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燕王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

斯幽牧遙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03 年,朱棣登基,改元永樂,定都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遷都這件事,可不是隨意決定的。改變一個國家的權力運行中樞和經濟文化中心,不但需要巨大的勇氣,而且要有周密的考慮。

(朱棣畫像)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呢?

其一,北京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

《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伏惟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俯視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萬世之都也。”“幽燕之地,龍盤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

確實,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俯瞰中原,並且依山傍海,北靠燕山,西依太行,東南又有平坦遼闊的華北平原,是極好的建都之處。而且北京在歷史上有著被作為都城的傳統。最早在武王伐紂,封帝堯之後於薊,北京開始作為方國薊的都城。到遼朝以燕京為陪都。在1153年,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北京。後來蒙古崛起,忽必烈於1272年定都北京。從此,北京取代長安、洛陽等古都,逐漸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

而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偏東處南,不符合“王者受命創制建國,立都必居中土”的要求,加之南京為填湖而建,導致宮廷出現“前昂後窪”的格局,又與“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相違背。

(建文帝朱允炆像)

其二,北京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遷都北京是為了抵禦蒙古入侵,這是最直接的目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把曾經稱霸一方的蒙古人,重新趕到大草原上,蒙古人自是不甘心的,因此不斷騷擾大明邊界。據《明史紀事本末·故元遺兵》載:“順帝北出漁陽,旋輿大漠,整復故都,不失舊物,元亡實未始亡耳……引軍之士,不下百萬眾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裡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由此可見,元朝遺兵勢力尚存,而朱棣有“控四夷創天下”的雄心壯志,這就要求以北京為中心控制天下,使“遠方萬國無不臣服”。

朱棣稱帝之前,和寧王朱權一起,共同鎮守北方,抵抗蒙古人的進攻。深知蒙古人的彪悍兇殘,出於軍事考慮,朱棣決定採取“天子守邊”的方式,遷都北京。

其三,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在燕期間,朱棣勤於政務,管理有方,使身處貧寒之地的燕民尚可安居飽腹,以致民心所向;他屢建軍功,多次打敗蒙古人的侵擾,為保衛邊境做出了巨大貢獻。深受燕地百姓的支持和信賴。相反,南京是建文帝及其舊勢力盤根錯節的地方,建文朝遺風依然存在。況且他是通過靖難之役奪取了帝位,從統治基礎上來說,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區,有很多內心支持懷念建文帝的文士,其餘階層也對其頗有微詞。遷都北京,則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心裡要踏實得多。


張生全精彩歷史


今天的北京,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無數的高樓大廈,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很多人都渴望著去北京,一睹首都的風采。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永樂皇帝朱棣的一個決定——遷都。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建都南京,在位期間,南京的發展迅速提升,南京是一個十分不錯的地方,也是很適宜建都的,因為這裡地勢險要,風水不錯,另外,這裡的糧食產量十分可觀。再加上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南移,建都於此,無疑有利於維持明朝的統治。

如此得天獨厚之地,為何朱棣要選擇遷都北京呢?

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鞏固國防,天子守國門!

朱元璋建立明朝,但元朝勢力,卻沒得到根除。元朝殘餘不斷騷擾北方邊境。永樂元年(1403年)三月,蒙古軍隊進攻遼東,大肆燒殺搶掠。時任遼東的都指揮沈永,卻是一個無能之輩。既無還手之力,也不向朝廷通報。朱棣一氣之下,下令處死沈永。朝廷之上,朱棣詢問大臣們由誰負責和鞏固北方防禦,大臣們竟然一語不發。徒弟並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心頭怒火正欲迸發時,他卻冷靜的下來。他忽然知曉了大臣們沉默的原因。原來該對北方防禦負責的是他自己。在以往,朱元璋派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駐守北方,負責北方防禦。但寧王在靖難之役中被自己挾走,而自己也從北平跑來南京做了皇帝。難怪啊,難怪蒙古軍隊進入遼東如同入無人之境。而明朝主要兵力均在南京,如果發起遠征,軍隊還沒抵達北方蒙軍就逃走了。軍隊一走,蒙軍又來侵襲。就反反覆覆被游擊戰術拖著幾乎無人頂得住。再加上那是交通不便,從南京到北方邊境,少說也得三個月。這北方的邊防實在令朱棣頭疼不已。"放手不管是不行的,討伐也不行,總不能遷過去吧。對!就遷過去。"朱棣當時可能就是這麼個心理狀態。就這樣,遷都的想法在朱棣心中生根發芽。 軍事政治固然是遷都的重要原因。但接下來這條原由也不可忽視。

