奇恥大辱。在此之後,吐蕃與唐朝衝突不斷。直至821年,吐蕃由於連年的戰爭和內耗,國力已經江河日下,無力再支撐,於是吐蕃月唐朝請和。唐朝和吐蕃的戰爭最終結束。

縱觀唐朝和吐蕃作戰的全過程,唐朝實際上面對的是一個統一的青藏高原政權,且唐朝的鼎盛期和吐蕃的鼎盛期恰好重合,因此兩個大國之間能夠一直維持對峙的局面。但唐朝畢竟根基更深厚,最終憑藉著良好的底子將吐蕃熬垮。公元842年,吐蕃作為一個統一的政權最終瓦解。

自此之後,史書中所出現的“吐蕃”二字,已經不再代指一個強盛的統一政權,而是可以代指各個由吐蕃人建立的部落。在吐蕃帝國解體後,吐蕃分裂為各個部落,分佈在西藏,青海以及河西走廊等廣大區域,這些部落之間互不統屬,各自為政,其影響力已經遠比不上吐蕃統一時期。無論是李元昊擊敗的吐蕃人唃廝囉(接受宋朝的封號),還是更為強盛的贊普,都不過是一些實力較強的部落而已。因此,王韶在進行熙河開邊時,帶領精銳的西軍,可以輕易擊敗這些分散的部落。

綜上,唐朝和宋朝面對吐蕃時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相徑庭的表現,主要是因為吐蕃在由唐到宋這段時間內經歷了分裂,實力大為削弱。因此,不能簡單地因為唐朝被吐蕃所擊敗而宋朝多次擊敗吐蕃,就斷定宋朝的軍事實力高於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