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頸動脈斑塊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好的預防方法?

鑑字浮畫


總的是“年齡越大,頸動脈斑塊越大”,屬自然規律。有些人,40歲,頸動脈狹窄,屬未老先衰,自造的,我就是。前後五次心腦血管病,為什麼?俺老孃說活該,老婆孩子也罵活該,其實就是自已造成的。隨心所欲,每天大酒大肉,菸酒害的。健康就像銀行的錢,自己就沒存上“健康”,到時怎得“健康”。有些打支架半年,支架重新堵塞,為什麼?與個人性格,生活習慣,有直接關係。我把狹窄的血管,斑塊消除到2.2㎜小斑後。專門試藥,七八個月時間,2.2㎜小斑,長大成8.4×3.0㎜大斑,直接心肌梗死入院。




用戶許曉忠


首先動脈斑塊主要是導致栓塞的主要原因,而頸動脈斑塊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所導致的,這也是跟年齡有很大的關係,也是目前老年人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這種頸動脈斑塊有叫“栓子”,會卡在動脈的任何一個部位,尤其是動脈分叉處多見。所以說這種頸動脈斑塊是種很危險的因素。

勁動脈斑塊出現的主要因素有→年齡增大導致血管內皮細胞脫落形成栓子,而且血管失去彈性,還有就是長期的吸菸使得尼古丁及焦油破壞血管內皮,而高血壓及高血糖、高血脂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動脈斑塊的出現,而勁動脈斑塊形成對於腦部的威脅比較大,因為斑塊脫落堵塞大腦血管,容易導致腦缺血缺氧出現死亡,也會導致出現一些頭痛、頭暈等症狀。



勁動脈斑塊脫落最容易導致的就是短暫性腦缺血、缺血性腦卒中這兩種疾病,所以有症狀就要做頸部多普勒、CT、核磁及血管造影等檢查,根據斑塊形成的部位進行治療。

勁動脈斑塊該如何治療及預防!下邊小克為大家解析!

1、改善生活習慣,控制飲食,避免進食高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及粗糧,因為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及膳食纖維,有利於軟化血管,增強血管彈性。

2、多運動,做一些有氧運動,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快血液代謝,避免吸菸,低鹽低脂飲食。



3、抗血小板及降血脂治療,主要臨床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伐他丁、辛伐他訂),有利於抗血小板凝聚,有利於較低血脂,避免斑塊形成。

4、如果症狀重者需要行動脈支架、動脈內皮剝脫術。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隨著血管超聲檢查普遍開展,因為表淺最容易發現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幾乎到了談虎變色的程度,有了斑塊真需要那麼緊張嗎?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有7大因素:家屬遺傳史、年齡因素(50歲以上血管B超頸動脈斑塊超過50%,年齡越大越多)、嗜煙、未發現或控制不好的: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高血糖、性格急噪、情緒失控的人。

形成的過程:在危險因素作用下,頸動脈內膜很容易受到血流的壓力(高血壓加上頸動脈是左心室射血時最近最粗承受衝擊力最大的的主要血管之一)、高血糖的糖毒性、高LDL的脂毒性、菸草中多種有害物質和毒性、年齡增長動脈內膜的退行性變加上遺傳因素使內膜受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趁虛而入浸入受損的內膜下同時招來各種炎症趨化因子,招來了大量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白細胞,這些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大量吞噬被氧化的LDL形式體積膨大的泡沫細胞,它們堆積後形成斑塊的核心脂質,從內膜下突向血管腔內,內膜細胞是單層細胞已不能再增長就靠結締組織形成行維帽來包裹斑塊的核心脂質。因此三高控制不好LDL越高、炎症反應越強核心脂質長得越快,纖維帽生長跟不上就成了明顯突出血管腔內的不穩定軟斑塊。這種斑塊很容易破碎,使血流中的血小板激活後與纖維蛋白聚集成血栓,把頸動脈一下堵塞發生大面積腦梗。此外即使斑塊不破因長得太快會使頸動脈越來越狹窄,超過75%往往會有腦供血不足的症狀:頭暈、記憶力下降、易疲乏等。

怎麼預防我強調:

