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泉港遇見蒙古村

在泉港、仙遊、惠安三縣(區)交界處的深山裡,即塗嶺鎮小壩村一帶居住著數千名姓“出”的村民。這字“出”字就是“出入平安”的“出”。聽眾朋友,“出”這個姓,是在中國百家姓中找不到的奇特姓氏,它在泉州這帶的深山裡隱匿了五百多年之後,終於又再現了蒙古族人的本來面目。

泉港遇見蒙古村

他們姓“出”。在小壩村2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哺育了2500多名族人,佔全省蒙古族總人口數的90%以上。他們在此落腳數百年,悠長的歲月沖淡了最初的記憶,與當地人通婚,說起了地道的閩南話,仍有一份“不肯忘卻的紀念”,寫在每一個族人的身上,那是天性中的豪邁與骨子裡的高貴情懷。

泉港遇見蒙古村

泉港遇見蒙古村

泉港遇見蒙古村

泉港遇見蒙古村

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有個洪厝坑自然村,襯裡有一座“二進三開間”的明代古建築,這座古建築的門匾上書“出氏家廟”四個大字。大門對聯雲:“燕南無二族,惠北自一宗”。家廟為二進木石結構建築,中間有天井,中廳懸“忠節”匾額,左掛“進士”、“文魁”,中梁掛有“解元”等鎏金橫匾多塊。廳堂對聯雲:“一案/拱門楣/預佔/遇試/皆一,三臺/壯屏翰/早卜/達尊/有三。”從這些匾聯可以看出,“出”姓來歷非同尋常,而且隱姓埋名之後又曾顯赫再起。

泉港遇見蒙古村

泉港遇見蒙古村

如今的“燕山出”族人,依舊保留著蒙古族豪邁、好客的性格,家家自備釀酒,有客前來,邀他滿滿喝上一杯,好不快哉。只是歷經歲月的洗禮,出氏一族的生活,除了不過元宵節(據說,可能忌諱與“元消”諧音)外,早已與漢人無異。最讓出氏後人們遺憾的是,身為蒙古後裔,他們丟失了太多的民俗文化、禮儀。為了重拾根本,出氏族人準備組團前往內蒙古,念祖尋宗。與此同時小壩村準備打造成富有蒙古元素的特色村寨,發展生態休閒旅遊,讓遠方來客見識一下“海濱蒙古人”的風采。

泉港遇見蒙古村

泉港遇見蒙古村

  根據《元史》、《明史》和《出氏族譜》等有關資料所載,出姓祖先是元朝的開國功臣、成吉思汗的義弟、爵封魯國公、太師的重臣木華黎。出姓祖先七世之前世襲爵位,他們多為元朝的征戰平亂而亡,年紀都很輕,甚至有的三十幾歲二十幾歲就戰死。到了八世祖納哈出,恰好遇到元朝滅亡,納哈出就投降明朝。明太祖看他是名臣的後代,就讓他回蒙古去。納哈出回蒙古後就在金山聚兵反明,幾次進兵遼東。明朝大將馮勝率領大軍圍攻納哈出,納哈出又投降了。明太祖再次寬恕了他,還封他為海西候,讓他跟著傅友德征戰雲南,結果納哈出死於途中。納哈出的長子察罕隨明太子朱標的妻舅藍玉造反被殺,納哈出的次子佛家奴是當時在福州府屯固守邊。他怕受哥哥牽連誅夷九族,便去掉父名“納哈”二字,單取“出”字為姓氏,尊納哈出為“不歸公”,即出家人死於道中不歸之意,又不忘本族宗祖納哈出,可見用心良苦。佛家奴後來辭官隱居在惠安九都象獅(今後龍鎮上西村),又由象獅遷居塗嶺鎮新厝村,再從新厝村遷居洪厝村,遂定居下來,為使子孫不忘蒙古血統,故以“燕山出記”作為郡號。長期以來,出氏蒙族族民與當地漢族和睦相處,並能崇尚文明,重視教化,取得了諸多的榮譽。清乾隆年間,出氏後裔出科聯,高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光耀門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