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假如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唐王朝的命運將會如何?

長安之客


很多人覺得李治弱,中國歷史上,敢娶小媽的皇帝有幾個?敢立小媽為皇后的有誰?能活著鬥垮權臣的皇帝有幾人?能打下唐朝最大的疆域面積,能造成隋煬帝、太宗數十年不能完成的任務,滅高句麗,打服突厥。西部疆域越過沙漠和高山,佔有半個中亞。

其他不說,光憑他敢娶武則天,並立她為後這點,就可以標榜史冊了,只是這個被寫成了他的汙點,說他無能才丟失權柄,

實際上呢?多少皇帝裝作昏庸,讓后妃、太監、酷吏“為非作歹”,排除異己,然後奪權成功的?

所以,覺得李治弱,是一種誤解,他可能是扮豬吃老虎,大智若愚。

至於吳王李恪,後世覺得他厲害,也只是李世民:“吳王恪英果類我。”罷了,在諸侯王裡,他跟李道宗都是非常強勢的人,只是都被褚遂良和長孫無忌殺了,

即使李恪做了太子,並且沒跟李世民產生矛盾,他跟長孫無忌、褚遂良的矛盾也是不可調和的。

這時候,為了讓他能順利繼位,是不是提前除掉長孫無忌、褚遂良呢?不然,他真能爬上皇位?

退一步說,他順利繼位了,並且除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了,其他的大大小小門閥士族呢?為了加強皇權,是不是得加強后妃權力,提拔外戚勢力?

李治的選擇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絕談不上什麼錯,武則天是篡權了,但是武則天是女人,權力還是會回到李氏子孫手裡,如果不用武則天,可能就是外戚篡位,改朝換代了。

他可以不用武則天,也會用其他的后妃、外戚勢力,誰敢說,獲得權力的后妃,會比武則天本分?

吳王李恪做了皇帝,他的選擇也絕不會比李治高明多少,劉邦、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宣帝、劉秀、李世民、李顯、李隆基無一例外的選擇用外戚,加強后妃勢力,真的是他們傻?還是別無選擇?

李恪做了皇帝,也會這樣做,結果有太大區別嗎?

唐朝隨後的走向基本還是會出現盛世,然後內亂、藩鎮割據,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也不是哪個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所以,李恪做皇帝,跟李治做皇帝,並沒有太大形象,他們能改變的,只是小事,而不是大勢。

就是長江你怎麼改道,改變他的走勢,你也改變不了他東流到海的決心。


南朝居士


如果李恪成為太子,不能保證唐朝的命運會有多好,但可以確定至少不會比李治做的更糟糕。

毛主席對李恪的評價非常高:

  •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李世民曾有意立李恪為太子,卻被長孫無忌所阻止。毛主席在看到這段歷史時,便做出這段點評。


近些年來,網上總有一些李治粉試圖翻案。

但不好意思,李治因為體弱多病,長期不能理政,政務一直都由武則天所把持。

李治的哪些“開疆拓土”的功勞,如果無視唐太宗李世民奠定的基礎,顯然也是毫不客觀的。

總之,讓唐朝的大統陷落於武則天之手,唐朝宗室幾近殞滅,這樣的罪過足以把李治釘上恥辱架了。

至於李恪,我們確實不能保證他能做得有多好。

但如果考察皇子時期的表現,會發現李恪顯然更適合太子那個位置:

  • 首先,李恪文武雙全,唐太宗稱其“類己”。

  • 其次,相對於其他太子的競爭者,如李承乾、李泰的喪心病狂,李恪是唯一的正常人。


例如,李承乾胡作非為,太子的老師多次勸諫,他非但不聽,反而還準備派人去刺殺老師。

再比如,李泰為了繼承皇位,甚至還對李世民說:我將來當皇帝后,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未來的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看看上面這些喪心病狂的舉動,就會發現李恪是所有皇位競爭者中唯一的正常人。不傳給他傳給誰合適呢?