1.對年青人來說尤其有三高家屬史的人:戒菸、嚴格控制體重以腰圍來說男的不超過2.5尺,女性不超過2.3尺,因此必須少吃甜食(尤其是甜欽料、奶茶)動植物脂肪、不吃零食,總之不讓胃容量擴大,否則隨年齡增長肥胖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罪魁禍首。戒菸不僅對防止心腦血管粥樣斑塊形成絕對有益,也能預防肺癌、食道癌、胃癌等。

2.對中年人還未發現頸動脈斑塊的人來說有三高和嗜煙尤其肥胖的應想到十年、廿年後,如果今天不加以重視到時候一定會找你算帳,無論心腦腎血管出了毛病非旦影響你的生活質量和情緒,現在年紀不大不會怕死、怕致殘一那個年齡就完全不一樣了。這都是可以做到的為什麼現在不做等靶器官出毛病已是亡羊補牢晚了。

3.即使檢查中發現有一至幾塊幾耗米剩X幾耗米甚至十幾、廿幾耗米的斑塊絕對不必緊張更不要害怕,那是指斑塊的長度與寬度,超聲檢查不描寫厚度一般都是較薄的斑塊,年齡大了都會有,這種扁平的斑塊一般都是穩定的老斑塊,核心脂質較小,不易破裂,甚少會發生血管事件。不少活到九十歲的老人、頸動脈上這種斑塊甚多但從未出現過血管事件。但戒菸和控制三高仍應積極做好,防止產生新的瘋張的不穩定斑塊。

4.如果極少數發現頸動脈狹窄超過30-50%,甚至70%以下的人,往往沒有症狀,如有是因為狹窄血流減少而產生的,這種頭暈等症狀是不可能緩解的,因為不治療血供不可能減少。反之症狀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別相信是狹窄引起的,因為狄窄導致血流減少、腦血供不足只會漸漸加重而不可能緩解,多數與情況與緊張、壓力、睡眠、低頭工作時間太久有關,斑塊不可能引起頭暈和不適感。但控制三高戒菸是唯一防止狹窄加重的方法。

5.極少數狹窄超過75%是否做手術剝離,國際上對於剝離術仍有分歧。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甚至影響到生活方可考慮手術剝離。(頸動脈因斑塊導致狹窄超過75%臨床上也很少見),因為腦子對缺血缺氧耐受性極差,狹窄緩慢發展過程中必須有充足的其對側血管末端形成側支循環來供血。國內開展才開始,貨比三家再作出決定吧。

2018.8.23


我想說點真話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經歷這樣幾個過程:


  • 打地基 動脈斑塊其實就象蓋房子一樣,首先要打地基。打地基的“工人”主要有吸菸、高血糖、高血壓、熬夜、過量飲酒、缺乏運動等,它們在血管內皮上打下了一個個的地樁。

  • 產原料 蓋房子的原料主要是脂肪物質,生產部門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從每天吃的食物中吸收,一個是肝臟等器官不斷生產,後者生產出的原料佔大多數。

  • 運磚塊 要把蓋房子的磚塊運到工地,運輸車是必不可少的,這個任務由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來承擔,它們會不辭辛勞地將脂類物質一趟一趟地運進血管內皮中。

  • 蓋房子 地基打好了、原料運進來了,蓋房子的工人就該上場了,它們由血管中的吞噬細胞組織,會把運到現場的磚塊進行加工處理,通過炎性反應產生象粥一樣的物質把磚塊粘合在一起,在血管壁上就蓋起一排又一排的小房子,就形成了動脈粥樣硬化。


“工人們”在打地基的時候,會選擇比較合適的位置,比如頸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等地建一些高樓大廈,不僅地基打的深,蓋起的房子也更高,比血管壁中一排排的小房子高得多,就形成了動脈斑塊。

動脈斑塊這樣的高樓大廈由於蓋的高,穩定性就差,血液的流動時如果壓力升高,就可能把這大廈衝倒,大廈一倒血糖中的血小板就會趕過來救援清理現場,越聚越多亂成一鍋粥就形成了血栓,於是血管就被堵塞而中斷血流,梗死性疾病就發生了。

瞭解了頸動脈斑塊的形成過程,怎麼防止它的發生,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阻止它的形成,就應當很明白了:

  • 阻止打地基:戒菸限酒、加強運動、生活規律、控制好血糖血壓。

  • 少生產原料:飲食清淡、少吃油脂,調整肝臟功能減少脂肪合成。

  • 減少運輸車:及時服用他汀降脂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

地基沒有、原料不足、運輸不暢通,房子自然沒法蓋,動脈硬化和斑塊也就無法形成了。道理就是如此,至於你的血管裡要不要建起一排排的小房子和高樓大廈,決定權就在你手中了。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一、頸動脈斑塊是咋回事?

