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1276年3月,忽必烈率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5岁的宋恭宗赵昺被俘,南宋灭亡。5月,南宋遗臣文天祥、陆秀夫在福州拥立端宗赵昰为帝。

宋将张世杰率领十万舟师,保护着端宗等赵氏皇族撤往泉州,但泉州守将蒲寿庚拒绝张世杰等人入城,并将泉州城内南宋宗室数千人杀害,掘墓抛尸,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本国地方官员屠杀宗室。张世杰等人只得转道广东。

蒲寿庚官商合一,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致产巨万,家僮数千,大肆建造了数百艘战船,麾下数千艘海船亦可瞬间转换为战船,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土皇帝。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蒲寿庚投降元军,并将自家全部战船无偿捐给元军,使元军实力如虎添翼,公元1279年2月6日,广东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43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又唯恐年仅8岁的幼主赵昺被蒙古军掳去受辱,背上赵昺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随行10多万军民闻此噩耗纷纷恸哭,忠比心肝,亦接连投海殉国,无一人贪生、无一人叛国,国破家亡断垣处,浩气长存同手足。

百余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蒲寿庚掘墓鞭尸,禁止蒲姓家族读书为官,并将蒲性男人充军,女人为娼。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10万军民的最后时刻惊天地,泣鬼神,虽然捍卫了大汉民族的尊严,却没能挽救大汉政权的败亡,人们在惋惜之余,有些不解,拥有20多万兵民的南宋流亡政权,为什么没有选择流亡台湾?

一、大型船只数量远远不足,无法满足需要。

南宋流亡政权流亡福建之时,军队四处收集各类船只,最终东拼西凑只弄到包括渔船在内的大小近千艘船只,安置20万军民完全是捉襟见肘,元朝虽仅有500艘船,但元朝的500艘是一水战舰,双方的实力根本就不在同一档次。雪上加霜的是,南宋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又将自己上千艘船只无偿献给元朝。

台湾海峡气候条件恶劣,台湾海峡不是东北季风就是西北季风,海水洋流复杂,彼时南宋水军均是平底船,根本不具备长距离远洋航行能力。

所以船只数量、档次、气候条件等所限,南宋军民根本没有能力渡过台湾海峡。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二、台湾在当时还是处于蛮荒之地

当时台湾本没有得到开发,又被大量原始部落控制,面临的是一片蛮荒,在台湾岛拓展地盘要需要足够的实力和时间,这种地方短途短期内避难,但无法长期获取足够的战略补给,十几万人吃饭问题得不到解决,自然会崩溃。

数百年后郑成功登陆台湾,都无法解决两万多人的队伍的供给,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定《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后时,耗费了日本几十年的时间才逐渐控制全岛,几百年后尚且如此,几百年前南宋君臣即使侥幸登陆台湾,又将如何生存?

所以相比之下,广东等地的山丘纵横,根本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作战,依托广东忠于赵宋政权的军民持续抵抗蒙元进攻,或许还有翻盘的机会。

南宋政权为什么不逃往台湾岛,继续与蒙古人抵抗呢?

三、蒙古人岂能放虎归山。

彼时蒙古水军相当强大,从襄阳战役后连续击败南宋水军。后来远征日本,蒙古人能够一次运输10万兵力,反观南宋政权到后期海军船队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浙江福建一带的民兵,根本抵挡不了蒙古强大的海上正规军。

即便张世杰全力保护赵昺退守台湾,蒙古水军必然追击,极有可能在途中被蒙古海军击败,最终还是一个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