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玄奘為唐代時期著名高僧、法相宗的創立者,也是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俗家姓名陳褘(音“衣”),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因受《西遊記》影響,後世多稱其為“唐僧”。

他於公元602年出生於河南洛陽,祖上是東漢名臣陳寔,歷代為官。一直到他父親陳惠時,由於隋朝衰亡,其父便歸隱山間,復不出仕。

作為陳惠的第四個孩子,玄奘很小便在父親的薰陶下,習讀經典,養成了良好的品德。

到了十一歲那年,玄奘二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他跟隨兄長入寺學經。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玄奘

此後師從多位高僧大德,研習佛家經典學說。並周遊各地參拜名師、虛心受教、講經說法。

一直到公元626年,那時25歲的玄奘已經因為對“大小乘經論”、“攝學說論”和“南北地論”等經論有非常深的研究和自己獨到的見解,得而聞名蜀中。

但玄奘並不滿足,在學習佛家經論的過程中他發現,因為經文翻譯的問題,很多經書混亂。甚至在重要的理論上,都是混糊不清,分歧巨大的。這對於一心求法的玄奘來說,是困惑而痛苦的。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那爛陀寺遺址

剛好那年天竺僧人波頗抵達長安,和對方交流以後,玄奘便產生了親自去印度那爛陀寺尋求經典原著。希望能夠重新翻譯,以便統一中原佛學理論上的分歧。

第二年,玄奘便上表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己想和人結伴西行求法,但唐太宗沒有批准。這沒有難住一心求真的玄奘,公元628年,玄奘決定偷渡出國,而且他也確實這麼幹了(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唐太宗李世民

這一走,歷時18年,來回行程總計五萬裡(這個確實在網上查不到具體數據,還有說五萬公里的你敢信?),途經138國,最終於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攜帶佛教經典526篋(音“切”)共657部回到了長安。

玄奘回到長安以後,受到了李世民的親自接見。但是對於玄奘想把帶回的經書翻譯成漢本一事,李世民並不支持。而是再三要求玄奘還俗從政,希望他為官以匡扶社稷。到後來李治登基以後,也是如此勸說玄奘。這與玄奘取經初衷自然是相悖的,他當然不幹了。

李世民一看好嘛,你居然不肯還俗當官!那你跟我說你想回你老家少林寺翻譯經書的事情嘛,不好意思,不批准!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玄奘西行

兩個皇帝要求玄奘還俗為官,其實是有他們的理由的:

一是因為佛教教義對於治理隋末唐初混亂的社會局勢,並沒有什麼好處。

二是因為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父子崇尚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寫的就是當時佛教的鼎盛情況),結果國破人亡了,要引以為戒!

三是玄奘一路西行下來,對於西域、中亞各國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瞭如指掌,這對於意圖打擊突厥穩定西域的李世民來說,簡直就是好到非常的人才,所以他說:“來吧騷年,國家需要你,當個勞什子的和尚啊?”(帝又察法師堪公輔之寄,因勸罷道,助秉俗務。)

玄奘其實不是不懂皇帝的套路,但如果取經的結果是還俗,那我何必辛辛苦苦、九死一生、風餐露宿累的半死?但玄奘再三說不幹,已經算斗膽了,回老家的事情就更別想了。

沒辦法,他只好在李世民的“支持”下,在長安設立譯經院,開始翻譯佛經。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玄奘主持翻譯的《大般若經》

由於翻譯佛經是一個工程非常巨大的事情,而玄奘又要求非常嚴謹、不刪一字,完整地保留原著的意思。除此之外,他還得滿足唐王的小心思,口述完成了一本包含他遊歷過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信息的書籍——《大唐西域記》,這本書從歷史研究角度上看,非常具有價值。

積勞成疾的玄奘終於不堪重負,翻譯持續到公元664年的時候,62歲的玄奘圓寂了。

玄奘死後,據說唐高宗李治為他罷朝三天,有百萬人給他送葬,三萬多人為他守墓。這種規格禮儀對於一位僧人而言,前所未有,也算不辜負他一生辛勞。

但玄奘這一生際遇就此終結了嗎?