所謂的頸動脈斑塊,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頸動脈血管壁損傷、血流中的某些成分聚集而所形成的團塊狀結構。


通俗的講,就是血液中的某些東西聚集凝聚在了血管壁上,導致血管壁變得不光滑甚至凸出於血管腔內,導致血管腔狹窄的一種病理變化。


頸動脈斑塊的實質就是頸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中常見的病理改變,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生老病死的生理病理過程,有人指出,從出生開始,人們就開始有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在頸部,就成了頸動脈斑塊,頸動脈狹窄或者頸動脈閉塞;發生在心臟的動脈粥樣硬化,就使得心臟血管狹窄,可導致冠心病;發生在腦部的可形成腦血管疾病,發生於外周血管的粥樣硬化,可導致外周血管疾病。



二、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導致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常見的有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

我們來細數一下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原因:


第一類,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的;如抽菸、酗酒、高脂飲食、缺少運動等不良習慣。

第二類,自身基礎疾病導致的;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疾病。

第三類,個體差異導致的;如性別、年齡、性格、基因等,這些因素都是不可改變的。



三、怎樣預防頸動脈斑塊形成?

1.我們能夠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所以去除不良生活習慣是預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2.我們可以改善的是控制好原發病,控制好血壓血糖,減輕體重和降低血脂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3.當然我們不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年齡,性別,性格和基因!面對這些不可變的因素,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坦然面對。


4.所以,預防頸動脈斑塊,最主要的還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包括戒菸、限酒、限制膽固醇攝入、加強鍛鍊、控制體重、低鹽低脂飲食等等,包括其他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包括熬夜、勞累等等。


注意以上情況,可預防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如果您有什麼健康疑問,可以關注心健康,我們每天都會把最新、最實用、最看得懂的科普推送給您!您也可以點擊本人首頁的在線諮詢,我可以為您解決更多的健康疑問!


心健康


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因為頸動脈內皮發生損傷,形成的團塊狀脂質沉積,這是一種動脈硬化的表現,而阿司匹林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被查出頸動脈斑塊,服用阿司匹林是一種較好的預防辦法嗎?


首先頸動脈斑塊不可小視,如果任由發展,可引起頸動脈狹窄或堵塞,導致血液無法流通到大腦,導致大腦缺血的情況,就可能引起腦梗死。但是否該服用阿司匹林還需要看情況。


如果患者有明顯的頸動脈狹窄或堵塞的情況,則應該服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和預防。如果患者的斑塊情況不嚴重,並未出現頸動脈狹窄或狹窄程度輕的話,則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綜合考慮是否服用。


若同時合併有多重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可考慮服用阿司匹林。


但阿司匹林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用的,如凝血功能受損、血小板的生成受抑制、新近消化道潰瘍等由於使用不當,可能引發消化道出血、腦出血的風險,因此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問題,建議到正規醫院諮詢神經內科醫生,並在醫囑下服用。


查出頸動脈斑塊時不要過分緊張,醫生會根據病情和自身的情況建議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服藥時一定要按醫囑按時定量的服用,千萬不要自行加減藥量,以免發生意外。


指導專家:陸正齊,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醫學博士,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兼神經一區專科主任。

專長:腦血管病、脫髓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頭痛、帕金森病和痴呆等。


醫聯媒體


關注 ,帶你一起漲知識!


頸動脈斑塊☞由於頸動脈直接給大腦供血,有近一半的腦梗死是頸動脈斑塊所致,因此必須給予頸動脈斑塊足夠的重視。

那頸動脈斑塊是如何形成的呢?

