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週末同學聚會,剛好我媽過來看十安,我得空參與。席間大家酒過三巡,一位發展不錯的同學開始哭訴自己的童年經歷和自己的教育心得:

我的父母從來不在別人面前誇獎我,無論我成績多麼的優秀,令我特別難堪的,是每當家裡來親戚朋友,爸媽就會拿我的糗事大說特說,好像那是我唯一做過的事情一樣。

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在別人面前說我傻,做事沒腦子,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父母親生的。長此以往,我才心理特別的自卑,總覺得自己特傻。有了孩子以後我總是告誡自己不能讓孩子走我的老路,但是沒想到在孩子的心中我成了和我父母的一樣的人。

同學說完之後忍不住心酸落淚,大家都開始輕聲安慰,聽完同學的經歷我想起來一部電影《煤氣燈下》。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下》講述的是:

一個叫寶拉的女孩子,因為繼承了親戚一大筆遺產,讓另外一個心術不正的人知道了,在他強烈且花樣百出的追求下,兩個人結婚了。結婚之後,男人就通過各種不同場合下的心理暗示,讓寶拉產生自己“出現幻覺”的錯誤認知,最後差點瘋掉。原來,這個男人為了得到寶拉繼承的遺產,故意使出這樣的詭計,想要使寶拉最終可以瘋掉,自己繼承遺產。最終,男人的詭計被識破,寶拉被人從精神病院中解救了出來。

在這個電影中有一個細節:男人故意把一盞煤氣燈的燈光,人為的忽明忽暗的控制,當寶拉說自己看到那盞煤氣燈不停的閃爍時,男人堅定的說,那是她的幻覺

這部電影中,男人始終“以愛之名”洗腦寶拉,並使寶拉以為自己出現了精神問題,心理學家根據這部電影,就將生活中那些“慢性的心理暗示,使正常的認知被毀壞、扭曲”的行為,稱之為“

煤氣燈效應”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什麼樣的人最容易成為“煤氣燈效應”的對象?

在平常的生活中,小孩子最容易成為“煤氣燈效應”的對象。由於孩子沒有辨別能力,並且生活中的權威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很容易因為父母的“以愛之名”出現的不斷洗腦的錯誤行為,導致自己成為受害者。

雖然父母都有疼愛孩子的自然天性,可是,一些父母因為自己本身生長環境的性格缺陷和自己錯誤的教育觀念,總是以非常消極的態度去否定孩子的行為,正是家長經常隨口說出的話,導致孩子被簡單、粗暴的教育模式對待。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同樣的案例在盧梭的《懺悔錄》中也出現過。盧梭在這本書中詳細的講述自己成長中遭遇的難以為人所知的故事:

小時候的盧梭曾經在一家修道院生活,這家修道院中的一位修士,就想要猥褻年幼的盧梭,年幼的盧梭驚慌的逃跑,並且向一位年邁的牧師尋求幫助,結果,這位牧師非常淡然的說,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這裡面的人都是這樣成長過來的。

牧師的回答和態度令年幼的盧梭不知所措,自己好像一個無知的少年,不知道如何面對成年人成熟的世界。遭遇猥褻,本是一件恐懼的事,可是,權威的回答,似乎這並不是什麼大事。這種淡然、不屑的態度,令年幼的盧梭產生“煤氣燈效應”的幻覺,以為一定是自己的認知發生了什麼問題,權威怎麼會錯誤呢?

這是每一個孩子經歷成人事件時的必然反映,他們沒有辦法明白“不舒服是合理的”,他們只是不敢懷疑權威的話語,更是隻能在權威的脅迫下,把那些壓迫、不公平的苦水,嚥到肚子裡。最可怕的還是養育者以愛之名,也就是父母嘴邊常說的“都是為了你好”。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如何識別“煤氣燈效應”的虛假面目

