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東坡易傳》的流傳情況是怎麼樣的?

九命貓丶884


蘇軾晚年時認為,他“一生得意處,惟在 ‘三傳’”,這裡的“三傳”是指《東坡易傳》、《書傳》和《論語傳》。蘇軾除了是一個天才的文學家,其實還是一個易學大師。


《東坡易傳》,又稱《蘇氏易傳》,據《四庫全書》中的材料記載,此書是蘇氏父子三人通力合作而成的:

蘇洵作《易傳》未成而卒,屬二子述其志......則此書實蘇氏父子兄弟合力為之,題日軾撰,要其成耳。

以文章名震天下的蘇氏父子,原來和易學有著根深蒂固的淵源。蘇洵精通玄學,並在晚年時研修易學,沒有能夠成書,後遺託蘇氏兄弟繼續完成。蘇軾也不是在受命於蘇洵之後才開始接觸易學的,他在年少時,就跟隨一個名為張易簡的眉山道士學習易學,自稱“鐵冠道人”,終生都與道士交往頻繁。

蘇軾被貶黃州時,幸得保留有蘇轍的《易傳》九卷,之後開始撰寫,至晚年才得以完成,這部書的成書過程,可以說貫穿了蘇軾的一生。

《東坡易傳》的主要內容是宇宙生成倫和人性論。他認為“相因而有,謂之生生”,以水為例,認為萬物有形,唯獨水無形。然而人們常常以有形為可信,以無形而不可信。實際上天下的可信之悟,只有像水那樣的人和物。

關於人性論,只有將人的本性運用到知其然而然的水平,就進入到了命的層面,就達到了性命合一的境界。蘇軾特別提到了“善”,認為善本是一種道德觀念,如果把它定義人性,就會容易變成政治形態的傀儡,而被利用。

《東坡易傳》和他的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他的門下弟子秦觀有一個著名的論斷:

蘇氏之道,最深於性命自得之際。其次則器足以任重,識足以致遠,至於議論文章,乃其與世周旋,至粗者也。

這裡暫且不論秦觀這段話的準確性,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們熟知的蘇軾詩文善於議論特性的背後,居然有著這麼深遠的緣由。

不但如此,如果瞭解蘇軾在《東坡易傳》中的思想,特別是關於人性,性命等內容的認識,能夠為我們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蘇軾的詩文作品,提供更為準確的思想依據。

以上僅個人看法,不同見解,歡迎留言交流,歡迎關注坡後梨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