頸動脈斑塊實際上是動脈硬化的一個結果,所以所有導致動脈硬化的原因都可能形成動脈斑塊,其中以動脈粥樣硬化多見,其次是動脈炎。


①動脈粥樣硬化,從上面圖形不難發現,膽固醇及一些壞死細胞摻雜在斑塊中,使得整個硬化斑塊像“粥”一樣,這也是其粥樣硬化名字的來歷。

從整個斑塊來看,可以看出血漿中增多的膽固醇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膽固醇沉積在動脈內膜,引起組織增生,使動脈壁增厚、變硬,繼而組織壞死而形成了動脈粥樣斑塊。

②動脈炎,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等感染性因素及機械性、吸菸、結締組織病等非感染因素使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壞死,刺激了血管組織的增生硬化,形成斑塊。

那作為查體中常遇到的這個頸動脈斑塊的問題,應該如何預防呢?


第一,作為沒有斑塊的健康朋友,要從改善生活方式和低鹽低脂飲食習慣做起,適當的運動,以遠離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菸。

第二,對於沒有斑塊卻合併有高血壓或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朋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將你的血壓、血脂、血糖等降到合適的水平,同時兼顧運動、低鹽低脂飲食、保持平和心態、作息規律等。

第三,如果您已經被發現有了斑塊,你需要做好的預防更多:

1.對於您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要確保:①單純高血壓者,血壓<140/90mmHg;②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者,血壓<130/85mmHg,血糖確保降至正常;③血脂的控制要使膽固醇<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2.58mmol/L;

2.預防性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推薦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對於不穩定的斑塊還要口服他汀類藥物;

3.不推薦常規服用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抗凝藥物,但如果合併有房顫或出現頻發的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情況時就要結合臨床醫生意見口服抗凝藥物了;

4.對於頸動脈斑塊導致頸動脈狹窄>70%,經抗凝治療不佳時,就要結合臨床考慮介入或手術治療了。


對於頸動脈斑塊,結合臨床給予合理干預和預防,有相當一部分朋友能與之共存。希望朋友們能“防患於未然,避免發生意外”!

☞關注段醫生,健康又養生!


段醫生答疑在線


頸動脈斑塊,顧名思義就是附著在頸動脈(頸部)血管內壁的斑塊。

更多見於“頸總動脈分叉處”。打個比方,這有點像咱家的下水道,在分叉的地方各種垃圾,碎屑,汙物容易被拽住,時間久了在分叉處越積越多;血管也一樣,頸動脈分叉處就容易形成斑塊。


此外在高齡、遺傳、吸菸、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不良影響因素下也容易形成頸動脈斑塊。

也就是說那些年齡大、吃的太好、有不良生活習慣和不願意鍛鍊的人往往被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找上門,而頸動脈是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身。

頸動脈斑塊有軟硬之分。

硬斑不容易脫落破裂,但可以造成動脈狹窄,當狹窄≥70%,會對腦供血產生明顯影響,需要積極治療;軟斑容易破裂,脫落形成栓子,流到顱內動脈(大腦裡)引起腦栓塞,造成偏癱、失語、昏迷甚至死亡。


一旦發現頸動脈斑塊,需要醫生辨別是硬斑還是軟斑,並對其狹窄程度進行判斷

1.如果僅僅是硬斑,多數下控制好高血壓、高血脂並堅持改變生活方式就可以。 2.如果硬斑狹窄程度大於50%,或者是易損的軟斑塊,那麼就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必要時行介入手術等。 3.此外,頸動脈斑塊往往也預示著冠狀動脈(心臟上的動脈)可能也存在相同問題,需要到相應的心臟內科就診等。


最後提醒一下,對於頸動脈斑塊既不能無視也不能過於緊張,明確斑塊特點和病變程度,遵醫囑決定是否需要服藥。

作者:蔡建霞 註冊營養技師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 主管護師


營養百事通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疾病最常見的表現類型。目前多數醫院均將頸動脈超聲作為健康查體的常規項目,對於這種做法是否合理,不同學者尚存爭議。然而,既然此檢查已經非常普遍,醫生與患者就應該對這種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 頸動脈在哪裡? 頸動脈是位於頸部前方氣管兩側的兩條大血管,主要負責向大腦前部供血供氧。

2、 頸動脈斑塊是如何發生的? 與其他部位(如冠狀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相似,導致頸動脈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增齡、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以及家族史。

