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太原王氏怎麼了-與山西省某科院姓氏研究群商榷

太原王氏怎麼了-

與山西省某科院姓氏研究群商榷

某科院作為全域軟科學事業發展的領導和指揮中心,不但在現實中要對全域的社會學、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文化藝術學的發展作出科學的符合實際的研究、論證和探索,也要對全域的歷史、即社會文展史、哲學思潮史、文明發展史和民族進化史的總結、批判和論證負責。恰逢2005年是聯合國倡導的孔子文化年,也是華夏文明在全球範圍內再傳播大激盪的啟動年,有理想、有機會、有責任、有義務的中國社科界,本應在這項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偉大進軍中,發揮資訊中心和信息核心作用。但是某科院和一些院校等相關機構的部分學者,卻因為其不彰的影響,平庸的形象,不但自慚形穢於自已的“學術力”,而更加臭名昭著的還有“十大怪現象”(請參見香港《亞洲周刋》2006年9月3日《中國學界十大怪現象》文),和哈佛大學數學講座教授丘成桐的相關言論。

一個堂堂的代表國家進步和文明的先進勢力的神聖殿堂,鬧來鬧去幾成封建餘孽藏汙納垢的修養聖地,他們公開地死灰復燃封建帝王的威儀、佞臣閣老的權術和術士軍師的玄言。一時間,出版物、影視劇和論壇上充斥了那些早在上世紀初興起的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上世紀中後期興起的無產階級文化革命運動中、被正確批判和唾棄了的華夏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差點讓一個泱泱大國的載人航天飛機,敗在秦始皇大羽鳥人的手上。特別令人髮指的是譜牒界有著博士、教授和研究員頭銜的著名專家學者,竟然與農村中一些專門騙人錢財的修譜農民聯手,採信一些諸如“公元前565年出生的人是公元前717年出生的人的始祖”的資料,幹盡與他們的使命、身份、學養和素質完全相反的勾當,雖然他們最終也逃不掉被專業、被科學和歷史邊緣化、或淘汰的可恥下場,但是他們的倒行逆施對全城社科界造成的重創和傷害,己到了相關部門不管就要出大亂子的時侯了!

前論:對山西某科院《太原王氏》和張主持論述的質疑

一九九二年六月,受山西省海外太原王氏聯誼後援會委託,由中國譜牒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某科院副院長張某某研究員主持,經山西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亦稱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的十三名學者及幹部在一九九四年九月定稿,並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出版了在海內外王氏同宗中影響巨大的《太原王氏》一書。據統計,參加此書主纂、撰稿、統編、審定等工作的學者和工作人員超過了十五人。這一工作的目的和重點,就是要把太原王氏界定為在全世界有一億人口的王氏總宗和始祖。為了完成創造出“王氏始祖太子晉”和“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論述的任務,為了實現這一既定的目標,《太原王氏》的編著者們就不管太原王氏的起點 (前565年)晚於前717誕生的琅琊王氏的史實,不顧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晉不是太原人,而是河南洛陽人(被封於晉境之今河南淇縣一帶)的史證了。而此類完全相同的故事,也正在全國幾乎所有姓氏的研究中象瘟疫一樣地發生並漫延著。

關於“王氏始祖太子晉”和“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論述,來源於一個封建帝王(唐高祖李淵)出於政治需要所造的謠言,這卻幾乎要斷送一代某科學界王氏研究學者的學術生涯,因為他們的誤導,全世界近億冊新編王氏譜和其它出版物,都在樂此不疲地重複這個類似中世紀前西方“地心說”的謠言,以維護騙子們的神權和王權的統治欲。每當有戳穿騙局的人物出現,就會成為人神共憤、千夫所指的惡棍,筆者“”琅琊王子城父早於太原太子晉“太子晉不是太原是洛陽人”“新論述”出世以來,所受到的攻擊、汙陷和誹謗,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每一次有新論述的專著要出版,都會受到形形色色的阻撓和危言聳聽的破壞,但是我絕不相信經過奮鬥和努力,這個謠言還永遠不會被壽終正寢。好在己經有不少學者和同宗,正在逐步認識和支持筆者“新論述”的基本原則。

那就是:

(1)王氏的始祖是王倪(前3200)、王亥、王子比干、王業(前1165)、王季、王子城父(前717)和太子晉(前565)這一個一脈相承的群體,而不是始於太子晉其人。

(2)王子城父代表的琅琊王氏,早於太子晉代表的太原王氏150多年。

(3)前685誕生的琅琊邑,早於前497年起源的晉陽 (太原)城180多年。

(4)太子晉不是山西太原人,而是河南洛陽的王城人,他的封地是晉城朝歌(河南淇縣),離山西太原還遠著呢。(5)太原王氏從“始祖”太子晉起,至第二十六世王霸前,無一人生於太原或長住過太原,是完全由歐陽修等人按琅琊王氏的世糸拼湊的,被太原王氏學者忽略的王卓世糸是真正有太原生卒經歷的,但仍為琅琊王子城父的“後世”。

(6)華夏共祖黃帝至太子晉不是49世4000年,而是5200年81世以上的。

(7)黃帝、顓頊、大禹和后稷等人不是各為一代一個人,而是各為一族很多代。

《太原王氏》一書的觀點和論述儘管有很多常識方面、專業方面的大錯特錯,但仍不失為一部好書,因為它比起另一部分只描寫王氏祖地的風景、和王氏祖先生平的著作,看起來要言之有物的多。《太原王氏》不失為中華王氏研究的一流好書。雖然《太原王氏》的部分作者己視筆者為惡棍,我還是必須這樣說。

《太原王氏》的將精兵強、參編人員不可謂不是當時國內譜牒界的一流,《太原王氏》的資料充足、因參編單位是當時譜牒收藏研究界的國內前三,《太原王氏》的編寫工作的組織計劃之嚴密、足以與當代一些大典的修輯媲美,《太原王氏》的編寫時間充分、二十五萬字的篇幅一般一個人五個月就足夠了,而太原王氏的寫作、編纂的過程卻長達二十五個月以上。這本書的結論和數據,至今還在影響和主導著海內外同宗的尋根問祖、宗親交流和王氏研究的眾多領域,並且仍為參編單位和部門的部分學者和幹部們津津樂道。

這本小書的學術價值至今已歷經十餘年,其資料引證的重大錯漏,和結論表述的語無倫次是驚人的,有些部分離史實和史證相去甚遠、或者己南轅北轍。在這本書的參編作者的表率、影響下,國內外的王氏研究便開始了不驗證即引述的修譜撰著之風。相互引證本是學術交流、信息流通、辨理明道、啟蒙教化、普及科學和文明昇華的需要。但是在互相引證的過程,如此大規模地以訛傳訛、甚至閹割和扭曲史證,卻可能是上述參編者所始料不及,並不願看到的。

