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石屏人袁嘉谷——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树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

石屏人袁嘉谷——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袁嘉谷照

云南石屏,自元朝以来,民间因重教兴文而人才济济,清代有“文献名邦”之称,被誉为“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石屏明清两代曾出文进士65人,翰林15人,经济特元1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科举人数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和大理。正如民谣所言:“沙至萧家海,翰林进士满街摆”“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清末停科举,兴学堂;民国间,石屏出大专院校毕业生142人。其中,留学日本12人,留学美国6人,留学法国1人。

1903年,清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惟一一次废除科举后的经济特科考试。经济特科考试与一般科举考试不同,它不以八股见长,而是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方策为主,更注重学以致用。特科考试,整个清朝只有过三次。此次应考的还有已经获得状元身份的人,因此经济特元的地位,应高于普通的状元。

出人意料的是,在全国应试的306人中,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清代先后开博学鸿词二次、经济特科一次,因此袁嘉谷被赞为“国朝第三人”,民间称袁嘉谷为“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消息传到云南,昆明人将拓东路上的聚魁楼改名为状元楼,滇督魏午庄书“大魁天下”致贺。

石屏人袁嘉谷——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昆明状元楼

1904年7月,袁嘉谷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

1905年8月,袁嘉谷从日本回国,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袁嘉谷是中小教育史上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乐歌”等名词,还是当时由他新订的。

1909年(宣统元年)袁嘉谷任京城图书编译局局长。当年,法国人伯希和将已运至河内的敦煌遗书中的一部分,带到北京装裱,并在六国饭店举办展览。袁嘉谷与罗振玉、王国维等前去探看,见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经》等,与诸同事商议,认为“真稀世之宝也”,立即向学部侍郎严范孙报告,并提出了处理意见,由学部急电甘肃敦煌总督:“凡洞中片缣只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并将被盗运至西安等待出售的大批敦煌文物古籍拓片,禁止交易,得以让数千卷古籍及时追回,由学部收管,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1917年,袁嘉谷居家卖字自给。从他中状元后,书法名气倍增,求书者远至北京、浙江、日本。他虽名为“卖字”,但为人豁达,只要有人来索,无论长幼贵贱,均认真挥毫,以礼相赠。昆明的翠湖、大观楼、西山、黑龙潭等名胜风景区,都留有袁嘉谷的书法墨迹。

石屏人袁嘉谷——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袁嘉谷书法

1921年,袁嘉谷任云南省立图书馆馆长。他自称其有“书淫”,曾遍搜云南地方文献,与李根源共同辑刻有《云南丛书》。初编收书152种,二编收书53种;主编《滇文丛录》等,均以传播云南文献为主。曾在文澜阁中辑录《四库全书》中关于滇人文献,如抄录谢肇淛的《滇略》、沐昂的《沧海遗珠》等。

1922年,云南第一所大学——私立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成立,次年袁嘉谷应聘担任国文教授。袁嘉谷本属重金聘请对象,但他得知大学经费颇紧,坚辞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直到8年之后的1931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他才开始领薪。袁嘉谷博学,且平易近人,在东陆大学声誉甚高。他每周讲两节国文课,教室设在至公堂,每节课总是座无虚席,除该校学生和一些教师外,还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谷任教十余年,培养了数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李士厚、李乔、浦光宗、张希鲁等。

袁嘉谷深感国民教育之重要,称“大地盘盘,众生芸芸,非智不存,非学不智,非图书无以为学,古与今一矣,中与外一矣。”

石屏人袁嘉谷——云南独一无二的状元

翠湖袁嘉谷故居

晚年,他结庐翠湖,自辟一园,名“树园”,堆土为山,名“金钟山”,盖一小亭,名“课经亭”,又种些花草菜蔬以赏心悦目。并以“园愈狭,心愈惬;园愈隘,身愈泰”

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阴,搜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当时大滇池南岸的昆阳月山,发现了一块《马哈只碑》,经他鉴定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在故乡树立的墓碑。《明史》记载郑和是云南人,但不知道生在云南何地。经他此番考证,作了碑跋并倡议地方政府建亭保护,世人才知道郑和的故乡在昆明晋宁,一个小县城竟然出现过一位如此伟大的航海家。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随即召集子女,说道:“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未脱稿,竟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