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般都认为盘古开天地是神话的开始,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是什么呢?

兀彧


盘古开天地这句话是轩辕黄帝留下来的。这句话意思是说有了罗盘和古人的智慧,才打开了天地从此人类才知道了宇宙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古人指的就是伏羲,伏羲夜间观星发现了,北极圈儿。他发现北极圈的星星都是一致的在走动在转圈。他用北斗星定位又发现了北斗星,每天的晚上出现位置都是不同的。他在想这是为什么,最后他想出来了,这不是星星在走,而是地球在转,并且还是绕着太阳转。经过长期的观察,他又发现了有8颗行星也是在绕着太阳转。伏羲把他的发现向世人发表。为了能够讲清楚道理,他画出了一张讲解图。画出了一个圆圈,里面有两个鱼。圆圈是代表地球里面的鱼是代表不停歇的转。黑鱼代表黑天,白鱼代表白天。是逆时针的再转太阳东出西落就顺理成章了。圆圈的外围画有8个不同的符号,8个符号代表是有8颗行星也是绕着太阳转的。这张讲解图纸后来被轩辕黄帝命名为八卦太极图。伏羲的发表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同。人们想到的是,地球如果转到下边,一切东西都会掉下去的。但是他得到了神农氏和轩辕黄帝的认可。轩辕黄帝为了向世人证实这个道理,他制造出了两部罗盘。用罗盘定位才证实这个道理,两部罗盘,就是两部测绘罗盘仪。一部是无极测绘罗盘仪,一部是太极测绘罗盘。无极测绘罗盘仪用北斗定位,准确的测出了夜晚的准确时间。以北极星为准用无极罗测绘罗盘仪给北斗定出了4个方位。这4个方位就是上下东西。北斗星这4个方位是分辨出春夏秋冬的。以半夜子时为标准。冬季北斗星是在北极星的东边。夏季北斗星是在北极星的西边。春季北斗星是在北极星的上面。秋季北斗星是在北极星的下面。在这里我再给大家讲解一遍无极测绘罗盘仪的使用方法。首先先说,为什么他叫无极测绘罗盘仪。就是因为它是无限极的定位。它是以北斗星的斗柄和北极星来做定位的。因为北斗星每天晚上出现的位置都是不同的,所以就出现了无限极的定位。使用方法就是把北斗星的斗柄和北极星拉成一条直线。每天晚上8:00才开始测绘。无极罗盘仪的12个时辰是逆时针排的。无级罗盘仪是放在高处,从下往上看。没天晚上8点把戌时放在北斗星和北极星的那条直线上。随着斗转星移,下一个时辰这条直线就会走到亥时。以此类推,每个时辰的准确时间就都会顺理成章了。这就证实了地球是在转的。北斗星四季变换位置也证实了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是地球变换的位置,而不是北斗星变化的位置。这就是真实的,盘古开天地。所谓的混沌世界,意思是说,在没有知道宇宙大自然运行规律之前,人类对天地的认识就是一种模糊的世界。根除邪教神论,还原自然人文。破除迷信理念,实事求是做人。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地是封建统治阶级用迷信愚民论述来巩固他们的贵族与贱民的地位。封建统治阶级是不敢说出宇宙自然的真相。因为如果人类都知道了自然的真相,神话就自然的消失了。神话要是消失了,他们都贵族是天生的天神派下来的,也就不成立了。贱民也就不会再归顺他们了。


程林4721


从真实法的角度讲,盘古开天地之前,整个宇宙就是一团虚无,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你,我,他,她,它,没有万法万相,没有一粒微尘……,那时的宇宙是绝决的,是大一统的,是清一色的。


但是,那时的宇宙也不少任何一法,万法明灵不昧,道交感应在一起,就是一个“我”,就是一个“空”,就是一个基本“觉”,就是一个无形无相的“真人”。那时的宇宙就是现在的一切,现在的一切,当下就是盘古开天地时的“馄饨之体”。

盘古是谁?应该说,盘古也是混沌体里的盘古,就是大道的本体,他是宇宙里本有的、能动之性,非真非妄。盘古开天地,其实就是“混沌动”。由于天地之初的“道体”,也就是混沌体无因自动,搅乱了原来的平静与平衡,而后随缘现出了天,现出了地,现出了万物万物,万法万相,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一切。

但是,我们要明白,鸡蛋孵化出了小鸡,小鸡当下就是那个蛋体。水蒸气凝结成露珠,露珠当下就是那团水蒸气。当初,那个明灵不昧,混混沌沌的道体,无因自动,随缘展现为现在的一切,那么整个宇宙当下的一切就是那个“混沌之体,明灵之性”!还是平等的,还是那个真妄一体的“0”。


今令我见


盘古开天辟地是神话的开始,在盘古开天地之前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提的好,由于《山海经》没有具体提到盘古,我们就拿有最早记载的《三五历纪》开始说起。

盘古开天辟地

《三五历纪》说天地是浑沌一片,像个鸡蛋,这鸡蛋拿来干嘛的呢?

孕育盘古!盘古吸取了足够多的营养,慢慢长大,当有一天醒来,睁眼一看,这黑咕隆咚的是个啥?于是掏出盘古斧,左左右右、上上下下一阵乱砍,要叫黑暗不染他眼,要叫束缚不缚他身!