筆者收藏、研究了國內外各類王氏譜牒資料數千冊,在王氏得姓以來的世系、宗支、郡望、堂號的調查研究方面所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是海內外同宗之中至今最多的。在翻閱《太原王氏》的第一時間,一種親切和重逢的感覺立即撲面而來。張海瀛老先生是上世紀國內一流學者吳晗的弟子,其治學的嚴謹和涉獵的淵深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本由他主持編寫的小書所出現的一系列的狀況,卻讓筆者和很多人極其困惑。

筆者必須聲明:海外太原王氏聯誼後援會,和山西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對海內外王氏的尋根訪祖工作的貢獻是巨大的,對促進王氏重要祖地之一的山西及太原的招商引資、和經貿旅遊事業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們對筆者的提攜和重視,是超乎形容的。筆者曾五赴山西及太原,對太原的向戀難名,面對先祖的遺址之一的靈石王家大院,也曾多次流淚。

二00五年十一月,筆者還應邀成為由海外太原王氏後援會發起的,在馬來西亞沙勞越州詩巫市召開的第七次世界王氏懇親聯誼大會的主祭官,被選定為大會成制以來在大會尋根研討會唯一發言、作長篇尋根報告的學者。雖然這也是筆者多年不懈努力的結果,但亦與太原方面的友善與器重密不可分。本文的寫作,正是基於上述的感激之反哺。

為答疑解惑,筆者開始注意並留心其它部門和學者編寫的同類著作,也有與作者感受相近的,但大多對《太原王氏》的引證和結論堅信不疑。特別是民間自修的各類族譜、宗譜、家譜等,在相關落段的引證和表述一字不差外,對《太原王氏》中結論性的語言和概念性常識性的錯謬也全盤接收,如果不計小節,這本書的重大硬傷處己經使人非常震驚,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譜牒研究工作,和世系、宗支考證工作的學者,筆者現將初步觀察到的問題,和相關文獻的表述,及筆者本人的觀點,特作如下表述,以期讀者取捨。

一、關於“王氏”和姓氏起源的時間點

1、最早的“王”和王姓人不是太子晉

據《莊子/逍遙遊》記載:首代許由是末世帝堯的老師,堯欲將治理九州的重任託付於許由,而首代齧缺又是末世許由的老師,末代齧缺的老師是首代王倪,首代黃帝的父輩伏羲末世亦曾與首代王倪論道。王倪、齧缺、許由,他們都是逍遙派,都是仙風道骨的長者,無論這些人物和故事的可信度如何,我們在事關譜牒和宗支的著述時,可能都需要抉擇。王倪與太原王氏(實際為洛陽王城王氏)的太子晉子僑一樣,都有點傳說中的人物那種特有的、很神秘的氣氛,他們是否能稱為一個姓氏或家族的始祖,承擔起傳宗接代的重任,可能需要慎重。王倪如果真的是黃帝時代的人,就可謂是中華王氏第一人了。筆者對選擇王倪作於為中華王氏第一人取保留意見的態度,對選擇太子晉作為太原王氏的始祖之一則無異議。對關於太子晉為中華王氏第一人的說法則不以為然。

另一個較早出現在史籍中的王姓人,便是夏朝的冥子王亥,由於王亥的地位很高(夏王室的親王或“王”),史籍中多有提及。王亥的存在,旁證了王室即為王氏之源的論點。王亥的世系清晰,為黃帝第三十七世(而《太原王氏》的第三頁卻將他和堂兄弟差弗誤傳為黃帝的第十一世,黃帝至王亥約1300年,如果只有十一世的話,豈不是每一代都要到一百多歲才生兒子),王亥和差弗也是相當於夏王大禹的第七世孫中的同輩。因為王亥身份的真實性沒有問題,他的身分又確實是 “王”。所以,由王倪王亥來共同出任沒有爭議的,中華王氏的形式上的不同世代的第一人,應該不存在問題(法律上的第一人應是姬稷、子契、姒禹)。而姬姓王氏的第一人,則非周朝的始祖周太王古公亶父王業莫屬。

很多史學家和譜牒學家,都論述過中華王氏的三個起源的源頭,總源是黃帝的三十一世孫姒姓夏王王啟一一禹王、子姓商王一一王契、和姬姓周王王棄一稷王;因為是堂兄弟輩的同宗,所以他們都生活在約公元前2200年前後。在他們的前輩中,最早使用王字在名字前面的人是王倪,他與黃帝是同輩(約生活公元前3200 年前後),晚些的是夏商周三朝王室的諸位祖先。(此前後稷、子契、大禹等人被《太原王氏》考證為黃帝五世孫。黃帝是公元前3200年前後的人,大禹是前 2200年前後的人,一千年中怎麼可能只有五世傳承呢?經本文筆者考證,稷契摯堯禹封等人均是黃帝三十一世)。由此可見,山西社科院的副院長張海瀛等人,在閹割或篡改歷史時是多麼地無知或肆無忌憚。

姓名前面是否寫有王字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在戰國以前與王室中有裙帶關係的人,隨著職銜駐地等因素的變化,自己與後代的姓氏就會隨時發生變化,例如商王室 (氏)的始祖之一,王子比干的後代中不但有姓王和複姓王子的,也有林氏等姓的始祖,原因很簡單:因為王子比干的兒子林堅是在樹林子裡面出生的,隨著商王朝的毀滅和王子比干的去世,比干的兒子己不是王室的身份,所以不能姓王,武王授氏時就依據了比干子生於“林”這個重要的出處。

為什麼周太王古公亶父叫“王業”,周王季歷叫“王季”呢?因為從法律上來講,當時他們的身份不是國王,而只是周族的氏族領袖,實際上,當時他們還是殷商臣國的諸侯,也是他們受封於堯帝時的食邑子為什麼他們也可以姓王呢?因為是周武王姬發追封的,追封(上三代)和襲傳(下三代)是我國封建文化的核心,這也是一些近現代史學者在詮釋周天子家族時的一些成見或規矩,否則歷史上就不會有周王王季和周文王王昌的定讞。

但是在姓氏學的範疇卻不是這樣說話的,既然周太王王業、周王王季、周文王西伯與周武王發是直接的父傳子的關係,他們的血統的統一,也就結構了他們姓氏的統一:姬姓王氏!姓氏合璧後凡是姬周的天子就全部姓王了,沒有別的人還能姓王,至少在秦始皇以前,冒用別人的姓氏,特別是冒用王族、顯族的姓氏是要殺頭的。有人說漢以前的人無姓,周王為什麼可以姓姬就不能姓王呢?“帝”和“王”都是父系社會的產物,為什麼父系社會的周王,一定要姓母系社會的“姬”而不能姓父系社會的“王”呢?

