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多爾袞不廢掉福臨自己當皇帝,是品德高還是無奈?

有得觀史


↑多爾袞爭奪皇位以失敗告終↑

多爾袞不廢掉福臨當皇帝,並不是品德高尚,也不是無奈,而是壓根做不到。

但多爾袞還是努力嘗試了,雖然吃相很難看。

公元1643年9月21日(農曆八月初九),晚上十點多左右,皇太極在清寧宮東暖閣的南炕上突然猝死,“是夜亥刻,上無疾,端坐而崩”,皇太極之死,雖然突然,卻並非陰謀所害,他實際上死於腦出血。

皇太極死前兩年,身體就已經出現很大問題,一度任命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以及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四人為理事王,幫他分擔繁勞的政務。

在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中,多爾袞遇到的最大阻力有兩個:一是豪格作為皇長子,正當盛年(豪格當時35歲,多爾袞32歲),且握有正藍旗的支持,以及身份的正統性作為依仗。

↑索尼為代表的兩黃旗大臣堅定的支持福臨↑

二是兩黃旗全力阻止多爾袞登基當皇帝。兩黃旗的大臣為什麼要反對多爾袞當皇帝呢?

原因很簡單:一旦多爾袞當了皇帝,那麼多爾袞統領的兩白旗就會升格為兩黃旗,原先兩黃旗的大臣老人們都不會有什麼好前途,像索尼、鰲拜這樣的兩黃旗頂樑柱,說不定還會被多爾袞送到前線當炮灰。

兩黃旗的擔憂是非常有遠見的,豪格就是被後來當了攝政王的多爾袞變相整死的。

那麼多爾袞非當這個皇帝不可嗎?也不是!他還有個選擇,就是選擇一個皇太極年幼的兒子當皇帝,而他憑藉軍功和實力(兩白旗總兵力佔了八旗的三分之一,而且多爾袞又是四大理事王之一),就能夠駕馭小皇帝,自己變成“假皇帝”,事實上,後來的現實也是如此演變的。

↑豪格被各派拋棄,地位尷尬↑

其實,多爾袞最不能接受的底線,並不是當不上皇帝,而是不要讓豪格當皇帝就行了,他和豪格水火不容,彼此都是對方眼中釘。

巧的是,兩黃旗其實也不會支持豪格當皇帝,為什麼?因為豪格當了皇帝,意味著正藍旗就要升格為正黃旗,原先的兩黃旗必然有一支被替換下去,僅存的另一支也肯定會大換血,兩黃旗怎麼可能自掘墳墓。

於是,年幼的皇九子福臨,既不是長子身份,也沒有統領任何八旗,反而成了各方大佬能夠接受的共主。

多爾袞當皇帝,豪格和兩黃旗不會答應;豪格當皇帝,多爾袞,兩黃旗以及兩白旗也不會答應;那麼,就推出人畜無害的福臨吧。

福臨當皇帝,多爾袞可以不斷蠶食皇帝權威,掌握實際大權;兩黃旗可以保住既得利益,耐心等福臨長大,再做打算。

有意思的是,雖然福臨成為小皇帝,但各方勢力彼此還是勾心鬥角,多爾袞手中有劍,心中有殺氣。福臨即位後,各旗旗主和諸王貝勒都參加了對天地盟誓的莊嚴儀式。

↑福臨有兩黃旗的堅定支持,多爾袞不敢武力奪權↑

但多爾袞還是找到了一個機會,伺機反撲,奪取皇位。有意思的是,這次煽動多爾袞爭奪皇位的,不是多爾袞的兩白旗部下,而是禮親王代善之孫多羅郡王阿達禮。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十六,福臨剛剛登基兩天,在多爾袞的和碩睿親王王府裡,多爾袞和親信們都多喝了幾杯,阿達禮趁機勸多爾袞奪取皇位,並且表態:“王如即正大位,我當竭力輔助”,擺明了想邀從龍之功。

多爾袞認為時機不到,“容徐圖之”,阿達禮則自作聰明,告訴自己的叔叔,也就是代善之子碩託,說多爾袞已經答應爭奪皇位。

於是這兩人兵分兩路,阿達禮去和碩鄭親王王府告訴濟爾哈朗說我爺爺(代善)命我常到睿親王王府往來,暗示他擁立多爾袞的行動是自己爺爺指使的;

