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2万人就敢北伐,太平军哪来的自信?

2万人就敢北伐,太平军哪来的自信?第一是时机,第二,是兵力,北伐军可不止2万。可惜,哪样太平军都没抓住,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等率兵2万自扬州仪征出发北伐清廷,一路上势如破竹连克浦口、滁州、临淮关、凤阳、蒙城、亳州等地区,兵进中原。

2万人就敢北伐,太平军哪来的自信?

5月8日,东王杨秀清令他们不要绕圈子,火速北上打下北京城,然而在黄河边,太平军为了渡河就准备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过河后三打怀庆城不破,撤围后走济源入山西,自武安入河北,于10月13日进兵张登镇,此地距离保定只有60里,北京大震,当时京城外逃者三万多户,北城一万八千户,只剩下八千户没走,只要北伐军一鼓作气开到北京城,趁着胜保和僧格林沁的部队还没集结完毕,集中全力攻打,结果还真不一定。

2万人就敢北伐,太平军哪来的自信?

眼看着北京城就在眼前,就在这关键时刻林凤祥、李开芳他们居然转兵向东,于11月初抵达天津静海一带,准备在那过冬了。此时北伐军已经发展到了四万人,然而无论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对太平军不利,11月初的北方天气已经凉了,北伐军里大部分都是老广西士兵,受不了北方的严寒。其次,别看北伐军老打胜仗,但那属于流动作战,没有后方,没有根据地,更主要的是他们没有打下天津,仅靠静海一个地区养活四万军队,难!第三,虽然北伐军队伍扩编了一倍,但是新兵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不强,老广西一路上的损失是这些新兵短时期无法弥补的,除此之外,就在太平军调头向东的时候,清廷在北京周边布置的胜保和僧格林沁尾随太平军来到静海,形成了对北伐军包围和僵持的局面。

2万人就敢北伐,太平军哪来的自信?

在僵持了三个月后,久等援军不来的林凤祥和李开芳向南沿着运河撤退,计划步步为营,与援军会师,然后卷土重来杀个回马枪!为了援助他们,杨秀清在1854年2月4日令夏官正丞相黄生才、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领兵7500人,是的,没错,只有7500人,要从安庆走着去山东增援林凤祥、李开芳,援军无异于和北伐军一样属于孤军深入,假如说太平军能暂缓西征,先集中主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荡平并占领天京周边地区,然后派出多路部队北上增援,在淮北、鲁南,甚至鲁中一带打一个大胜仗,不仅可以解救林凤祥、李开芳,援军和北伐军会师后乘胜直捣北京打下这座大清帝国的首都不是没有可能。

2万人就敢北伐,太平军哪来的自信?

然而一切都只是幻想,就连秦日刚这样老资格,在杨秀清要求他增援北伐军的时候,居然都说出“北路官军多,兵单难往”的话,可见当时众人对北伐的态度,任凭林凤祥李开芳等人自生自灭了,而林、李二人在战败被俘后分别于1855年3月15日和6月11日在北京被清廷处斩。

1854年~1855年近半年多的时间里,太平军在军事上接连失利,先是湘潭之败,紧接着武汉失守、田家镇一战太平军损兵折将,国宗石镇仑、韦以德阵亡,一直到了1855年2月的湖口和九江之战,太平军在翼王石达开的率领下取得胜利,才逐步扭转了战场上不利的局面,西线的危机造成兵力上进一步雪上加霜,就算东王杨秀清心系林凤祥他们,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西线对于天京的重要性远大于远在山东的北伐军,因此,只能二选一,就这样,太平天国错误的战略规划白白断送了一支精锐和北伐的胜利成果,给后来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