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只有更加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讓人動容,《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導讀:人生在世,亦如逆水行舟,難得風平浪靜,卻也難免波瀾起伏。正如沒有人能做到一帆風順,也沒有誰能保證自己一生無病無痛。在社會基礎保障制度日益完善,醫療藥品技術日漸發達的當下,也有著一部分因用不起藥而放棄接受治療的例子。貧窮,好像成了生命的原罪,沒有人不想好好活著,就像沒有人想接受病魔的傷痛一樣。然而,現實就是這樣殘酷無情,好好活著竟也成為許多人的奢望。正如由文牧野導演執導的影片《我不是藥神》一樣,他將眾多白血病人與一名印度神油店老闆的命運連接在一起,從而引發主角乃至觀眾對生活、生命的思考。就像是電影的海報一樣,每個人笑的有多歡樂,他們的內心就有多痛苦。

只有更加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讓人動容,《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主要講述了生活困苦的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徐崢飾),婚姻失敗、生意慘淡、父親病重,連兒子的撫養權都爭奪不到,生活可以說是一團糟。為了改變這種暗無天日的生活,程勇鋌而走險,到印度幫一群吃不起正版藥的白血病人走私特效藥格列寧。不想卻因此意外找到一條致富之路,不僅幫助無數白血病人吃到了低價的特效藥,也讓自己賺的盆滿缽滿。經過和一群白血病人的相處過後,程勇開始對自己的初衷產生了懷疑,也讓他不斷找到了自己內心的方向,最終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白血病人。可以說,這部電影還沒上映,就已經成為了大眾心中的“神作”。

這部直奔現實主義而去的電影開創了國內電影的先河,看完電影后我們才發現,原來這種題材的電影我們也敢拍,也能拍好。試想,國內電影市場已經有多久沒有出現過這種直擊人心的電影了?現如今,當它就這樣硬生生的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方才幡然醒悟,感慨萬分。電影一開始,導演著重以荒誕無稽、情節緊湊的快速剪輯推動情節發展,在歡聲笑語的黑色幽默中一步步將觀眾代入劇情。而在電影的後半段,藥販子之間的利益衝突、白血病人與生存的抗爭、警察曹斌在情與法之間的糾結,則讓這部電影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現實。

只有更加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讓人動容,《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我不是英雄,我只想更有尊嚴的活下去

毫無疑問,徐崢的演技在這部電影中可以說達到了巔峰。他飾演的程勇是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他沒有遠大的理想,只想著守著的小店裡的生意能好一點;他沒有磅礴的野心,只想著賺點小錢,贍養父親,養育兒子。用唯利是圖來形容他再好不過。就連去走私藥品,也是在走投無路之下迫不得已而為之。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小人物,在見識了病魔的可怕以及生命的脆弱之後,他還是過不了自己心裡那一關,他沒辦法眼睜睜看著那麼多的白血病人在沒有了自己提供的特效藥後紛紛走向深淵。

沒有人生而偉大,就像他自己說的:我不是什麼英雄,我只想賺錢。但當事態發展到不可逆時,又是什麼支撐著他倒貼賣藥呢?當假藥販子張長林找到他的時候,張長林對程勇說: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多麼現實的一句話,有多少人聽到這句話時飽含心酸。因為窮,所以買不起正版藥,因為買不起正版藥,所以只能吃低價仿製藥。如果連仿製藥也沒有了,那他們就只能等死了,程勇能看著他們死嗎?顯然不能,所以,他得到了救贖,救贖了自己,也救贖了別人。

只有更加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讓人動容,《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當殘酷的現實變得無力抵擋,很多人可能連掙扎的權利都沒有

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是一名白血病人,也是他第一個找上程勇,央求他幫忙走私低價特效藥來救命。這個角色在我看來是一個十分明顯的矛盾體,一方面他對自己充滿著絕望痛苦,另一方面,他又時刻燃燒著對生的希望與樂觀。就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模樣,卻讓這個角色愈發生動、真實了起來。就像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說:當我看到他的時候,我不想死了。他只是想活著,卻比登天還難。電影中不止一次的出現他吃東西的鏡頭,那狼吞虎嚥的樣子哪裡像是一個白血病人,殊不知,就是這樣強迫自己不斷進食的他,才能讓自己有一點活著的樣子。

看過電影之後,我很難把喜劇演員出事的王傳君和電影中的呂受益結合起來,以往的人設給王傳君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也打上了喜劇的標籤,而王傳君也在本片中褪去了烙印,找到了新的方向。為了演好這個角色,王傳君去到了醫院“實地考察”,更是讓自己兩天兩夜不睡覺,只是為了演繹好病人的虛弱和悲哀。雖然是以悲愴的自殺來結尾,但這個人物早已烙印在觀眾的心裡,久久無法平靜。

只有更加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讓人動容,《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生命就是不斷地抗爭,想好好活下去並不是一種罪過

章宇飾演的黃毛彭浩是一個叛逆的小混混,他性格孤僻,善良,講義氣,知恩圖報,就是這麼一個毫不起眼,甚至讓很多人第一眼心生厭惡的角色,卻有著這麼多的閃光點。他為了不讓家人擔心背井離鄉;為了病友出手強搶藥品;為了幫助程勇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只有20歲,但在他的眼裡,活下去都成了最大的奢望。

“不回去了,他們早以為我死了”,他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清楚的知道,就算回去也只是為自己,為家人徒增煩惱憂傷罷了。

只有更加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讓人動容,《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一部好戲離不開好演員。除了他們,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都讓人感觸良多。遊走徘徊在情與法邊緣痛苦糾結的曹斌;為白血病女兒付出一切的劉思慧;甚至緊握曹斌的手苦苦相求的患病阿姨,都成為這部電影中形象鮮明的好角色。電影雖不完美,但貴在真實,貴在深刻的表現出社會的複雜性。

只有更加貼近現實的電影,才更讓人動容,《我不是藥神》做到了!

影片原名本為《中國藥神》,後改為《印度藥神》,最後才確定為《我不是藥神》,這其中的緣由不言而喻。但好在,這部深刻揭示現實的好電影還是拍了出來。很多人將《我不是藥神》與《熔爐》、《辯護人》、《素媛》等電影相對比。但在我看來,這樣的對比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我們更多的應該慶幸,慶幸我們的電影市場也能拿出這樣好的作品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