碩託則聯絡內大臣圖爾格和御前侍衛,準備武力奪權,安排好之後,碩託怕多爾袞不知道自己的忠心,忙派親信吳丹去向多爾袞表態:“一切佈置妥帖,王可從速準備登位”。

↑代善的立場很關鍵,他起初中立,後來反對多爾袞↑

忙活了一陣子之後,碩託和阿達禮覺得應該告訴禮親王代善一聲,設法讓他支持兒孫。結果代善得知這倆活寶的鬧劇之後,立刻判斷出多爾袞的惡毒心思:明明可能性為零的篡位計劃,多爾袞仍然默許唆使阿達禮和碩託去做,成功則收漁翁之利,失敗就嫁禍給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反正是代善的子孫,根本傷不到多爾袞的皮毛。

代善馬上派人監視碩託和阿達禮,同時立即警告質問多爾袞。多爾袞怕事情敗露,牽連自身,馬上翻臉,揭發阿達禮和碩託的不軌,並在當天就以叛逆罪和結黨助逆罪,把碩托夫妻,阿達禮以及阿達禮之母,吳丹等人處死,殺人滅口。

此事之後,本來持中立態度的代善及其率領的兩紅旗徹底遠離多爾袞。單憑兩白旗,想篡奪皇位,如同痴人說夢。

↑多爾袞權勢一度顯赫登天,最後卻成黃粱一夢↑

有意思的是,按照當時清朝的制度,犯罪的人財產要被沒收,家屬人口要被分掉,各路大佬都有份兒分肥,但皇后哲哲和莊妃布木布泰不要碩託和阿達禮的任何財產,只把這兩人屬下的大學士剛林和范文程要了過來,分別提拔到正黃旗與鑲黃旗。

此舉堪稱英明,同時也透露出皇后莊妃要介入政務,抗衡多爾袞的專權。

從此,儘管多爾袞威權不斷增加,但他已經失去了爭奪皇位的最好機會,偏偏他身體羸弱,終於在三十八歲那年就去世,死後兩個月就被順治帝福臨清算,爭了一輩子,到頭來卻落得個全屍都沒有,讓人喟嘆。


我見青史多嫵媚


回答問題先把當時的職位說一下,福臨是“順治皇帝”,多爾袞是“皇父攝政王”,光聽這頭銜就能看得出,這個“皇父攝政王”實際上是高過皇帝之位的,所以當時多爾袞沒有必要帽著被打的危險去廢掉福臨。所以說他不是皇帝,但實際是有著皇帝所享受的一切權利之實。

回頭我們來看看多爾袞的簡介:

名字: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

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話題說回來,沒有多爾袞就沒有順治皇帝,至於後期順治為什麼會在他死後,將其屍體挖出鞭屍,也可見順治在多爾袞活著時期,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在精神上受到了多大的壓抑,這或許給他後期放棄皇位也留下了不可迴避的陰影。

最後用馬未都經典語錄裡的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你現有欠的,遲早是要還的。多爾袞死後也沒有得到安身。。。。


文思物語


我感覺他就是沒來得及。

多爾袞順治5年末受封“皇父攝政王”,使用皇帝的一切禮儀,這就是不臣之心了。

有人說“皇父”和姜子牙的“尚父”、管仲的“仲父”一樣是君王對臣子的尊稱,這個是站不住腳的。因為“皇父”不是多爾袞的專有稱呼,它就是指皇帝的親爹,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皇阿瑪”。這能是君王對臣子的稱呼嗎?

