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羅盛教:差點被埋名的英雄

羅盛教:差點被埋名的英雄

 

羅盛教

羅盛教:差點被埋名的英雄

 

1984年1月2日,羅盛教母親肖桃英為新化縣城的羅盛教紀念館奠基鏟第一剷土。

羅盛教:差點被埋名的英雄

為羅盛教“揚名”的葉健民師長

羅盛教,這位誕生於那場戰爭中的英雄,不是倒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而是犧牲在救人的冰窟裡。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為了“人”。但因為是後者,他差點成為被埋名的英雄。

  一起“淹亡事故”

  盛夏的一天,記者來到新化縣羅盛教紀念館採訪,裡頭一幅志願軍某師為羅盛教舉行追悼會的照片引人注目。

  戰火紛飛,“送行”儀式如此隆重?

  讀罷《新化文史》羅盛教專輯中“羅盛教犧牲曾被定性為事故”(以下簡稱“事故”)一文,才明白其中原因:

  1952年,新年伊始,正值朝鮮半島冰天雪地的時節,朝鮮戰爭也進入了十分艱苦的相持階段。志願軍某師在“秋季攻勢”後,此時奉命撤至成川郡及其附近地域進行休整。

  時任該師師長的葉健民與其他師領導分別下到各團,指導部隊對前一階段的作戰進行總結。這天,他乘坐吉普車剛從團裡趕回位於平安南郡石田裡的師部駐地,透過車窗,看到師部門口裡三層外三層圍了許多朝鮮老百姓,他們的面部表情既激動又悲痛。

  “出了什麼事?”葉師長叫車子停下,讓參謀人員前去打聽情況。

  一會兒,參謀人員回來報告說,這些朝鮮老百姓一致要求為羅盛教請功。其中一個名叫元善女的大娘,主動獻出了自己的墓地,說是這塊墓地原本要留給她自己用,現在讓給羅同志,因為“羅同志與我的兒子沒有什麼區別……”還有一位鬍鬚花白的老大爺流著淚對部隊的同志說:“羅同志為救我們的孩子犧牲了,請志願軍把他的遺體交給我們,我們要按照朝鮮最隆重的禮節安葬他!”

  葉健民師長立即讓人找來師宣傳科長和直工科長,追問“羅盛教究竟是怎樣犧牲的”。

  直工科長回答:“他是掉進冰河裡溺水而亡的。我們已經按照慣例把他作為非戰鬥減員上報軍裡了,並且按淹亡事故向各團作了通報。”

  而眼前的情景讓葉健民覺得,事情並不那麼簡單,自己有責任將其弄個水落石出。

  烈士已經下葬

  記者從有關資料上得知,在葉師長遇到朝鮮老鄉為羅盛教請功之前,偵察連已經安葬了烈士。

  烈士犧牲的當天晚上9時多,連裡為羅盛教的遺體,穿戴好剛從30多里外的師後勤部領來的新軍衣、軍帽和大頭鞋,放進匆匆釘成的木板棺材內,趁月夜抬到後山上,悄悄地安葬了。挖掘凍土墓穴時,一直在偵察連連部共同守護烈士遺體旁的幾位朝鮮老鄉幫了忙。

  “老新聞”、省廣電益陽記者站原站長曾瑞華採訪羅盛教戰友曾伏生後,所撰寫的《羅盛教犧牲後的一段秘聞》一文,也詳細地記述了“事故減員的波折”過程——

  “1月2日晚上,師直工科下發了一個電話通報:‘師直偵察連……發生了一起非戰鬥減員事故,文書羅盛教溺水身亡……’聽了這個不幸的消息,曾伏生無法安寧入睡……3日上午,他向營長請了個假,特地趕往偵察連……4日上午,曾伏生不禁淚眼雙流,拿起鐵鍬,同朝鮮鄉親一道,一鍬土一把淚地掩埋戰友。”

  當時,我軍《猛進報》的何沛林記者獲訊後也趕來採訪。“在看了現場,聽了群眾詳細介紹的情況後,他也覺得此事以‘戰鬥減員’的論處不當,建議連長整理材料,為羅盛教請功”。已捱了批評的連長麻著膽子,又請上級為羅盛教追記三等功一次。

探究“事故”真相

  “事故”詳細地記敘了葉師長探究“淹亡事故”真相的經過:

  “第二天,葉健民專門帶著兩位科長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驅車來到羅盛教救人的現場——石田裡泥棟河邊進行實地察看。聽說羅盛教的師長來了,被救的朝鮮少年崔瑩的母親帶著兒子也趕到出事地點。一見面,母子倆就跪地向葉師長深深地施禮,而後又用朝鮮語夾雜著漢語,聲淚俱下地講述了羅盛教捨身救人的詳細經過:1952年1月2日早晨,某師偵察連文書羅盛教獨自一人來到冰河上練習投彈。這時,突然傳來呼救聲,正在滑冰的朝鮮少年崔瑩壓碎了冰塊,失足掉進了2.7米深的冰窟中。崔瑩的3個小夥伴頓時手足無措,急得大哭起來。”

