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中国的历史是辉煌的,也是悲壮的。

几千年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知诞生了几万亿人,但是,在如此众多的人中,真正创造历史、造福人类、名垂千古、功盖寰宇,又有几人呢?在中国历朝历代大有为的帝王之中,有两位帝王最值得推崇,其中一位是唯一到死依然保持英明决策和清醒头脑,没有犯过重大错误,最懂民为贵的帝王,他便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是帝国时代最辉煌的王朝,它是继汉之后又一个更为强盛的帝国,并且达到了帝国时代的顶峰。唐朝的辉煌不仅是一个国家级的辉煌,它已经上升到了世界级的高度,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当时任何一个国家无可比拟的。

在政治上,唐朝鼎盛时期可谓是一个国强民富的时代,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经济上,唐朝鼎盛时期的经济总量占世界75%,而现在最发达的美国也只占30%。

在疆域上,唐朝最西曾经到达咸海,最北曾经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到达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至北纬18°,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只有后来的元朝能与之媲美。

在文化上,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朝代,没有一位诗人因为针砭时政而被抓,更没有文字狱这样的罪名,它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国的长安里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当时的波斯人还可以在长安做官,长安城已经是当时世界上人人向往而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了,而大唐盛世时的西方还是黑暗落后的野蛮时代。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而这一切,都源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开国之后创立下的治国典范。

唐太宗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这个时间准不准不重要,只要知道就好,他的属相为马,虽然是汉族,但他身上有鲜卑人的血统,因为他的祖母独孤氏就是鲜卑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血统关系,让李世民有博大宽广的胸怀而能包容天下,以至于后来征服突厥之后让他们内迁,又不顾魏征劝谏大肆恩惠他们,当然这种养尊处优的待遇,也为后来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但这个责任不在唐太宗本人,责任在唐明皇李隆基身上,而他这种包容天下的胸怀确实是任何帝王都无可比拟的。

在国家的角度上,唐太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个人的角度上,他又是书法家和诗人。

唐朝的江山基本上是他建立起来的,在统一全国的六次战役中,他亲自指挥了四次,并且全部取得了胜利。

在他登基之后,北方突厥趁当时玄武门之变的政局不稳,南下入侵威逼长安,李世民在渭水横戟,单骑退突厥10万精骑。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而在对待突厥的问题上,他应该比汉武帝更加高明。汉武帝征匈奴而使匈奴分裂,利用了人性的恶,当匈奴大势已去,必然会为了活命而分裂;唐太宗征突厥却让他们内迁,因为他们叛乱是居于苦寒之地,为了活命而叛乱,那么只要让他们过得好些,谁还愿意叛乱呢?因为征而服之,所以被尊为“天可汗”。

李世民是经历过前朝的帝王,他深知国之根本,他那句众人皆知的话只有他真正做到了。

“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他即位之初,便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他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他爱惜生命,规定死刑犯需复审,京城罪犯需三审,外地罪犯需五审。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只29人。贞观六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没有一人逃亡。他治下的二十二年便让唐朝达到了太平盛世,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他建立了一个清明廉洁的政府,他没有像后来的朱元璋采用严刑来惩治贪官污吏,而是以身作则,从上而下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当官并不一定荣华富贵,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的家境也很贫困,像魏征、温彦博、戴胄、于志宁、张玄素等等,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

他完善了科举制度,打破了很多不合理的陈规,让天下有才的学子都能学有所成为国效力,他没有像后来的康熙雍正大兴文字狱,正是他这种开明的态度,才有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唐诗的兴盛,才有了唐朝无数杰出诗人的诞生。

他开拓了唐朝的疆域,唐诗之中有很多脍炙人口边塞诗,就是自太宗朝开始的。唐朝的疆域最大的时候虽不是唐太宗时期建立的,但他为日后唐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太宗朝四面出击,经历了很多重大战役,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其中除了对高句丽没有取得战略性的胜利外,其他征伐都大获全胜。为什么要四面出击呢?你看今天的世界,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家,一定要有足够的资源和土地,否则一旦有危机,那么瞬间就会倾覆。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他采用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四海之内的外国均以唐为荣努力依附。其他国家的人不但可以与本国人一样在长安生活,而且还可以做官,他治下有很多外籍将领,这些将领也为唐朝做出了很多杰出贡献。他将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对玄奘佛学的支持以及对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即丝绸之路,他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

在他治下的唐帝国日渐强盛,政治清平廉洁,社会秩序空前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以上这些功绩是每个帝王都可以做到的,只要约束自己,励精图治,就能实现,但是他有些治国的智慧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伟大的,要统治一个如此辽阔的疆域,把它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国家繁荣富强,还要百姓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除了唐朝,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朝代做到过,没有非常的智慧是做不到的。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我认为,他最伟大的智慧在于民本思想、三权分立、问责制度

民本思想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思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深谙这个道理。国之根本即民本,唐太宗最清楚这个道理。我认为,他对民本思想的发展了三个阶段,即养民、富民、国民

第一阶段养民。朝代的更替的免不了对国力的破坏,对民众的伤害,因此,在开国之后,太宗便实行了与民生息的修养政策。国家是建立在民众的基础上的,如果老百姓都吃不起饭了,那么就有可能发生动乱,这无疑让刚刚诞生的国家雪上加霜,在经历战乱之后又要遭受动乱,民不稳则国不立,国不立则无以强。因此,太宗初年便减赋税轻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让老百姓抚平战争的创伤。只有老百姓有了安定的生活之后,国家才能稳定,才能长治久安,才能迈出走向强盛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富民。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要运转起来,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撑,而国家的财政都来自税收,如果老百姓不富足,那么国家又哪来税收?如果民不富,那么谁会以这个国家为荣呢?而中国的帝国时代一直都重农抑商,但唐朝是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它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是李世民深谋远虑和独具慧眼。在李世民治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发展,新兴的商业城市不断兴起。当时世界有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都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国际大都会。

