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封建王朝出現後,皇帝就成為了最高統治者,在這樣的情況下,皇權大於一切。不過皇權同時面臨很多危險,對於皇權,大部分人都是非常向往的,這就有了很多人為了皇位大打出手的情況,其次就是為了皇位兄弟相殘,父子相殺。

總之在這時候,皇權需要面臨的是非常大的危險。進入到封建王朝之後,朝廷的官員就成為了百姓的父母官,甚至是可以掌管百姓生死的。由此也出現了一些貪官,歷史上最為有名的貪官就是和珅,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了。根據《老殘遊記》中的描寫來說,百姓對貪官是非常痛恨的。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老殘遊記》中寫道“貪官可恨,人人可見;清官尤其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雖然《老殘遊記》是一部小說,但是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反應了一個事實。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就是人們都知道貪官可恨,殊不知清官更可恨。因為貪官深知自己有罪,只能暗中使壞。清官則不一樣了,清官會認為不收受賄賂就能掩蓋一切缺點,將自己放在道德制高點,行事肆無忌憚,就有可能誤國害民。明朝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的東林黨,在明末時期的關鍵時刻,東林黨竟然一個比一個跑得快。崇禎就是錯信了這群嘴把式才飲恨煤山。值得一提的是,犯這種錯誤的不是崇禎帝一人,還有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起兵之初,元朝曾派戶部尚書張昶前來招安。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後來元朝大敗,朱元璋有惜才之心,就將張昶收留了。因為“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張昶被授予參知政事,主修《大明律》。由此說來,張昶命運還是不錯的,雖然選擇了朱元璋,算是背叛元朝,但是對於朱元璋來說,人才是至關重要的。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史書對張昶有這樣的評價“凡國家制度,多出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朱元璋對他很是倚重。可是張昶有一個怪癖,就是破了洞或者髒的衣服從來不換。即使是朱元璋賞賜的金銀綢緞他也是固辭不受,這讓朱元璋贊他是“清官之首”,對他更加信任。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面對朱元璋的評價,劉伯溫告訴朱元璋:“必有使之者亡”,告誡朱元璋此人留不得。起初朱元璋以為劉伯溫是嫉妒張昶得寵,可當錦衣衛頭子楊憲,把寫有“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書信交到自己手裡的時候,朱元璋改變了看法。


大臣衣服破了不換,朱元璋讚賞大臣是清官,劉伯溫卻建議殺之

劉伯溫趁勢進言,張昶“勸上重刑法,破兼併之家,多陳厲民之術,欲上失人心,陰為元計。”此時的朱元璋心神不寧的說到“是欲為趙高也”,劉伯溫無奈“誠如聖見”。即使是在下令抓捕張昶的前夕,張昶仍然是不換衣服。

對此史書記載為“吾仍思歸故土也,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朱元璋深受打擊,在聯想到張昶不換破衣服,不就是想念元朝的最好證明嗎?於是,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張昶殺死。張昶生病了,朱元璋派楊憲過去瞧瞧,結果發現了一張書稿,只見上面寫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由此說來,朱元璋殺死張昶,也不是空穴來風。只不過當時的張昶想要回到北方,這無疑是觸動了朱元璋的神經。朱元璋英明一世,何嘗吃過這種啞巴虧,被人矇在鼓裡不自知,若不是劉伯溫提醒,後果不堪設想。正因如此,朱元璋在劉伯溫的提議下殺死了張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