HuiNanHistory


李恪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得寵愛子,幾次被唐太宗提到了立儲的關節上,原本大有可能繼承帝位的,但對他而言,終究是夢一場。李恪的一生,是悲情的,若不是皇子,或許李世民傳個家業給他,也沒什麼關係,但皇位只有一個,愛子終究不是嫡子,更何況,李恪的身上,有著唐王朝接受不了的楊氏血統。



李恪的母親楊氏,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他雖然是李世民的兒子,但也是楊廣的外孫。可命運喜歡開玩笑,讓李恪生的聰明伶俐,深得李世民喜愛。李世民長子李承乾和次子魏王李泰都是嫡出,不過才華比起李恪,都相差不少。他們兄弟年幼時,或許看不出什麼,但年長之後,李承乾的儲君做的可就吃力了,不過沒關係,他有好的母家,舅舅長孫無忌更是開國功臣,如果一直安於本分,李世民不忍心廢他。



然而李承乾最終沒有忍,雖然沒有落到身首異處的下場,但太子之位沒了。李世民這個時候又想到李恪,但礙於朝臣反對,立了當時尚且年幼的皇九子李治為太子,目的很簡單,嫡出的李治生性寬厚,將來會善待兄弟姐妹們的。雖然唐太宗給了李恪美夢,沒有兌現,但也給他封王授官,領著肥差。



李恪很有才能,如果唐朝給他,那麼一定可以發揚傳承貞觀之治帶來的盛世,唐王朝在他手上,不至於傳不了幾代,但未必會比李治傳的久。雖然李治寵愛武則天,讓李唐遭遇浩劫,三代而亡,但最終還是回到了李治子女手上,肥水不流外人田,讓唐朝在浩劫之後,繼承的幾代皇帝,勵精圖治,保留了勢力。福耶禍耶,難以說的清。李恪最後的下場並不好,被長孫無忌誣陷至死,直到神龍元年,才被平反昭雪。


翻出歷史那一頁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李恪想要成為李世民的繼承人難度不可謂不高。原因很簡單,李世民皇位得來的不正。他絕對不能容忍他的後代在皇位繼承上出現問題。也就是說李世民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一定會按照長幼尊卑來選擇的。顯然李恪在這方面根本就不滿足條件。首先李恪只是李世民的第三個兒子。上面還有李承乾和李寬兩人。雖然李寬被過繼給唐高祖李淵第五子李智雲承繼香火併且還早早去世了。但長子嫡孫李承乾還在李恪就沒有機會。


其次,就算是李承乾死掉或者被貶。那麼也輪不到李恪繼位。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只有和長孫皇后生的三個兒子。這三人分別是大兒子李承乾和四兒子李泰以及九兒子李治。如果李承乾不在的話,按照嫡系劃分也應該是李泰或者李治來繼位。李恪的機會小之又小。而且李恪的血脈也決定了他和皇位繼承人無緣。

李恪的母親楊妃是前朝隋煬帝的女兒。而且其曾祖母與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大司馬、衛國公、三朝國丈獨孤信的女兒。也就是說,李恪的身上有著隋朝和唐朝外加獨孤家族的血統。按理來說李恪的血脈是李世民所有皇子中最高貴的。身兼兩大皇朝血統和隋唐時期第一豪門獨孤家族血統的李恪。無疑是李世民兒子中最高貴,最善良的一位。這種情況在整個中華歷史上都難得一見。但也因為他的血脈高貴。導致很多人把李恪當成了威脅。出身太高貴了,而且他身上隋朝皇室的血統又使得前朝遺臣不自覺的會親近李恪。這就是李恪的原罪。所有皇子都會把他視為競爭對手。


如果李世民真的把李恪立為太子的話。那麼李唐王朝會更快的奔潰。本來因為李世民的關係。導致自李世民之後,李唐王朝繼承人競爭就從來沒有缺少過血腥。而李世民在教育兒子方面也是一個十足的失敗者。嫡子大兒子李承乾和四兒子李泰都先後被廢。最終嫡子只剩下李治一人了。雖然李世民在教育孩子和挑選繼承人方面飽受詬病。但起碼他還是遵從了一條。那就是嫡子繼承皇位。如果李世民沒有選擇嫡子繼承皇位而選擇了李恪。那麼李世民死後李恪繼位難保不會出現造反奪位的事情。畢竟李恪雖然是皇子。但畢竟不是嫡子。這就足夠別人說他皇位得來不正了。爆發造反事件都可能性也成倍的增加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李恪是個文武兼備的人才,如果繼承帝位,他肯定不會滿足於太宗皇帝留下的基業,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唐的疆域會更加遼闊,大唐的聲威會更加遠播。

如果李恪繼位,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會更早的走向衰落,庶族地主階層會更早登上歷史舞臺,如此,大唐盛世也會更早的到來。

另外,當朝皇帝身兼聖人可汗(隋文帝)和天可汗(唐太宗)的血脈與傳承,那些四夷八荒的邊緣地區君主們誰不望風歸順?那些前朝遺老遺少們誰不俯首稱臣?

