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揭祕古代狀元選拔制度:除了學富五車,還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

狀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特產”,歷史上無數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只為一朝金榜題名,有的人甚至滿頭白髮,仍然在考秀才,我們從“范進中舉”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辛酸與無奈。中個舉人尚且如此艱難,更不要說是中狀元了,在古代,要考上狀元得經過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六個階段,其中殿試相當於終極畢業考試,通常由皇帝做主考,殿試結束,取得第一名則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合格者皆為進士。

揭秘古代狀元選拔制度:除了學富五車,還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

狀元

古代的層層考試實際上就是科舉選士制度,一般可以分為六級(各朝代略有不同),包括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縣試、府試通過是童生,取得童生身份就可以參加院試了,通過院試的才是秀才,秀才可以申請免除自身的賦稅徭役,這也是科舉考試的魅力所在。考上秀才的人,就具備參加鄉試的資格了,鄉試每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天舉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考上的就是舉人,第一名又稱“解元”,這時如果家裡有點錢或背景的人就可以做官了,明朝海瑞就是舉人出身做官做得不錯的人。擁有舉人身份的人還可以參加會試,會試在春天舉行,也叫“春闈”,考中的稱為貢士,第一名又稱“會元”。

揭秘古代狀元選拔制度:除了學富五車,還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

古代科舉考試

經過層層的選拔,接下來才是重點:會試結束,通過考試的貢士們就有資格參加殿試了。殿試是以皇帝為主考,參加過殿試的人,只要不出大的紕漏,就可以金榜題名取得進士。殿試結果分為三等,一等為進士及第,前三名金榜題名者分別叫做狀元、榜眼、探花(如武俠小說的李尋歡就曾經考中探花),二等為賜進士出身,三等為賜同進士出身。

揭秘古代狀元選拔制度:除了學富五車,還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

殿試前三甲

以上是狀元選拔的過程,要取得“狀元”的稱號,除了經歷以上覆雜的考試過程,還得有學富五車的知識水平再加上一點點運氣,因為考試的結果是由皇帝主觀欽定的!不管怎麼說,考狀元對於讀書人來說可以說是“難以上青天”,所以中國歷史上能夠中狀元的人可謂屈指可數,一朝金榜題名,便可永載史冊。

揭秘古代狀元選拔制度:除了學富五車,還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

殿試

科舉制度下萬人挑一的狀元,可謂是人中之龍,名聲顯赫,但是歷史上的這些狀元之中,真正稱得上一流人才的卻是鳳毛麟角。據統計,真正有真才實學、有影響力的狀元有王維、柳公權、呂蒙正、文天祥等寥寥十數人而已,大部分狀元的表現可謂虛有其表、甚至相當平庸!文章做得好,未必就會治理天下,畢竟狀元大多是皇帝欽點的,所以皇帝本身的主觀臆斷和學識水平都會直接影響狀元的選定。他們錄取狀元多憑自己的偏好,沒有一個客觀選定標準,或以貌取人,或以好名字而被看中。另外,科場作弊現象也屢見不鮮,有錢的高中,沒錢的名落孫山。可見有時候狀元的選拔,也並非是完全公平公正的。

揭秘古代狀元選拔制度:除了學富五車,還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

狀元王維

從公元622年至公元1904年,約1300年間,科舉考試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狀元654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年齡不滿18歲(唐朝的蘇瑰和郭元振),年齡最大的狀元70多歲(唐朝的尹樞),太平天國時期還出了個歷史上唯一的女狀元——傅善祥。

揭秘古代狀元選拔制度:除了學富五車,還需要那麼一點點運氣

唐代狀元榜

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激勵著古代無數讀書人臥薪嚐膽、懸樑刺股的刻苦追求。不是科舉制度有多大魅力,而是因為“中狀元”這個結果能讓每個讀書人為之瘋狂,正因為如此,狀元的選拔難度才有如登天,比我國當前高考中狀元的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文章由歷史人物故事會原創,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