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西口路上的黄花梁

走西口,这个跨越三个朝代,长达四五百年的生存之道,是很大一部分山西人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外出经商、打工谋生的重要生活出路,它兴起于明朝中叶,盛行于清朝年间,后来一直延续到民国之年。

元朝末年,在中原腹地整整进行了十六年之久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强大的蒙元王朝。朱元璋建立了明政权,后来又发生了燕王扫北,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更使国家元气大伤,经济空虚。此时的山西面临着人口稠密、地少人多、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巨大压力,后来有个读书人曾这样描述:“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唯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病扑,仰天续命。”有很多地方即使“岁丰也亩不满斗”。面对“连岁饥馑、民不聊生”的生活困境,为寻求生活出路,很大一部分民众便出外做生意,卖苦力,一度时期使不少人的生活困窘暂时得以缓解,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向西北地区流动,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群体,时间久了,竟成了一种习俗,这样便有了“走西口”一说。

包头市,清朝乾隆初年还是一个叫“包可图”的小村庄,山西人瞅准了这个黄河水流平缓、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畜旺粮丰的风水宝地,有的在哪里建立商号,向四周发展贸易,有的凭苦力,受雇于地广畜多的农牧主人家和个字号、作坊。还有的去更远的“天下黄河富一套”的临河、五原等地安家落户。当时有一家姓乔的祁县人,在“包克图”创立了一个叫“复盛兴”的商号,逐渐发展壮大,赚了不少钱,使更多的山西人涌向这里,从而使包头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城市规模,现在这里还流传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这样一句话,包头人口的构成,也是山西人“或居其半,至少四成”。直到解放后和60年代前后,仍有人继续这样的生存之道,山阴就有很多人流入包头等地寻找出路,其实也是“走西口”的延续。

山西人走西口的沿途路线大致是:太原、忻州、原平,过了雁门关路过人烟稀少的塞北地区,就到了蒙古草原。而塞北的首踏之地就是山阴县地域,过了著名的桑干河,就直奔黄花梁而来,这道延绵60里,海拔1100米的山梁,是走西口路上的必经之地。爬上黄花梁西麓的酸枣坡,就到了千年烽火台下一个叫“梁头”的村庄,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是专为行人住店和打尖小憩的地方。

当时,这里风行一种风味小吃叫“花儿夹糕”,就是用当地一种叫糜子的作物,碾成米面,发酵后烙成饼,对折起来,中间夹一个小油糕。道路边,几家这样的饭铺,为了生计,多赚卖几个“子儿”,大风口下,门前常常站着一个女子,用重复着的吆喝招呼着过往的客人:“快进,快进,姐姐捏的,妈炸的,妹妹地下垃匣的,吃来,吃来!”。走的又饥又渴的人们,吃着这种离乡别土的小食,不知是酸、是甜、是苦、是辣。

因为过了这道梁,不仅离家乡越来越远,而且连象征着中原门户,雁门关上的草垛山也望不见了,此一去是荣耀而归,还是有去无回,谁也无从知道。此时此刻,那种背井离乡,前途渺茫的酸楚心理,有谁能够理解的了。

走西口,人们不仅要饱受千里跋涉的艰难困苦,而且还要经过三个生死关口,一个是冻死、一个是饿死、再一个就是被劫而死,因为有的人为了在开春前赶到目的地,往往选择在第一年冬天就起身上路,越往北走,气候越冷,遇有天气恶变,就会冻死在冰天雪地,进入荒漠草原,正是大风季节,遇上风沙天气,昏天黑地,迷失了方向,也会饿死,还有草原上诸如黑土崖子等土匪出没的地方,遇有一两个单行之人,也会被劫身死,如今一些荒无人烟的地方,不时还能见到当时抛尸荒野的白骨。

正因为有这样艰难的西口之行,才有了那出唱遍山陕、内蒙的二人台“走西口”;才有了戏剧中新婚妻子送别丈夫走西口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的分别之语;才有了“正月里娶过个奴,二月里就走西口,早知道你西口外去,那如当初咱不成亲”那难分难舍,而又让人牵肠挂肚的离别之情;才有了“哥哥你要走,妹妹我实在难留,止不住辛酸的泪,一串一串往下流”那凄凉悲切、催人泪下的久别之腔。

下“梁头”不远,便到了“歧道地”,歧道、歧道,路分两条,一条往北走官道村,经大同,过了张家口,就到了蒙古北部草原,史称“东路”。一条是往西奔右玉,过“杀虎口”就到了西北草原和包头,史称“西路”。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这道长城口上的关隘,战乱时期,这里是驻扎军队和存放大军粮草的地方,战争结束后,又是长城内外的集贸市场和山西人进入西北地区的门户。

在“歧道地”村北的叉路口,人们将一只鞋高高抛起,以此占卜,看鞋子落到那边,就一步一回头地朝那条不知是否再能返回的路上走去,当时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过了黄花梁,两眼泪汪汪,先想我的老婆,后想我的娘”。还有一首民谣写道:“上了烽火台,满含两眼泪,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就是这种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歌谣唱了一年又一年,这样的道路走了一代又一代,父亲走完,儿子走,儿子走完孙子走,有的甚至一走就是六七辈。多少个世纪过去了,有无数的人们在这条漫长的西口路留下了多少艰难的脚印和辛酸的眼泪。

清代民国时期和解放前后,山阴许多村子也有不少人进行了这样悲惨的西口之行,当地人把它叫做“出口”或“走口外”,多少年来,有的人就定居在当地;有的人几年后又返回到故乡;还有的人至今杳无音信,尸骨无归。

2009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走西口》曾数次提到了黄花梁,并播出了歧道地“抛鞋占卜”的场景。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四五百年的沧桑岁月,昔日的西口古道,早已尘封湮没,而幸存下来的隐隐痕迹,还在默默地见证着那一历史时期山西人不畏艰险、追求美好生活的坚强意志和可贵精神。

(摘自《山阴人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