試想一下,之前的大唐已經令後人心馳神往,要是如此的大唐呈現在你面前,你該怎樣去表達自己的情懷與感慨?





靖遠0204


李恪如果冊立為太子,可能造成空前絕後的巨大政治災難。

第一,違背了嫡生子繼承製度。自從禹傳子家天下,尤其是周朝時期建立了嫡子繼承製,成為漢人建立的封建皇權法統傳承的歷史慣例。李治的母親文德皇后,出生於關隴世家的長孫家族,從北魏到唐朝擁有豐厚的政治背景。一旦廢嫡立庶和廢長立幼,可能造成巨大的政治風險。

第二,李恪的出身影響奪嫡行為。李恪的母親楊妃,據說是隋明帝楊廣的女兒,屬於亡國之後。唐朝初期的文臣武將,都是跟隨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父子『造反起家』的,通過暴力革命推翻了隋王朝的統治。一旦隋煬帝的外孫繼承大寶,會不會在年輕貌美的母親唆使下,血腥清算功臣子弟,從而引發天下大亂和三世亡國的危險。

第三,李恪的尚武影響奪嫡行為。李恪為人英武果敢,性格和太宗皇帝頗為相似。唐朝初期需要休養生息,與民更始,必須施行符合黃老思想的文治方略,有效治療隋末十八路煙塵造成的戰爭創傷,大力恢復和發展農業經濟、養育增殖人口和恢復文化氣息。一旦遇見尚武的皇帝,窮兵黷武,勢必重蹈隋朝滅亡的悲劇。

第四,李恪鬥不過長孫無忌的。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唐太宗對於吳王李恪和太尉長孫無忌的政治道行、資源儲備、關係基礎和心機手段,擁有十分深刻的觀察、認知和平衡。即使大位傳給了吳王李恪,長孫無忌同樣帶領身後的關隴世家,推翻吳王李恪而擁戴晉王李治,如同西漢的霍光廢除昌邑王劉賀一樣,毫不留情。

最後,歷史沒有假設,太宗不是智障。讓李治承繼大統,肯定經過深思熟慮,儘管內心帶有巨大的遺憾和無奈。畢竟,好多事情不是始終左右和完全駕馭的。即便他是天下萬民、五湖四海和千秋萬代深情景仰的千古一帝。


親愛de猛獸


雖然歷史沒有假設、沒有如果,種種“假如”,都是事後諸葛亮之言,但我們還是可以就此進行探討,為後世提供一些觀點。

要探討“假如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唐王朝的命運將會怎樣呢?”這一個話題,我們可以先看看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後,唐王朝發生了什麼命運,再來做一比較。

公元649年,李治即皇帝位,歷史上稱為唐高宗。

終其一生,唐高宗功過參半:

軍事上:滅西突厥、百濟、新羅,在位期間國家版圖之廣闊為唐王朝之最;

經濟上:繼續唐太宗時期的休養生息之策,並糾正了唐太宗晚期的一些不正之風,國家實力整體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創造了比肩“貞觀之治”的“永徽盛世”;

法律上:在《貞觀律》的基礎上,任用長孫無忌等人編纂了《永徽律》及《疏議》(後世統稱《唐律疏議》),是唐代法律的最高峰,也是後世模仿、借鑑的藍本。

政治上:這也是唐高宗為後人譭譽最多之處,唐高宗本人也勤於政事、政治開明,只是後期由於體弱多病,被武則天趁虛而入,最終奪取了政權,也導致唐王朝中途被篡為周王朝。

看完了唐高宗在位後唐王朝的情況,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題中問題,假如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唐王朝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一、唐王朝將不會被女帝篡權,但難逃封建帝國覆亡宿命

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不會出現類似武則天篡權的現象,唐王朝將一直延續李氏一脈。

武則天篡權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李治性格懦弱有餘、剛毅不足;二是李治體弱多病,給了武則天可乘之機。

而這兩點都恰恰不會在李恪身上發生。

史書記載:李世民曾稱讚李恪“英果類我”。由此可見,李恪的性格與李世民類似:果敢、勇猛、雄武;此外,李恪喜好騎射,身體健壯。基於這兩點,後宮篡政的情況不會發生,李氏家族將世代傳承。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唐王朝最終還是會走向覆滅。因為無論是李恪還是李治當皇帝,都無法改變唐王朝的本質屬性,社會根本矛盾不會發生變化,區別就是唐王朝將存續多少年罷了。

