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家弄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現存後院三間平屋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珍老師近影


蘆墟西北柵,原分湖中學南,有一條張家弄,曾為五進大牆門。前臨北柵漾,後有大荷花池,現弄堂名牌仍在,而老房子僅剩三間平屋。後院邊一棵老黃楊樹和一棵老枇杷樹搖曳著斑駁的光影。這裡原是張家大宅,蘆墟第一家西醫內外科齊全的“惠民醫院”就設在這裡。如今,張家後人,張文珍老師,蘆墟中心小學退休教師,仍住在後院另建的三間平屋裡。踏進張家弄,採訪這位已八十多歲的張家後人,掀開一段民國初期的蘆墟歷史。

張家大宅“留餘堂”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原張家家堂位置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家遺存花窗格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家舊凳

張家大宅位於蘆墟北柵老街市河西,東朝北柵漾,北靠原清末建造的米業公所“嘉穗堂”和“維寶堂”,再往北,便是分湖窯港口,接武陵溪、三白蕩。張宅南接顧大豐大宅,臨河沿街有跨街廊棚,沿街五開間門面帶牆門,進牆門一天井,建有三樓三底樓房,接二牆門,後一大天井,天井南朝南五樓五第樓房。接大天井是家堂,亦稱園堂間,供張家列祖牌位,掛大幅的祖宗畫像。後是大廳,亦稱中堂,掛牌匾“留餘堂”,大廳兩側是廂房,亦叫次間。大廳後是花園,花園內有一幢哥特式三樓三底洋房房,為1924年建造。洋房西南有三間平屋,現尚存。花園帶圍牆,圍牆外一大池塘,花園角有一棵碩大的老黃楊樹,一棵高大的枇杷樹。

那池塘很大,解放後歸為蘆墟中學。1971年,學校發動學生填塘,取太浦河堤岸的土填入,填平後作操場。筆者當時在校讀初中,曾參與填池塘。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家後院黃楊樹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手植的枇杷樹

這種臨河沿街的大宅,是江南大戶人家典型的架構,前店後園,邊有作坊,跨街廊棚,船系門口。風風雨雨、扣人心絃的故事,帶著黃楊、枇杷幽淡的味道,便在這大宅裡一幕幕展開。

傳奇家史

張家祖上在蘆墟開有油、米作行。在張家代代秘密相傳,告知祖上是朱姓,是朱元璋的後代。靖難之變,朱棣攻破南京奪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相傳建文帝並未燒死在皇宮,而是帶著一幫人從地道逃出南京,到了吳江。其中一支就留在吳江,為了避免追殺,只好隨了一個張姓太監的姓氏。張家現在尚存有家譜,家譜上寫著是朱元璋的後代。張家大廳,有一塊匾“留餘堂”,牌匾背後有紅圈點、藍圈點畫的圖,據說是聯絡圖,也有說是藏寶圖。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家家譜殘存

現存張家有一家譜,可惜多殘破,尚可見記“留餘堂本支世圖”,一世為景明公,明成化翰林院庶吉士。這是初入仕者安置在翰林院中歷練公事的職官,在三甲進士之外挑選文章、書法較好者擔任。可知張家祖上在明成化年間入仕。

張家在北蘆墟有祠堂,停放許多棺槨。蘆墟大多張姓都為一族。原蘆墟中心小學校長張俊,蘆墟工商所退休職員張斌榮,都為族中人。曾開私塾的張澗秋老先生,當時為張家族長。

從醫經歷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中年照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將張佐雄帶大的姨母

張家在晚清、民國時期在蘆墟有油、米業,很興隆,在北柵的油坊,用於拉榨油車的水牛就養有好幾頭。到張佐雄(1893~1964)一代,張佐雄母親夏夫人,是蘆墟南社耆老夏鍾麟(1873~1954字應祥)的妹子。張佐雄父母過世較早,從小由姨母帶養。姨母嫁予馬家,現張家尚留“馬氏夏太夫人遺像”照一幅。夏太夫人有女高藹鴻,即為柳無忌夫人。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王秀芳青年照

張佐雄讀完私塾後,被送到吳興(湖州)福音醫院醫科學校學醫。少年的張佐雄清瘦文靜,機靈聰明,深得校長孟傑喜愛,孟傑是美國人,又是高明的醫生,在孟傑的悉心指導下,張佐雄學業大進,很快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並在福音醫院實習。1922年後學成回蘆墟,攜帶在醫院同門學醫的妻子王秀芳(?~1964)。並帶回一批進口的醫療器械,包括三臺進口顯微鏡,能清晰分辨細菌種類。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原張佐雄診所位置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據《蘆墟鎮志》載:1922年,張佐雄開辦惠民醫院。這是張佐雄從湖州回蘆後,即開始設館行醫。只是張家大宅內沒收拾好,暫住在西柵唐之復家。至1924年,張家在後院建起一幢三樓三底小洋房,在前大廳闢出門診室和手術房,後院三間平屋作病房,“惠民醫院”正式在張家弄開業。

