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膝關節總是有沉重無力的感覺,反覆不會好?

老綿陽2898


膝關節總是覺得沉重、沒有力量,有的時候我們要從骨科方面考慮,常見的誘發這種情況的疾病是骨關節炎和老年性的肌肉萎縮,而有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忽視內科疾病導致患者出現這種情況,而在臨床上誘發膝關節總是沉重、無力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就是糖尿病。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導致關節沉重無力,主要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關節的使用、體重的增加,關節內的軟骨都有可能會發生磨損,而關節內的軟骨一旦磨損以後就會導致骨關節炎,患者會出現關節屈伸的疼痛,有的患者嚴重的時候不敢下蹲,繼發比較明顯滑膜炎的時候會有關節的積液。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關節會有大量的骨贅形成,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明顯的關節畸形,不能正常的蹲起,關節的活動也會因為骨髓的阻擋導致不能正常屈伸。

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患者由於疼痛,會慢慢的行動力有所的下降,肌肉就會由於活動的減少而慢慢的出現萎縮。這是導致很多骨關節炎的患者出現膝關節痠疼無力的原因。

針對於這種情況,最好還是要明確關節腔內軟骨磨損的具體情況,建議患者不僅要進行膝關節x線檢查,還應該檢查膝關節的核磁,如果關節內軟骨磨損不是特別的嚴重,可以給予患者關節內注射玻璃酸鈉或者是prp來增加軟骨的彈性,儘量潤滑關節,幫助患者減輕症狀。隨著症狀的減輕,患者的行動力也會有所增加,如果在進行科學的康復鍛鍊,強化關節周邊的肌肉,那麼症狀就會有所緩解。

而如果膝關節問題比較嚴重,關節活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受限,關節軟骨磨損的特別嚴重,那麼應該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幫助患者解決疼痛的問題以後再進行更加系統的康復鍛鍊,儘量幫助患者恢復到日常生活當中去,比如像下圖這樣的x線,表現患者關節腔內的軟骨可能已經磨損消失殆盡了,這種情況如果患者疼痛比較嚴重,進行關節置換是最好的選擇,否則患者膝關節疼痛、痠疼、無力的症狀很難改善。

肌肉減少也是導致老年人出現膝蓋痠疼無力的原因。

以往人們對於老年性的肌肉減少並不是特別的重視,然而現在研究的越來越深入了,現在這種情況也被命名為肌肉減少症。總體來講這種情況並不是肌肉有明顯的丟失,而是整體肌肉不再像以前有力量,而且肌肉會出現萎縮。而肌肉萎縮以後反過來也會加重關節的不穩定,所以說往往肌肉減少症和骨關節炎這兩種疾病是互相影響的。

大家可以想象腿部的肌肉強度如果減少10%~20%左右關節能不出現無力和酸脹的感覺嗎?解決這種問題最主要的辦法也是科學的康復鍛鍊,這種情況最好要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不僅訓練肌肉強度,而且還要訓練老年人的平衡感,這樣關節的功能才會得到改善,酸沉無力的症狀也會慢慢的減輕甚至消失。

糖尿病也是在臨床上導致患者出現膝關節沉重無力的原因之一。

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糖尿病時間比較久的患者,或者是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身上。長時間的血糖升高會導致患者出現血管的問題以及神經的問題,於是會導致患者出現肢體的無力。往往在膝關節和踝關節表現的比較明顯。在這兩個關節之間,又由於膝關節是比較大的關節,所以往往患者表現的會更明顯一些。

針對於這種情況,嚴格的控制血糖是往往是治療的基礎,建議糖尿病的患者要進行肌電圖檢查,明確肢體的肌肉是否有神經傳導的異常。因為有研究顯示,如果糖尿病的患者出現神經傳導的異常,發生肌肉力量改變的幾率會越高,而且會隨著病程的時間,兩者之間成正比的表現,也就是說糖尿病患者出現神經改變時間越久,肌肉力量會變得越差。

對於出現這種情況的患者,康復鍛鍊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而且可以口服神經營養藥物或者做一些神經電刺激促進肌肉的恢復,這些促措施最好結合起來共同進行。



總結

以上就是對於提出問題的解答,出現膝關節沉重無力的情況,常見的情況是骨關節炎、肌肉減少症以及糖尿病,但是也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誘發的風險,比如下肢血管的動脈疾病,如果下肢的動脈血供出現了問題,肌肉缺少營養也會出現沉重和無力,嚴重的時候甚至導致疼痛,是這種情況相對來講不是特別的常見,就沒有在文章當中詳細的給大家介紹。解決這種問題,或者說緩解這種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進行科學系統的康復鍛鍊,而不要聽之任之,可以口服神經的營養藥,或者是用一些物理的措施強化肌肉的力量,患者往往就會有一定程度的緩解,如果您還有其他的疑惑,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討。

我是堅持用簡單語言解釋複雜疾病知識的謝新輝,碼字不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幫忙點個關注或點個贊吧,謝謝了!


