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寶寶不會爬就能站了,是不是聰明的表現?

過的痛苦活得精彩


目前還沒有科學依據能夠表明:寶寶不會爬行就站立是聰明的表現。另一方面,爬行對寶寶的生長髮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爬行的重要性:寶寶一出生,相對於身體的比例,頭部的比例更大,每個寶寶都需要經過充足的俯趴和爬行,來鍛鍊頭頸部、背部肌肉、骨骼、腹部肌肉的核心肌肉群來支撐寶寶那麼很重的大腦袋。如果因為過早的坐、站,缺少充足的爬行鍛鍊,很可能會導致寶寶的身姿體態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彎腰、駝背等。充足的爬行有利於寶寶視覺、觸覺發育,抑制寶寶的原始反射,促進寶寶的感覺統合的發展。建議6個月以後會爬行的寶寶,累計爬行時間不少於500小時。充足的爬行有利於寶寶白天體能的消耗,能夠促進寶寶晚上的睡眠,通過白天充足的大運動,可以提高寶寶的睡眠能力,讓寶寶晚上的睡眠質量更好。同時,白天充足的的爬行運動消耗,有利於寶寶消化吸收奶和輔食,讓寶寶的胃口更好,對於1歲以內的寶寶來講,充足可以被消化吸收的營養對他們的生長髮育有著至關重要的重要,所以寶寶的飲食習慣可以更健康。爬行除了對寶寶的生長髮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寶寶的心理成長也有十分重要的重要。隨著寶寶爬行的姿勢越來越標準,爬行的時間越長,寶寶能夠探索的爬行活動範圍就越大,因此,寶寶能夠獲得更多的活動體驗和認知,寶寶的安全感也會因此而提高,安全感更強,會更有自信,因此,爬行多的寶寶相比於很少爬行或者不爬行的寶寶來講,可以獲得更多的獨立。


王榮輝快樂育兒


昨天在小區門口樂樂媽看到我,興沖沖的拉著我說:“你知道嗎,我家寶寶沒有經歷爬行,直接就學會走路了,是不是很聰明,發育的很好呀?”其實當即我就沉默了,因為急著走也沒有解釋那麼多,今天專門寫這篇文章,告訴各位寶媽媽,如果你家寶寶還不會爬,就別學走路了!

一般來說呢,孩子正常的發育順序為:3個月會抬頭,6-7個月會坐,8個月會爬,9個月會站立,1歲會走路,其中爬行是寶寶從仰臥到直立行走的關鍵環節,切不可忽視。但是每個寶寶的體質不一樣,可能不完全按照這個標準來,媽媽也不要著急,如果明顯晚於同齡孩子很多可到醫院檢查。

寶媽媽們一定很疑惑,爬行到底有哪些好處呢?

讓孩子有距離概念寶寶在爬行的時候,可以因為想要拿遠處的東西,而開始認知東西的距離和遠近,慢慢的寶寶可以判斷,東西只有遠和近,不是變大或變小。這也是他感知的開始,使他更加專注,從而刺激他的大腦發育。鍛鍊孩子的反應能力當寶寶在房間裡爬行的時候,你可以呼喊他的名字,讓他爬向你。此時孩子會開始習慣你的面部表情,比如是搖頭表示停止,慢慢的孩子的反應速度就上來了。鍛鍊孩子全身肌肉的協調性剛開始爬行的寶寶肯定動不動就會摔倒,會哭鬧,但是當他迫切的想要那個玩具的時候他就會全力以赴的爬過去,久而久之,全身的骨骼和肌肉就會慢慢發育,以後學走路會更加容易。當然,說了爬行的好處,我們就來說說過早學走路的不利影響: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走路的姿勢都很彆扭,足內翻、足外翻、O型腿、X型腿,內八字、外八字隨處可見,真是既難看又不方便!後來經過大量的研究證明,這些情況其實就是跟1歲以前的過早站立有關。

這裡還有一個真是的例子分享給各位寶媽:有位小姑娘已經6歲了,還是不敢上下樓梯,走路容易摔跤,媽媽認為的孩子有問題就到醫院檢查,可是從頭到腳檢查了一遍也沒發現什麼病。後來瞭解到這個孩子先天肌張力偏低,沒有經歷過爬行就過早站立,直到1歲半才能夠獨立行走,會走以後,爸媽認為萬事大吉,就沒再留意,然而後來不利影響越來越多。

所以呢,過早走路並不好,循序漸進才是最重要的!各位寶媽一定要謹記。

關山老師,一名兒科大夫。解決孕期,育兒,親子類教育問題!


