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中内心,太准了

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直觉观察非常厉害,一种原因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超前,有《易经》引导的思维,更容易直达万物的本源。另一种原因是中国先圣很多都是在气功状态下感悟天地,能获得非凡的体验和感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老子所写的《道德经》,表面意思好理解:有些人话多,常让自己走到穷途末路。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安静。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中内心,太准了

这种说法很多人非常认可,觉得生活中要坚持“沉默似金”准则。也有人不认可,觉得老沉默这样太闷了。于是正反两方意见产生。

反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么说太得罪人了,让那些口若悬河的人生厌。早年鬼谷子培养了苏秦张仪这样奇才,那在别人看来他们就是话多,没事满世界奔跑吹牛,然后拉帮结伙的打仗。其实,苏秦和张仪是很会说话,是用口才征服天下,让春秋战国早早进入合纵连横时代。

再看看现代社会,那些演说家、脱口秀主持人全靠一张嘴活着,你不让他说话,站在台前瞪着灯泡眼睛瞅台下一个小时,谁信呢,人早散了……

正方:其实,古今中外因为话多牺牲的大有人在。三国时,多才的杨修因解读曹操军中暗号“鸡肋”,脑袋掉了。曾国藩刚出道时,看什么都不顺眼想指责,到了最后成熟每天静坐反思自己,话说得少了,威信反而更大了。

很多影视剧也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结论,很多坏人把刀架在俘虏脖子上,然后滔滔不绝说个没完,结果最后自己躺在血泊中,话多!于是,很多坏人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张开嘴傻笑说话时,我们观众就乐了……

不管正反两方同意与否,老子是真喜欢这句话。他也不啰嗦,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埋在心中,修养自己的浩然紫气,反复酝酿自己大道智慧。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中内心,太准了

狼烟四起,周朝日渐衰败,国家图书馆长老子也无法力挽狂澜。按春秋战国记载,当时有很多神秘人物预言了秦国将兴盛,那周朝的灭亡无法避免了。老子就远远地躲开周朝繁华的都市,舍弃了他日日相伴的世界第一图书馆周朝典藏室。他想一声不吭一走了事。

老子骑着青牛一路喷着紫气冲天,结果在出关时被守关的领导尹喜截住要出门证。估计也就是尹喜一个借口,看老子问一句答一句身着冒出灿烂紫气,高深莫测的样子,肯定肚子有货!

尹喜太机智了,逼着老子把大道智慧倒出来。没有办法的老子没法再沉默了,他就写《道德经》证明自己身份:老子是国家图书馆长,读的书多,你不认识我,让你知道老子是怎么写的……

写完《道德经》,老子的气顺了,不再搭理尹喜,城关门一打开,赶紧骑着青牛走人,后面是嘿嘿笑着读《道德经》的尹喜……

在老子看来,话说的多不多不代表知识水平高低。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并不是你说知道黄河你就知道,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天天喝着黄河水,他们才知道黄河的深黄河的黄……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中内心,太准了

诸般皆下品,老子唯一相信的是道,在他看来道高于一切。这就像现代人相信钱一样,拼命去追求它。而老子在沉默中,高于一切物质等级……

当大道废弃后,老子认为才会有仁义这种说法;当人过分讲究聪明智慧时,老子认为虚伪就会发生。 

对于善良这种美德,老子抱着衡量态度,他从说话质量上有不俗的判断,他认为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那些善良的人不会于精于说三道四的,而花言巧语的人根本谈不上善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的道,挺准的!

看看周围世界,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情况,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会持续增多,灯红酒绿,正负能量都在拼,人们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很多没用的知识。单纯追求金钱常会让人的身心疲惫,情欲也变得繁杂无比;而追寻大道的人,虚假矫情会一天天减少。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中内心,太准了

但这个时代,你想沉默就能永不说话吗?不能!

什么时候说话,什么事上说话,什么是该说的,什么是不该说的变得非常重要。寻常交往中,尊重他人就做一个善于聆听的人更让人放心,善于做事就要知分寸,不乱嚼舌头。

这不,几千年后的今天,老外终于也总结了一句: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听起来也很有分量,你get到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