二:朱棣的個人特徵

遷都可是國家大事,難道除了政治因素朱棣個人與遷都也有關係嗎?當然是有的。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從小眼見無數刀光劍影,有著十分優秀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在位是,就派燕王朱棣駐守北平,那是的朱棣二十一歲,這一待就是二十年,多少個春秋的洗禮,讓朱棣早就習慣了北方的生活,那個北方,沒有江南的山水,居多的就是荒漠。但那是朱棣所熟悉的。有史料記載朱棣十分愛吃北方的食物,在南京當了皇帝之後,北方的專廚也在皇宮為朱棣做飯。這南京雖好,但少有機會處理北方戰事,至少自己不能親自處理(朱棣十分熱愛戰爭)。其次就是這裡的環境並非自己所熟悉的,他熟悉的是那種大漠孤煙直的壯麗。熟悉的,才是朱棣認為最好的。

當然政治因素才是遷都的重要因素,而朱棣的個人特徵雖有影響,但到如今也只是茶餘飯後。

歷史給我們證明了朱棣這個決定無意識正確的,在朱棣遷都之後,北京這座城市也開始了它的輝煌使命,在直至如今,它都散發著迷人的香氣。歷史長河中沉澱了無數精彩絕倫的故事,朱棣這個遷都的故事也帶給了我們無與倫比的美妙。給了我們今天繁華的首都。無疑歷史是證明事情正確與否的最好事物。歷史,是精彩的,是令人著迷的。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悅奇)

喜歡歷史,熱衷碼字


青梅煮史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受封為燕王,告別江南,就藩於北平。因為北平是通往塞外的咽喉重地,時年21歲的朱棣深感責任重大,勤於政務,戰績頗多,苦心經營二十多年,獲得了百姓的支持與信賴。

建文帝即位之後,採取了一系列“削藩”的舉措,使燕王朱棣備感不安。形勢危急,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決意起兵反抗,出師南京,自稱其師為“靖難”,史稱“靖難之役”。三年征戰,最終奪取皇位,但是因為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感覺天下不穩,遂決定遷都北京。

從傳統與風水上來說,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偏處東南,不符合古代帝王“王者受命創制建國,立都必居中土”的要求;反觀北平,承擔了連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 和蒙古高原的任務,成為溝通三大區域的中轉站,左邊環滄海,右邊擁太行,南邊衣襟河濟,北邊枕居庸,一言以蔽之,北平在中國政治地理格局中具備了得天獨厚與無可取代的條件,也是朱棣之所以遷都北京的重要原因。

朱棣遷都北京,對整個明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封建的中央集權統治也得以加強。對於維護北方邊疆地區的安全,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回溯歷史,明成祖遷都的意義是正面的,影響深遠。


您對這個問題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如果您覺得回答得還不錯,歡迎點贊和轉發~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有三個原因,第一當時大明最大的威脅來自於北方,邊患最為嚴重,將首都北移,有利於調兵遣將和命令的實行;第二踐行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豪言壯語;第三自古以來定都南京的都是短命王朝,朱棣不想步他們的後塵。

朱元璋是從蒙元的手中奪得天下的,被譽為得位最正的皇帝,自藍玉將蒙元殘部追到漠北之後,大明就已完成了江山一統,但北方仍不穩定,韃子依舊隨時侵擾邊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屯兵與此,這就是明長城修建的背景。

北方韃子隨時都侵襲邊境,但是大明的首都在南京,邊疆的軍情到皇帝手中時已經失去了時效性了,而且皇帝的命令有時候也並不適合邊關情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朱棣就提出將都城遷往北京。