還有人說這個稱呼和太后下嫁有關係,這個也靠不住。因為順治5年並非只有孝莊一位太后,她姑姑孝端太后還在世。

我覺得這次受封很可能是孝端太后為阻止多爾袞廢掉順治所做的最後一次努力。她很可能和多爾袞約定了,如果他稱帝,要再次傳位給福臨(順治帝)。

因為多爾袞無子,最近的繼承人就是侄子。只不過福臨不是最親的侄子,多鐸的兒子才是他最親的繼承人。那個時候滿清還沒流行過繼,否則他早就過繼多鐸的兒子了。

順治6年,多鐸和孝端文皇后先後去世。順治7年多爾袞就死了,年僅39歲,他一定沒想到自己這麼早就死。孝端文皇后是阻止他篡位的最大的力量,她是皇太極嫡福晉,名正言順的國母,和孝莊太后那種母憑子貴的太后完全不一樣。順治要是被廢了,他生母為太后的法理依據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他很可能想等孝端文皇后的影響消失以後再做這個事。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是因為死的太早的原因。

多爾袞從功高震主的攝政王,再一步步到欺主年幼的皇父攝政王,說他沒點篡位的野心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為什麼沒有取順治帝而代之呢,不是因為品德高尚,而是因為在他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來順理成章的篡位,但計劃不如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壯志未酬的多爾袞先生在39歲之時,生命戛然而止,所以一切只能化作空談,心中不論有多少壯志凌雲也是枉然。

為什麼宋安之會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說說。

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帶著王公大臣前往塞外狩獵,出獵過程中墜馬跌傷,這位清庭實際統治者從小就體弱多病,這一摔是摔的十分嚴重,不久多爾袞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時年39歲。

以多爾袞死去的順治七年為時間點來看,雖然清朝在入關的順治元年,就意味著成為全國性政權,但清朝真正大致統治全國大部分地區是在順治十八年,而統一了臺灣的明鄭勢力更是到了康熙三十八年。

在順治七年,雖然清庭西滅大西政權張獻忠,南擊大順李自成,渡江平了南明最強大的弘光小朝廷。

但此時的清庭並非是順風順水,在順治五年,就爆發了第一次抗清鬥爭高潮,降清的明將江西提督金聲桓、廣東提督李成棟、大同總兵姜瓖等先後反清復明。其中山西的姜瓖起義更是直接威脅到在北京的清庭,逼的入關以後從沒有親征的攝政王多爾袞出征。

這些叛亂雖然在順治六年被陸續平定,但南明永曆政權依舊還在抵抗清軍,同時因為剃髮易服等不公平政策,全國反清復明的抗爭是此起彼伏。

同年多爾袞的左膀右臂親弟弟豫親王多鐸染天花而死,這對多爾袞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還有就是,想必稍微熟悉清史的小夥伴都知道,順治帝的皇位其實是妥協而來的。皇太極猝死以後,並沒有留下傳位遺詔,所以皇太極長子豪格以皇太極留下的兩黃旗為基礎,與兩白旗支持的多爾袞爭奪皇位,最後雙方僵持不下,才選擇年幼的順治帝福臨為新帝。

這說明順治帝身為皇太極第九子,登上皇位以後,自然獲得了兩黃旗為首的忠於皇權的勢力支持。

多爾袞雖然立下了入關的不世之功,大大加強了自己的權威。但當時的局勢是,對外南明未滅,全國各地反清復明的活動是此起彼伏。對內自己的左膀右臂豫親王又英年早逝,清庭內部反對自己的兩黃旗雖然被打壓,但也是虎視眈眈,隨時會出來反咬一口,時機根本不成熟。所以多爾袞當時並沒有急於篡位,應該是想統一全國以後,徹底坐穩位置,再挾天大的功勞趁勢取順治帝而代之。

可惜多爾袞這個人並沒有這個命,在內憂外患之下,順治七年壯志未酬的他猝死於塞外,一切謀劃皆成空。


宋安之


多爾袞由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到皇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稱號一路飆升,權力一路飆升,最後權傾朝野,而且他本身是親王,有資格當皇帝,這時的多爾袞要廢掉順治自己當皇帝毫不費力。

曹操取代漢獻帝那叫篡位,朱棣取代朱允炆那是他們自己的家事。多爾袞取代福臨也是家事,外人沒誰願意管那閒事。

當皇帝太有誘惑力了,為了得到皇位,弒父殺兄屠弟者比比皆是。多爾袞兩度爭皇位失敗,可見他對皇位並不免疫。那為什麼到了唾手可得的時候卻不要了呢?