此時的張佐雄,內外科樣樣拿得起,特別外科手術,醫術高明。說起手術房,老式的房子沒有手術燈照明,在屋面開一個天窗,做一個罩子,把光線集中,下面對著手術檯。張佐雄依靠精湛的醫術和先進的器械,做了許多成功的手術。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 老年像

張佐雄醫師,收了周鴻飛、吳劍青等三個學生,很快就能做下手和一些簡單的治療,加上妻子是一個出色的婦產科醫生,惠民醫院很快成為蘆墟名氣很響的西醫綜合醫院。王秀芳是在美國基督教會理公會創辦的上海孤兒院裡長大的孩子,上海崇明人,後到湖州福音醫院學醫,成為張佐雄同門,結為伉儷。

在蘆墟最先治療血吸蟲病。血吸蟲病在江南是危害很大的常見病,稱為大肚皮病,張醫師用一種進口針劑,能有效治療。許多浙江病人,都前來治療。

惠民醫院為貧民治療,收費很低,實在很窮的病人,常免費醫療,這與福音醫院的宗旨相符。主要收入來自給富家看診,像給鎮上大戶人家接產,紅包就很大。

解放後,惠民醫院併入蘆墟聯合診所,張佐雄把所有的進口醫療器械全送給聯合診所。在聯合診所,他擔任外科醫生,夫人王秀芳做了婦產科醫生。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詩稿手跡


張佐雄醫師喜作詩,曾有四百多首舊體詩集為《髯公吟草》詩稿,可惜遺失,有“池上小築”用章一盒,為名家所刻,也在文革中失落。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贈張舫瀾詩箋


現分湖詩社社長,藏書家張舫瀾先生,曾執後學之禮,向佐雄醫師請教詩詞,時到醫院診室造訪。見佐雄醫師醫桌抽屜裡有幾本冊子,寫滿了詩。得知舫瀾先生拜範煙橋丈為師,張佐雄特即席賀詩一首,寫在一方箋上。

《賀舫瀾從師範煙橋》

汾湖秀色毓靈苗,接到煙橋情義高。

玉樹荻蘆汾濱色,鍾靈銀筆揮文豪。

髯公賀

抗戰行醫

1937年8月13號,抗日戰爭淞滬戰役開始,上海戰事激烈,蘆墟上空時有日本飛機盤旋,扔下炸彈。能聽到沉悶的炮聲,晚上能看到東方熊熊的火光。蘆墟作為後方,一批批傷員從前線撤下來,部分傷員就留在蘆墟,安置在泗洲寺。惠民醫院就成了臨時的傷兵醫院,張佐雄帶領醫務人員全力救治抗日傷員。隨著戰事發展,上海大批的人開始逃難,沿申湖河道,經蘆墟向西去,蘆墟小鎮秩序也亂起來。張佐雄醫師不為所亂,仍悉心治療傷員,還常被調往吳江醫院出診治療傷員。直到11月,日軍攻佔上海,國民黨主力部隊向西撤離。

張家也隨著鎮上大部分人家一起逃難,在安吉遭遇強盜,搶光了財物。1938年初回到蘆墟,繼續開醫院行醫。1938年至1939年的蘆墟鎮,相對是真空地帶,日軍沒有駐軍,小鎮又熱鬧起來。

淞滬抗戰後,日軍佔領江南,但蘆墟活躍著抗日遊擊隊,國民黨陸軍獨立45旅733團田岫山的三連進入分湖地區,國民黨733團第1營營長陳耀宗率部也進入吳江、青浦地區遊擊日軍,後招募當地散兵遊勇,整編為735團,並任團長。自此吳江境內有了相對正規的抗日軍隊。陳和田的部隊,在分湖地區,多次利用水網有利地形,在窯港口,白渠兜等地,成功伏擊日軍機動船隊,有幾次戰鬥很激烈。戰鬥後,游擊隊的傷員,大都送到惠民醫院,張佐雄醫師盡力醫治。

窯港口一戰,特別激烈。1939年初夏,陳耀宗部隊,在窯港口設伏,伏擊日軍機動船隊從同裡經三白盪到蘆墟。不料陳部的哨兵在日軍未進伏擊圈就開槍,使日軍得以登岸,雙方展開激戰。窯港口離張家大宅後花園才100米,戰鬥持續大半夜,日軍撤離,陳部傷亡很大。戰鬥一開始,就有軍官來請求搶救傷員,張佐雄醫師帶領張家的年輕人,從花園後的稻田裡,揹回十多名傷員,給予有效的治療。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蘆莘厙周大屠殺紀念館