樂群媽媽


如果寶寶直接跳到了學走路階段,沒有經過走路的準備階段即爬行,相應的肢體動作沒有學會,那麼當他跌倒時,他也不會用手來支持身體,會導致臉部直接撞擊地面,受到傷害。

寶寶在爬行的同時,也會學習到如何用腳來走路。一般而言,0歲時寶寶雙腳的大腳趾是往上翻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寶寶爬行時用腳的大拇趾緊貼地面。如果爬行的時間越多,大腳趾的使用就越多,也就越強韌。此外,在爬行的運動當中,大腿是呈外旋的,這樣可以幫助他學習到以後步行時的正確姿勢。

缺少爬行,直接就學習走路的寶寶,他的步行方式會比較特別。有些父母認為是寶寶雙腳的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的重量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並非如此。寶寶走起路來腳會有點向內偏,這是因為他的大腳趾力量比較弱的緣故,而且他不懂得用腳跟先著地,因此就會晃來晃去,好像缺乏力量。


育兒賈說


我覺得這個先會爬行和先會站立與寶寶的聰明程度沒有關聯,完全是寶寶個體發展差異的問題,並且也沒有研究表明先會站立的寶寶智商更加高。

不過有一點的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寶寶爬行倒確實有非常多的好處。爬行是幼兒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家長們千萬不要因為怕寶寶弄髒衣服或者磕磕碰碰,就限制他們爬行的自由,因為爬行可以提高寶寶的活動能力,有助於視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平衡感覺的發育,促進身體的協調;還能使血液循環流暢,並且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髮育。另外爬行需要大、小腦之間的密切配合,多爬能夠豐富大、小腦之間的神經聯繫,促進大腦的生長。

所以我覺得先會走和先會爬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寶寶多學習爬行,只要保證寶寶周圍的環境安全,在家長可控的視線範圍內完全可以放心的讓寶寶爬行。

至於如何學習,我覺得是應該提供這麼一個爬行的環境,比如在地上鋪上軟一點的地墊,家長也一起坐在那裡,然後往寶寶的前方放一些他喜歡的玩具,必要的時候示範一下爬行,培養寶寶爬行的興趣,自然寶寶也就會喜歡這項運動的。


小玩砼媽媽


寶寶爬行好處1:有助於協調能力發展

機體必須在感官訊息、手、眼以及腳的協調配合下,才能有效地完成爬行動作。在爬行過程中所接受到的良性刺激可促進嬰兒的空間智能的發展。嬰兒也因爬行知道身處何處,以及如何避開障礙物,有助抽象概念的形成,將來有益數理學習。爬行可刺激內耳或前庭系統,有助維持平衡感,而手眼協調也有相同作用。除此之外爬行還有助於左右腦的均衡發展、理解與記憶並進,故稱爬行讓寶寶更聰明。


寶寶爬行好處2:寶寶爬行促進寶寶大動作及精細動作發展

爬是寶寶的一項重要活動,需要運用到不同的肌肉群。爬行可以鍛鍊軀幹以及四肢的肌肉,同時還可以促進寶寶身體協調性的發展,對他的成長非常有益。首先爬需要抬高並左右轉動頭部,有利於鍛鍊頸部肌肉;其次,爬需要胳膊及手腕的力量支撐整個上半身,因此,有利於鍛鍊胳膊及腕的力量,對今後用筆塗鴉、用勺子吃飯都有好處;第三,爬行時,需要上肢及下肢的共同參與,並要保持動作的協調一致,有利於鍛鍊寶寶的協調能力,使寶寶學會走路後,不易跌跤,增強動作的靈活性。爬還有益於寶寶的骨骼及神經系統的發展,故稱爬行讓寶寶更聰明。


寶寶爬行好處3:寶寶爬行累積生活經驗

“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動探索和嘗試獨立的機會,孩子在實際接觸周圍的環境、事物以及人的過程中,可促進寶寶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習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發不同層次的思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故稱爬行讓寶寶更聰明。

寶寶如果爬行少或沒有經歷爬行,將引起對稱性頸緊張反射的動作不成熟,表現為身體的上半部和下半部不自覺地對抗,就容易發生感覺統合失調症。如視覺和聽覺不協調、視覺和動作不協調、聽覺和動作不協調等。


心靈小語


近幾年,部分家長對於寶寶的爬行並不重視。有些家庭的住宅範圍狹小,沒有充裕的空間,不管寶寶爬到哪裡都會碰到物品,父母就會因擔心寶寶的安全問題而限制寶寶的爬行;同時,有些寶寶如果碰到足夠高的物品,他就會扶著物品站起來,直接略過了爬的過程,急於向“走”邁進;還有一些父母為了讓寶寶早一點學會走路,就讓他直接在學步車上開始學走路。這些都不利於寶寶身心的正常發展。

寶寶不會爬行,學走路時就不會保護自己

寶寶略過爬行直接跳到學走路階段,由於沒經過走路的準備階段,相應的肢體動作沒有學會,所以當他跌倒時,也不會用手來支持身體,嚴重的會導致臉部會直接地撞擊地面,受到傷害。

不會爬先學走對寶寶有哪些影響?