那時的寒門素族,如果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除了與士族攀婚之外,只有偽詐高門,詭稱郡望了。例如賈淵掌修撰譜牒,有一個叫王寶泰的人,買通賈淵,要把自己的家族上到江左第一大高門琅琊王氏的譜中。事未成而被告發,按律賈淵當處死,由於其子向皇帝叩頭流血乞免,才免去死罪(《南齊書》卷五二賈淵傳)。可見當時這種買譜、賣譜的事件也是有的。)

氏為父親的身份,姓、氏合一時,父姓就當然就可以冠在名字前廣面了。張氏等姓也是以姬姓為母姓的,但他們的開宗立姓為黃帝的孫子張揮,或玄孫弓正,比王氏的太子晉早了兩千多年。而“周武授氏”和“太公封神”的結果是:全國有近百“氏”得姓(所謂“百姓”正是此際所形成的),對在此際得姓,有得姓的法律依據的林姓第一人而言,林氏是從周武王的子輩林堅開始的,這也比王姓的太子晉子王宗敬早了近五百年。說起來有些難為情了,林堅可是子姓王氏的王子比干(約前 1150年生)的親生兒子啊。兒子家的姓,怎麼能比老子家的姓早了近500年呢?(山西社科院副院長張海瀛研究員和《太原王氏》論證的王氏“始祖”太子晉生於公元前565年)。

在此之前常常會有一種誤會的說法:王姓起源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出生的源於漢代劉向《神仙傳》中的傳奇人物太子晉,其實與太子晉同樣有神話傳說的王倪,早在公元前三千二百年前就很活躍了,晚一點的王亥,也比太子晉早生了一千三百五十年。可能不需要討論的是太子晉作為太原王氏的始祖,最後被傳成了王氏的始祖,把太原兩個字弄丟了,這一丟就至少是一千多年,使王氏比他們後代(例如林氏)的誕生還晚。

中華“王”氏的起源,即是譜牒學範疇中華王氏的創源,是和中華民族早期的文化建設、與中華民族的祖先伏羲和黃帝創造性的生命一道,是從公元前3200年以前開始的。作為“中華王氏”的載體的王姓,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大姓之一。國王以“王”為姓,在中原己被夏商周三朝的歷史證明,否則在王氏的源頭的論述中,就不會有夏代姒姓王氏、商代子姓王氏和周代姬姓王氏的說法。

關於王氏的這三個主要來源,和這三個王氏中的王亥、王叔箕子、王子比干、王子城父、太孫(王孫)赤等王氏歷史名人,和他們在中華王氏家族史上始祖級人物的地位,也受到了史學界、譜牒界、和海內外王氏宗親的一致公認。在朝鮮、韓國和日本也是這樣。朝鮮和韓國曆史上的大多數國王都是以王為姓的,《隋書/日本志》中也曾有“倭王以王為姓”的記載。

2、“天下王氏出太原”和《太原王氏》是中華王氏的“地心說”

既然如此,《太原王氏》為什麼還有“天下王氏出太原”的觀點和結論呢?因為第一個說出太原王氏比琅琊王氏重要的人是唐王李世民(公元627——649在位),因為他父親、太原的留守李淵起兵反隋的時候是從太原開始的。當時的太原的郡丞是王鹹,王威就拽住李淵說,你造反了,留下個爛攤子給我,我怎麼辦?我們王家與前朝和當朝的天子關係都不錯,他們把我們照顧的也都蠻好。

李淵說,沒事,這麼多人我顧不了,把你王家照顧好反正我沒問題,而且一定讓你王家的人比在前朝過的還要好!結果,王威不信他講的,讓李淵把賭咒發誓用極其堂皇的語意寫在了紙上,後人又把這個叫做《晉祠銘並序》的文字刻在碑上。但是,王威並沒有支持李淵,並且自殺了,李淵認為他沒有選擇通報朝廷而選擇了自殺也是對自己的支持,便信守了自已對王威生前的承諾,後人也把《晉祠銘並序》立在了傳說中根據太子晉之子王宗敬的衣冠冢而建的晉祠(其實是唐叔虞祠)中最醒目的地方。

後來李淵果然成功了,他和他的後代封了許多王氏的人做宰相,做皇后、做大臣。但是,史實是不太贊成李唐反隋的太原王鹹還是被李唐秘密處死了,他們一開始對王咸和王氏的讚揚和褒揚,不過是在彰顯其逆隋大業是眾望所歸的而已。一旦他們坐穩了江山並明白了王氏的法定代表人應為琅琊王氏之後,李世民(公元627——649年在位)、李隆基(公元713——756在位)等李唐高層就轉而撥擢了很多琅邪王氏的宰相、后妃、侍臣、將軍和節度使等,併為許多琅邪王氏祖先編了譜,撰了傳。其中太原王氏的地位有史以來第一次真正地超過了琅琊王氏。因為太原是李家的福地,是世界上最不得了的地方,太原王氏於是也沾了光(當然也付出了很多,那時候那樣的待遇是應該的,作者舉雙手贊成)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從當事人口中瞭解到太原王威在自己父親起兵時不是自殺,而是被李淵派人殺掉的,由於怕王威家族生變,才對外公佈說王威是自殺的。於是李世民就改變了李淵的一些政治主張,特別是在太原王氏與琅琊王氏的政治地位上,他真正地做到了一碗水端平,甚至有些矯枉過正了。首先,他發動了一場造神運動,把琅琊王氏的王羲之捧上了“書聖”的寶座。他認為王羲之的行、草二書都很好,但他的姨媽衛夫人、從父王敦、王導、兒子王徽之、王獻之和侄子王珣等人的書法也很優秀。李世民、李隆基還為琅琊王氏重修了《琅琊臨沂王氏譜》,併為琅琊系的王吉、王祥、王覽、王導、王羲之等十餘人寫了傳。

唐朝皇帝們的作品、有些語言用的甚至很肉麻,不象皇帝寫的,很象御前的筆桿子李延壽們的作品,只不過簽了皇上的名。這樣,李世民的“書聖王羲之”、擺平了李淵的“天下王氏出太原”,因為“聖”即“皇上”朕即”天下”,大家是平級的。但是,這樣做的確造成了混亂,用現在流行的語言批評,就是李淵、李世民的政治需要,褻瀆了科學、歷史學和譜牒學。在李淵和李世民的主導下,後世歐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硬是生編了一段從漢初揚州刺史王威到唐宰相王溥的世系貽笑後人,《太原王氏》編著者們也從一部世糸極其混亂的《餘姚上塘王氏宗譜》中抄出了指導全世界王氏同宗編譜用的世糸,其中矛盾和漏洞百出簡直慘不忍睹。例如:

(1)把王氏始祖群體內的最後一人說成始祖第一人:筆者在馬來西亞出席第七次世界王氏懇聯誼大會時,就曾有不止一人,指著《太原王氏》中的太子晉的生卒年問:全世界的王姓人都是這個十七歲就仙逝並且是得了腎衰竭病死的人的後代嗎?筆者不無辛酸地回答說:他是王氏祖先群體中的最後一批中的最後一個。(太子晉是中華王氏祖后稷、子契、大禹的五十七世孫,姬姓王氏祖古公亶父王業的二十六世孫,也是太原王氏祖周平王太孫、王孫赤的第十一世孫)糾正這一類錯漏,正應是《太原王氏》的編著者、山西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家譜資料研究中心的著名學者們開展歷史和譜牒研究工作的重點,而他們競然將這些有太多原則問題的世糸結論原封不動地販賣給世界各地的王氏同宗,這到底是想證明他們的無知、還是想證明他們的無畏呢?