要是廢掉福臨自己當皇帝,他身體不好,死後誰來繼承他的皇位,這是最大問題。

讓他弟弟多鐸繼承嗎?多鐸比他身體還差,在多爾袞死前他就死了。讓他哥哥阿濟格繼承?阿濟格是個武夫,沒有政治頭腦,駕馭不了一個國家。多爾袞沒有子嗣,過繼了弟弟多鐸的一個兒子,讓這個繼子繼承嗎?他比福臨還小,他死了,沒人保駕護航,不得讓人撥拉下去?!多爾袞不當皇帝實屬無奈。

既然支持了福臨就繼續支持下去,打下江山讓他坐,至少留下個好名聲。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和孝莊的關係。他喜歡孝莊,太后下嫁給他,他們成了夫妻。多爾袞沒孩子,孝莊的孩子也就成了多爾袞的孩子,他沒理由不對福臨好。

假如多爾袞的弟弟多鐸身體很好,假如多爾袞有一個成年的兒子而且很優秀,福臨還能穩坐釣魚臺,我覺得可能性不大。

第一次,多爾袞和皇太極爭汗位時,皇太極帶著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逼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殉葬,他不但失去了汗位,也失去了生母。



第二次,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奪皇位,兩個人都沒當上,福臨意外成了皇帝。

因為皇太極父子,多爾袞兩次與皇位擦肩而過,這也就罷了,但是多爾袞生母因此而被逼死,殺母之仇不共戴天,他能輕易忘記?!他後來抓住把柄整死豪格,有人說他做的太過分了,其實他只是把仇恨撒在豪格身上而已。如果他有合適的繼承人,難保他不把仇恨撒在福臨身上。福臨太有福了,沒給多爾袞機會。

不過多爾袞還是有底線的,他沒廢掉福臨自己當皇帝,然後讓他那個武夫哥哥阿濟格接班。他是一個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操守,他能從大局出發,為大清的未來著想,可見其政治品德不差。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政治自古以來就和所謂道德不沾邊,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內殺死了自己的長兄和四弟,絲毫不影響他成為千古明君。多爾袞之與清世祖(順治)福臨亦然,與道德無關。多爾袞之所以不廢掉清世祖自己當皇帝起初是無奈,之後也多少有些不得已。



清世祖作為清太宗皇太極的庶出第九子,非嫡非長,為什麼能夠成為皇帝?這還要從清太宗去世之後,其長子肅武親王豪格與多爾袞爭位說起。豪格作為清太宗的長子,原本希望最大。可惜,半路殺出了一個十四叔多爾袞。多爾袞扛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嫡子的光環,彼時除了他的同胞兄弟英親王阿濟格和豫通親王多鐸,只有禮烈親王代善擁有清太祖嫡子的身份。而且,一母同胞的多爾袞三兄弟手中握著正白旗和鑲白旗,實力不容小覷。反觀豪格,雖然清太宗死後群龍無首的正黃旗、鑲黃旗將領與豪格走動頻繁,但這兩旗實際上豪格並不能完全掌控,他能完全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正藍旗。



實際掌握著正紅旗、鑲紅旗的代善父子,因為代善當初爭位失勢,實際上這一支已經失去了皇位繼承資格。他們更多的是尋求的自身利益,只要不損害他們的切身利益,誰當皇帝他們無所謂。實際掌握著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是清太祖胞弟舒爾哈齊的兒子,屬於旁支,且經歷過父親舒爾哈齊和哥哥阿敏的事情之後,濟爾哈朗心有餘悸,基本上處於看風景的狀態,誰在爭鬥中佔據了優勢就投向誰。