然而並沒有!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大唐西域記》

玄奘先是被葬白鹿原,後來遷到了樊川並建了一個寺廟叫興教寺。

先是黃巢起義的時候,興教寺被毀,玄奘的遺骨被寺廟裡的和尚帶到終南山紫閣寺安葬。

後來北宋的時候,紫閣寺已經荒廢,玄奘頂骨無人看護。南京天禧寺住持可政和尚覺得可惜,於是親自揹負玄奘的頂骨舍利,迎請到天禧寺供奉。併為之在東崗建塔,予以安放。

時至明朝初年(洪武十九年),天禧寺改名為長幹寺,寺僧和居士們又把玄奘頂骨舍利從東崗移到南崗。後來,長幹寺也荒廢了。

到了明朝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就是那個奪了侄兒朱允炆皇位的叔叔,朱允炆就是那個被叔叔奪了皇位的皇帝)下令在長幹寺原來的位置上建造大報恩寺。一直到清朝初年,放置玄奘舍利的三藏塔墓都還照顧的很好。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玄奘西行

到了清朝咸豐六年,太平天國運動鬧的正歡,順便把大報恩寺和供奉玄奘舍利的三藏塔墓也給毀了。

玄奘遺骸至此被人暫忘,直到1942年,駐防南京的日軍在大報恩寺遺址上建造神社時,挖出了玄奘頂骨。迫於當時的社會輿論壓力,日軍將頂骨及出土的其他部分文物交給了汪精衛成立的偽國民政府。

汪偽政府在1943年12月28日,舉行了一場“玄奘頂骨舍利分送典禮”,玄奘頂骨被分成三份,一份給了汪偽政府,一份給了北京方面,一份給了日本。

這三份頂骨舍利估計是玄奘留在世間唯一的骨骸了,然而事到這裡,還未結束。

汪偽政府拿到的那份頂骨舍利又被分成2份,一份被安葬在小九華山,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玄奘寺。

另一份被交由汪偽政府的文物保管委員會,先放在南京博物館,後來被送到南京毗盧寺裡供奉。再後來又被請到棲霞寺供奉。在文了個革初期的時候,被南京佛教協會交給市文管會保管。一直到1973年南京靈谷寺修復對外開放後,才供奉在了靈谷寺。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南京靈谷寺

靈谷寺這一份,在1997年受臺灣佛教界之請,分出一份供奉在臺灣新竹市玄奘大學。

又在2003年分出一份,供奉在西安大慈恩寺。

北京方面拿到的那份頂骨舍利則被分成4份:第一份原本供奉在天津大悲院,在1957年被送給了印度總理,現在在那爛陀寺的玄奘紀念堂裡放著。

第二份供奉在北海觀音殿,又轉至法濟寺和法源寺,文了個革的時候被毀了。

第三份供奉在廣州六榕寺,文了個革的時候也被毀了。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骨舍利

第四份供奉在成都文殊院。

日本拿到的那份頂骨舍利也未能倖免一分再分,先是被供奉在東京增芝上寺,後來移到了琦玉縣的慈恩寺。1955年,臺灣佛教協會請求日本方面,希望能請一份舍利。於是日本分出一份玄奘的頂骨舍利,後來供奉在臺北日月潭玄奘寺。

再後來,日本又分出一份舍利,供奉在日本奈良三藏院。

如此算來,除去文了個革時期被毀的兩份,現在玄奘頂骨舍利共有9份還分佈在世界各地。

作為一代高僧,玄奘自然不會在意自己的肉身如何被分配。但勞苦功高、歷經艱難為佛學傳播做出偉大貢獻的玄奘,死後還成為眾人爭奪的對象。

於此,列為看官作何感想?

歷史上真正西行取經的唐僧,生前如願不容易,死後卻還是非常坎坷

玄奘畫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