(2)把黃帝至太子晉的世系,少計39代即1200多年:《太原王氏》第二頁的最後兩行說:黃帝四十二傳至周靈王太子晉,是為太原王氏系姓始祖,亦即太原王氏之根。黃帝,是公元前3200年前時的人,太子晉是公元前565年時的人,兩人相差2635年,按照30年一代計算,應為81代才對,山西社科院的副院長張海瀛和《太原王氏》的全體作者都認為黃帝“四十二傳至周靈王太子晉”,被《太原王氏》他們遺失的“三十九傳”祖先被他們寄存或監禁到哪裡去了呢?這不是離譜和對華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大不敬到連起碼的常識都沒有了嗎?

(3)黃帝與炎帝均傳了十餘代(同名),《太原王氏》的作者卻把他們都只算成一代。王氏始祖后稷傳了十餘代(同名),《太原王氏》中也只考證為一代。夏、商兩朝共三十一代,共九百多年(前2025一前1046),《太原王氏》只把與此同時的周族的姬姓王氏記成十四代(是不是太原的著名學者和專家們又太過粗心了),因為這樣算下來,相當於這十四代人每代人都要到60多歲才能生兒子。黃帝至太子晉總共八十一代,《太原王氏》只記成四十二代,少了三十九代,黃帝至今約五千二百年,但《太原王氏》卻少記了一千二百年,這樣的姓氏譜牒專著是否過於離譜了呢?

(4)在捕風捉影中求證:王威能任職的年代,沒有刺使這樣的職務,王威幼時隨兄王元在琅琊武城生活,王威去太原是後人想象出來的。揚州的府治當時在今江蘇南京和安徽壽縣,王威如果被派來南京工作,倒是也有可能,但職務只能叫太守。在那以後,的確有數任丹陽(今南京)太守是姓王的,也符合當時王氏等望族有大量襲職的現象。這和九世以後,王霸去太原隱居,才有了一些聯繫,因為在那之前的“太原王氏”都是河南洛陽和山東臨沂人。與上述情形相當的例子,在《太原王氏》專著中還找出了幾十例,此不一一計出(歡迎私下探討)。

為此、筆者鄭重重申:1、中華王氏和姬姓王氏起源於陝西西安等地;2、前太原王氏祖周平王的長孫太孫(王孫)赤、周恆王的次子王子城父和周靈王的長子太子晉等人的出生地均為河南洛陽的王城;3、中華王氏的始祖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哪一個地方的哪一個人。這是事關王氏源頭的原則問題,不是一般的學術爭論。4、按照顧言午稱定的“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引自《孔子家語》)的原則、和我國民國至今對祖籍的界定:如果王宗敬父親太子晉是河南洛陽人,則王宗敬以下三代的祖籍都應是洛陽王城,無論王宗敬是否在太原生活過,他們和子孫亦只能被稱為“王城王氏”,與“太原王氏”一點邊也扯不上。這是常識和法律,至少你現在去派出所填報籍貫時還得填報你爺爺的出生地。

唐高祖李淵的筆桿子們不愧是造假高手,“唐叔虞祠在晉陽即太原”,也是一個天大的謊言,太原之“晉陽”始見於《左傳/定公十三年》(前497年):“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考“晉陽城”為春秋末期趙簡子之家臣董安於所修,既不是唐堯所築,也不是晉之始封地,太原始稱晉陽則是漢以後的事了。考古學方面的物證也表明:“晉陽”沒有早於春秋之前的發現。“堯都是太原”的論述者,曾引《史記•晉世家》相關文獻與太原晉祠互證,認為今太原晉祠,是為奉祀西周時唐國侯叔虞而建,故晉之始封地唐就在今太原。

晉祠為唐叔虞之祠堂不假,但其創建年代從酈道元《水經注》和《魏書•地形志》中可見,在北魏以前,絕不可能早於東漢。它的興建,完全是附會於《漢書•地理志》:晉陽縣為“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所建。但是,古唐國與唐叔虞的封地到底在哪呢?其實《史記•晉世家》講的很明白:“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離太原即晉陽不要太遠啦。

太原曾有一個年齡比張海瀛還大的民間學者叫王劍霓,他非常悲劇、非常辛苦地統計過有多少多少古人、皇帝、名人和現代的國家、地區的同宗宣傳和支持過“天下王氏出太原”和“王氏始祖太子晉”,只能證明他和張海瀛二人不過是魯迅罵過的“拿來主義”的“抄書先生”,而不分良莠地抄承別人本身就是既可憐又可悲的。這些統計不能證明什麼,因為“地心說”在被哥白尼批判前,曾是全世界所有神皇和人皇欺騙、愚弄人民的理論支柱、在哥白尼之前支持地心說的的百姓、學者和官員幾乎是全世界人口中的百分之百。這能說明什麼呢?統計依然蒼白,事實勝於雄辯。“天下王氏出太原”、“王氏始祖太子晉”和“地心說”一樣,都是謠言、傳說、猜想和夢囈,是永遠也找不到證據作支持的。

3、“琅琊”王子成父家族,早於“太原”太子晉150餘年的史證和譜證

(略)

4、琅琊興望與太原成郡的時間與過程的考證

(略)

5、歷史上影響較大、姓名前面直接寫有“王”字,頗合現代人口味的王氏人名

(1)夏王室的王亥(姒姓王氏的始祖、夏王大禹的七世孫、姒姓王氏的始祖之一,約生活於公元前1900年一1850年);

(2)王叔箕子、王子比干(子姓王氏始祖契的三十二世孫、商王湯的十六世孫、紂王帝辛的叔叔,箕氏朝鮮國和洛陽王城王氏的創始人,約生活於公元前1130年前後);

(3)商末的王子畢公高(姬姓王氏始祖后稷的三十二世孫、古公亶父王業的曾孫、周文王的兄弟暨西安京兆王氏的始祖,約生活在公元前1090年前後)、和周襄王的王子城父、周平王的太孫王赤和周靈王的太子晉王僑(東萊王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始祖,約生活於前642一前600、前600一前560年、前565年一?(不是549年));

他們都是夏、商、週三朝和姒、子、姬三姓王室(氏)的太子級人物,而這個時期的中華王氏的戶口本上,只能記錄中華王室中的太子系列的人口,(因為太子的兄弟們大多有了其他的姓氏)。以上“王、王子、王叔和王(太)孫”等都王姓的組成部分,其他組成“王”姓併產生於春秋和先秦時期、且己流傳國外的王氏還有:

(4)王父/王官/王宮/王甫/王狄/王人/王史/王周/王夫/拓王/成王/樂王/西王/小王/威王/五王/王川/王子/王丸/王仁/王壬/王井/王手/王生/王田/王有/王地/王供/王城/王部/王野/王冢/王鞍/王餘沢/王身代/王宮西/王西門/王野田/王藤內/王來王家等。

以上有些較早的王氏起源於中原,後又傳播到朝鮮、日本、緬甸、越南和東南亞等地。從以上組成王姓和王氏的來源,我們已經充分認識到“王”的起源,並非歷史傳說中的某一名人(王倪或太子晉),而是經過相當長的歷史演變,在經過複雜的政治結構、文化積澱和社會共識等多層面的立體交叉後,才形成和凝聚了王氏或王姓,這一點,和其它任何姓氏的成因都有不同。上古社會由三皇五帝演變成“王”的過程和動因,也是王氏成姓的過程和動因之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王姓與它姓不同的深層意含。

(5)《史記》等正史有稽的王氏:王亥/王竟/王廖/王商/王康/王章/王離/王音/王襃/王襄/王市臣/王欣/王不害/王疆/王孫滿/王子仲/王子頹/王子定/王子克/王子比干/王子城父/王子英/王子朝/王子中/王伉/王信/王季/王禹/王稚君(二人)/王偃/王行/王衛尉/王山/王臧/王織/王稽/王綰/王然於/王齕/王緤/王先生/王生/王仲/王觸龍/王烏/王叔/王容/王定/王定國/王福/王溫舒等。

王錯/王遊/王吉/王喜/王奢/王賁/王嫖/王始昌/王莽/王黃/王莫搖/王朝/王接/王申生/王中黃/王奉光/王戊/王成/王蠋/王峽(左口)/王吸/王郢人/王闢方/王臣/王長君/王陵(二人)/王翳/王鳳/王同/王周/王翕/王公/王並弓/王錯/王朔/王當/王恬開/王恢(二人)王慎/王悍/王皇后/王太后/王姬(二人)/王媼/王夫人(三人)王狄/以上詳見《中國姓氏集》《漢書•藝文志》等著作。

(6)正史中出生早於太子晉或太子晉之後的古代王氏(王姓之源)還有:

王父 周代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後代。一作王夫。

王官 春秋時晉有大夫王官無地,楚有大夫王官子羽。春秋時晉地(今山西聞喜縣南)為晉大夫王官無地的食邑名,後裔多以此地名為氏。

王人 漢代有王人宰公。來源:(1)周朝王人子突的後代,以爵為氏(“王人”的意思是“王之臣”、“帝王使者”、“帝之胄”);(2)王人晉之子宗敬的後代中,亦有王人氏。

王史 春秋時晉國有此姓。來源:(1)周宣王的太史號王史氏;(2)周共王子之圉,圉的曾孫滿,滿之子簡,孫業。曾孫宰,世代為宰相或史官,遂以官為名。

王叔 周襄王的叔父王子虎官太宰,死後周襄王賜其家族為王叔氏。

王孫 周室有大夫王孫滿;春秋時衛有王孫賈;吳有王孫雒;齊有王孫輝。來源:(1)周王的孫輩在其諸侯國做官的,往往稱王孫氏;(2)周大夫王孫滿之後;(3)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婿之子亦姓王孫氏;(4)楚國貴族中包申婿又稱王孫包婿。(5)臺灣今仍有姓王孫的。

王周 始於先秦,現代北京仍有。

王甫 系改姓。漢初王父鸞,改王父為王甫。《康熙字典》

王夫 源於子姓。宋國微子啟(商紂王弟)之後。《希姓錄》

王佳 清道光時湖廣總督官文,姓此氏。《中國人名大辭典》

王子 古代帝王之子稱王子。(1)王子本姓姬。後以爵係為姓氏。周大夫王子狐、王子城父之後。《通志》(2)“周王庶子仕鄭,以王子為氏。鄭大夫有王子伯駢、王子廖正。”漢有王子中同。《古今姓氏書辨證》

6、王氏從“王”到“氏”、從“氏”到“姓”的歷程

此外,中華王氏創源階段的末期,還有一些諸侯王的後代陸續加入,筆者另有介紹。例如,戰國時期的陳完(田完),出生於中華民族早期的姓氏媯姓的家族,後來也因登上了諸侯王的寶座,後代也自氏為王。當然,這類的情況肯定還有,但由於他們得姓較遲,人數極少,對中華王氏的創源的影響是有限的。故此,我們只作簡介,不再細說了。

姓氏的起源有很多特徵,但我國姓氏創源階段(先秦以前)和現在占人口80%以上的姓氏產生的特徵,都是以男性公民當時的職業和居住地的叫法為依據的,佔華人人口二十分之一以上的王姓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的祖先,得姓的來源都是因為夏太王子禹和他十七代的王太子、商太王湯和他十七代的王太子、周太王業和他三十五代的王太子,共867年都當了(過)國王的緣故,周太王業(公元前1165一1094)、周王季歷、周文王西伯、周武王發……等

有些學者喜歡說王氏得姓應該從周朝滅亡周王室崩潰後的子孫開始,因為周王室正確的母姓應為姬。既然是母姓,那就要從母系社會的結束起用父姓了。第一個父系社會的象徵本來就應該為王的,因為父為金火,母為水雲,王字在八卦中性屬火當然為父姓,姬則屬水為母姓就對了。王氏從姬到“王”的變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如果一定要找出源頭之根,則還要論及“周武授氏”了。

當然,這個過程是從“周武授氏”開始的,到“太公封神”時達到高潮。史上曾有傳說,姜太公呂尚封完諸位親戚,忽然發現忘了封自己,於是就掛在門後,乾脆做了“門神”。其實是周王把他封在了曲阜,大名鼎鼎的齊國就是他兒子建的。這倒是《太原王氏》筆下關於王氏尋根現狀邏輯的寫照。因為他堅持說中華王氏的起源只能從大禹登王的一千五百年後,周武授氏的五百年後的太子晉子王宗敬開始的邏輯。

因為此前的學者大多認為“周武授氏”和“太公封神”的大事件中王氏的得姓不是主角,因為周王姓姬,不用再授“姓”了。那些被周公授氏的人難道不都是姓姬的嗎?其實授氏與授姓並非完全一回事,只是那個授氏授的是“爵”,中國人的姓氏大多經過了以爵為氏和姓氏合一的過程,其他的姓源可以以爵為氏,“王”姓或“王”氏為什麼不可以呢?

