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京東智聯雲誕生,京東在B端完成“大一統”

文|李北辰

眾所周知,如今業內正在達成共識:未來十年,中國互聯網的“新戰場”將向ToB一端轉變,中國ToB市場正處於大規模爆發的前夜。

嗯,過去十年,受益於龐大的人口紅利,中國C端市場堪稱一片水草豐美的良田,將創新的種子肆意播散,就可以遍地開花,動輒幾億的活躍流量,澆灌出一大批C端互聯網新貴——但這也帶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澆滅了B端產業的生長空間,ToB相對漫長的收穫期,無法滿足前些年心急的資本市場。

所幸的是,大概從兩年前開始,已有不少耕耘者,開始選擇在ToB的疆域深耕細作。他們發現,在ToB這片亟待開墾的新大陸,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幾顆種子。

在中國,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京東。作為一家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公司,京東決然不會缺席這場面向B端的技術盛宴。普通消費者或許很難察覺,去年至今,京東內部的技術整合力度,就正在大幅提速。

譬如業內皆知,並未用去太久時間,京東就已迅速完成雲計算,AI,IoT等技術領域的播種,並已陸續開花結果,迎來收穫。去年12月,京東集團還將原京東雲,京東AI和京東物聯業務整合,成立京東雲與AI事業部,新事業部的技術服務與零售、物流、數字科技一起構成了京東四大核心業務版圖。

京東智聯雲誕生,京東在B端完成“大一統”

但蛻變並未就此停止。京東雲與AI事業部剛剛宣佈,將原京東雲、京東人工智能、京東物聯三個品牌統一為“京東智聯雲”品牌,並於2020年3月5日正式啟用。

在外界期許中,“京東智聯雲”的正式亮相——以及其賦予自身的“雲智聯世界”的新使命,“成為最值得信賴的智能技術提供者”的新願景,“最懂產業的數字經濟服務企業”的新定位,將讓京東技術體系成為京東未來十年的重要增長點。

而技術福祉不只指向未來,即便將目光投擲當下,京東智聯雲的新使命,願景和定位,已經在疫情期間得到兌現。

數字基礎設施的“一體多面”

讓我們先回答一個問題:在中國,ToB生意為什麼難做?

我想最大的原因是:與C端用戶衣食住行等單一需求不同,B端客戶需要的專業程度更高,技術能力更強,觸達鏈條更長。

而這三個“更”字,恰是京東在內部大力整合技術資源,並進化出“京東智聯雲”這一品牌的重要原因。

其實早在去年,京東就已逐步完成在“ABCDE技術戰略”的佈局,希望深度融合智能(A),大數據(B),雲(C),IoT(Devices),同時做前沿性的科研探索(Exploration),為產業融合提供堅實的計算基礎設施和服務。

依我之見,這種融合的益處顯而易見。

首先在宏觀層面,從所謂“ABCDE”的互動角色上看,它們之間,其實是相互嵌套,彼此振盪的協同共生關係;各個角色中涉及到的數據與技術,軟件與硬件,產品與服務,也都是不同齒輪之間的齧合關係。

換句話說,“ABCDE”是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一體多面”——這意味著,不同技術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任何渴望在ToB這片新大陸長成巨頭的企業,都需具備更好的整合能力。

而在微觀層面,更好的整合能力,意味著對外技術輸出的“整體性”。

就以京東智聯云為例,不同於市場上大多數“各自為政”的技術供應商(不同技術模塊之間難免會造成技術磨損),在“京東智聯雲”的技術體系中,與其說AI、雲、IoT三者是“1+1+1”的相加關係,不如說是各自滲透的相乘關係,更為一致性、系統性的技術鏈條,意味在真實場景中,京東智聯雲能以一種更“平滑”的方式讓技術落地,讓新技術的應用體驗更為流暢。

而我相信,在新品牌,使命和願景的重塑下,“京東智聯雲”將會進一步基於自身的技術沉澱和場景生態,全方位整合技術資源,構建一套日趨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提供從底層基礎設施到頂層智能應用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將京東技術勢能開放出來給客戶及合作伙伴。

譬如,對外賦能數字政府和數字企業,助力智慧城市轉型,為不同數字化基礎的企業量體裁衣,完成傳統產業智慧升級;對內,則將持續釋放京東技術勢能,持續打磨自身的技術長板。

