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如果撇開《易傳》的內容還算經典嗎?

知己呀1


一般認為《易經》由經和傳二個部分組成,經則由卦名、卦辭、爻辭構成。其實,易經之所以稱為“經”,反而是因為《易傳》,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為《周易》寫的“十翼”,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說明性文章。所謂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而《周易》正是由於孔子寫了《易傳》,才使《易經》成為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孔子認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他說《周易》是根據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總結出的模式,和天地的變化是一致的,易經能涵蓋天地變化的一切規律,那麼我老孔就研究《周易》吧,把《周易》預測中揭示的天地人事變化的道理給總結出來,所以,他就在卦辭或爻辭加上“彖曰”、"象曰",發表了自己的觀點,把這些觀點上升到如何做人、做事的高度,於是,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樣"心靈雞湯"。他又寫了《文言》、《繫辭》,對《周易》進行了系統的哲學性的闡述,這裡面講的道理一直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這就成了“經”。

去掉了這些“經”,就是《易傳》,《易經》就剩下六十四卦及其卦辭和爻辭,它只是一個占筮的工具書了,人們起到了什麼卦就翻開這本書查看書中這個卦是怎麼說的。一個不闡明道理的工具書,只是好用而已,不應當稱為經典。


四一翁


《易經》如果撇開《易傳》的內容還算經典嗎?

一、《易傳》是什麼東西?

這裡把《易經》和《易傳》聯繫起來講,顯然,《易經》是指《周易》。而《易傳》是指孔子為《周易》所作的解讀文字。具體來說,它就是《十翼》,即:《繫辭》《彖》《象》《說卦》《序卦》《雜卦》《文言》,共計10篇。

寬泛一點來講,凡是為周易作注進行解讀的文字,都可以叫做“易傳”。因此,這個意義的“易傳”,從古到今是非常之多的。最著名除孔子《十翼》之外,還有《周易本義》(王弼),《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正義》(朱熹)等等。

但是,《易傳》幾乎已成成為孔子《十翼》的專用名詞了。

二、《易傳》的地位不能低估。

由於古代文字材料保存不易,古代典籍的流傳是有限的。“易”的考古發現更是稀少。因此,得以流傳下來的《易傳》成了解讀周易極為重要的學習研究或者參考的資料。

《易傳》中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易學的常識、象數知識、易理。孔子結合卦象,更在其中闡述了一系列的指導人生和事業的道德理論、行為準則。當然,《易傳》也需要辯證的看待。但更重要的是,其地位是不能低估的。

三、《易經》(周易)撇開《易傳》,仍然是重要的經典,這是不必懷疑的。

聖人立德、立言、立功。君子反身修德,著書立說,安邦濟世建立功業。“立言”是許多的夢想。

假使不是孔子,也還會其它什麼“子”來為周易作傳注的。只是可能他的解讀又有不同罷了。

周易包含天地大道,人間之道,天地就在那兒存在著,無論歷史的車輪向前碾進,萬千過客總會有那麼幾個去仰觀俯察考究一番,發現些真諦的。

但是,不管有不有人去搭理它,它的本質就在那兒放著,歷史可以淹沒它,但不可以改變它。何況每個時代都在為它存在的合理性努力尋找理論依據張本呢?


水煮周易


《周易》原本是六十四個卦圖,人們看不懂卦圖,所以文王才繫辭加以說明;文王繫辭人們也讀不懂,所以孔子再作《傳》加以解釋,稱為《十翼》;孔子作《傳》後,大部分人還是讀不懂;然而世再不出聖人,只出專家,專家太多,各據一詞,於是把《周易》解釋得五花八門,能自圓其說者已經很了不起,但都不能以絕對的說服力讓大家共同接受。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都是聖人,他們對《周易》的傳承和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圖、經、傳三位一體,已經融合在一起,是三位或四位聖人心血和智慧的結晶,這是歷史千錘百煉形成的結果。

