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对于"80后""90后""00后"来说,"手工"可能是个陌生的词汇。成长在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食衣住行的一切所需几乎都被机器生产所包揽。关于手工的遥远记忆,唯有儿时奶奶那架破旧的纺车和她亲手给我们纳的那双似乎怎么都穿不烂的棉鞋。那是古老乡村才有的原滋原味的手工作品,从取材到制作,用不着消耗一滴汽油或一度电。那用一针一线连缀起来的粗棉布和新棉花蕴藏着流水线产品不可能具有的温度。这份温暖珍藏在心底,慢慢催生出了一种特殊的手工情结。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老式布鞋

八年前,从进入出版社工作开始,我与手工图书不期而遇。三年前,我怀上了宝宝,在母爱力量的推动下,笨手笨脚的我克服身体的不便为孩子缝制了口水巾和小衣服,想让他一出生就感受到母亲的温度和味道。

如今,手工于我已不只是个情结,它还是一种高山景行的文化事业,一种乐活主义的意识形态,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还有关于心灵和梦想的启迪。

手工图书梦: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事手工图书编辑已有三年有余。大致算来,责编过的图书约有70种,包括拼布、编织、刺绣、折纸、园艺、美食、制香等多个门类。这并不代表有何等值得一提的成就,只是那一页页的书稿背后有值得珍惜的成长的心路历程。

编辑工作大部分时间是在青灯黄卷之间咬文嚼字,在一句一逗之间上下求索。这是个最需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的孤独行程。然而有手工相伴,寂寞中却别有一番情趣。当一块块简单的布片,用一针一线拼缝成碧海蓝天、椰树成林的夏威夷风情画;当一些司空见惯的食材,像魔术般变成令人垂涎三尺的佳肴;当一把破旧的阳伞,用色彩斑斓的绣线"培植"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花园;当一块普通的香皂坯,在灵巧的双手中变成秀色可餐的"冰淇淋"…… 生活的无尽趣味就这样在有心人神奇的创造中呈现。这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并享受的美。每一页的书稿都在昭示:生活的艺术美,有爱才能发掘,有心便可创造。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蛋糕?手工皂哦!)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种子变盆栽)


手工艺术家们用超凡的细致专注和灵心巧手成就了作品的美。编辑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文稿上那一处处的圈点,不正是精心谱出的艺术音符?那一字一词的甄选,又怎能不需妙笔生花的巧思?用贾岛反复推敲的耐心,对待编辑过程的每一处改动;用欧阳修快马追字的敬业精神,对待出版流程的每一个细节;用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高度责任心,对待每一本图书的加工生产。用心去做,为作者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编辑的职责所在,也是荣誉所在。

手工生活梦:诗情画意的栖居

著名主持人汪涵在《有味》一书中记录了他与手工的情缘。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他曾身染重病。为疗养身体,他选择在一个安静的小镇用手工来雕刻时光。他走访了不少手艺人,并且亲手去制作那些看起来有些不入时的手工艺品,用心去体验如静水缓流的匠人生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常常为妻儿做手工品,还以传承手工技艺和文化为己任,为衰落的民族瑰宝奔走呼告。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汪涵做木工)


作为图书编辑,我常常为手工作者精湛绝伦的技艺、铁杵磨针的耐力和匪夷所思的想象而惊叹折服。她们有的可以只凭借一针一线,用两个月的时间,将15000个1.25厘米见方的布片拼成一幅高158cm,宽138cm 的亲人画像,再作为礼物赠送;有的会将随手在路边捡到的植物种子种在一个个鸡蛋壳里,培育成美丽的盆栽,将阳台布置成一片小"森林";有的会用蝶古巴特技术,通过极其精细的剪切、拼贴和勾描,将破旧的垃圾桶打造成令人惊艳的艺术品;有的用爱心浇灌出一个姹紫嫣红的玫瑰庭园,朝夕观察玫瑰的成长变化,再用刺绣来展现花叶的千姿百态……每一位手工制作者都是一位艺术家,把生活装点得如画如诗。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拼贴、拓印改造的旧包)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拼贴、拓印改造的台灯)

在这样一个恨不能超越光速的所谓效率年代,还有那样的一群人,愿意用最原始的工具——双手,来创造生活,丰衣足食。他们远离尘嚣,仿佛遗世独立,迈着缓慢的步伐,坚守着心灵的宁静,享受着时光的抚慰,在如溪流般悄悄流淌的日子里,以最优雅的姿态,品味生活的真谛。

梦想中手工生活的图景:当中秋、国庆、春节这些本民族节日庆典到来时,更多人愿意身着旗袍、唐装、中山装,做龙的传人从爱自己的服装开始;让刺绣、插花这些源自古老中国的生活手艺,回归更多中国家庭,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手缝的布包代替塑料袋占领菜市场和大街小巷,回归手工生活的田园美,一起去建设梦想中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手工文化梦:文明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腾飞的阶段。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成绩,似乎宣告着我们已经实现了经济大国的转变。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文化贸易仍处于明显逆差的局面。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之殇。

以手工图书版权贸易为例,目前中国内地手工图书版权鲜有输出,市场的领先地位被欧美、日韩、中国台湾的手工书所占据。繁荣的图书业是以发达的手工制造业和手工文化为支撑的。从机械回归手工,是发达国家遭遇工业化的诸多后遗症之后痛定思痛的结果,是发展进程中一个民心所向的逆转。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的没落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手工与机械化相比,是低效的,落后的。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手工是最天然的,最健康的,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方式。当我们厌倦了机器的轰鸣、车辆的飞奔,以及污染的空气、肮脏的河水,手工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返璞归真的栖息之所。

(原创首发)用手工雕刻时光——我的手工梦

(鸡蛋壳里种多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足以证明,手工不会被历史抛弃,更不能被我们这样一个以丝绸、瓷器文明世界的国度抛弃。手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手工产业也是一种新型的创意文化产业。这样一种承旧启新的特殊文化形态,必须要在保护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既要兢兢业业地守护传统,还要锐意进取地开辟新境。

我想,作为一个手工爱好者,传承文明之火最好的方式就是做手工,爱手工。因为文化不止是一个"文明古国"的称号,它不止存在于故宫博物院数不尽的文物里,不止存在于国家博物馆浩如烟海的典籍里,它其实就在手工作品的一针一线里,也在手工制作者的一举一动里。

关于手工文化,我有这样的愿景:我们的八大菜系和民间数不清的经典小吃,能够像"老干妈"一样成为新的中国名片,让老外们齐声点赞中国人的巧手匠心;我们的传统手工艺——刺绣、编织、木工等等,永远生生不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去传承、发扬;我们的剪纸、泥塑、面塑能代表中国,如同曾经的茶和丝绸一样,在世界舞台闪耀光芒。

这就是我的手工梦,如果给它涂上一层色彩,那一定是绿色,因为那是花草树木构成的原生态的自然色,不会有黄色的沙尘和灰色的雾霾;如果赋予它一种味道,那一定是清香,因为这里只有用最天然的食材做出来的亲情菜,添加的不是人工色素,而是最温柔的爱意;如果给它谱上一首乐曲,那一定是田园牧歌,那是一种缓慢而悠长的节奏,如同母亲唱出的催眠曲。

让我们一道,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去践行手工梦,助力中国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