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阿叔阿伯才認得的嘢,後生仔魚見過磨?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許多過去耳熟能詳的老物件,如今都早已丟棄或閒置了在角落了。

最近微友回老家,就發現了這麼一堆“長相清奇”的東西,卻怎麼也看不出是用來幹嘛的。

博白阿叔阿伯才認得的嘢,後生仔魚見過磨?

這些老物件,上了年紀的人看了,都是滿滿的回憶。不過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看了之後估計都是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是什麼。

這些木錐大小不一,錐內中空,尖尖的那頭微微翹起,錐底有的連著一塊木板;有的連著一個框框,似乎是可以用來裝東西;有的錐子卻沒有連接物。

博白阿叔阿伯才認得的嘢,後生仔魚見過磨?

擺放在地上看起來像是犀牛角一般,不像是用來鑿東西的;連著木板或者框框的又有點像是現代的“託尼鞋”,若真是鞋子,又有何用處呢?

當然不可能是鞋子,更不是用來鑿東西的,其實這些東西是一種芒編模具,博白人稱之為“牛角”,用來定型的。

博白阿叔阿伯才認得的嘢,後生仔魚見過磨?

這種“牛角芒編”在上個世紀是非常流行的物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有那麼幾個,可以用來收納零散的物品,當做擺件,甚至是小孩童的玩具等等。

農閒時家中婦女常常會聚集在穀場、堂廳前,一邊聊天一邊做著芒編,這些“牛角”都可以相互共享,做出來的芒編會補貼一點柴米油鹽,生活也就豐富了。

博白阿叔阿伯才認得的嘢,後生仔魚見過磨?

在民間的編織藝人,通過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前輩的耳提面命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技藝,在模具上纏繞出令人叫絕的作品。

如今的芒編早已成為了博白的名片之一,多個鄉鎮都在積極的推進芒編的產業轉型升級,通過開拓創新,編織出更受歡迎的產品,帶動貧困戶走向小康。

博白阿叔阿伯才認得的嘢,後生仔魚見過磨?

芒編工藝除了產業化,還有家庭作坊,不要小看了家庭式的作坊,他們全家上陣,老幼傳承,無論是技藝還是造型,都惟妙惟肖、美觀大方。

時代變了,人的審美也跟著變了,但是在博白有著悠久歷史底蘊的芒編情懷,卻從未改變,它從生活到生產,融入到每一代博白人的生活中,淵遠流傳!


文|紅棗

圖片|我的家鄉在博白、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