另外朱棣是在北平起兵的,打著靖難的名號歷時四年終於奪得了大權,但是南京的官員些根深蒂固,不利於自己的統治,為了削弱這個朝城的勢力,他就打算把都城遷到自己的老家去,到時候想要怎麼炮製他們還不是自己一句話的事。

此外南京在秦朝的時候就被斬斷了龍脈,在南京定都的東吳、宋齊梁陳乃至南唐都是一些短命王朝,這表明南京是不適合建都的,朱棣為了重蹈覆轍,就只好遷都,而此時中原大地上長安破敗、洛陽人口少,開封城無險要可守,綜合以上情況就只有北平城可作為選擇,於是就遷都了。


趙尚陽007


說到明朝,現在很多人都會帶上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然而,當年靖難之變以後,成祖朱棣奪取皇位遷都北京,實在是迫於無奈之舉。另一方面,原本的北京城並非“國門”,最終被迫成為國門而形成了所謂的“天子守國門”。

不知前車之鑑,朱元璋的天真

眾所周知,明朝也施行分封制,最初的明朝藩王擁有一定的實權,尤其是明初鎮守邊地的九大塞王。


歷史上的漢朝、晉朝都曾經施行分封制度,然而畢竟皇權與藩王之間水火不容,漢朝有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引發大禍。尤其是晉朝的八王之亂使得晉朝國力大損,北方蠻族入侵造成了中原的巨大災難。

雖然朱元璋是草莽出身,然而他並非不知道這些血淋淋的前車之鑑,但朱元璋仍舊堅持恢復分封制。朱元璋認為漢朝的七國之亂,是因為景帝年幼之時不顧親情殺死吳王之子造成。只要兄友弟恭,分封制就能夠成為朱家王朝最堅定的靠山。明太祖的天真,給日後明朝皇室內部同室操戈埋下了禍根。


成祖奪位,被迫遷都安定江山

燕王朱棣攻破應天府奪取皇位之後,紫禁城卻住得並不踏實——當年為了與朱允炆抗衡,朱棣將北方原本用於鎮守抵抗蒙古鐵騎的明朝邊防精銳全數抽調南下。整個長城沿線的明朝精銳幾乎全部消失,使得當時中原腹地再次暴露在漠北鐵騎的攻擊範圍之內。

明帝國北界大規模內撤,為了抵抗漠北鐵騎成祖不得不考慮邊防問題,然而重新派人鎮守,難免會有人效仿趙匡胤陳橋兵變,或者藩王效法自己再來一次“靖難”。考慮再三,成祖乾脆直接遷都北京親自掌權鎮守北界。

更何況,南京大多都是惠帝舊臣,對於成祖來說不是“自己人”,而北京是朱棣的老巢根基深厚,自然更加利於皇位安定。


澹奕


朱棣選擇遷都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國家安全考慮。

朱元璋把元朝統治者趕出北平後,元朝殘餘勢力逃到大漠,時不時襲擊明朝,試圖復國。

洪武年間,朱棣作為燕王駐守北平,寧王駐守遼寧一帶。朱棣就是在與北元的不斷交戰中,壯大著自己的軍事實力。

永樂年間,北京駐守將領無能,軍事形勢惡化,朱棣怒了,詢問大家,造成如此戰局,誰該為此負責?大家都直愣愣的看著他,他正要爆發之際,發現問題在於自己。為了打敗建文帝,他把寧王綁票,強行拉入自己的陣營。勝利之後就跑到南京當皇帝,把寧王貶到雲南,北方防衛弱也只能怪他自己。

對於遊牧民族,沒有糧食了他就搶,你打他他就逃,且居無定所,投入大量兵力去打不值得,不管又不勝其擾。所以朱棣最後決定遷都,對於定都北京這一點,他和毛澤東所見略同。

另一個小原因——地域原因,朱棣雖然出生在南京,但是到北平也度過了20年,史書說,他偏好北方飲食,十分喜歡吃朝鮮菜,有一次吩咐朝鮮使者帶個女廚子,可使者會錯意,一番精挑細選,從此多有朝鮮女子入宮為妃。