現代人研《易》,立足點卻不在《易》,而是以《易》為名,行實用主義之實,自己連《周易》的門都沒摸著,連孔子的《傳》都讀不懂,卻或自創門派,或師從所謂專家,把各種《周易》之外的所謂歷代專家、學者的《易》學著作奉為經典,形成不計其數,五花八門的所謂《易》學門派。研《易》卻不以《易》為本,不以《易》為立足點,而是拋開《易》另搞一套,讀不懂《易》卻不存疑,而是按自己膚淺的認識強加解釋,自以為是,等推演出的結論與《易》本身不一致或相反時,就試圖否定《易》,說《易》本身出錯了,或說《易》傳抄錯了。這種捨本逐末的治學方法,不僅不能正確傳承《周易》,不能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反而魚目混珠,撓亂視聽,把真理淹沒在了訛誤的汪洋大海之中。現在竟有一些人站出來想否定孔子的《十翼》,說孔子的《十翼》不過是傳文,傳文是經文的解釋性文字,誰都可以寫,憑什麼只把孔子的傳文作為《周易》的組成部分?這實在是初生牛犢不畏虎,黃口小兒不畏聖言的表現。聖人幾千年才出一個,而且是歷久彌聖,經受住了歷史的長久考驗,自己尚未讀懂聖人之言,就想依據不知哪裡得來的謬論否定聖人之言,這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淺人。

沒有孔聖人為《易》作的傳文,後世學者恐怕連《易》的門邊也摸不著。沒有孔聖人“韋編三絕”的辛苦,《周易》恐怕早束之高閣,成了無人能解的有字天書,或被江湖術士用以騙人,隨心所欲地想怎麼解就怎麼解。習《易》不以《易》為本,謬誤之根;習《易》拋開孔子傳文,除非你是比孔子還歷害的聖人。沒有了孔子的傳文,《周易》真將成為無孔的珍珠――瞎寶貝。無用之物還能稱為經典嗎?






子夏故壇


易經之所以經典,是由於它是對時空自然運動的完美模擬。如果把它作為一個生命體來看,它的骨肉是一個8×8=64卦的符號方陣,經脈表象為12消息卦氣的升降,精髓乃為符號的演繹,靈魂則是象數。

易與天地準,彌天地之道,它的基本符號是爻,為象也為數,通過不同的64種六爻組合方式把宇宙存在的萬物運動規律,以陰陽為綱,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全部體現了出來,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所以生活在時空中的我們,通過數千年來的實際撿驗,不得不由衷感嘆其深蘊的魅力和耀眼的光輝。。《易傳》即繫辭,實際是64卦數符號方陣象的註解和釋義,好比是給偉人穿了一套得體的衣服,使偉人的形象得到了具體地表現,進而光輝四溢。但是在韋編三絕的情況下作者所撰寫出來的繫辭卻不由自主地攜帶了時空造就於他的世界觀,因此係辭只是作者一定時空對易經的見解,雖然易經的大多數精義已經都從大體上得到了精湛的註解,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易經是時空運動規律的永恆體現,所以在科學相當發達的今天,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從易經卦象符號的本體去挖掘它反映的時空運動的客觀規律,而不宜只是圍繞著繫辭打轉。當然這也必須在理解繫辭的基礎上進行,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的展開。沒有基本功,也就是好高騖遠書齋裡的誇誇其談而已!

本人認為,目前是一個數字時代,數字中蘊含無限玄機。而易經的靈魂就是象數:三五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所以我們探索易經的真諦應該與時俱進,從數字上入手而邁步前進,不要離開易經的卦象符號也就是數字,去空談所謂的易理。

萬物皆數,我們的宇宙是一個象數宇宙!


易境2


《易經》的辭文是西周或西周以前的太卜官們和文王,武王,周公等對占卜後的記錄文。因奧悔難讀,所以孔子後把深藏的易理寫成十冀,也就是的《易傳》。

沒有了易傳對普通人比較難以逐磨《易經》,但對專業研究的智者,沒有夶的阻力。

因沒有《易傳》,《易經》裡而還有圖畫,可以圖畫入手。如:太極八卦圖,河圖洛書,文王八卦圖,伏羲八卦圖(圓圖方圖),變卦反對圖,陽律陰呂合聲圖,卦氣圖,乾坤交錯成六十四卦圖。


下錄處於《易經》辭文和易傳以外的的太極圖說。

《易經》是由卦象組成,六十四卦集合成一個圓圖叫太極圖,因此太極圖也就有了圖說了。


無極而太極.

