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豬肉“保供穩價”需要政府和市場“手牽手”

海報評論員 朱延魯

豬肉關係老百姓的“菜籃子”,肉價連著老百姓的“錢袋子”。保障豬肉供應,穩定豬肉價格,讓家家戶戶餐桌上不缺肉,是起碼的民生剛需,也是小康生活的題中之意。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多措並舉,做好豬肉的保供穩價。這是近幾個月來,中央相繼印發五份力保豬肉生產的文件之後,再一次從國家層面要求做好豬肉的“保供穩價”,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今年2月份以來,受非洲豬瘟等多重因素影響,豬肉價格一路高漲,由此帶動CPI也不斷上漲。幾個月來,中央和地方政府接連出臺調控措施,肉價已有下降,但仍居於較高位置,牽動著老百姓的神經。

做好豬肉保供穩價,是一項民生大課題。豬肉價格上下浮動由供需關係決定,政策對路,供需平衡;政策失靈,供需失衡是常有之事。本輪豬肉價格上漲,與地方政府盲目執行環保政策有密切關聯。農戶生豬養殖,不問緣由,全部“一刀切”限養、取締,在中小養殖戶佔據全國生豬供應半壁江山的當下,豈有不推高肉價之理?

保障豬肉供應,首先要保障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量,才能恢復生豬生產力。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因此,在制定扶持政策時,應當圍繞“保供穩價”這個大局,既要保障養殖戶的場地、資金、技術,加快推動恢復產能,又要謀劃全局,對藉機“炒豬”牟利,破壞生豬生產秩序,損害養殖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豬肉作為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做好“保供穩價”不能僅僅依靠政策干預,更要遵循市場規律。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就會上漲,這是最基本的市場規則。前段時間,某地領導拍腦袋做決定,出臺“豬肉限價令”,明顯違背市場規律,幸好及時叫停。一個健康的市場,在政策恢復生豬生產力的過程中,也會朝著增強自身活力的方向主動選擇。這個方向,一定是“保供穩價”的方向,也是供需平衡的方向。

總之,做好豬肉“保供穩價”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和市場“手牽手”“心連心”。出臺政策予以扶持,既要防止大水漫灌,又要給市場留有自我調整的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滿足老百姓的“菜籃子”,守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