二、軍事成就上也許將比唐高宗更大

經過唐太宗打下的堅實基礎,唐王朝國家實力愈發強大,相對較為懦弱的李治仍能夠滅西突厥、百濟、新羅,英果類李世民的李恪,對軍事上勝利的渴望遠遠超過李治。

父親李世民的“天可汗”稱號,也是李恪夢寐以求的,也許李恪的性格,會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對國家整體而言並不是好事,但在軍事上,他有極大的可能性將超過李治。

對唐王朝而言,也許將會是更加廣袤無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龐大版圖。

三、經濟上可能會停滯不前甚至崩潰

這不是危言聳聽。

唐高宗時期之所以能夠出現“永徽之治”,是與李治的性格有密切關係的,李治信奉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民生息,稅收等政策較為寬鬆,同時對外戰爭較唐太宗時期大為減少,給國家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而如果是李恪繼位,在上一點中我就提到,李恪可能會走上窮兵黷武的道路,這一條道路,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都走過,他們造成的後果就是國家陷入混亂、經濟瀕臨崩潰。

四、法律上無法評價

這一點我無法進行評價,畢竟沒有史料可以說明李恪對待刑罰、法律的態度怎樣,但基於《唐律疏議》的巨大成就,我更傾向於不可能達到如此之高度。

總結:李恪如果當皇帝,不一定比李治在治國理政上乾的更好;雖然可以避免後宮篡政的現象發生,但國家也有可能因為其軍事政策而再次動盪;畢竟,經歷了“貞觀之治”的唐王朝,需要的是休養生息,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之君,也許這就是李世民選擇李治,而不立李恪為太子的原因。


曉東筆談


假如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唐王朝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 李恪這麼像李世民,為什麼沒有當上太子,甚至登基稱帝?

這個,首先要說一下李世民。李世民雖然不能算是篡位,但也是通過政變,然後掌權,才當上的皇帝。但是,看看李世民的母親是誰?李世民的母親,就是李淵的皇后,稱為竇皇后。而這個竇皇后為李淵生了四個兒子,就是李建成,李世民,然後李玄霸,李元吉,只有這四個兒子才是李淵的嫡子。

雖然在現代人眼中,這個嫡庶好像有點分不清楚,但是,在古代,這個嫡庶之分是特別的重要的,意味著家產繼承權。而在皇室,就更為重要了,這就是皇位的繼承權啊。

看看李世民挑選的幾個太子都什麼人,李承乾,李泰還有唐高宗李治。這三個人的母親,就是著名的長孫皇后,也就是說他們三個人也是也是嫡子。而李恪的母親,雖然身份非常的尊貴,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隋朝的公主。但是隋朝滅亡以後,這個身份自然就沒有用了,並且還可能得到很多大臣的記恨,隋煬帝可是住非常的招人恨的。

所以雄才偉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免受到這個嫡庶之分的影響,所以,李恪就光榮的落選了。

那麼,如果李恪登基稱帝會對唐朝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 首先李恪如果登基稱帝,不會像唐高宗李治一樣,非常順利的完成權力交接。

李世民確定李恪為自己的接班人的時候,肯定就會有一大批的大臣,跳出來反對。並且,李世民如果真的下定決心的話,肯定會有一批大臣遭到清理,這裡面當然會包括唐高宗李治的舅舅長孫無忌。

李世民死後,李恪的登基,也不會這麼順利。李恪的那些兄弟,包括唐高宗李治,肯定也會跳出來反對,甚至說可能會發生政變、流血犧牲。

當然,有李世民的支持,這些都不會威脅到李恪的統治。

  • 其次,李恪如果登基稱帝,在執政期間,肯定會非常的勤勉,成為一代明君。

根據上面我所說的嫡庶之分,其實李恪如果真的登基稱帝的話,也是屬於那種得位不正的皇帝。所以,為了防止後人對他口誅筆伐,也是為了得到一個明軍的名聲。李恪在執政期間,肯定會拿出十二萬分的努力,將大唐發揚光大。同理,大家可以參照李世民,在執政期間為了得到一個明君的形象,可以說忍得特別的辛苦。

就算是限於李恪的個人才能,不會將大唐發展的有多麼好。但是,肯定不會像唐高宗李治一樣,因為皇位得來的太容易,而不知道珍惜,所以放鬆自我,肆意妄為。

  • 最後,如果李恪登基稱帝,肯定就沒有武則天稱帝的什麼事兒了。

在李世民死後,李世民的那些妃子,沒有兒女的,都被髮配到長安的感業寺,當尼姑。武則天,就是因為在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間,就和當時的太子,唐高宗李治勾勾搭搭。才能,在當了尼姑以後,被唐高宗李治撈出來,重新入宮,並且在後來一步步崛起。