基於嬰兒時期的生理特點,骨骼中的膠質多,鈣質少,骨骼柔軟,容易變形,尤其是下肢肌肉和保持足弓的小肌肉群發育還不完整,如果過早地讓小兒學走路,身體的重量必然會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負擔,時間長了容易使脊柱和下肢變形,形成駝背、“x型腿”和“O”型腿,不僅影響了體形的健美,還容易形成扁平足。所以,寶寶先走後爬是不可取的。


Carnation的小晴空


寶寶不會爬就能站了,非但不是聰明的表現,而且是很遺憾的事情,因為如果寶寶沒有經歷過爬行就學習站立和行走,會對寶寶的大運動能力、協調能力、感覺統合能力、甚至將來的學習能力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反作用。

在缺少爬行的狀態之下,直接就學習走路的孩子,他們的步行方式可能出現異常。腳會有點偏內,這是因為雙腳的拇指力量比較弱的原因,而且不會用腳跟先著地,因此可能走路不穩,晃來晃去,好象缺乏力量。不會爬行的孩子,手指的力量非常弱,脊椎的發育也比較遲緩。

嬰兒在爬行的過程中,身體和四肢骨骼都能得到有效的鍛鍊,為孩子日後的行走打下基礎。孩子在爬行的過程,四腳需要同時用力,有助於身體協調能力 的發展,家長不難發現,在爬的時候孩子沒有好好練習爬行,將來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協調能力明顯沒有爬行時練習多的孩子好。正是通過不斷地爬行練習,孩子的腿部肌肉、手部肌肉都得到了很好的運動放鬆,有助於孩子的健康。

其次,嬰兒學會爬行之後,擴大了視野和接觸範圍,主動接觸和認識事物,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育。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刺激大腦,促進各方面的協調,對大腦的發育、智力開發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玉瑋育兒悅讀


爬行是寶寶大動作發育非常關鍵的一步,我也聽說過有些寶寶跳過了爬行階段,直接學會走路。有些家長還以此為傲,其實我要告訴你們

這是非常不可取的!/<font>

爬行是寶寶第一次全身協調運動,可以鍛鍊胸部、背部、腹部以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同時還有助於視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平衡感覺的發育,促進身體的協調。舉個簡單的例子:寶寶上學以後要寫字,沒有經歷爬行階段的寶寶寫字時很容易感覺累,就是因為他的手腕部肌肉力量沒有鍛鍊到位。/<font>

寶寶在學習爬行之前,可能先會有一些自己獨創的移動方式,比如我家叮噹就用倒退、肚皮貼地前進等方式移動,不用去矯正他,應該鼓勵這些嘗試,這有助於發展寶寶身體的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並且能滿足他探索的好奇心。/<font>

我從他會抬頭開始就經常讓他趴著玩,當他俯臥時,我就用手抵住他的足底,讓他藉助全身的力量向前躥。/<font>

小孩子好像都特別喜歡玩小球,寶寶看到小球就想去抓,我就以此為誘餌引導去抓滾動的小球,在做遊戲的過程中他自然而然學會爬行。/<font>

我還發現寶寶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為了訓練爬行,我總是在他面前示範爬行,一圈又一圈,終於有一天他開始跟在我後面開始爬了。/<font>

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就要注意安全,最好是給地上鋪上爬行墊,或者像我家一樣用硬紙板、棉被、瑜伽墊等為材料鋪墊一個有足夠面積的爬行運動場。當然他總是會爬到墊子外面去探索,請不要限制孩子的爬行活動,你要做的就是勤拖地、勤給洗衣服。還要注意把家裡所有有安全隱患的東西都收起來,放到他拿不到的地方。/<font>

可以根據需要買一些插座保護蓋、抽屜鎖、防撞條、安全門卡等防護工具(只要你想不到,沒有買不到),讓寶寶處在一個安全的爬行環境中,然後讓他盡情去爬,而不是成天跟在屁股後面說這也不能去,那也不許動。/<font>


吃不胖的叮噹媽


嬰兒因為剛出生不久,身體內的骨頭還是大部分屬於軟骨,在嬰兒四肢著地的時候有效降低雙腳的負擔.過早的讓嬰兒學走路長大後可能會出現羅圈腿. 當嬰兒骨骼足夠強健(鈣化)的時候,嬰兒自己會試著學習走路,我們也從未擔心過自己不會走路,是不? 而且嬰兒在爬動的時候因為四肢要協調進行活動,對腦部的發育還有相當有益的幫助. 骨骼鈣化的速度取決於飲食,但並不是越多越好,過早的鈣化也會導致嬰兒長不高.

不會爬就能站說明你家寶寶的腿部力量大,想自主站立的了,不過最好還是要讓寶寶多學爬行,這樣可以鍛練四肢的協調能力的,這樣寶寶一旦走路就會比較穩的了,寶寶們剛開始爬行也是往後退的,然後多練習就是往前爬的了。

此外,爬是孩子一生中比較重要的環節,最好是先爬,不要跨越,孩子爬行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很大的好處,家長可以給孩子在地上鋪上墊子,孩子不會著涼的


用戶6342922392


這句話有些一概而論。當然現在都是鼓勵寶寶爬行的,中醫上來講說爬行過程中,刺激了手部的各個穴道,可以間接的刺激腦部的發育,另一方面爬行需要臂腕的力量還有四肢的諧調性,提前讓寶寶自行探索世界,但是現在跳過爬行直接走路的寶寶有很多,也並不代表他們一定就不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