從后稷被封為親王,到武王建周為王,經歷了三十三代的傳承和一千一百年的時間,雖然周族的母姓是姬,但由於周武王前後的君王,已封了很多的諸侯,單是周武王和弟弟周公的冊封,已達到七十多個,再加上自黃帝以來,至夏商各代被先祖分封,而又未被歷代帝王褫齒奪名位的先賢之後,當時就己有了“百氏”即“百姓”的局面,亦即後來的“老百姓”之說的來歷。百氏們因封為氏,有了自已的姓源。作為封侯賜氏運動的主腦的王氏,此時卻不能得封已姓,豈不是極度荒唐的事情。所以,從尊重史實計:姬姓王氏的起源階段,到王業和周武王即告完成。

公元前770年,周太王的十六世孫周平王宜臼為避戎寇,將首都又從鎬京西安遷至洛邑(河南洛陽),直到公元前228年周赧王失位,被人們稱為東周。東周時期的王氏,依然有很多人繼續留在西安一帶。除了姬姓王氏以外,虞舜的媯姓王氏,大禹的姒姓王氏,子契的子姓王氏等,都有了空前的發展,在西安和洛陽兩地形成了巨大的王氏族群。並且派生出王公、王叔、王子、王孫等十幾個源自“王”的姓氏,這些姓氏的人群,和那些遠遠早於太子晉王僑的單姓王的人群一道,組成了中華王氏的始祖群體。

經過世系清晰的傳承,到了古公亶父王業第三十七世周赧王等人的時候,王氏的家族己發展的非常盛茂。因為正是在此際,周天子的江山全部改變了姓氏,王者的天下,開始由不姓王的人來管理了。這個時期前後的王氏,例如西安豐鎬(京兆王氏)的王子揭、王卑子、王息;河南洛邑(王城王氏)的太(王)孫赤、王子城父;山東清溪(琅琊王氏)的鬼谷子王詡、王亢、王元、王威等;

太子晉王子僑的那支,此前由太(王)孫赤、齊王田和王子城父等人為始祖,組成了著名的太原王氏的雛形,到了太子晉和王宗敬的時候,各地的王姓王氏人群己經層出不窮。太原王氏祖太孫赤王子城父王孫無忌太子晉群體的誕生(至前565年),比中華王氏祖禹契稷群體的誕生,晚了一千五百年。也比姬姓王氏祖王業姬昌王子比干王叔箕子周武王群體的誕生,晚了五六百年。

所以,我們再一次地強調:《太原王氏》的學者們不要再從太子晉說王氏的起源,因為太子晉只是“太原王氏”的群根之一,而“姬姓王氏”的祖根則應為周太王王業。如果不能確認禹契稷和王亥等人是中華王氏第一人,不能確認周太王王業是姬姓王氏第一人,那就是太雙重稱標準了。因為王姓外的許多(大量)姓,都是以職務和地名的封受時為本姓創源點的。

當然,也許大家都早己認識到了這一點。也許,我們亦能從下列各姓考證始祖的規律中,找到中華王氏始祖起點的靈感,以括清黃帝時期的王倪說、夏代大禹六世孫王亥說、商周時期的王業、王季、王子比干和畢公高說,和周恆王以後的太(王)孫赤、王子城父、王子揭和太子晉說等關於王氏起源的焦點之所在。

7、參考一:最早的“氏”就是最早的姓源主體

最早的氏,出現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氏是各個父系氏族的稱號,或者直接就是該父系氏族首領的稱號。上古傳說中的人物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實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稱號,就是我國最早的一些氏。氏產生之後,就出現了同姓異氏的現象。例如周武王本人是王者,他和他的祖、父也就是王氏;他的弟弟周公旦,職爵是周公,封地為周原,後代也就多為周氏;另一個姜姓親戚周公召,雖然職爵也是周公,但因為封邑為齊,所以後代多為周(爵銜)氏、齊(國名)氏和呂(地名)氏。如果說母糸社會的姓氏以姬、姜、姒等起源,則父糸社會的首姓(氏)則是應以王、子、孫、叔、公、伯等發韌。《太原王氏》的第九頁說什麼王氏起源於太子晉子宗敬,則是過於迂腐或不得不令人疑惑的論點。

子是商代祖先契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左傳•定公四年》曾說子姓有“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後又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鑄氏、樊氏、飢氏、終葵氏的說法;《史記•殷本紀》則還記有商代的殷民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最早的姓氏產生於分封,除“王”者氏王以外,其它的氏大都是王室的成員被封后的爵名或地名。

如果說王氏始於姬姓太子晉,那麼遠遠早於太子晉的子姓王氏又憑什麼不能作始祖呢?也許,《太原王氏》的作者會閉著眼睛說那時還沒有姓,因為如果有的話“王”氏為什麼不能姓王呢?你們當“以爵為姓”的姓源原則是一個雙重標準的論述嗎?他姓可以從被封賜和“授氏”時得姓,王氏為什麼一定不可從“授氏”開始,而一定要等到太子晉子宗敬和王氏“失位”呢?而且第一批失位的王倪、王亥、王子比干等王姓氏族的諸王諸子為什麼不能成為王氏始祖呢?是不是因為大原出品過建立唐朝的李世民父子、則不是始祖的“太原王氏”“太原李氏”和“太原張氏”就一定要藉助古代帝王來撥這個開宗立姓的頭籌呢?

姓氏產生的源流很多,但是華夏最初的姓源巨流則一般如下:有的以先人的字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別號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諡號為氏,如康、戴、武、宣、穆;有的以爵號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國為氏,如曹、魯、宋、衛;有的以居地為氏,如城、郭、園、池;有的以職業為氏,如衛、陶、索、卜。也正因為如此,有時一個人甚至會有幾個氏或名。例如,商鞅本是衛國人,以衛為氏,稱衛鞅;作為公室子孫,以公孫為氏,稱公孫鞅;後來被封於商,又以商為氏,稱商鞅。

南京大學的學者劉開驊認為: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的氏,實際上體現了同姓者地位與財富的差別,而由於此時男子正逐漸成為氏族的主導者,他們稱氏,便可將自己的地位與財富同其他氏族區別開來,所以男子稱氏,而從不以姓相稱。直到秦漢以後,姓氏合一了,氏才失去了原來區別于姓的意義,有了與姓完全相同的功能。所以說,姬姓王氏的法律(譜牒學)價值,就是王姓或王氏,因為“氏”才是男人的身份,說周人姓姬,太有點不男不女的感覺,因姬是母系社會的遺產,不能屬於有過封授經歷的男人。

顧炎武在《日知錄•原姓》中對此作了深入研究,他列舉出《左傳》大量實例總結道:“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在這個問題上,許多人注意不夠,容易出錯。比如,屈原姓羋(mǐ),以屈為氏,因此不能說他姓屈名原。至於司馬遷的《史記》、劉知幾的《史通》把周文王稱為姬昌、周公稱為姬旦,也都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筆者認為:顧炎武此時想說的就是:既然司馬遷將羋姓屈氏的屈原叫“屈原”了,姬姓王氏的周文王姬昌也應叫王昌,姬姓王氏的周武王姬發也應叫王發。否則就又是一個雙重標準,你們還是那樣很喜歡玩雙重標準的遊戲的嗎?