如果,當時的太子換成李恪,就算是武則天再怎麼漂亮,再怎麼誘人,李恪也是絕對不會放棄皇位的誘惑,而選擇跟武則天勾搭搭,留下自己的致命汙點。

武則天就只能在長安的感業寺當一輩子尼姑了。

李恪能夠在唐高宗李治登基以後,還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朝堂上,走上高位,肯定是有很高的才能的。如果換了李恪來當皇帝,唐朝不敢說有怎樣的發展壯大,但是一個勤勤懇懇的李恪,肯定會比唐高宗李治強。

  • 只可惜,在這唐朝命運的轉折點,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也有被世俗觀念影響,糊塗的時候。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李恪不一定會比李治強多少,但至少李治幹過的一件大蠢事,李恪不會去做或者做不到,這個事情不是武則天。

李治的最大錯誤

唐高宗李治的最大錯誤是打破了唐王朝皇權與臣權的平衡,從此之後唐王朝的文官士大夫階層再也不能對皇帝產生實質性的約束,皇帝真正變成一言而決的國家主宰。這是唐王朝所有重大歷史問題產生的根源,包括藩鎮、安史之亂、宦官亂政等等。

至於武則天篡唐,不過是這個錯誤的一個小小的贈品,武則天能當上皇帝,所有權力仍然來自李治和其他唐朝皇帝。

只有皇帝權力不受任何約束,才會有唐朝皇帝前仆後繼的去吃藥成仙;

只有皇帝權力不受任何約束,才會有李林甫等權臣借皇帝的信任大興冤獄;

只有皇帝權力不受任何約束,才會有唐朝皇帝“大功之後,逸欲易生”或者晚年怠政;

只有皇帝權力不受任何約束,才會輕易改變大唐百年軍事體制而設立節度使藩鎮;

只有皇帝權力不受任何約束,才會讓安祿山這樣的胡人邊將做大;

只有皇帝權力不受任何約束,才會有宦官能夠決定新皇繼位並執掌大唐禁軍。

自從唐高宗李治開始,先借長孫無忌清掃了一批人,又清算了長孫無忌,把權力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並在病重後原封不動的把全部權力交給了敗家娘們武則天。也就是說,曾經貞觀年間大唐的行政權力的執掌體系、大唐的國家戰略建議體系和國家戰略決策研究機構——文官體系,只保留了最基本的行政功能,而制約和勸諫皇帝這個最重要作用已經不存在了。

(李治)

李恪的先天缺陷決定了他不能大權獨攬

對於李世民來說,立李治為太子還是立李恪為太子,無非是一念之差。立李治,是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感情起決定性作用;立李恪,是李世民作為一個優秀帝王的理智在起作用。只要李世民下了決心,無論是誰都能平平安安當上皇帝,當年李治繼位時,是李世民遺命程咬金(程知節)率領大軍駐守長安數月之久,而老程只聽李世民的話,無論他保護的對象是歷史上的李治還是我們假設的李恪。甚至李世民為了給李恪掃平障礙,提前弄死長孫無忌都有可能。所以,李恪繼位當皇帝不必有任何擔心;

而李恪的前隋血統,決定了他必須非常小心的不犯任何錯誤,否則會招來大唐開國功臣以及隋朝叛臣等一批人反對。那麼他在履行皇帝職責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按李世民的辦法去做,他越像李世民,反對的聲音就會越小。

而李世民最大的特點,其一是重大國策決定之前經過充分的討論,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等人是真正能夠和李世民深入探討國策的重量級人物;第二是強調選拔任用人才,像馬周等人是從平民百姓中提拔起來的名臣。

當時房玄齡、魏徵、李靖等人已經去世,最有權勢的大臣只有長孫無忌和李績,只要李恪不像李治那樣賦予長孫無忌過多權力以鞏固皇位、清除異己,長孫無忌就當不了權臣。而不斷提拔新人補充上來,恰好在朝中形成新舊制約和平衡。

李恪輕易動不了長孫無忌,一是沒理由,二是會造成非常壞的政治影響;長孫無忌也威脅不到李恪,因為長孫雖然是百官第一人,但不掌握軍權。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動態平衡:

李恪為了穩固地位,在國事上積極主動,並選拔任用優秀新人分長孫無忌的權勢;

