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博白馬槽村百年炮樓: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位於六萬大山將軍嶺山腳下,有一個叫馬槽村的自然村,這裡是博白縣浪平鎮六山村境內,據說因北宋狄青將軍在將軍嶺安營,在此地拴馬紮寨,因此得名“馬槽”。馬槽村裡有一座泥磚炮樓,據說於民國16年所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仍基本保存完好。村裡的老人說,這座炮樓是李宗仁屯兵六萬山時,規定周邊每個偏遠的村莊都必須要建上一座,目的是防禦土匪入侵。

博白馬槽村百年炮樓: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近日,記者走進這座泥磚炮樓,聽老人講炮樓的故事,猶如翻閱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近百年的炮樓,英姿猶在

博白馬槽村百年炮樓: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泥磚炮樓坐落在馬槽村後背的山腳下。從外面看,這座炮樓顯得頗為獨特,尤其是四周的瞭望孔和射擊口(本地人稱為“凸鼓”),瞭望孔全部由青磚砌成,只有一條很小的縫隙;而射擊口只開一條細小的縫,從外面根本看不到裡面,射擊更是打不進去,而裡面卻可以輕鬆對外射擊。“由於炮樓主要是用來防禦土匪入侵的,所以這些射擊口都是專門設計的。”70多歲的村民劉科桂說。

4米多的高度,使得這座好些地方已經裂開牆縫的炮樓看上去還有著幾分的威嚴和莊重。“在這座炮樓旁邊原來還有一座房子,但上世紀六十年代時就被拆掉了。”劉科桂告訴記者,原先要進入現在這座炮樓,必須經過幾個門口才能進入,而這幾個門口都設在已經拆掉的房子裡面,“可謂機關重重。”

博白馬槽村百年炮樓: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炮樓的牆腳是用青石和火磚打成,上面還刷了厚厚一層的灰沙,記者用腳試著踩了一下,灰沙沒有任何脫落。劉科桂說,這些灰沙是用糯米和田土糊成的,非常結實。據劉科桂介紹,這座炮樓結構很牢固,到目前為止,只是翻修過一次。

在炮樓的牆面上,記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隻只深陷進去的槍眼和彈孔,完全可以想象當初這裡的村民和土匪激戰的場景。“當初這座炮樓曾遭受過土匪的數次襲擊,但村民最終都憑藉著炮樓的固若金湯擊退土匪,是這座炮樓保護了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劉科桂說,在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還有過國民黨的殘匪來霸佔過這座炮樓一段時間,後來被解放軍擒獲。

在炮樓的另一面,有一個離地面高約2米左右的呈長方形的窗戶,上面長著一束生氣勃發的青藤,讓這座炮樓塗上了時光的影子,似乎近百年的光陰,都在這裡沉澱、凝聚下來。通過這個窗口,彷彿可以看到悠遠的歷史。

博白馬槽村百年炮樓: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這個窗戶其實是一個門口,以前要進入這座炮樓裡面,都得用木梯才能爬進來。”劉科桂說,炮樓的功能初期是為了屯放糧食,居高瞭望,守護村民安全,所以,要進出這棟炮樓都不易,幾乎每一個出入口都得用木梯才能出入。

結構講究,佈局精巧

炮樓的側面現在有一個門口,據說是村民為了方便出入,後來開鑿的。這個門口就位於炮樓的中間,一走進門口,看到的是炮樓中間的間隔牆,它把炮樓分成了兩間一模一樣的房子。這兩間房子由一個1米多高的出入口連通著,而這個出入口就在門口的入口處,所以一走進去可以同時看到兩邊的房子。

博白馬槽村百年炮樓: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一入門口,會看到兩個“深坑”。“這兩個深坑其實就是炮樓的第一層。”劉科桂說,由於是防土匪,這座炮樓都是往復雜裡設計,每進一間房都不易,從原來出入的窗口進來後,還得利用木梯才能進入第一層,而進到第一層後,要進入第二層也還得使用木梯。

“炮樓的底部(即第一層)為屯糧倉,原先每層靠外邊的還有一個防守功能廳,三面設有炮口,靠近山谷裡側是多個生活房間,危險時期村民可以在裡面膳食,商議村事,教書育人。”劉科桂說,除了第一層外,每個房子裡面還用木板分成兩層。記者發現,大部分的板都已朽敗,只有少部分還完好無損。

劉科桂向記者介紹,上面的兩層是用來住人的,人住在上面,也是為了遭遇土匪進攻時,便於從瞭望口觀察敵情,也便於從射擊口還擊。

不過,由於年久失修,加之受天氣、白蟻影響,炮樓自身結構老化,從炮樓的裡面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幾處牆體已經裂開了長長的口子,屋頂很多桁條和瓦片也已經腐爛,已屬危房。據劉科桂說,在1980年左右,這座炮樓曾翻修過一次,把第二、三層一些爛掉的木板和橫樑全部換掉,還把屋頂的瓦片全部換過了一次。

村民:希望能按原樣重建一座炮樓

博白馬槽村百年炮樓:一本滄桑的“歷史書”

“以前由於路不通,馬槽村位置偏僻,深山野獸多,加上民國時期匪盜猖獗,尤其以當時的梁壽慶為首的匪幫經常對周邊村莊燒殺搶掠,面對惡劣的生活環境,馬槽村村民沒有退縮,而是團結抗爭,為保一方安寧,自建炮樓。” 30多歲的陳女士是從廣東嫁到馬槽村的,雖然常年跟著老公在外面做生意,但每次回到老家,都會到炮樓裡看一看,聽一聽老人講炮樓的故事,所以,她對這座炮樓的歷史瞭解得很清楚。

據陳女士說,馬槽村雖地處將軍嶺山下,但田地平曠,土地肥沃,這麼好耕作的地方,村民自然都不願搬離這裡,於是便決定響應李宗仁的號召,建設炮樓,以抵禦土匪入侵。現在,由於炮樓日漸破敗,不少村民建議把它拆掉,然後按照原來的樣子重建一座,但由於裡面的結構頗為巧究,有村民擔心新建的炮樓會“走樣”,不同意重建,所以目前村民的意見還沒統一。

“我丈夫說,他小時候看到炮樓的頂部有很多鳥巢,每到春天燕子會在此地結巢安家,鳥巢越多當年莊稼就越豐收,一些調皮的小孩還喜歡爬到炮樓的第三層上面去學小燕子叫,比賽誰學得最像。”陳女士說,一些兄弟較多的村民由於家裡不夠地方住,也都住過這裡,據說炮樓晚上很涼快,都沒有蚊子,睡覺都不用蚊帳。

“炮樓是承載了村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記憶,它就是那個時代的歷史印記,寄託著鄉愁。”村裡另一位80多歲的老人說,這座炮樓是馬槽村舉全村之力建成的。他以前聽村裡的老人說,當初砌這座炮樓的泥磚都是從田裡一個個製作好,再一個個搬回來,建了好幾個月才把炮樓建成。雖說現在破敗了,但不少老人仍對它很有感情。

“這座炮樓已成為見證馬槽村歷史的活化石。”這位老人說,對於這個村子來說,它就是一個富有文化價值的歷史遺蹟,一本滄桑的歷史書,不久前,還有附近幾個小學的老師帶著小學生來參觀炮樓,給學生講述當年的歷史。“現在不少村民都希望能按它的原樣重建一座一模一樣的炮樓,讓它延續新的生命

記者 王耀前 王豔

法律顧問:藍慶球律師 廣西金大地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