第三阶段国民,即以民为国。国家要长治久安,就要让民众的生活富足安定,人人都过上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活之后,那么还有谁会不珍惜这种幸福的生活?还有谁可以鼓动老百姓造反?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既然都过上了繁荣的太平盛世,谁会愿意过那种血雨腥风的战争乱世呢?而李世民治理大国的思想是正是民本的核心,即变国防为民防的战略思想,国家不完全依靠军队来治理和保卫国家,更大程度上是让国民自己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保卫自己的家园。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他在扩张唐朝的疆域后,又迅速将这些地方的民众内迁,让他们进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过上和中原人民一样的生活。这些原本落后野蛮之地生活的人一进入中原之后,便再也不想过那种蛮荒的生活了。即便这些人的宗族想要他们造反,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答应,因为他们已经与中原民族融合在一起了。而即使这些人的宗族想要发起战争,恐怕也会顾虑忡忡,因为真的要拿起屠刀对自己的亲人下手吗?

李世民的民本思想让民心思治,让唐朝在他治下短短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强大起来。这种以民为本的战略思想用数千万人的幸福生活来换来了唐朝的空前强盛,也胜过了依靠军队治理天下的格局。尽管大唐为这一伟大思想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后来安史之乱,导致中国帝国时代从此走向衰落,也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此后强调文化正宗,也才有了理学的繁盛,而少了文化的兼容并蓄。但是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时代超越过这个顶峰。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唐太宗另一个伟大的思想是三权分立,这个三权分立不是西方的三权分立

这三权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李世民规定,即使他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之后才能生效,以避免他施政的错误。这正是他超越其他帝王的伟大之处,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胸怀和智慧。今天看来,被西方人津津乐道的三权分立不过太宗朝行政制度的翻版,并无什么高明之处。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唐太宗的第三个伟大思想是问责制度

中国帝国时代的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权神授,没有谁能限制,大到无边,这种没有制约的权力往往导致了施政的错误。因为皇帝的权力不能被限制,那么谁敢来监督?既然没有监督,那么谁来负责?

对于权力这个问题的处理体现了唐太宗的智慧,他建立了问责制度。即政府的工作并不是皇帝来主持,而是交由几位宰相来主持,宰相提出政议之后,报请皇帝批准。而皇帝想颁布一道诏令也需经过宰相们复议。这就是主导者承责,监督者问责的责任制度负责不能问责,这是制约权力的一种原则

唐太宗以一种博大的胸怀让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以避免自己施政的错误,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任何一种所谓完美的制度建立都需要人来执行,如果大唐开国不是唐太宗治下,很难想象大唐会成为后来世界上最繁荣强盛的国家。

关于唐太宗还有很多伟大之处,例如善于纳谏,魏征是当时最敢于直谏的大臣,每次上朝都是冒着被杀头的心理,有几次唐太宗差点杀了他,但唐太宗毕竟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不仅没有杀魏征,还为他的逝去悲痛不已,“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可见他对魏征的评价极高,而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很大程度上无疑受到魏征的影响。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尽管他在玄武门事件上有有争议,但是我认为他不这么做,便会有性命之忧,因为大唐的基业是他打下来的,即使他不争王位,但日后也会因为他的功劳而引来杀身之祸。

在王位这个问题上从来都是阴谋诡计和血雨腥风的斗争,即使唐太宗这样圣明的君主也不能幸免。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即使有诸多不是,但是他在对待原东宫的旧臣上并没有斩尽杀绝,例如魏征不但没有被杀,还成为了一代名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他的存在是幸运的。

但他在处理接班人的问题上没有做到圣明,因为在他儿子当中真正“英果类我”的人是李恪,而非李治。然而他不想让他的儿子也像他这一代经历腥风血雨的王位之争,因为选其他儿子则诸子不保,选李治则众人都相安无事。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不失为一位仁慈的父亲。尽管对于大唐来说并非好事,因为他的这一选择导致了武则天周时代的中间腰斩,是好是坏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楚,所以不必苛求一个人有多完美。


中国帝王之中为何他被称为千古一帝,因为他是帝王十项全能赛冠军

唐太宗著有《帝范》一书,以自己的治国策略来告诫子孙,他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然而,如此圣明的君主上天只给了他五十一岁的生命,只给了他二十二年治理天下的时间。如果上天再给他五十年的时间,大唐一定可以在他的治下进入最辉煌的时代,那时的唐朝可能更加完美。

尽管如此,唐太宗不失为一位伟大的帝王,短短二十二年的时间,他便实现了天下大治,这种震惊世界的发展速度恐怕是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企及的。唐太宗留给我们很多治世的宝贵思想,对于今天及今后的治国都是极为珍贵的财富。

唐太宗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他还是一位世界级的卓越领袖。他不仅影响了中华乃至影响了世界的进程,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将永远被铭记,这位千古第一明君。


附录

姓名:李世民

庙号:太宗

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陵墓:昭陵

政权:唐朝

在世: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在位: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年号:贞观(627年─649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