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在歲月的長河裡,讓人終身惦念的,永遠是那第一次,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便道盡了初見的無盡美好!新化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發生過許許多多的歷史大事。在時光流淌中,你是否能憶起,新化那些,難忘的第一次……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條鐵路——湘黔鐵路

湘黔鐵路(湘黔線)起於湖南省株洲市,終到貴州省貴陽市,是連接湖南和貴州的重要幹線鐵路。早在1936年國民政府就與德國簽訂修建湘黔鐵路的借款協定,並進行初測,新化段於1938年修建,通車至金竹山北面太平裡。1939年6月,為抵禦日寇入侵,國民政府毀路抗敵,路基毀壞。建國後,於1958 年4月復修, 1960年3月由坪上(現屬新邵縣)至陳家山52公里路段復修,旋因柘溪庫區水淹影響,須改變境內部分路線,但時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被迫停工。1970年8月又全線復工,縣革委會組織3萬民工,歷時73天,修通金竹山至潤溪75公里,10月5日,湘黔金(竹山)潤(溪)段竣工通車。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華國鋒等沿線視察至新化,併為“團結山車站”命名。全線於1971年3月正式通車,前後歷時30餘年。湘黔鐵路新化段自化溪入境,至縣西北楊木洲新佃橋出境,境內全長67公里,途經石衝口、上梅、爐觀、西河、孟公、琅塘等鎮。湘黔鐵路新化火車站為四等站,客運主要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等;貨運辦理整車、零擔貨物發到等業務,不辦理整車爆炸品及一級氧化劑發到。湘黔鐵路的建成通車,不僅增加了西南地區通往東部沿海地區的通道,而且縮短了雲、貴、川三省到中南、華南、華東地區部分省市的距離,對西南地區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所新式中學——新化一中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縣人鄒代鈞、周叔川等創辦新化實學堂,校址在縣城南門曾氏總祠(今電信局),與長沙時務學堂“並峙為兩”。首屆學生中有陳天華、楊源浚等50餘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易名為新化速成中學堂。宣統元年(1909)改稱公立中學,民國元年(19l2)定名為新化縣立中學。1952年改稱湖南省新化縣第一中學,被評定為省級重點中學。這是全國最早創建的、唯一一所延續至今118年的現代式中學。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座資江大橋——新化資江一橋

1977年9月25日,新化境內橫跨資江的第一座公路大橋建成通車,橋東與新——冷公路相連,橋西與縣城中心相接,極大地改善了新化縣的交通狀況,不但方便了兩岸人民的生活生產,更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資江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貫穿新化縣、冷水江市全境。資江大橋竣工前,新化縣城東西兩岸交通均靠大碼頭渡口輪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增加,過往車輛日增,渡口嚴重影響兩岸交通。特別是柘溪大壩建成後,大碼頭水位高達170米,春夏水漲,渡運事故時有發生。為此,新化縣革委多次向省、地報告,請求批准修建資江大橋。1975年4月,省革委批准列入基建計劃。工程於1975年6月動工,上工地民工1.2萬人,用水泥4500噸,鋼材337噸,木材2500立方米,實際投資349萬元。建橋期間,還承擔一項國際任務,即接受越南實習生50人到工地實習。該橋設計為石臺石墩懸鏈線空腹式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主拱5孔,長336.5米,全長575米,橋面淨寬9米,兩邊人行道寬各2米,高27.5米,主橋可承載20—100噸重,兩端橋頭公路接線長2265米。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個商業中心——向東街

向東街位於新化縣上梅鎮,是靠近資江渡口東西走向的一條老街。新化縣城在清康熙年以前,城外無街道。康熙十二年(1673)以後,陸續向城外擴建街道,修建了東外街、向化街、大碼頭街、井頭街、青石街、永興街等,向化街即現在的向東街。所建街道寬2.5米至3米左右,泥土地面。民國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1938—1940),政府對街道進行全面整修,兩邊住屋各後退5尺,拓寬街道為6.5米,總長達2257米。路面用大青石板鋪砌,兩旁設下水道,整齊劃一,雨止路幹,為當時全省第一流縣城。當年資江水路航運繁榮,上通武漢,下達益陽。向東街也一直是縣城的中心街道,集家坊、商賈、集市為一體,碼頭上船來帆往,街道上人聲鼎沸。如今,因其獨特的文化和厚重的歷史,向東街在城市改造中被保存下來。1977年縣內第一條資江大橋通車後,向東街才從新化的經濟中心慢慢沉寂下來,縣城的中心地帶也隨後移到了南門彎。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個專業紀念館——羅盛教紀念館