無論是《煤氣燈下》的電影,還是《懺悔錄》中盧梭的痛苦經歷,這些事情都是讓人想起來都覺得瑟瑟發抖的,然而,這樣的事件可不是僅僅出現在電影中,現實中也不在少數。

1、親戚朋友的以愛之名

在熱劇《小歡喜》中,那些初升高的孩子,都整天被家長同一句話統治著,這句話就是“我們還不都是為了你”。於是,“為了你”,所以,家長可以肆無忌憚的責罵自己的孩子;“為了你”,所以,家長可以完全不顧孩子的個人尊嚴,強制孩子選擇家長指定的人生之路;

即便是孩子被家長逼得要跳樓了,不能活下去了,家長和長輩還是那句,“我們這麼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其實這些家長所謂的“為了你”,不過是一個口號,他們都是拿孩子的未來添補自己人生中的很多缺憾,讓孩子幫助自己完成沒有實現的夢想,孩子只是他們的工具罷了。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2、集體下的強制力量

被評為20世紀偉大的電影之一的《肖申克的救贖》中,就有這樣一個例子,老布因為在監獄中被關押了五十年,已經習慣了監獄中的制度化管理模式,雖然自己有多次被釋放的機會,還是故意犯罪,重新待在監獄中,最終得到釋放的老布,卻因為無法適應需要自己做決定的正常社會,選擇了自殺的最終結局。

集體下的體制洗腦是何等的可怕,一個人需要多強的自制能力、自覺能力,才能抵擋的住整個團體的洗腦和打擊。一個生活在集體環境中的人,往往無法相信自己,而只能依靠別人的看法活著。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其實,很多孩子不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嗎?他們不斷的被家長告知,你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和認知不對,只有家長告訴你的才正確,只有家長才能幫助你明白前面的道路,你應該按照家長說的去做,做錯就要重新改過來,再重新照著家長指定的路去走,好像他們是真理的唯一標杆。

這些想法裡可能真的是最淳樸的愛和關心,可惜的是,他們並不是真理的唯一護衛者,孩子若是真的照著家長指導的,就能夠走向健康幸福嗎?太多的孩子,因為不願意走父母鋪設的路,被暴力對待,遭遇太多的冷暴力和言語攻擊。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從“煤氣燈效應”中解放出來呢?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家庭教育中如何擺脫“煤氣燈效應”?

首先是家長們,要注意不要以“小孩子不懂”,“為你好”等話語操縱自己的孩子,因為家長以這種態度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完全沒有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更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家長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控制感和在孩子面前的虛假權威罷了。這是一種欺騙,對孩子的欺騙,通過讓孩子順命和聽話,保證家長自己的面子。

可是,家長要注意,當家長真正達到自己的目的時,也正是給孩子留下創傷的時候,孩子的心靈中會出現“家長是權威,他說的沒有錯”等影子,而這個影子正是孩子自卑的源頭。

所以,經常用指責、否定的方式和孩子對話的家長要想一想,你需要的是一個聽命、順從的小動物,還是一個健康的人;是一個帶著“我不行,我做不到”的自卑心理的孩子,還是一個勇敢看待這個世界的人?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家長可以以更好地方式幫助孩子脫離“煤氣燈效應”,比如:

  • 1、儘量不用否定的語氣和孩子講話;更不要給孩子傳達“你不行,你的認知是錯誤的”等負面信息;
  • 2、儘量鼓勵孩子獨自發現真理,以肯定和積極的態度讓孩子保持自信,避免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情愫。

其次,家長要讓孩子多多建立交際圈。善於和多個思想的人接觸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別人洗腦和控制,孩子不過分的依賴某一個權威,才能真正的得到思想的解放。

比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知識普及型的講座,也可以帶著孩子多參加一些讀書會,多一些交流和思考,讓孩子在自己的思想碰撞中,思索這個世界的真相。

《煤氣燈下》:孩子的自卑,多數來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氣燈效應”


總之,“煤氣燈效應”尤其會對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傷害,使孩子產生自卑的性格,但是,當家長引導孩子多獨立思考,並且多多與人交流,還能夠尊重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見解、思考,並且多多參加一些讀書活動,就能擺脫“煤氣燈效應”的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