3、 頸動脈斑塊有何危害? 如果斑塊較小,頸動脈狹窄<50%,患者可以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50%,患者可能出現腦供血不足的相關症狀。更重要的是,頸動脈斑塊是導致缺血性卒中(即腦梗)的重要原因之一。斑塊導致的腦梗的機制主要有以下幾種:1. 因斑塊增大導致頸動脈嚴重狹窄甚至閉塞;2. 粥樣斑塊破裂導致頸動脈閉塞;3. 部分斑塊組織脫落並隨血流堵塞顱內較小動脈;4. 頸動脈內血栓形成並使管腔閉塞。因此,合理預防並干預頸動脈斑塊是預防腦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4、頸動脈是全身動脈系統的“窗口” :無論冠狀動脈、顱內動脈、還是四肢動脈,實際上都屬於一套管路系統。如果頸動脈發生了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往往提示全身其他部位的動脈也存在粥樣斑塊的可能。頸動脈位置表淺、檢查方便,被視為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的一個“窗口”。因此,頸動脈粥樣斑塊除了增加卒中風險外,還有助於評估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可能性。

5、 頸動脈疾病有何症狀? 患者可以沒有任何臨床症狀,也可以出現腦供血不足、短暫腦缺血甚至缺血性卒中等嚴重後果,這主要取決於斑塊大小、穩定性以及是否導致頸動脈管腔明顯狹窄。缺血性卒中的常見表現包括:單眼或雙眼視物模糊或失明,單側身體、面部或肢體運動障礙、刺痛或麻木,突發行走困難、步態不穩、或肢體協調能力變差,突發眩暈或意識障礙,失語,頭痛,記憶障礙或吞嚥困難等。如果上述症狀經過數分鐘或數小時自行緩解,則被稱為短暫腦缺血發作;若症狀持續不能緩解,則稱為缺血性卒中(即平時所說的腦梗)。無論患者症狀能否自行緩解,均需要立即去醫院就診,由醫生決定是否需要特殊治療。

6、頸動脈疾病的診斷:聽診頸動脈雜音是診斷頸動脈疾病的簡便方法,但目前更多依賴輔助檢查。頸動脈超聲是檢查有無粥樣斑塊及其嚴重程度的可靠方法,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應用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甚至動脈造影等技術進一步評估。

7、 如何治療頸動脈疾病? 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是控制前述的各項危險因素,如增加運動、合理飲食、減輕體重、戒菸、不酗酒、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是否需要應用他汀與阿司匹林治療,請參見本公眾號前些天發佈的文章。若頸動脈斑塊導致管腔嚴重狹窄,除了應用藥物治療以外,可能還需要接受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或頸動脈支架治療。特別強調的是,作為患者,任何治療均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應擅自決定治療方案。


郭藝芳心前沿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都是從血管內皮損傷開始,大致過程如下:

動脈內皮損傷→低密度脂蛋白沉積到內皮下→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炎性分子黏附聚集→吞噬脂質→轉化為泡沫細胞→釋放膽固醇,吸引更多炎性物質,惡性循環→形成壞死核心,內含膽固醇結晶→平滑肌細胞增生,逐漸覆蓋在斑塊表面。

為什麼頸動脈容易形成斑塊?

這是由於頸動脈在進入我們的大腦時候有個分叉,一支供應我們的大腦,叫頸內動脈,另一支供應我們的頭面部,叫頸外動脈。


在這個分叉的地方,血流要改道,就出現血流動力學變化,動脈內皮容易受到損傷,脂質容易在這兒沉積。

怎麼預防動脈斑塊形成呢?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始動因素是內皮損傷,造成內皮損傷的原因有,高血壓、吸菸(尼古丁)、氧化應激等,因此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首先就是戒菸、控制血壓、減少應激;

其次,斑塊形成重要的一環就是脂質沉積,因此,要控制血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健康飲食,少吃含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多的食物,控制膽固醇的總攝入量。

還有,動脈粥樣硬化還有一些危險因素,如肥胖、不愛活動、糖尿病等,要控制血糖,每天鍛鍊、控制體重。

已經有了頸動脈斑塊怎麼辦?

如果狹窄不重,也沒有造成症狀,可以服用他汀類藥物。

如果狹窄>50%,且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或腦供血不足等症狀,可以考慮放支架;

如果狹窄>90%,且有症狀,可以考慮頸動脈內膜剝脫。

具體治療方案,需要進行檢查後,經醫生評估來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