長孫無忌要體現價值,既要對李恪的冒進行為進行約束,又要在其他國事上表現出智慧和持重,不給李恪藉口削弱自己的權力。

於是,一種相對完美的君臣關係就在雙方的不信任之間建立起來,按長孫無忌的壽命,至少這種關係會維持十年以上。而一旦這種方式被制度化,大唐王朝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就成為必然,至少會比歷史上走得更穩健。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如果李世民立李恪為太子,最起碼不會發生武則天奪權事情的發生,大唐王朝始終會在李氏子弟的手中,從李世民對李恪的評價和認可,可以看出,李恪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應該能夠引領大唐王朝走向繁榮。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我們縱觀李恪的人生髮展歷程來看,他也是經歷了一個由不成熟毛躁到逐漸成熟,懂得自律的成長過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的兒子,總排行老三。因為李恪自小就表現出英武果敢的特點,所以深受太宗的寵愛。而這種寵愛最開始給李恪帶來的是驕傲,自小一直受寵,所以被封王,在貞觀十一年即637年,李恪拜為都督安隨溫沔復五州諸軍事、安州刺史,在任上他因為遊獵過度、損壞莊稼,被御史柳範彈劾,作為懲罰,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並削減封戶三百戶。

影視劇中的李恪


但不久,在貞觀十二年即638年,李恪再一次被任命為安州都督,在上任之前,李世民寫了一封信給李恪,在信中告誡和勉勵李恪要好好向榜樣學習,剋制自己的脾氣秉性,為父親守好江山。也許在經歷第一次的教訓之後,再加上父親的尊尊教誨,自此之後李恪再也沒有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影視劇中的李承乾


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告發,太子李承乾被廢幽禁起來,對於接下來立誰為太子,實際上,太宗李世民在感情上是十分想立三子李恪的,因為李恪不管從才學上、性格上都非常與自己想象,太宗李世民就評價李恪:吳王恪英果類我。《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中對李恪的評價也很高: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

所以,在徵求大臣的意見的時候,太宗李世民將此意進行了陳述,但是長孫無忌出於自己利益的著想,極力反對立李恪為太子,因為其與李恪之間有過節,一旦李恪被立為太子,自己的日子絕對不好過,於是據理力爭一定要立李治為太子,而長孫無忌此時在朝堂上也是一呼百應的老臣,他既然如此,其他的臣子自然也沒有意義,都建議立李治為太子。而此時的李世民也是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雖然立太子是自己皇家的事,但更是天下的大事,不能只憑自己的意願行事,還是要順應朝臣們大多數的意見,雖然心向李恪,但朝臣們不答應,於是最終還是立李治為太子。

影視劇中的武則天


如果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大唐的發展應該要比唐高宗李治統治的要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不會出現武則天奪權的事件。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與自己父親的才人武則天勾搭在一起,並最終將其接近宮中,武則天非常受寵,而李治身體又不好,所以武則天有了接觸政事的機會,越來越干預朝中的政事,最終一步步奪取李家的江山。而如果李恪繼位,根本就沒有武則天什麼事情,她再有什麼心機,估計李恪也不會理他,自然她就沒有機會接近權力,就不可能最終奪取權力。大唐王朝就會始終掌握在李家子弟的手中。

影視劇中的李世民


【2】有父親李世民奠定的基礎。

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大唐王朝實現了空前的繁榮,而作為繼任者的李恪,在各方面非常像自己的父親李世民,他曾經驕傲放縱過,最終被父親教育走到正規,這個對於他守江山有非常大的益處。在即為後,他應該是一位明君,能夠繼承父親太子的使命繼續帶領大唐走向繁榮。

長安


【3】從長遠看對大唐王朝的持久發展十分有利。

武則天在奪取權力的過程中,對李家子弟進行了大肆屠殺,導致李家子弟的闇弱,各個都膽戰心驚,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過明天,最終在武則天晚期,張柬之等大臣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權歸還李家子弟,而這就出現了問題,就是武則天當政這段時期,李家子弟並沒有像正常王朝發展的那樣立太子、培養太子,練好接班人的功夫和本領,這就導致在大權歸還李家後,繼任者的能力是否滿足於大唐王朝的發展。

而如果李恪登極,他依舊會像父親那樣,立太子,在平時注重對太子的培養和鍛鍊,以便在自己過世後能夠帶領大唐王朝繼續走下去,也就是有一個對接班人的長期教育培養的過程,這對於大唐王朝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所以說,如果李恪當上太子並最終順利登極,大唐王朝的發展應該會更好。只可惜,就如毛主席評價的那樣: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