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4 小花椒“闖”出大天地

渭南日報 記者 惠曉翠 通訊員 王秋萌

“花椒啥時候能到?”“您放心,這批2000斤花椒明天就能發貨”……9月13日,天剛矇矇亮,臨渭區陽郭鎮張胡村第一書記王小龍剛起床,電話就響個不停。簡單地洗漱後,他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聯繫收花椒、發貨、給村民付貨款,他一刻也不得閒,但卻樂在其中。因為如今花椒樹已經成為全村的“致富樹”,鼓起村民錢袋子的同時,也讓張胡村的日子紅火了起來,他的忙碌得到了回報。

花椒銷售遭遇難題

“我們村自然條件不好,大部分都是坡地,乾旱缺水,完全看天吃飯,只能種花椒這類耐旱、抗病能力強的作物。”王小龍告訴記者,2017年11月,他剛到村上時,全村花椒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是附近有名的花椒大村。儘管如此,銷售卻不容樂觀,成為村民的“老大難”。

“一、椒農零散賣給小商販,價位壓得太低;二、種植技術不夠專業,導致市場佔有率不高;三、可聯繫客商幫助村民解決銷售難題……”王小龍的扶貧日誌上這樣寫道,這是他用了一個多月時間和駐村工作隊員走訪分析後得出的結論。將總結出來的問題上會討論後,決定成立村集體公司,由公司聯繫客商,將村民的花椒收購、加工後進行集體銷售。

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很複雜。註冊公司、選廠房地址、購買花椒烘乾機……一系列工作就緒後,他們最發愁的是客商在哪?

籤大單賺來“第一桶金”

今年7月,他經朋友介紹結識了廣東一家農副產品公司負責人。“我主動打電話將村上的花椒推薦了一下,客戶答應過來看看。”王小龍笑著說道。

一個月後,花椒紅了。有點“小心機”的他便將漫山遍野紅彤彤的花椒,拍成小視頻發給客商,成功地將客商吸引至這個小村。經過認真地考察、調研後,8月24日,村集體公司與廣東客商簽訂了兩萬斤的購買合同。這個大單子給全村百姓吃了一顆“定心丸”。

“村民將花椒採摘好交給公司,進行烘乾、去籽、篩選後銷售,這樣每斤可增加近5元的利潤。”王小龍說,對貧困戶的花椒,公司以每斤高於市場價兩元的價格進行收購。目前,公司已銷售花椒1萬斤,幫助33戶貧困群眾銷售花椒2000多斤,公司純利潤2萬元。

鼓起貧困群眾的“錢袋子”

“王書記,我剛從樹上摘下來的花椒,你看看咋樣?”說話間,貧困群眾寇農利和妻子帶著剛從地頭摘的花椒,沒顧上回家便趕來村部。“老哥,美著哩,讓過下稱,完了你就去會計那把錢一領。”王小龍熱情地回應著。

前年,寇農利在外打工時,不小心被機器砸傷手臂。從此,家中只能靠妻子打工賺來的微薄收入維持。“我家裡種著6畝花椒,我這身體狀況沒法出去賣,只能等著人上門收。之前我家乾花椒賣給小商販一斤35元,而現在公司的收購價為45元。我才知道自己賣虧了,所以現在花椒就直接送到村上的公司賣。”寇農利臉上笑成一朵花,今年,他的1000斤花椒已經通過公司銷售至廣東,1.5萬元的收入讓他心裡踏實了不少。

距離寇農利家不遠處的貧困群眾賈凡娃,家裡的兩畝花椒沒掛果,因此他便到廠子幹活補貼家用。“王書記叫我到廠子幹些活,晾曬、烘焙,活不重,每天有60元的工資,一個月下來能掙1000多元。”賈凡娃說,為了照顧80歲的老母親,他無法外出打工。如今在自家門口打工掙錢還能照顧母親,他很知足。

“我先給您寄2斤花椒過去,您看看品質再定是否合作?”採訪結束時,已近黃昏,王小龍依舊在忙著回覆客商。

談及未來的發展,他若有所思地說道,張胡花椒已香飄廣東,下一步準備註冊花椒品牌,並通過無公害認定。同時,開發花椒籽花椒油、花椒葉等系列產品,通過延長產業鏈讓花椒為農民就地增值增效,使花椒產業不斷壯大。

小小的花椒,原本是日常生活的調味作料,如今已成為張胡村民甜蜜生活的“主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