想好好做醫生的胖子


膝關節沉重無力首先要排除膝關節炎的問題,檢查膝蓋是否有腫脹、積液、變形等表現。如果確實存在膝關節炎,可以採用軟骨保護劑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分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


如排除了膝關節炎的可能,首先要考慮股四頭肌損傷。膝關節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由於股四頭肌損傷造成的。股四頭肌是一塊有四個頭的肌肉,位於大腿的前面及內外側。包括股內側肌、股外側肌、股直肌和股中間肌。四個肌肉通過一個共同的肌腱附著於髕骨。股四頭肌損傷後出現肌筋膜觸發點,它們任何一個觸發點都能引起膝關節的疼痛。


股四頭肌當中的股直肌,上端附著於髂前下棘,下端附著於髕骨。作用主要是伸膝,還有輔助屈髖的作用。長時間的久坐會使股直肌縮短,促使觸發點形成,過度的運動如爬山、跑步、快走、踢球等,都有可能造成股直肌產生觸發點。

股直肌的觸發點一般有兩個,上面的位於髂骨下方,下部的位於大腿前面的中部。這兩個觸發點都能引起膝關節的僵硬、無力、沉重的症狀。


用指尖在大腿前面找到觸發點,兩個大拇指尖相對壓住痛點橫向撥動按摩,每個痛點按摩兩分鐘每天三次。按摩期間注意勞逸結合,禁止劇烈運動,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改善症狀。

我是祿穎濤,關注我,讓你瞭解更多健康知識。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贊轉發。如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祿穎濤醫生


首先普及一下膝關節解剖,膝關節由股骨下段與脛骨平臺構成膝關節,裡面有軟骨,就是半月板,內側半月板呈C型,外側半月板呈O型,有滑囊,還有十字韌帶,膝關節外兩側有側韌帶,髕骨等。


一 病理,長期腿發沉,不舒服,往往都伴隨膝關節炎,膝關節骨質增生,股四頭肌,髕骨肌腱,膝關節側韌帶,腓腸肌等腿部大型肌腱,受風寒溼的侵入,肌腱活血度低,肌腱僵硬,彈性減弱,加之膝關節炎的疼痛,有的膝關節炎還伴隨積液等症狀,因為骨起支撐,肌腱起到活動作用,筋骨都受到血液營養缺失,走路腿發沉,走路費勁,跛行就正常了。


二 治療,還是採取中醫療法為主,西醫為輔的治療原則,以舒筋活血,通經止痛,卻風除溼,補肝益腎,抗骨增生等配藥方式,有關節積液,抽出積液,加壓固定,休息,患腿注意保暖,適當運動,也可以外用藥外敷,加熱,還可以配合理療,針灸,艾灸等輔助治療方法,臨床效果都不錯,其它病理來的腿疼另當別論,今天就分享到這,不足之處大家提出來,共同學習,謝謝


骨外醫生


●因為你的膝關節氣血不通,神經和肌腱都不能靈活調動,就這樣。反覆不好,就是沒有徹底修復除根。嘗試以下方法,慢慢會修復的。

▲樁功。方法:放鬆站立,雙手如抱球🏀,定住不動。每天1到2小時,可按自身情況分幾次完成。坐或躺著練,也行,只要手的抱球姿勢保持不動。

★一開始乏味疼痛難忍,慢慢體內各種氣動感,深入練,則陰69陽自轉,洗髓易筋,身、心強韌智慧。雜念重可默唸《心經》。

●全身會慢慢經歷:跳動、脹、痺、痠疼、涼、熱流、針刺、癢、滑、錐鑽、火燒、裂割、膿痰便、臭汗等,為氣血灌注修復的正常過程(發燒除外)無須醫藥。


用戶8232840580155


為什麼膝關節總是有沉重無力的感覺,反覆不會好?你可以嘗試一下,雙腿開立,與肩同寬站好,兩腿肌肉繃緊上提,臀部夾緊,是否感覺膝關節輕快了?

腿部肌肉有力,立刻感覺雙腿輕快,膝關節壓力也減輕了,所以應該加強腿部肌肉訓練,可以嘗試負重深蹲訓練!

深蹲訓練時時越慢越好,下蹲至大腿上部與地面平行時,可以嘗試間歇蹲或靜蹲!





40之後健康健身俱樂部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於退行性變,說白了就是人老了都會可能出現的疾病。關節軟骨的磨損,繼發性骨質增生,病變逐漸累及整個關節。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主要症狀是:早期關節疼痛,僵硬,絞索等。中期是關節活動明顯受限,腫脹,積液等。晚期是關節畸形,膝內翻或膝外翻畸形。

膝關節骨關節炎屬於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主要原因就是關節老化,必要原因是體重過大,從事劇烈運動,外傷等。

膝關節骨關節炎因為是關節的退行性變,所以要想徹底逆轉或者治癒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出現症狀的時候給予合適的治療完全可以減輕疼痛不適症狀,改善生活質量。

治療方法有傳統的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傳統保守治療可以行關節炎急性期臥床休息,減少負重,減輕體重。

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氨基葡萄糖,鈣片等。

傳統理療:針灸,燻蒸,膏藥,熱敷,紅外線照射,偏振光等。

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或者消炎鎮痛液。

手術治療:關節鏡治療,關節鏡下游離碎片清除術,關節腔灌注。膝關節置換術等。



疼痛診療劉醫生


趕緊回覆一下,是今天三點半,還是明天早上八點?不知道時間,怎麼能遇到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