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太原這座城

太原這座城

2003年修復的拱極門(小北門) 王猙攝

在外地遊客眼中,太原形象很模糊,只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省份的省會,建設的也不怎樣。前幾年,很多人驚歎這個省會城市竟然沒有像樣的立交橋及高架橋,經過近幾年大刀闊斧的建設,今天終於擺脫了這個形象。今日,又在嘆息這個城市竟然還沒有地鐵。人們眼中的太原,最知名的莫過於李淵李世民曾經從太原起兵建立唐王朝,其它的真想不到太原還有過什麼。

當介紹太原曾經的歷史時,人們總會驚訝,原來太原竟有過如此的輝煌。不得不說,我們對太原歷史和文化的弘揚,做的是遠遠不夠的。

瞭解太原,我們先從太原的歷史開始。

曾經很長時間,乃至今天,還有人說太原是唐堯故地,具有四五千的歷史,還是晉國的始封地,唐叔虞在此教化百姓,人民安居樂業。不過,今天我們知道,這些不過是後人的杜撰,為了給太原增添一些魅力。實際上,“周不過霍山”,一直到春秋時期,這個曾被稱之為“大滷”的太原盆地仍然是戎狄之地。直到春秋末期,晉國趙氏把太原盆地打下來,才將太原納入晉國的版圖,因趙氏有功,晉國把太原地區封給趙氏做封地,趙簡子在太原始建太原城,這是公元前497年的事情,到今年(2019年),太原建城2516年。

太原初名“晉陽”,因位於晉水之北而得名。春秋時期的晉陽城大概位於現在太原晉源區古城營一帶,確切的位置已很難找尋。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之後,晉陽城一直為趙國都城,直到公元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公元前386年又遷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這是太原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時期。

秦莊襄王二年(前248),秦將蒙驁攻趙,定太原,三年初,置太原郡。西漢初,漢高祖六年(前201),為防禦匈奴,命韓王信都晉陽,七年,韓王信反,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立第四子劉恆為代王,都晉陽。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後,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劉恆把太原稱之為“龍潛之地”。

秦漢時期,晉陽城的城建,史書記載寥寥,一直到西晉八王之亂後,永嘉元年(307),劉琨(kūn)為幷州刺史,增築晉陽城,據晉陽城長期抗敵。

晉陽城大規模的城建,應該從東魏開始。高歡在太原建大丞相府,定居太原,以太原為別都,遙控朝廷,時人稱之為“霸府”。高歡兒子高洋代東魏建北齊,因晉陽為“龍興之地”,北齊歷代皇帝每年都往來於晉陽和鄴城之間。高歡、高洋、高演都崩於晉陽宮。高殷、高演、高緯都在晉陽宮即位。東魏、北齊時期,晉陽城建了晉陽宮、大明宮,大明宮內有建有大明殿。

經過東魏、北齊的經營,到隋朝時,晉陽城已規模宏大,據記載,隋晉陽城城高四丈,週迴二十七里。一城裡面又有三城:一、大明城,即北齊時期所建的大明城,因內有大明宮得名,據載,此城也是春秋時趙簡子所建的晉陽城。二、新城,此城為高歡建的晉陽宮,隋文帝改名新城。城高四丈,週迴七里。隋煬帝時期,擴建了晉陽宮城。三、倉城,開皇十六年建,高四丈,週迴八里。

李淵父子據晉陽城起兵,建了唐朝,因太原為“龍興之地”,所以對太原極為重視。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將晉陽城置為北都,天寶元年(742),北都改為北京,寶應元年(762)又改為北都。唐朝時,貞觀二十年李績在汾河東岸築東城,武則天時期,長史崔神慶跨汾河建中城,把故晉陽城稱之為西城,構成了“太原三城”。三城中西城最大,西城內又有三城:即大明城、晉陽宮城(隋朝新城)、倉城。


太原這座城

李世民留在太原晉祠的唐碑 王猙攝

唐代滅亡之後,李克用在太原割據自立,最初定國號為“晉”,其子李存勖(xù)滅梁後改為“唐”,後唐最初在太原置西都,後仿效唐朝改為北都。後來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劉知遠依次據晉陽建後晉、後漢。後周雖滅掉了後漢,但後漢政權的河東節度使劉崇割據太原獨立,建“北漢”,以晉陽為都。

北漢雖然小,但很頑強,歷經兩位英雄皇帝而不倒——後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直到宋太宗趙光義才將其攻克。攻克北漢後,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晉陽城迎來了歷史上最慘痛的悲劇,“火燒水淹晉陽城”,把歷史上輝煌的晉陽城徹底毀掉了。毀掉晉陽城後,宋太宗置平晉縣,同時把幷州的治所移到榆次。平晉縣多次廢置,直到明初洪武四年,移到了舊晉陽城的南關,洪武八年改為太原縣,就是現在太原正在恢復建設的明太原縣城。

太原這座城

修復中的明太原縣城 王猙攝

太平興國七年,幷州治所又移到了陽曲縣管下的三交寨(也叫唐明鎮),同時陽曲縣治也移到了這裡,以前晉陽城的居民也遷到此處,這就是今天的太原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9)升太原為太原府,併為太原軍河東節度使的駐地,也是河東路轉運使的治所。