  “聽到哭喊聲,羅盛教立刻趕了過來”。他一邊奔向冰窟,一邊脫下棉衣,然後縱身跳進了冰冷徹骨的河水中。不諳水性的羅盛教在水中摸索著,當他抓到了小崔瑩後,立即將他託向水面。由於冰窟邊緣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崔瑩的體重,崔瑩又落入水中。

  “一次,兩次,三次。小崔瑩三次被託上冰面,又三次落入水中。這時,羅盛教的體力幾乎耗盡,四肢變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然以極大的毅力再次潛入水下,用盡最後的力氣用頭將孩子頂出水面。”

  “此時,聞聲趕來的偵察連理髮員宋志雲拖過來一根電線杆,小崔瑩抱住電線杆後被拖上了冰面。”但當宋志雲返身準備再救羅盛教時,卻不見人影。無疑,羅盛教已被水流衝入了厚厚的冰層之下……

  葉健民得出結論:羅盛教是為了救人而光榮犧牲的,而並不是通報所說的“淹亡事故”。

  重寫請功報告

  如此,還原“淹亡事故”本來面目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天夜裡,一份由葉健民、彭清雲簽名的有關羅盛教捨己救人的報告材料撰寫完畢,師裡向上級機關為羅盛教請功。

  第二天,師黨委召集了全師司、政、後機關各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和各團營以上幹部會議。會上,先由彭清雲宣讀了師機關對羅盛教救人一事的調查結果,並表明了師黨委對羅盛教救人一事的鮮明態度,認定它是一個國際主義的英雄壯舉。接著葉健民代表師黨委,宣佈了關於在全師官兵中開展向羅盛教烈士學習等三項決定。其中一項是:師黨委決定撤銷“事故通報”,由師政治部整理羅盛教生平英雄事蹟發至連隊,在全師掀起學習羅盛教,熱愛朝鮮人民的熱潮。

  接著,“經過充分準備,羅盛教追悼大會在該師駐地石田裡隆重舉行,2000多名官兵和數百名當地群眾參加了追悼大會。在哀樂聲中,人們向英雄默哀三分鐘。爾後,師炮兵鳴炮21響……”

  登上榮譽巔峰

  羅盛教紀念館的牆上,還有一幅1952年2月5日《人民日報》刊有《不朽的國際主義戰士》文章的照片,格外醒目。

  文章的作者就是當時年僅19歲的新華社記者戴煌。他多年後回憶,他當時在另一個師採訪,與羅盛教所屬的師駐紮地相距60公里。此時,美軍飛機還不斷空襲,有關部門特意為戴煌派了一名警衛戰士隨行。任務緊急沒有汽車,他們就抄近道爬山步行,日夜兼程。於1月27號即大年初一,到達羅盛教所在的偵察連採訪。

  原來,某師上報的關於羅盛教事蹟材料,引起了各級首長的高度重視。1952年2月,志願軍總部頒佈命令,為羅盛教烈士追記特等功,並授予他“一級愛民模範”光榮稱號。團中央追認羅盛教烈士為“模範青年團員”的榮譽稱號。

  戴煌的文章見報後,“羅盛教”這個名字,很快就在廣大志願軍官兵和祖國大地上傳開了,國內各行各業也掀起了向英雄學習的熱潮。

  與此同時,朝鮮方面追授羅盛教一級國旗勳章和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人說,21歲的羅盛教“登上了戰士榮譽的巔峰”。

  不過,他與這個軍後來的歐陽海一樣,“英雄之路”曲折。

  

“如果我被子彈打中”

  記者來到新化縣圳上鎮羅盛教故居。這裡原屬松山鄉,後來鄉鎮合併歸入圳上鎮。這是一全木結構、青瓦重簷的樓房,坐東朝西,建於1931年。歷經80多年風雨,仍然保存完好。原來,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這裡就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家也遷入縣城。

  羅盛教四兄妹,他是長子,還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長子的犧牲,給羅家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悲傷一度籠罩著這個家庭。但羅家很快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如此,也就有了羅家從松山搬到縣城、羅盛教父親羅迭開“八上北京”和“毛澤東七次接見”、羅盛教弟弟當兵等事。

  但在這裡,讓記者印象最深的還是羅盛教日記的那段話:“如果我被侵略軍的子彈打中以後,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屍體前停留,應該繼續勇敢前進……”英雄,自有英雄的胸懷。(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