因此,掌握兩白旗的多爾袞和掌握正藍旗且擁有部分兩黃旗將領支持的豪格實際上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誰也不佔據絕對優勢。這時候,兩黃旗的部分將領提出了只認清太宗兒子即位的要求。此舉原本有挺豪格的意思,但是後來被有心之人抓住了話把,把清世祖推向了前臺。推出清世祖兩黃旗將領無話可說,代善父子見幼主即位比多爾袞、豪格即位對自身利益的影響更小,立即表示支持。看風景的濟爾哈朗見形勢一邊倒,也默認了這一安排。最終,清世祖的支持者變成了兩黃旗、兩紅旗加鑲藍旗,形勢比人強。多爾袞、豪格已經完全不佔優勢,於是只得接受繼承事實。雖然如此,畢竟多爾袞兄弟手握兩白旗、實際雄厚,最終多爾袞以虛位換實權,成為了攝政王。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之後,地位逐漸穩固,隨即對豪格、代善封兄弟子侄採取了打壓、限制。最終,豪格被害,代善正式退休,濟爾哈朗成為了廟堂裡的泥菩薩。這個時候,多爾袞實際上是可以行篡位之事的。那麼,他為什麼沒有呢?



最大的原因應該還是形勢。彼時雖然清朝入關,成為了名義上的中央政權。但是,南明勢力依然不容小覷、一統天下的戰爭仍在繼續。這個時候如果多爾袞行篡位之事,勢必會引發內亂。畢竟宗室王公們僅僅是受到壓制,還是有一定實力的。一旦內亂爆發,不僅一統天下將遙遙無期,清王朝甚至還可能被趕回東北老家,得不償失。



其次,多爾袞雖然妻妾眾多,卻始終沒有生出兒子。後來承襲多爾袞睿親王爵位的實際上是其胞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因為沒有兒子,稱帝對於多爾袞而言並不十分迫切。即便成為皇帝了,將來皇位還是侄子的,而清世祖同樣是侄子,唯一的差別僅僅是多爾袞和多鐸同母、和清太宗異母。但是,侄子對於多爾袞而言,區別並不大。更何況,多爾袞彼時才三十多歲,他根本想不到自己活不過四十歲。因此,彼時的多爾袞又大把時間等待親生兒子的到來,並不急於篡位。只可惜,順治七年的一次意外墜馬最終葬送了多爾袞的性命,他再也沒能等到親生兒子的到來,也沒能行篡位之事。



再其次,多爾袞任攝政王期間,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和清世祖母子對於多爾袞採取了幾乎放任的態度,並沒有與之發生較大的正面衝突,清世祖甚至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讓其住進紫禁城辦公,民間因此還穿出了“太后下嫁”的說法。換言之,彼時的多爾袞除了一個皇帝的虛名,與皇帝無異。在沒有生出兒子之前,多爾袞完全沒有必要橫生枝節,搞出篡位的事情來。畢竟他還年輕,且權力沒有受到任何威脅、掣肘。因此,當皇帝對於彼時的多爾袞誘惑力並不大。


農民工歪說歷史


政治人物講品德,不容易吧。所有的“德/得”裡面,品德也許最不被考慮的。“琅琊榜”中謝玉所說的“勝者自然為正”或者“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是政治人物恪守的準則。

多爾袞,難道就不想當皇帝?

他第一接近皇位是他爸去世。他是努爾哈赤寵愛的兒子。如果再晚幾年,也許汗位就是他的。可惜,當時他年紀還小,母親殉葬。突然的變故,他還不具備應對的能力。汗位成了皇太極的。

第二次,是皇太極去世。他的確是掙了。和豪格對峙。他已經成長為卓越的將領,但他已經不是皇子,是皇弟。名不正了。勢均力敵,誰都沒必勝的把握。雙方各退一步,立了福臨為帝,雙方都出一個輔政大臣。

第三次,多爾袞揮師入關,問鼎中原。他已經大權獨攬,從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到皇父攝政王。完全是實權的皇帝。他有沒有動過登基的心思,都隨著他突然去世而不得而知。

他沒登基的主觀原因已經不知,但客觀原因如下:

天下未定。南方戰事還在繼續;

八旗內部一時半會擺不平。八旗中的兩黃旗肯定是支持皇帝的,還有濟爾哈朗所統的藍旗也是皇帝的堅定支持者。多爾袞要動,不得不考慮皇帝手裡的實力;

他沒有兒子。多爾袞雖然妻妾成群,但只有一個女兒。他過繼了多鐸的兒子。但畢竟不是親生。福臨也是侄子,雖然沒過繼的親。但沒有那麼迫切的需要把一個侄子扒拉下去把位子給另一個侄子。

命太短。他自己也沒想到39歲一次塞北圍獵就掛啦!