1942年2月,日軍對分湖地區發動大規模掃蕩,千餘日偽軍,百餘艘汽艇,持續二十多天,對蘆墟、莘塔、北厙、周莊進行掃蕩,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蘆、莘、厙、周大屠殺。其中一起,日軍在蘆墟分湖灘張家墳亂墳崗,用刺刀戳殺72人。在日軍離去後,張佐雄醫師立刻帶領人前去搶救,從死人堆裡,救出4位奄奄一息者。

惠民醫院還治療了不少遭日軍掃蕩殘害受傷的市民。如今健在的原醫藥商店配方藥的老潘,就是張佐雄醫師救回一命,當時他肚子上中了日軍的子彈,大量流血,靠張醫師開刀取出子彈才活命,如今還留有傷疤。

名門後人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晚年家人合影(後為三間二層洋房)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晚年全家福


張佐雄醫師,育有三子四女,第六女鈕鈕從小有病在家,第七女安安早夭。其他子女均有成就。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康凡一家三口

長子張文淵(1922~2013),字康凡,少年時為南社名宿沈穎若的學生,抗戰時期曾就讀蘇州崇範中學、章練塘顏安中學等。後投奔忠義救國軍蘇嘉滬政治特派員張文奎,投身抗日解放事業。抗戰勝利後1946年,考入上海商學院保險系,1950年畢業,成為新中國第一代保險業大學生。按理,國家剛建立,特別需要這類人才,但被分配到東北,曾在長春市東北銀行專門學校、人保瀋陽市公司等單位工作,1956年回江南到江陰中學任教。1978年,粉碎四人幫後,國家重視經濟建設,各省成立保險公司,康凡這樣的專業人士被調往南京,參加籌建江蘇省銀行學校(即南京審計學院前身),一直從事金融保險教育工作,至1991十月從南京審計學院退休,為副教授,回到蘆墟老家。康凡先生夫人餘琴(1927~1987)生前為江蘇省銀行學校英語教研組組長,在上英語課時昏倒,後送南京鼓樓醫院醫治無效,才60歲。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康凡著 《往事思悠悠》書影

張康凡先生著有《往事思悠悠》回憶錄,是康凡先生的學生在為他90歲祝壽後編印的書,記錄他一生的重大事件,是蘆墟地區民國、抗戰時期的珍貴史料。先生生前曾以“分湖人”網名,在西祠衚衕網站註冊,以樸實優美的筆調發表過不少史實文章。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博夫婦

二子張文博(1927~2007),上海金陵神學院畢業,後任《天風週刊》編輯。《天風》(月刊)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創刊於1945年,為基督教刊物,闡述基督教教義,引導信徒愛國愛教,榮神益人。讀者對象為宗教工作者、基督教信徒及基督教研究人員等。夫人王蕊鳳,現年87歲,上海虹口區一小學退休教師。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徳夫婦(左一、二)、張文彥夫婦(右一、二)


第三為大姐張文德(1929~),丈夫朱永章,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圖書館工作。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理陸宅留影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理一家三口


第四是二姐張文理(1931~2010),吳江師訓班畢業,任蘆墟中心小學教師。丈夫吳福臣,吳江水泥廠職工。都已故。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彥夫婦

第五為三子張文彥(1933~2012),啟蒙就讀蘆墟小學,解放前,參加中共地下青年團活動。解放後就學南京工學院,畢業後留南京長江水利辦公室工作,後調武漢長航水利辦公室就職至離休。夫人歐陽應華,武漢一小學退休教師,現健在。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珍一家三口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珍(後排中)嘉興新新小學留影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蘆中舞蹈隊《 採花撲蝶》陸宅留影(左起第五為張文珍老師)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珍(後排右三)64年公社教師團支部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文珍(前排右二)64年蘆東小學與畢業生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佐雄1949年全家福

第六為張文珍(1934~),1954年畢業於蘆墟分湖中學,曾為校女子籃球隊員,舞蹈隊隊員。蘆墟中學畢業後就讀嘉興師範,1957年任教嘉興新新小學,1961年9月調回蘆墟小學任教至退休。丈夫吳生榮(1932~2011),曾為蘆墟中百批發部負責人。文珍老師保留一張1949年張家的全家照,在自家後院裡所攝,後為蘆墟中學後門,邊為炮樓。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張家姐弟留影


採訪張文珍老師出來,走在張家弄口,初冬的太陽從厚厚的雲層中透出,回首望,院中的一棵月季,頑強地開著花,在陽光下透著芬華。一代名醫遺澤流芳,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備註

1、老照片多為張文珍老師提供。

2、兩幅詩稿手跡為張舫瀾先生提供。

圖片來源:除備註外均來自鄭一冰及館藏


蘆墟大宅門——張氏“留餘堂”和“惠民醫院”的故事

徵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歷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別歡迎。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記得註明姓名和聯繫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別是已在其他微信公眾號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謝謝!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臺,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瞭解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