解讀微歷史


1.南京雖是虎踞龍盤之地。但,但歷朝歷代,凡是在南京定都的帝國都短命或者偏安。在朱棣那個年代,人們是信風水的。前車之鑑在,更是小心謹慎,他遷都北京也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

2.明成祖朱棣皇位來的不正,他不是大明正統的皇位繼承人。他是以靖難為名,通過軍事手段奪取了自己侄兒皇位。他起兵之初還是燕王,即他的老巢是“北平”。而大明的都城是南京。朱棣身為篡奪了侄兒皇位的帝王,在南京辦公內心肯定不爽:南京是自己父親所選定的都城,自己違背了他的遺願,幹了傷天害理的事。對上,他無法面對父親(老朱葬在南京)的在天之靈。對下,他無法面對江南的滿朝文武和黎民百姓。這是人之常情,設身處地,他遷都到北京,能使內心獲得此許安慰。

3.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成功後,標誌著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入死、苦心孤詣構造的大明基業由太子朱標後裔轉入了燕王及其後裔來繼承,🈶點曲沃代晉的意思。所以,打破了以前的政治格局。而燕王以北京為都城,顯示了自己發源於北京,也告訴天下人,自朱棣後,北京才是正統都城。又北京比鄰大漠長城一線,使得天子守國門成為現實。事實上,朱棣遷都後,也確實削弱了大明來自北方的威脅。

4.其實,朱元璋在開國之初,也曾經與群臣商議過遷都的問題。他打算在開封與北京之間選擇一個城市為新都,南京作為陪都而存在。可惜,由於太子英年早逝,此事不了了之。從這個角度來看,朱棣後來的遷都之舉也🈶完成父親心願的意思。


希望星晨58298869


朱棣遷都北京絕對明智之舉,永樂四年,朱棣就著手以當時都城南京的皇宮為藍本開始在北京修建新的都城。永樂十八年建設完畢。當年朱棣就下令正式遷都!遷都北京朱棣有幾個方面的考慮,一,長期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困擾著中原王朝,明朝是從大元手裡奪得天下,大元雖然被打回了原地,但原來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生活仍令其嚮往,。所以賊心不死總幻想著有一天能重返大都即北京!朱棣雖親征幾次,將其打殘。但隱患並沒有徹底根除。時不時的一些小股人馬仍在邊境搔擾大明。朱棣先前的親征,還的勞師動眾以北京為基礎。所以朱棣就提出了天子守國門。一是為了便於征討,同時也起到震攝作用!第二個原因就是北京是他的老根據地。從被封為燕王就一直鎮守於此,自己成功奪權所發動的靖難之役也是起並於此。對他來說北京就是他的根基所在。第三個原因是南京是文官集團的老巢,原朱允炆的舊臣雖以臣服,但對他承繼大統的合法性,背地裡仍竊竊私語。如果遷都會斷其根本。大致就這些原因促使朱棣態度堅決遷都北京!


有始有終329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朱棣作為一個十分厲害的皇帝,可以說他的文治武功完全不亞於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可以說中國歷史上論皇帝能力,朱棣完全可以排上前幾名,他發動靖難之役推翻自己的親侄子朱允炆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定都南京大明王朝為什麼會進行遷都,這到底是有什麼原因呢?

1368年,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重要對手後,這個時候朱元璋有了足夠勢力和元朝對抗,他很快選擇在南京稱帝,並派出了徐達北伐元朝,徐達不負眾望,擊敗元朝佔領大都,並改名北平。

北平作為抗元第一線,必須要有個十分厲害的人物駐防,朱元璋把實力不俗的朱棣放在這裡,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朱棣可以駐守住北方軍事重鎮,雖然北平的位置很重要,相對南京還是有有定區別。

南京作為歷史名城本來就有不少王朝都定都在這裡,南京是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可以說對於南方政權來說,南京是最好的選擇,可是這個僅相比未統一南北的王朝來說,大明作為一個全國性政權,並不太適合這裡為都城,朱元璋在位期間就已經有了遷都的想法,只是最終沒有實現而已。

