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年过50岁的栾先生回想起9年前的那次患病经历,仍然心有余悸,不住地唏嘘,当时心里的感觉真得像坐了过山车一样上下起伏,又像是从”鬼门关“走了一趟。”胰腺癌晚期“,这是当时几乎所有医生看了栾先生的检查结果后给出的一致结论,这个结论也意味着栾先生的预期生命也就不到1年的时间,对于当年42岁的他,无疑是”当头一棒“,美好人生就要这么快结束了?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抗癌但不惧癌

9年过去了,栾先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和工作,孩子也长大成人,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让栾先生”死里逃生“呢?让我们看一看栾先生的患病和治疗经过吧!

一、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结果发现是”胰腺癌晚期“

2010年底的时候,栾先生发现自己的眼白突然变黄了,紧接着全身皮肤开始泛黄,小便颜色也深如”浓茶“样,还伴有瘙痒症状,他赶紧到医院检查,抽血结果显示转氨酶升高至正常值3倍,胆红素水平更是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腹部增强CT则显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胰头颈部可见大小约36×42mm类圆形强化灶,局部血管被包绕。接诊医生看到CT的第一反应就是胰腺癌晚期,没有手术机会了,栾先生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带着资料辗转多家医院,专家给出的结论几乎一样,没办法医治了。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图中红圈画出的就是”胰腺肿瘤“的范围

由于栾先生的黄疸水平直线上升,为了缓解病情,通过内镜在胆道内放置了一根金属支架来疏通被阻塞的胆道,黄疸开始消退,但栾先生也日渐消瘦、不思饮食,俨然就进入了癌症的终末期。1个月后,栾先生复查CT,结果依然是”胰腺癌晚期“,而且肝脏上还怀疑有”转移“。到底该怎么办呢?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二、几片药物,竟然救了他一命!

几个月过去了,栾先生体重增加了10斤,面色也比之前红润了很多,再次复查核磁的结果发现,胰腺肿块神奇般地比之前缩小了不少,如果不仔细辨认,会认为胰腺原本没有生过病,那么到底是什么”仙丹妙药“能有这样的疗效?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核磁显示原来的胰腺肿块几乎消失了

我们给栾先生开出的处方并不复杂:强的松 30mg/天,连续服用2月后,每2周减5mg,然后逐渐减量至5mg/天后长期维持;得每通 300mg ,一天三次,随餐口服,持续用药;熊去氧胆酸 750mg,一天一次,晚饭后1小时口服,持续用药。

这三种药物的组合能有神奇抗癌效果吗?当然不是,其实栾先生的病根本就不是”胰腺癌晚期“,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慢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三、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

有关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病例最早是在1961年由国外学者Sarle首次报道,但一直到1995年才由日本学者Yohida首先提出“AIP”的概念,AIP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以胰腺肿大、胰管不规则狭窄、梗阻性黄疸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胰腺炎症。具有相对独特的影像学、血清学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且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常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存,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胰腺肿瘤和一般的慢性胰腺炎难以鉴别,容易被误诊。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误诊在临床不少见

AIP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就像栾先生那样,同时可合并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等;有时则表现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但症状较轻微;也有患者因体检发现胰腺肿块而就诊;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与胰腺癌相似——向腰背部放射的腹痛、体重下降、新发糖尿病等;部分患者可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涎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硬化性胆管炎等。我们回顾了栾先生的既往病史,发现他在发病15年前曾诊断“支气管哮喘”,16年前患“脑血栓”,17年前诊断“溃疡性结肠炎”,20年前诊断“雷诺综合症”,竟然有3种疾病都和自身免疫相关。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可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AIP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同的是,AIP以男性为多见,男女发病的比例约为2:1,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多数患者年龄>45岁。在所有慢性胰腺炎中,AIP所占的比例约3.6-9.7%,其中AIP在日本的发病率为0.82/100,000,而术前诊断为胰腺癌而接受胰腺切除后病理证实为AIP的占所有手术病例的6-8%。

四、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如何诊断?

