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袁广场上公安三袁雕像

湖北公安,叫了一个很威武的县名,外地人第一次听说湖北公安县,都会产生很多误解,其实公安的县名来历跟三国时代的刘备有关。但让公安县名扬四海的却是“公安三袁”。

公安“三袁”就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兄弟三人均为进士,又为明朝五品官员,他们创造了著名的文学流派,由于诗歌以民歌为主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通俗易懂,因此被冠于“公安派”。

所以,我们常说的“公安派”,就是明代晚期的一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学改革;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就是内容不要为形式所束缚,三是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有点像赵树理之类的接地气吧。举个例子来说吧,袁宏道的《西湖》:一日湖上行,一日湖上坐,一日湖上住,一日湖上卧。这首诗,看似离经叛道,以为俚语,却打破了传统诗文的界限,清丽淡雅,看似来淡无奇,但耐人寻味。这首西湖,四句中只变更了最后一个字,行、坐、住、卧,这廖廖四字,概括了游西湖的整个过程,优哉游哉,犹如神仙,通过美的享受,来反衬西湖之美,是一首百姓看的懂,能欣赏,清新流畅的好诗。

三袁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力挽复古颓靡之习气,开一代文学之新风,为嗣后三四百年间绵延不断的文学革新思潮揭开了宏大序幕。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袁文化区域,这里设有三袁文学艺术馆,三袁书院,三袁文史馆,三袁研究院,三袁家规家风馆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探访“公安三袁呢”?

首先,到公安县城感受“三袁”文化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袁文学艺术馆

走进公安县城,你便感受到浓浓的三袁文化氛围,公安县的城市形象语是:性灵公安,在县城到处都是三袁的名号,有三袁大酒店,三袁购物中心,三袁广场,三袁小区,三袁里,三袁文化更是浓烈:有《三袁》文学杂志,三袁文学艺术馆,三袁书院,三袁研究院,三袁文史馆,三袁家规家风馆。

你可以到三袁文化广场瞻仰,那里有三袁的雕像;到三袁文史馆、三袁书院探究三袁的的专著和成就,到三袁家规家风馆去学习由中纪委大力推荐的三袁家规家风。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袁诗文墙

到出身地探寻三袁的足迹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袁出生地桂花台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出生地在离县城25公里的孟家溪镇三袁村,村里有一处桂花台,桂花台高约4米,宽约6米,相传是三袁的祖父袁大化为观赏风景、夏日纳凉而特意在后花园修筑的土台,并在上面栽上一棵桂花树,故得名桂花台。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袁中郎碑亭

三袁中,袁宏道另有一处故里,即现在的柳浪遗址。这里为袁宏道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弃官回乡,在县城斗湖堤西南买得洼地300亩,并在稍高处建有为室三楹的柳浪馆。清代诗人侯家光在《柳浪怀台》诗中写有:“柳浪湖上柳如烟”的句子,后人便把“柳浪含烟”列为公安八景之一。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袁墓地荷叶山

到墓地拜谒三袁

孟家溪镇三袁村桂花台东南100米处有座荷叶山,是袁宗道和袁中道的合葬墓,墓前300米处立有一块高大的墓碑。

袁宏道葬于公安县章庄铺镇肖家嘴村白鹤山,山上曾有一座名刹法华寺,袁宏道墓就在法华寺旁。

“公安三袁”名扬中外,但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

袁宗道、袁中道墓

公安三袁虽然名扬海外,但是他们的故事知道的人却不多,有关三袁的故事也很多,比如三兄弟中进士穿草鞋回乡报喜;三兄弟的妙官论,但我觉得最值得称道和传颂的还是袁宏道的“升米公事”。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初秋,袁宏道(中郎)离开故乡公安,以新科进士身份,赴京谒选。十二月的一天,袁宏道(中郎)来到吏部,终于等到了谒选结果——授吴县知县。吴县属苏州府,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能到“天堂”去做一名父母官,总比派到偏远之地强似百倍,心中不觉有几分宽慰。

袁宏道来到吴县上任后,发现衙吏办事无不故意拖沓,到县衙等待办事的人往往长时间吃住在县城,还要行通融打点之事,酒家客栈生意奇好,百姓对此怨声载道。袁宏道遂大张旗鼓整顿吏治,推行省讼便民,处理公事公案公允快捷,办事之人只需在县城吃一顿饭的功夫,事情即可办结。吴县人深为感拥,叹曰:“二百年来,无此令矣!”并为此将袁宏道形象地称之为“升米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