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論語解讀157、君子之道


論語解讀157、君子之道


孔子所謂的“道”其實就是“君子之道”。即:“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孔子曾經很謙虛說“不憂”、“不惑”、“不懼”這三點自己做不到。

那什麼叫“仁者不憂”呢?

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於小的得失。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什麼又叫“知(智)者不惑”?

在半個世紀之前,一個人一生可能就在一個單位,婚姻基本上不會有任何變動,從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個大雜院裡。人們的煩惱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選擇性的大小。

但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

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捨,那麼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什麼叫“勇者不懼”?

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也就是說,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自然就少了憂、惑、懼。

孔子說這三條我做不到。子貢說“夫子自道也”——您說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訴我們的做人標準,不是苛責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用來“苛責”內心。

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更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我們今天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很多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想問題。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爺不給我機會,也不抱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瞭解我。

所以我說:一個人內心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