羅盛教紀念館位於湖南省新化縣城資江大橋西端。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1983年9月籌建,1985年4月22日烈士誕辰54週年開館。館內共展室3間,面積370平方米。設有“童年和少年時代”,“從普通士兵到國際主義戰士”、“烈士精神代代相傳”三個展廳。介紹了羅盛教烈士由一個普通農家孩子成長為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的全過程,集中展示了烈士生前學習、勞動和參軍用過的實物以及其它相關的實物共114件。同時,還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葉劍英和朝鮮人民的偉大領袖金日成接見羅盛教父親羅迭開以及反映中朝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照片78幅,圖片51幅,塑像4座,模型1座。1988年被評為婁底地區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同時還有湖南省對外參觀旅遊點先進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條高速公路——婁懷高速

婁懷高速公路(湖南高速公路編號S70)為湖南省“五縱七橫”中的“第三橫”婁底至懷化的高速公路,起於上海至昆明國家高速公路婁底互通,公路全線長280.393公里,總投資195.75億元,全線設互通式立體交叉23處。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速度80/100公里/小時。婁懷高速公路從1992年3月提出建設到2008年8月31日破土動工,歷時16年多。2006年6月,婁新高速公路完成工程預可,進入工可。2007年7月,進入勘測初步設計。2008年6月完成施工圖設計,確定公路邊線。2008年8月31日正式開工。婁新段2012年12月16日通車,至2013年,全線竣工通車。婁懷高速公路通車後,將使雙峰、漣源20分鐘融入婁底,冷水江半小時融入婁底,新化1小時融入婁底,各縣市區形成“一小時經濟圈”,帶動全市城鎮化快速發展,打造冷(水江)新(化)、婁(星區)漣(源)雙(峰)兩大區域發展板塊,形成城鄉高度一體化統籌發展的有機格局。婁新高速的建設,對於緩解婁底東西出境通道交通壓力,打造中部地區交通樞紐城市具有積極作用。婁懷高速的建成通車,對改善婁底、新化地區經濟發展,加強湘西、湘中與長株潭地區及東南沿海的聯繫具有深遠的意義。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條高鐵——滬昆高鐵

滬昆高速鐵路(滬昆客運專線)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四縱四橫”的快速客運通道之一,是一條東起上海,西至昆明的東西向鐵路幹線。由滬杭客運專線、杭長客運專線以及長昆客運專線組成,途經上海、杭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6座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線路全長2264公里,設計時速350KM/h,是中國東西向線路里程最長、經過省份最多的高速鐵路。新化高鐵南站是滬昆高鐵長昆段25個站點中的一個,站址在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洋溪鎮寨邊村、雙源村和槎溪鎮朝陽村三村的交界地帶,隸屬廣州鐵路(集團)公司,為滬昆高鐵湖南段所設站點。距離新化縣縣城約18公里,由主站房和站臺雨篷組成,總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車站單日設計發送最大客流量為5000人次以上,於2014年12月16日正式通車,從此,新化進入高鐵時代,開啟了新化縣打造大交通格局的新時代,縮短了新化融入“長株潭”、“長三角”、“珠三角”的時空距離。滬昆高速鐵路的開通,為加快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礎。

知道多少:新化歷史上的諸多第一次

新化第一條防洪堤——十里梅堤

十里梅堤於1989年11月破土興工,翌年7月主體工程告竣。自資江一橋西端至北塔,堤長5.09公里,因當時間柳植梅,且為梅城之防護堤,故曰“十里梅堤”。是新化最早的防洪堤。此後,累為增高加固,並在長堤西側建成半邊街,即今之“濱江南路”。此堤之成,群眾稱恩;不少文士,揮毫歌頌。真是:“資江河畔新聞多,十里梅堤鎖孽魔。多少農夫夢裡笑,歸舟漁子月中歌。”18年後,又在城東梅苑區修築防洪堤,長7.83公里,於2012年竣工,是新化最長的防洪堤。目前,防洪堤下的資江風光帶,是市內人民休閒的好去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