宋代的太原城規模很小,直到明朝,太原迎來了建城史上又一個重要的時刻。明初朱元璋為了防止殘元勢力,把自己的成年的十位皇子封藩,第三子朱棡(gāng)封到太原為晉王。朱元璋欽命永平侯謝成築晉王府邸(dǐ)。謝成為朱元璋功勳故舊,同時也是朱棡的岳父。謝成最初選擇晉陽故城舊址築晉王府邸,但是修建宮殿的時候,木架已架好,但一場風將之盡毀,覺得不吉利,於是停工撤走,重新選擇現在太原府城的位置。新建的晉王府由宮城和外城組成,外城牆在今南肖牆、東肖牆、三牆路(原西肖牆、北肖牆、上肖牆)之內。外城內有宮城,宮城闢四門,今天的西華門、東華門、南華門即宮城通往外城的三座城門。


太原這座城

太原古民居 王猙攝


太原這座城

太原古民居 王猙攝

太原這座城

太原市政府立 王猙攝

晉王府建成後,謝成又擴建太原府城,萬曆《太原府志?城池》記載:“城池因舊城展作東南北三面,週二十四里。”,自此,將沿用了近四百年的宋太原十里之城擴建為二十四餘裡的明太原府城。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築,到洪武九年(1377年)擴建,太原城基本成型,一直沿用到解放以前。

太原府城,週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城磚,池深三丈,共開八門,初名東為來春、迎暉;南為朝天、太平,西為通汾、閱武,北為鎮朔,拱極。後來改名為東宜春、迎暉;南迎澤、承恩,西阜成、振武,北鎮遠,拱極。太平門改為承恩門,朝天門改為迎澤門,閱武門改為振武門,通汾門改為阜成門,鎮朔門改為鎮遠門,來春門改為宜春門,只有拱極、迎暉沒有變化。


太原這座城

迎澤門(大南門) 源自網絡

按照資料記載,明代太原府城由大城(即府城)、晉王府二城(宮城和外城)、南關城(迎澤門甕城外)、北關城、新堡城(後來的新城)(北關城、新堡城均在鎮遠門甕城外)六座城池構成。

太原城壯麗,其二十五睥睨(pì nì)作一樓,神京所不如也。莽莽有氣概,若趙襄子、爾朱榮、高歡、李克用,俱於此創霸朝;唐神堯李莊宗、劉高祖,至用以基大業;劉繼元最後平,張孝純最後下。即周世宗、宋藝祖之神武,粘罕之雄強,而不能遽(jù)得志者,亦地利然而。

——明·王世貞《適晉紀行》

清代沿用明代府城,但在順治三年(1646)四月十二日夜,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將晉王府宮城及外城燒了個精光。順治六年,在府城西南隅(yú)建滿洲城,南至城根,北至米市街,東至(南門)大街,西至城根。東門二:北正藍旗,南鑲黃旗。康雍乾時期,在晉王府邸廢墟之上建“精營土城”,給“標太三營”官兵居住,標太三營就是“精騎營”,位於現在西起精營西邊街,東至精營東邊街,北至北正街,南至南橫街。

太原這座城

尋找老太原 王猙攝


太原這座城

尋找老太原 王猙攝


太原這座城

尋找老太原 王猙攝

1911年10月29日凌晨,山西新軍第85標第一營、第二營一千餘名官兵在狄村軍營誓師,姚以價帶領兩營官兵向太原城進發,途經東崗村第三營軍營時,部分官兵也加入了起義軍。拂曉時分,起義軍趕到承恩門,埋伏於吊橋附近,不久,已被同盟會爭取的巡緝隊警官李成林打開城門,起義軍趁著微露的曙光一擁而入,攻入太原。為紀念此辛亥義舉,民國時期改承恩門為首義門。

太原這座城

日本人佔領首義門 源自網絡

太原這座城

首義門 源自網絡

解放太原時,人民解放軍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強攻首義門,使這座雄壯的古城樓重創於炮火。太原解放後,於195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將難以修復的舊城垣並首義門、城樓及關城拆除,建了寬闊的廣場。由於完工於“五一”國際勞動節之前,為紀念五一節的到來,遂取名為“五一廣場”,寓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之意。

1955年,太原第三任市長嶽維藩(fān)主持修建了迎澤大街。迎澤大街,是在原太原府城南城牆外的一條古道的基礎上修建的,一直為太原第一街。

太原這座城


太原這座城

2001年11月19日,長風大街和長風大橋全線竣工通車。

2007年,修建了龍城大街。

2500餘年,太原幾經變遷,如今,曾經的晉陽古城,只留一點點斷壁殘垣,以及曾經晉陽古城旁的晉祠。宋代興建、明朝擴建的太原府城也拆毀殆盡,只留下幾個地名還依稀記錄著這座城的過往。保護太原文化和歷史記憶,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如今殘存的歷史遺蹟,希望多多加以保護,留住鄉愁,記錄歷史,實在是比拆了蓋個新的大樓重要的多。


太原這座城

殘破的犧盟會舊址 王猙攝


太原這座城

殘破的犧盟會舊址 王猙攝


太原這座城

殘破的雙龍巷古民居 王猙攝


太原這座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