按照母系社會的規律,從周太王古公亶父即王業(逝於公元前1126年)起,中華王氏在姓氏學意義上即已誕生,因為華夏民族後來所存的姓氏,此時起幾乎已百分之百地脫離了上古時期傳下來,帶有沉重的母系社會印記的原姓。直到今天,姬、姜、媯等女性為家長、族長的姓氏已佔不到華族人口總量的1%,有的姓氏的文字在通用的字典中己很難找到。

史學界一般認為:中國的父系社會,是從公元前的二十二世紀的大禹、后稷時期開始的,但也有以本文筆者為代表的、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應當以黃帝開始,因為他的複姓“公孫”,就是後人承認他是父系社會始祖的證明。“公孫”的意思是:“公為王,傳與孫”而此前只是母為後只傳女性,姓氏學意義上的、以父姓為特徵的氏族社會階段,從黃帝時代(公元前3200年),就已經開始進入史學家和譜牒學家的視野。

男人往往是以職業或地名為氏(姓)的,所以司職國王就應該氏(姓)王,否則就是雙重標準,因為他姓的來源大都是以職定源的。王氏的職業為”王”的歷史直到公元前228年,周天子的江山全部由同宗(姬姓)、換成了異姓的統治者時才結束,“王”不見“王”、“王”者無“王”的典故,就是從此而來的。因為後來的“王”,只能從姓王的人或為王的人中間產生,秦始皇不姓王,他作了王之後就叫“王”不見“王”、“王”者無“王”。“王”和“氏”都是可以遺傳的,“王”和“氏”都是“職”和“爵”的一種,實際上也就是“氏”。

史家學們曾經熱情洋溢地討論過中華王氏的起源:子姓王、姬姓王、媯姓王、羋姓王,他們甚至不怕口乾舌噪地區別說這些來源的複雜讓他們有時候難免有點暈頭轉向,但是筆者認為,這些來源的共同特徵就是天子之後、王室(太子)至親。抓住了這個綱就會保持頭腦清醒了。當然,華夏族裔姓氏中來源於王室至親的姓氏太多太亂,但是我們要特別區隔說:完整來源於天子之後,王室至親的大型姓氏在中國只有王姓一家。夏、商、週三朝的王室至親在被封賜以前,大多留名為王某、王子、王孫、王父、王叔、王公和太子、太孫等。

根據先秦名字也是姓源的普遍共識的原則,我們仍可得出這些王親的稱呼都成了複姓王氏中“王”姓的重要來源,例如王仁/王宮/王官/王宮/王甫/王狄/王人/王史/王周/王夫/拓王/成王/樂王/西王/小王/威王/五王/王川/王子/王丸/王仁/王壬/王井/王手/王生/王田/王有/王地/王供/王城/王部/王野/王冢/王鞍/王餘尺(左加氵)/王身代/王宮西/王野田/王藤內/王來王家等。這些複姓的王氏在大陸的漢代以後都簡化成王姓了,在日本和菲律賓則一個名字還是一個屬於王系的姓源。如日本王仁的後代仍叫王仁某某,菲律賓的王西門的後代仍叫王西門某某。可見名字也是姓源的準則世界通用。

但是始終為太子或天子的人,其本人和後代的姓氏基本都是王字在姓名前面的,不會有任何變化。因為“王”就是他們的身份,“王”就是他們家族的社會地位,“王”就代表了他們是“王”,“王”就是他們專有的姓了。象王亥、王業他們雖然也許自已不是“王”,但因受到己經為“王”的父祖或子孫的封謐,他們姓王或被叫成王什麼,也一樣沒什麼有違法統的漏洞可指。

王氏的來歷是簡單的,至於後來的雜姓王、改姓王、冒姓王、賜姓王等卻無以影響王氏的起源。在討論王氏的起源的時候,可以暫不討論雜姓、改姓、冒姓、賜姓的問題,因為這些情況根本不屬於姓氏起源的研究的範疇,在這裡我們本來可以不再討論他們的,但又由於這些從他姓中改姓到王姓中的王姓族人,也非常想知道自己祖先改姓的原因。

8、參考二:他姓得氏始祖的時間考

彭氏始祖―――彭祖

彭姓來源有二:一為出自顓頊帝的後裔,其始祖為彭祖。相傳顓頊帝有曾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管用火的官)。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女?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三子名鏗,被封在大彭(今江蘇徐州),商時為諸侯國,故又稱彭鏗。據說他一生活了八百多歲,經歷了夏、商兩代,所以又稱他為彭祖。

上古時貴族數世一名的例子很多,例如黃帝傳了八世,顓頊傳了二十世,后稷傳了十三世,家族內連續數代幾百年中叫一個名字的還有眾所周知的周公、鬼谷子、孫子等。彭祖的子孫按照當時“以國命氏”的習慣,稱彭氏。彭祖是彭姓的受姓始祖,是為江蘇彭氏。二為漢以後其他少數民族的加入。如安定(今屬甘肅)胡、永胡有彭氏,又如西羌(今屬甘肅)、南蠻(今屬湖北一帶)皆有彭氏。

唐氏始祖一唐叔虞

唐氏出自姬姓,為黃帝軒轅氏之後。其一出自為周成王所滅的唐國,唐國曾經有二:一在今河北的唐縣,二在今山西省翼城縣。據《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載,周成王滅唐後將其地改封給弟弟唐叔虞,唐叔虞的子孫也以國為氏,子孫就姓了唐。唐叔虞之子燮繼位,因南有晉水,改稱晉侯。此為晉地(今屬山西)之姬姓唐氏。看來唐氏的源頭在山西翼城,而不是河北的唐縣(見明/高汝行《修唐叔虞祠》詩)。

太原市的晉祠曾被理解為王氏宗祠,海外太原王氏聯誼後援會總部,和世界王氏宗親大會,都以晉祠為基地。現在根據晉祠的原名為唐叔虞祠的意思來理解,晉祠應為“唐氏宗祠”才對,如果從唐氏出於姬姓和“王”氏的史實而言,說晉祠是王氏宗祠也沒有什麼不對,那樣,又證明王氏不是出於太原太子晉了,因為唐叔虞生活在公元前1050年前後,比太子晉早了四百年,而周成王與太子晉一樣都是河南洛陽的王城王氏。

“唐叔虞祠在晉陽即太原”,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太原之“晉陽”始見於《左傳/定公十三年》(前497年):“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叛”。考“晉陽城”為春秋末期趙簡子之家臣董安於所修,既不是唐堯所築,也不是晉之始封地,太原始稱晉陽則是漢以後的事了。考古學方面的物證也表明:“晉陽”沒有早於春秋之前的發現。“堯都是太原”的論述者,曾引《史記•晉世家》相關文獻與太原晉祠互證,認為今太原晉祠,是為奉祀西周時唐國侯叔虞而建,故晉之始封地唐就在今太原。晉祠為唐叔虞之祠堂不假,但其創建年代從酈道元《水經注》和《魏書•地形志》中可見,在北魏以前,絕不可能早於東漢。它的興建,完全是附會於《漢書•地理志》:晉陽縣為“故《詩》唐國,周成王滅唐,封弟叔虞”所建。但是,古唐國與唐叔虞的封地到底在哪呢?其實《史記•晉世家》講的很明白:“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河汾雖在山西,但與太原不是一個概念。