如果他再長壽些,誰知道會怎麼樣!要知道,他已經追封自己母親為皇后,不知道這算不算要行到的一個信號!可惜,上天沒給時間,也就沒有答案了!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品德和無奈皆有吧,品德可能佔了上風。

首先從皇太極和多爾袞的關係來講,多爾袞對皇太極是忠誠的,皇太極對多爾袞也夠意思,比如皇太極在更定官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統攝。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根據他的建議,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

皇太極死後,雖有各方勢力制衡,但憑多爾袞的實力也不是完全沒把握奪得帝位,在後期輔佐福臨的幾年時間裡,他也有N個機會可以取而代之,但他就是沒有行動。

這些跡象表明他可能是道德上不允許他這樣做,古代人從小受儒家文化影響,根深蒂固,一下子要改變很難。也有可能是他身上有什麼隱疾,導致他英年早逝。要不然一個久經沙場的半年,怎麼可能墜馬身亡,一定另有隱情。更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年代的人結婚都比較早,而且做為一個親王,又身處這麼個重男輕女的社會,39歲不可能一個兒子都沒有呀。哈哈,不是日理萬機沒時間生,就是另有隱情。


壞壞小懶貓的心理筆記


筆者認為:

多爾袞之所以沒有自己當皇帝有一下幾點原因:

①在少年時期本來努爾哈赤傳位於多尓袞的,歷史上有介紹依據的,只是皇太極使用手段奪取了皇位,不過皇太極也沒有對他不重用,並且讓他兄弟倆掌握了鑲白旗兩支隊伍。而多爾袞考慮當時的利益只有屈服於他了。

那他為什麼不當皇帝呢?歷史記載,多爾袞無子嗣,這點很重要,即使你當了皇帝,那百年之後,皇位傳跟誰?還不如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攝政王,何樂而不為呢?

還有孝莊太后也不會同意的,大家說呢?




於總經理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多爾袞如果能夠當皇帝的話,他是不會選擇當什麼攝政王的。可是現實有太多的無奈。

一、福臨繼位,本就是妥協的產物。

皇太極突然暴斃,和他父親一樣未留下隻言片語,未安排任何繼承人的事情。當時滿清權力最大的便是八旗的旗主,當時的八旗掌握在四個人手中多爾袞、豪格、代善和濟爾哈朗。最有力的競爭者便是戰功卓著的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其時多爾袞掌控兩白旗,豪格掌握兩黃旗和正藍旗。多爾袞處於劣勢,可是兩黃旗原為皇太極直屬與豪格並非那麼貼心。所以,兩方暫時旗鼓相當,未分勝負。這樣掌握兩紅旗的中間派代善顯得尤為重要。代善只有一個要求,皇太極的後人繼位。這樣的力量對比直到清軍入關都未發生改變。讓多爾袞投鼠忌器。


二、千頭萬緒,多爾袞可能還未開始行動就死了。

皇帝能不能隨意更換?自然是不能。多爾袞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如果他隨意廢立皇帝,許多人都不會服氣,反對他的叛亂一定不斷。再加上滿清入關,要以那麼少量的人去統治百倍的人口。所遇到的事情必然是千頭萬緒,讓多爾袞疲於應付吧。多爾袞也許真想過廢順治而自立。但是他需要一個契機,建立一次不世之功比如統一華夏,來堵住呦呦重口。可惜還未到那個時候他便死了。


三、滿清內部的制衡力量。

多爾袞坐到了攝政王的寶座。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滿清也不是鐵板一塊。以豪格為首的便是多爾袞的敵對勢力。偏偏豪格手裡握著兩黃旗與正藍旗八旗中的上三旗。使得多爾袞不敢輕舉妄動。只能使用軟刀子,派其去對付盤踞四川的張獻忠,妄圖借刀殺人,結果豪格贏了。多爾袞為了防止其威脅到自己,將之絞殺於半路。結果弄巧成拙,使得滿清貴族開始同情豪格而厭惡多爾袞。致使多爾袞在皇位問題上更加束手束腳。


我覺得多爾袞不敢廢帝自立便是處於以上三點的無奈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