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獨闢蹊徑!小艦也能裝大炮,很多國家都嘗試過

對於艦艇來說,很普遍的觀點便是“大即有理”。因為噸位越大,代表著裝載的火力越強,所吸引的目光也就越多。相反,小型艦艇很容易被忽略。

但有些國家總喜歡嘗試一些改變,讓小排量裝上大火力,讓奧拓發揮奧迪的作用。

一、戰鬥民族的思路

戰鬥民族一直喜歡彰顯彪悍,武器設備也同樣體現出這樣的性格。目前,俄羅斯有兩款“扛大炮”的小型艦艇,分別是21631型“布揚級”護衛艦和22800型“毒蜘蛛級”高速導彈艇。

俄羅斯為保衛裡海的油氣資源設計了多款小型艦艇。但隨著簽署《中程核力量條約》,美、俄禁止使用遠程巡航導彈在陸上作戰,可條文中沒有明確規定不準在船上發射,於是可以在內陸河流發射巡航導彈的小型艦艇應運而生。

經過幾年的設計建造,2005年10月“布揚級”護衛艦首艦下水。這款軍艦採用隱身設計,雖然外貌看著很先進,但內傾斜角比較小,隱身性能不及法國的“拉斐特”級護衛艦。

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火力系統。軍艦前部安著一座A—190型100毫米高平兩用炮,火炮具有反應快、射速高、抗干擾能力強、使用壽命長等優點。它可以通過切換不同的彈藥,滿足攻擊陸、海、空三類目標的要求,甚至對抗反艦導彈也不在話下。要知道,目前大部分國家海軍所配備的艦炮口徑都是76毫米的,如果以此相衡量,“布揚級”護衛艦確實屬於“小艦抗大炮”的範疇。


獨闢蹊徑!小艦也能裝大炮,很多國家都嘗試過


小軍艦上的強火力是很多軍事迷的幻想

如果只是依靠100毫米的火炮,我們或許不會提到她。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設計師在該型軍艦裝備了“口徑”巡航導彈。

“口徑”巡航導彈還有一個比較通俗的外號,叫“俱樂部”。它分成多種型號,射程從上千公里到幾十公里不等,但精度都在5米左右,綜合性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俄羅斯的設計師曾洋洋得意地宣稱:“‘俱樂部’導彈系統充分結合了美國的‘戰斧’、‘魚叉’以及法國‘飛魚’各家之所長,而且還進行了重大的創新。”

2015年10月,“布揚級”護衛艦攜帶裝備的巡航導彈參加了對敘利亞反對派的作戰。要知道,“布揚級”護衛艦是專為裡海艦隊配備的。裡海雖然名稱帶個“海”字,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內陸鹹水湖。在內河流域的軍艦上裝備如此彪悍的武器,怪不得北約給“布揚級”取名為“暴徒”。

同樣身手不凡的還有“毒蜘蛛級”高速導彈艇,這款誕生於70年代後期的作品,綜合性能卻仍然在全球同噸位的導彈艇中佔據前排。


獨闢蹊徑!小艦也能裝大炮,很多國家都嘗試過


別的不說,憑藉身上帶著的4枚號稱“航母殺手”的“日炙”反艦導彈便可以傲視群雄。這款著名的導彈想必讀者有一定的瞭解,它的設計思路是:我打你,你還擋不了。這位海上的火雲邪神“唯快不破”,同時伴隨著巨大的威力,只需幾發就可以摧毀一艘中型航母。“毒蜘蛛級”憑藉“日炙”,足可以把敵人的航母編隊蟄地疼痛難忍。

俄羅斯這兩款小型軍艦為小國海軍開闢了新的思路,小軍艦同樣有以小博大的資本。一旦有敵方艦隊入侵到近海,面對隨時恭候的巡航導彈發射系統,估計對方也要謹慎而行。

一、地中海的Q型軍艦

追求強火力不只是戰鬥民族的目標,熱愛足球、冰激凌的意大利人也做出了讓奧拓裝上奧迪發動機的設計。

1967年,埃及人用蘇制導彈艇擊沉了以色列驅逐艦,首開反艦導彈擊沉軍艦的記錄,顛覆了海戰格局。猝不及防的西方國家抓緊研製導彈艇來彌補自身的不足。

在一片匆忙中,意大利人將76毫米艦炮加反艦導彈一起組合設計出了一款小型導彈艇,起名為“鷂鷹”。對於動輒幾百噸的小型艦艇來說,排水量只有60噸“鷂鷹”級顯得是那麼出類拔萃。