朱棣的皇位並不是正規手續得來的,而是通過軍事政變得來,他本來大本營就是北平,南京方面不少都依舊反對朱棣,北平就不一樣了,人民支持他,愛戴他,北京適合統治,在加上北方不穩定性,朱棣認為北平比南京更適合自己統治,朱棣選擇北遷。

朱棣先提高了北平的政治地位,把他定位為陪都,可以說是為了未來遷都做準備,在把大量的富商遷移到北平,保證經濟,並開始修建北平城,建帝陵,修運河,保證江南的物質和經濟可以高效運輸到北方。

雖然南京是六朝古都,對於一個統一全國的王朝是十分不理想的,他選擇北平最重要一旦蒙古南侵,需要調動大量兵馬,將首都設置到北平,可以保證軍事調動靈活性,朱棣在這裡就可以隨時親征清掃蒙古殘餘勢力,解決明朝北部危機。

朱棣雖然遷都北京後,並沒有弱化南京的地位,南京依舊是都城,並且有相對完整的制度,可以說是“小朝廷”可以說地位還是很重要的,明朝中後期後,南京地位下降,成為不少大臣養老的地方。

北京在成為明朝首都後,明朝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沒有遷都,躲過無數的兇險,一直到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刻,崇禎皇帝也沒有想到遷都,而是選擇了煤山上吊自殺,可以說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


莫地方


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時至今日,北京已經成為我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這要感謝幾百年前的一個帝王,正是他做的一個正確決定,才使得北京有現在的地位,他就是我們熟知的明成祖朱棣。

而眾所周知,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在南京開國,而為什麼他的兒子要把都城遷往北京呢?我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南京已經不是朱棣的政治中心

朱棣在當上皇帝之前,是被其父親冊封為燕王,就藩的地址就是北京。而朱棣的皇位,則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雖然打著靖難的旗號,但實際上是怎麼回事,大家心裡很清楚。加上登基後,誅殺了一大部分以方孝孺為代表的江南士族,因為這些人都是支持建文帝的,所以得罪了很多人,加上南京曾是其父朱元璋稱帝的地方,朱棣心中難免有心虛之時,故遷都,是最好的選擇。

二、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朱棣二十幾歲就就藩北京,對北京的經營,可謂是鐵板一塊。無論是軍隊還是民眾,都在朱棣的掌控之中,而且,北京城中,大部分是支持朱棣的,在自己的地盤上,肯定要好過在陌生的地方。包括朱棣由此開始發跡,起兵靖難,得到皇位,當然是對這裡青睞有加。

三、對遊牧民族有遏制作用

明朝初年,北元的殘存勢力依舊不容小窺,雖然政權已經倒臺,但是分裂的多股勢力,依舊對明朝有很大的威脅。迫使朱棣數次親征的原因就在於此。而把都城遷往北京,不但能對這些勢力有一定的監視、震懾作用外,還能有效的控制北方地區,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四、政治野心

用千古一帝來稱呼朱棣應該也不算為過,朱棣的目光,是要“控四夷創天下”,而不是偏安一偶,南京雖然繁華,但是滿足不了朱棣的野心。而北京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古云:“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蘇秦所謂天府百二之國,杜牧所謂王不得不可為王之地”。而朱棣,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帝王,所以,北京是一個理想之地。完全符合朱棣的要求。

五、繼承父輩遺志

在朱元璋時期,其實已經有遷都的計劃,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下令以汴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效仿周唐的兩京故事。次年,又下令家鄉鳳陽改為中都,後因開封以及鳳陽都是多年戰亂,城防破敗等諸多原因,難以承擔京師的重任。便放棄此計劃,後又派太子朱標考察關中地區,但是因朱標早逝,朱元璋悲痛之餘,便把遷都之事擱置不談。

朱棣遷都後,北京得以迅速的發展,同時將南京降為陪都,保留相關機構以及官員,由太子監國。通過數百年的證明,朱棣遷都的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