AIP还不只是有一种,依据ICDC(international concensus diagnostic criteria) 将AIP分为两个亚型:其中I型AIP为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lymphoplasmacytic sclerosing pancreatitis,LPSP),II型AIP为导管中心型胰腺炎(idiopathic duct centric chronic pancreatitis,IDCP)。

淋巴浆细胞硬化性胰腺炎(LPSP)的特点是对激素治疗敏感,常合并IgG4相关系统性疾病,亚洲人群多见,具有典型影像学及血清学表现,可伴有胰外脏器受累,临床绝大多数的AIP属于I型;而导管中心型胰腺炎(IDCP)血清IgG4无升高,临床较少见,特别在我国稀少,多见于欧美人群,仅依赖病理才能确诊。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两种AIP的临床特点差别不小

这里提到的一种IgG4的指标,是通过抽血来检测的,大多数AIP患者表现为血液IgG4升高,IgG4的升高可反映胰腺病情活动及胰腺外器官受累情况,普遍认为IgG4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对诊断AIP更具有临床价值,国外学者Hamano等报道1.35g/L为诊断临界值,诊断AIP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7%、准确率为97%。当然并非所有AIP患者都出现血清IgG4异常,部分胰腺癌和胆管癌患者亦伴发高血清IgG4。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血液学检查

在抽血检测IgG4的同时,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AIP的CT典型征象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增强扫描时胰腺强化程度弥漫性减低,胰腺周围可见低密度环状包膜影(胶囊征),胰腺内可见钙化灶,通常表现为典型的1-2个斑点状钙化;同时还可发现肝内外胆管狭窄,可达所有患者的68-90%。其实影像学检查误诊率也不低,AIP的最终诊断要依靠病理:胰胆管周围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表现为胆总管胰腺段逐渐变窄,但胰腺取病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9年前诊断为“胰腺癌晚期”,至今仍然健康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诊断不清的时候还可采取”治疗性诊断“方法,就是对不愿做创检查或检查有禁忌而又可疑AIP时,可试行类固醇(激素)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表现,不仅可评估激素的疗效,对AIP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但单一激素治疗的反应性不能作为AIP的诊断依据——某些胰腺癌患者的部分症状经激素治疗后也会缓解,而且这种方法不应时间太长,一般激素治疗4-6周就应进行有创性评估,如超声内镜或CT引导下穿刺胰腺取活检组织做检查或手术探查等。

诊断明确的AIP患者应及时给予激素治疗:

1)泼尼松龙30-40mg/d或按0.6mg/kg/d为起始剂量,持续3周-1月后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综合评价,显效明显者可逐渐减量——每1-2周减少5mg,再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决定采用5mg/d剂量维持或停药;

2)停药指征:临床症状消失,胰腺CT显示胰腺形态、密度正常,血清IgG4水平恢复正常,胰外受累脏器病变消失;

3)停用激素复发者:可继续采用原治疗剂量的激素,疗程延长为原来2-3倍,然后小剂量维持1-2年,期间应注意预防股骨头坏死;激素治疗复发AIP患者还可同时给予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有文献报道:类固醇激素维持治疗3年的AIP患者与治疗半年就中止者对比,前者可显著降低AIP的复发。

AIP虽应尽量避免手术,但如果出现以下症状时可慎重考虑手术:

2)不能排除恶性肿瘤者;

3)胰腺肿块产生压迫症状者。

可在术中进行肿瘤多点组织穿刺做快速病理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手术方式包括: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局限于胰头或弥漫性病变者),全胰腺切除术(弥漫性病变)、胰腺节段切除术(位于胰体、尾者),胆肠吻合术(严重胆管狭窄、胰腺肿瘤无法切除)等。

结语

通过滦先生这样的病例,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种少见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应加强AIP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容易误诊的,既要避免漏诊胰腺癌,又要避免对AIP实施不必要的手术治疗。同时需要注意额是,AIP在激素治疗后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30-50%,需长期治疗,同时AIP常合并胰腺萎缩,胰腺功能受损,需要长期胰酶替代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