艦艇的編制只有10人,能夠存放的物資只夠10人在海上一天作業所需。說白了,這就是個“朝九晚五”的工作單位。但她喪心病狂地安裝了勞斯萊斯公司研製的4250馬力的渦輪機,將航速輕輕鬆鬆開到了48節。

“鷂鷹”主要的武器裝備是法、意聯合研製的一款中程反艦導彈。可即使導彈打完,還有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保證火力。這款被譽為艦炮版“AK-47”的傢伙暢銷海外,被各國海軍廣泛使用。


獨闢蹊徑!小艦也能裝大炮,很多國家都嘗試過


鷂鷹級導彈艇

即使炮彈也打完了,“鷂鷹”還有一招獨門絕技,就是“浪”。她小巧的身形成為當時武器系統的噩夢。即使她原地不動,在10公里左右的距離用艦炮也難以命中,更何況她還有鬼畜般的速度。

對於冷戰時期的意大利來說,此級軍艦就是為了騷擾、牽制蘇聯水面艦艇。由於地中海風浪不大,適合小型艦艇作戰,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彌補導彈艦艇數量不足的缺陷。

而隨著美國“宙斯盾”為代表的武器系統的誕生,別說小排量軍艦,就連RPG火箭彈都能進行攔截。於是,“鷂鷹”這種依靠全地圖“浪”戰的小型艦艇只能迅速退出歷史舞臺。

一、毫無用處的大型炮

在依靠巨炮取勝的時代,設計師更愛在軍艦上堆砌大口徑火炮,但因為經費不足的原因,日本曾祭出了“小艦抗大炮”的招數。

甲午海戰前,懾於北洋水師“定遠”級一等鐵甲艦的威力,日本想要建造一款可以剋制對方的軍艦。由於當時日本國力太窮,只要退而求其次,在二等鐵甲艦上裝備強火力火炮,依靠更長的身管來保證穿深。


獨闢蹊徑!小艦也能裝大炮,很多國家都嘗試過


“松島”號,後面那門非常清晰的大炮

當時身為日本艦隊的設計師,法國人白勞易明白單挑“定遠”是沒有勝算把握的,必須組成團隊。於是著名的“三景艦”誕生了。

白勞易的思路是通過組隊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所以“松島”號的主炮後置,另外兩艘主炮前置。這樣進攻時前火力可以重點對付“定遠”;一旦被對方追擊,後置的主炮可以在逃跑中繼續還擊。

現在有些人認為:“三景艦”不協調的主炮與艦艇比例是由於途中被迫進行更改造成的。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因為一艘軍艦的總體設計早在開建之前就已經確定了,而且“嚴島”和“松島”的開工日期前後僅僅相差了一個月,“松島”是不可能在中途做出什麼失去理智的變化,而是在設計時就已經失去理智了。


獨闢蹊徑!小艦也能裝大炮,很多國家都嘗試過


“三景艦”都是這樣的裝配

經過幾番商討,日本決定從法國進口加納式320毫米口徑的火炮。這款火炮原本是42倍徑的,由於“三景艦”身板太小,火炮裁剪了38倍徑。要知道,這款火炮後來搬上陸地,倍徑才變為32。那麼日本軍艦上的38倍徑加納炮到底合不合理,估計當初造火炮的都不敢說。

所以改造過的火炮主體在法國製造,最重要的內管改為在英國私人訂製。日本軍方曾質疑38倍徑的實用性,要求試炮:在法國試50炮,回到日本還要再試60炮。可因為炮彈實在太貴了,正在節衣縮食的日本人只好降低標準,一共進行24發試射,便草草接收。

北洋水師與日本相遇後,“定遠”艦首先開火,打響了黃海海戰第一炮。因為“松島”號是旗艦,所以清軍大部分火力都集中過來。開戰僅5分鐘,320毫米主炮塔裝甲圍壁被集中,破裂的碎片打壞了裡邊的水壓管,重金買來的大炮剛開戰便要修。

同樣,另外兩艘的加納主炮表現也是不敢恭維,5個小時的海戰中,3門主炮一共才發射炮彈13發,而且全部miss。火炮性能極差,發射速率慢到了每小時1發,射程短到8公里,精度還為0.

而且沉重的炮身成為艦艇不可承受之痛,造成船體穩定性不足。其實這個在設計之初就體現出來了,面對金主爸爸的各項奇葩要求,白勞易也確實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