這個是說《易經》易卦的由來是一個混沌不分的無極狀態,無極中陰陽儀參和在一起,即沒有陰陽兩儀,然後後陰陽分開才有太極。相光於盤古開天后的天地。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生靜,靜極復動,一動而靜,立為其極,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盤古開天后,有了太極,即上清升為天,下濁降為地。陽動之氣為生命之源,生命之盡則是陰氣復靜也由陽化為陰。這裡的陽儀可指為太陽,太陽入後為陰靜之時,萬物休息。


陽變陰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立天之道就是陰與陽,立地之道就是柔與剛,立人之道就是仁與義。

陰陽成象,分天與地,以天為陽極,以地為陰極,以陰陽說天,以剛和柔說地,以仁義道德說人,所以說易也做訂合了三才。

水為冬季北方位,火為夏季南方位,木為春季東方位,金為秋季西方位。土為是水與木,或是木與火,或是火與金,或是金與木相交產生的雜氣。所以也說濁氣下降為土(地)。


塵緣術數玄學文化


易傳是對周易的說明和註解。本來就不屬於周易的原文。對周易解釋的著作很多。為什麼只把易傳放在周易後面?一方面是為讀者便於翻閱。根本原因是由於儒家的獨霸地位,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而且易傳的很多內容,歪曲了周易原文的本意,是為宣傳儒家思想服務的。對於這一點,歷史上早有爭議。

易傳的重要作用在於,他寫的時代,據周易的時間較近,便於人們對周易的理解,在傳承周易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過份地誇大易傳的作用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周易前還有易,雖然沒有能夠完整的傳承下來,但其光輝思想仍然存在。伏羲的先天八卦,比周易的以後的後天八卦,更有思想光輝。延續的時間也更長。他對人類的,貢獻是無比巨大的。雖然由於時代久遠我們不能夠更好的把握,但其靈魂的光輝依然可見。所以學習易經應該,從古至今全面的把握為好。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源。各學派都用易經來宣傳自己。看看老子和孔子的著作就可以知道。但都是一家之言,各有長短,都沒能全面的發揚和繼承易經的精神實質。這也是為什麼易經令人神往的原因?


老梁139490047


會更加經典。《易傳》屬孔子所作。孔子由於他出生民間,由於他所處子侷限。沒有完全明白《周易》,但《周易》的前提是《河圖》,《洛書》和八卦為基確。孔子明白當時有所聞,明白了《河圖》,《洛書》。人類會飛起來,孔子晚年認真研究《周易》。在《子罕》篇中感嘆:“河不出圖,洛不出書,鳳鳥不至…”。孔子《十翼》。意思是《周易》能讓人類社會飛起來或給《周易》插上翼膀。孔孑雖然並沒完全明白《周易》。由於他是最靠近那個時代的人,給後人提供瞭解讀《周易》的線索。


中上行


《易經》本身就是一本完整的經書,《易傳》則是對《易經》的卦象丶卦辭和爻辭作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使易經更易於認識和理解。《易傳》相傳由孔子所作,因其生活年代相隔不久,語言、字辭、歷史生活條件更接近,對易經的理解更透徹,所以對我們現在學習易經非常便利,故現在常將它們合併成一冊。但易傳畢竟是根據個人(部分人)的理解進行解釋,難免與原文原意有偏差,應辯證看待。不管怎樣,《易經》本來就是一部完整的經典。


藍色的小影子


《易經》是一部文經,文經是定法術的。源於《六蹈》《龍韜》中的三合為一,也即《周易》、《連山易》、《歸藏易》分別為論據,《周易》是易的立論與論據的論據之一。其論據由太極的兩儀生四象,四象就是打卦中的聖卦而已。由聖卦的三卦四象形成了爻,爻產生了先天八卦,後天六十四卦。一是地理地貌的自然風景;二是天時、地理、人和的文經定法;三是孔德之容。


周杰用


以周易而論,即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易經,其真正的精華就是易的本身。所有的易傳都是後人對周易的一種理解和解讀,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理解易經。所以對於易傳,你覺得解釋的好你就看和學,你覺得不好你就不要看,或者批判的去看。興許你也可以寫出流傳後世的易傳。就像道德經,古往今來,有多少解釋,但真正的精華還是在那五千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