技術合力的釋放

事實上,京東逐漸釋放的技術勢能,已經在最新財報中得到印證。

根據京東剛剛發佈的財報顯示,2019年,京東集團全年淨收入為5769億元人民幣(約829億美元),同比增長24.9%;其中,全年淨服務收入為662億元人民幣(約95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44.1%,技術與服務正日漸成為增長的新引擎。

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京東體系所屬上市及非上市企業合計研發投入達179億元,研發投入同比增長高達47.8%,已經躍升為對技術投入最多的中國企業之一。

高規模的技術投入,得以讓京東在人工智能、雲計算和物聯網等領域飛速躍遷。

譬如在人工智能領域,你也許有所不知,去年,京東AI研究院在一系列國際賽事中獲得8項世界第一,4項世界第二,併成功入選科技部公佈的新一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在雲計算領域,截至2019年,京東智聯雲累計建基地及落地城市雲超過40個,合作伙伴超過2500,註冊用戶超過69萬,推出300+款產品與服務,實現100%雲上訂單,擁有全球最大規模Docker集群之一和中國最大的GPU集群之一。在同年IDC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跟蹤》中,京東智聯雲躋身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前十,同比增長512%,位列行業最高。

在大眾更易感知到的物聯網領域,京東自主研發,跨品牌和品類的智能家居互聯互通平臺,目前可連接高質量設備突破1.5億臺,連接設備品類超230種,連接品牌超1000家,服務2500萬家庭,用戶交互次數近20億,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家居平臺。

總之一切指向一點:來自不同技術的合力,正在被京東智聯雲充分釋放。

而當這種技術合力與全民凝聚力相結合,無疑更突顯出技術的福祉。眾所周知,剛剛過去的“最長假期”,註定成為每個中國人難以忘卻的集體記憶,面對疫情強敵,所有中國人的命運被聯繫在一起。

而疫情帶來的新挑戰,也讓ToB企業開始重新審視技術之於全社會日趨深厚的意涵,任何懂得“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個樸素道理的科技企業,都在思考如何將作為新時代基礎設施的新技術,第一時間轉變為能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的新工具。

譬如在疫情期間,京東智聯雲在20天內向政府,企業和大眾免費提供了包括應急資源信息發佈與匹配平臺、智能疫情助理、雲視頻會議、遠程家庭醫生等十餘項免費產品服務。

僅以應急資源信息發佈與匹配平臺為例,作為“智能供應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平臺可快速聯動供應鏈各環節,實現物資供求信息精準對接。截至目前,應急資源信息發佈與匹配平臺已接入68個省市級政府和國家級協會的官網,服務全國超過15000個客戶,包含上千個政府和醫療機構用戶,平臺提供物資總量超過6.6億件,包含應急藥品超4億盒,應急口罩1.5億個,護目鏡40.6萬個,紅外線體溫儀6100臺,防護服鞋套284萬套,84消毒液2330桶,酒精100桶……成為連接供需雙方資源調配的重要橋樑。

結語:“三化”與“無限”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雖然已經成為消費驅動型數字經濟的全球領導者,但下一輪的轉型浪潮,來自各行各業數字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由於中國的傳統行業效率較低,新技術和業務的商業化潛力巨大,這一變化在中國將顯得尤為迅猛和激烈。

沒錯,未來十年,在雲端用AI處理數字業務,很可能是大多數企業和機構的共同歸宿,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任何心向未來的企業和機構,都必須對應完成向“三化”的價值轉移,即“數字化、雲化、智能化”。

而綜上不難發現,與更多合作伙伴的“三化”過程相輔相成,雲計算、AI、IoT三大技術板塊的深度融合與價值疊加,也正在將京東自身的技術長板無限加長。

京東智聯雲誕生,京東在B端完成“大一統”

而既然說到“無限”二字,其實正如“京東智聯雲”三個無限符號相互融合誕生的全新LOGO,三大技術融合後鍛造出的京東科技體系,也將作為京東集團技術能力的統一輸出窗口,致力於為社會帶來無限價值。

畢竟,歸根結底,技術永遠是社會進步的最大變量。

作者:李北辰,獨立撰稿人,國內數十家媒體專欄作家,曾供職《南都週刊》《華夏時報》《財經》等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