徐氏始祖――徐若木

其姓氏來源較為單一,主要出自嬴姓,始祖為帝顓頊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相傳帝顓頊玄孫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贏姓,並將本族姚姓女子嫁給他為妻。姚女生有兩個兒子,其小兒子叫若木。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時被封于徐,建立徐國,其故地在今江蘇西北部及安徽東北部。

蘇氏始祖――蘇忿生

蘇姓起源有二:一為出自己(妃)姓,為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周武王時,有司寇忿生,受封於蘇國,稱為蘇忿生,後遷於溫邑(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春秋時,蘇國被狄(我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人攻滅。蘇國的後裔就以國名“蘇”為姓,其得姓始祖為蘇忿生。二為出自少數民族。南北朝時北魏有鮮卑代北複姓跋略氏,隨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實行漢化,單姓蘇氏。

許氏始祖――許由

許由一作許繇,相傳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堯年老後曾有意把帝位讓給他,他固辭不受,逃至箕山之下,農耕而食。後堯又請他作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聽到。他死後葬於箕山,後人稱為許由山。四千多年以前許由活動於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年許國之地,因此後世許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王氏始祖的候選人之首的王倪,就是許由老師齧缺的老師。按許氏考許由為始祖的邏輯,王氏考王倪為始祖能成立。

許國地在今河南許昌市,春秋時為鄭、楚等國所逼,公元前576年,許靈公被迫南遷葉地,為楚國的附屬;前534年許憚公又被遷城父;前538年又遷荊山;前529年復遷葉地;前506年再遷容城。戰國初期終於被楚國所滅,遷於容城,後子孫分遷中原及江南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許氏,史稱許姓正宗。二是許由的後代。

張氏始祖--揮

其他從姬姓脫離的姓氏則早已開始用父姓了,上述諸姓考證始祖和得姓之源的規律,是值得王姓尋根時借鑑的。例如張氏,幾乎是譜牒學界第一個離開母姓姬姓的父姓。張姓第一人的出處,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十世紀以前,據唐代的林寶《元和姓纂》和宋代的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黃帝的兒子少昊青陽生子名揮,發明並且校正了弓箭,因而被賜姓張氏,成為張氏始祖。

《爾雅•釋詁》:“正”即“長”,“弓正”即“弓長”,合起來便是“張”。有趣的是,在甲骨文中,“晉”字的字意是裝箭之囊,看來,山西與張氏是頗有淵緣的。明、清張氏族譜也記載:“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那時叫太原的地方應該是甘肅的鎮原)。揮生昧,昧生臺駘”,“廟在太原縣尹城裡”,所謂張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裡就是今天晉祠南五里的王郭村,所以,王郭村的臺駘神廟也就成為天下張氏的祖祠之一。

張氏始祖張揮是公元前3100年時代的人,也算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父氏之一,對於這一點譜牒界也一直沒有什麼意見。有意見的是:如果張氏起源於前3100年時的太原,則張氏的祖地應是甘肅的鎮原一帶,我們也知道張氏起源於太原的結論,也是《太原王氏》主持人張海瀛先生的傑作。而王氏的第一人從后稷、子契、大禹等人開始的觀點和依據,筆者已在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在馬來西亞詩巫市召開的第七次世界王氏宗親大會上公佈,以明確王氏起源的史證於斯。

結束語: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是中華王氏中的同胞兄弟

感謝本文作者以前的史學家們,非常激動人心地證明:姬姓王氏的第一人古公亶父以“王業”為名(其實是周武王追贈),儘管在這之後,有些史學家叫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這是因為他們不是從事譜牒研究的,不知王氏應從什麼時候算作起源,所以儘管事實上“王”就是王氏的起源,史學家們還不能反映過來,還是叫“王”們為“姬”,但是,對於姬昌、姬發的祖先“王業”和“王季”的姓名,史學界則幾乎無人置疑過。因此姬姓王氏姓氏學意義的第一人,就應該是從公元前1096年去世的王業,和他的子孫王季們開始的,姬昌、姬發也應該是姓王的,因為他們是王業、王季們的子孫,也是實實在在的“王”。

在此之前的人們,雖然也曾以羞澀和複雜的表情嘗試著宣言:王氏的起源應該從后稷等人開始,但是他們幾乎亂蒙的結論,因為得不到有力而豐富的史證和譜證的支持,終未受到史學界和譜牒界的重視;且他們自己也就未再堅持和繼續的去作證明的工作。

所以,筆者今次的公佈是如次的莊嚴鄭重、發表論述的場所是如此的正式公開,準備工作是如此的堅強充分。我們相信這次不會受到任何人的挑戰,因為證據甚於雄辯!筆者和筆者以上關於中華王氏起源、和琅琊早於太原的新論述,受到第七次世界王氏宗親大會一千多與會者英雄凱旋般的歡呼,和來自八國的宗親(其中有中國駐馬大使王春貴、八國王氏宗親會的負責人、馬來西亞的州/部長、中國山西省太原市的諸領導和到會學者的熱烈認可。當地最大的平面媒體《星州日報》也作了連日的整版報道。

儘管如此,對中華王氏的起源的認定,還是大大地晚於張氏等姓的。 而一些人將周天子家族的姓氏強調為姬姓,則亦是沒有什麼不妥的,因為中華民族80%以上人口的姓氏的來源都是從姬、姜等古姓裡面分泌出來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姬、姜”等姓是中華民族的母姓。因此,我們往往會以“姬姓王氏”來形容周天子的家族的姓氏,因為這時候姓氏已經開始走向合二為一了。以上諸姓始祖的考證,基本上都在周武授氏前後的事實,說明“百姓”真的是到那時己基本成型。當然也包括王姓。

中華王氏的起源和發展,伴隨著中華文明和姓氏起源的腳步,從伏羲、黃帝到后稷、大禹和子契的家族中,始終有一個叫王倪和鬼谷(堯王一名鬼谷)的世家與他們相伴,稷王、禹王和契王的子孫中,還出現了王亥、王業、王季、王叔箕子和王子比干。到了周宣王的時候,又誕生了王子城父、太孫赤、太子晉和王森等人的家族。這些上古王氏人物(傳說時代)和歷史人物(有正史和譜牒記載)的存在,證明了中華王氏的誕生、存在和發展,始終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和姓氏史的醞釀和起源共生的,沒有一刻的稍緩,中國社會科學院姓氏研究群及《太原王氏》作者群上述令人掃興的表現,但願是他們的一次忽略,儘管已造成了很大的混亂,但他們還是不能用證據來否認琅琊王氏早於太原王氏的史實,不能否認中華王氏的大家族的最早創始人中的周祖稷王、夏祖禹王和商祖契王等人是同輩的兄弟的史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