盘古纵身一跳,出了蛋壳,这天地还是该死的狭窄,于是肩扛力举,一天一长,硬是把天顶出了九万里。

盘古拍拍手,开始制定规则,眼化日月分昼夜。

盘古后面觉得天空就挂个日月有点太那啥了,寂寞还是孤单?于是先用发丝填满天空的星辰,再来完善地面。四肢化山川五岳,血液成河,肌肉变土,皮肤做草木,最后干脆又添了金石珠玉,只要能想到的,全留给后人,等天地像那么回事了,这才笑了笑,化成清风轻轻地吹。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

混沌之外是宇宙

既然混沌孕育了一个鸡蛋,就当它是个中心,中心外是什么?

是宇宙!如果把盘古开辟的天地当成一个星球的开发,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星球能用肉眼能看到的一方天地,这片天地是有限的。

为什么说这片天地是有限的呢,在《山海经·中山经》中结尾有这么一段话,禹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照此推断,地球直径大概是3000公里,而现在的实际直径是6000公里,那么少掉的一半直径哪里去了?

《三五历纪》给出了答案: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曾经人们把《山海经》当成一本吹牛的书,但通过《山海经·中山经》、《三五历纪》两者相对照,我们似乎看到天一直上升,地一直下沉的一幕,直到天地之间的磁性消失,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即是如今看到的天地。

这片天地其实也有变化,只不过不如当初那么明显而已。

这个学说叫做地球膨胀论,古人早已经说的很透彻。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把地球当做一个粒子,其实现在天地还是混沌的一个鸡蛋,只是蛋壳碎掉了,这里面的盘古把原本狭窄的空间给拓宽了而已。

这个理论有道理吗?云南沧源岩画给出了实证。

云南沧源岩画

1、云南沧源岩画是原始人的作品,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和成颜料,然后绘制在距地面高2至10米左右的石灰岩崖面上,距今三千多年的历史。

其中有幅岩画据专家考证为2万年前的作品,内容是一个人头上发光,左手石斧,右手木把(极大可能是火把),两腿直立,傲立于天地之间。

这幅岩画的人跟神话中盘古开天地的形象非常契合。

头上的光,可以看做是太阳,也可以看做是创世神的神光;木把可以看做原始人的武器,也可以看做当初黑暗照明的火把,无论是太阳还是火把,都是对光明的崇拜。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画中人认定是盘古,那么盘古神话在2万年前已经存在了。

2、云南沧源岩画中内容很丰富,而且联系起来会有一定的发展趋势在里面。

最早是双手高举祭祀,向天地跪拜,旁边有人载歌载舞。

人们空手去捉鱼捕杀野兽,后来用上了简单的木棍,最后用上了弓箭。

出现了畜牧业,不再是简单的狩猎,出现了战争场面。

因此我认为盘古开天地是神话的开始,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是一片混沌所在,即使后来发展到一定的文明,也不过是沧海一栗,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尘埃。


西游梦红楼


盘古的传说,未见于先秦文献,最早也是汉代以后的事情。这个传说,很可能起于西南少数民族,与伏羲、盘瓠的神话有关。

关于盘古,最早见于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纪》,这部书已佚,宋代的《太平御览》,保存了其中一些段落。其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据说,更早的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唐代的《艺文类聚》也有记述,均佚失。

这就是盘古神话的大概了——远古时的天地,混沌得像个大鸡蛋,盘古生于在“鸡蛋”之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开,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居于天地当中。他智慧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伸长一丈。 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了,地极厚了,盘古的个子也极长了。他临死时,呼出的气成了风和云;声音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发和髭须变成天上的星星;皮肤上的汗毛变成草和树木;牙齿和骨头变成金属的矿物和岩石;精液和骨髓变成珍珠和美玉;流出的汗,变成雨……。总之,盘古以自己的身体,化成了世界万物。 盘古这个神话,很可能起源于西南少数民族。因为,其和《山海经》所载的烛龙神话很相似。《山海经》,吸收了不少楚地,就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传说,包括伏羲和盘瓠。据传说,盘瓠为帝高辛之犬,因为杀了戎将,口衔头颅而来,被帝高辛以女配之,盘瓠化为人形,与之结为夫妇,子孙繁殖,分布于西南各地。

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傩戏中,有很古老的《盘古开山》。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钟敬文,写过《盘瓠神话考察》。

关于盘古,宋代以后,又有一些神话演义。

就是这些了。盘古之前,也没什么了。


一老沈一


一、鸿蒙

盘古之前,世界的状态两个字就足以形容:鸿蒙(也叫混沌)。不同之处在于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到底是指天地未分,还是指人心未化?

默认的理解自然是前者,这即是众所周知的“盘古开天”神话。

说是天地最初像鸡蛋一样连在一起,盘古长成,觉得憋闷,伸手踢腿弄破了蛋壳,这才使天地分开。接着轻清的上升为天,重浊的下凝为地。盘古撑天柱地,身子随着天地生长,直到天地坚固,终而累死,最后身子化为天地万物。

但在最早的记载中,盘古根本没开过天!

让我们看看盘古神话的最早两则记载,来自三国吴国的徐整。

其一为《三五历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其二为《五运历年记》:

元气濛鸿,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耸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第一则天地自然开辟,盘古长了万八千岁,但什么也没做;

第二则仍然如此,天地在进化到某一个阶段时,自然而然就分开了。值得注意的是盘古,年龄不是大而是小了很多。第一则他与天地相伴相生,若将天地比作蛋壳,盘古便是蛋黄;这一则里两者毫无联系。天地开辟之后,生人生物之时,盘古方化生而出。这使得盘古不再具有神格,而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只不过是天地间最早的第一个人。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答案:

盘古也许并未开天地;在有天地之前,宇宙如鸡蛋,元气濛鸿,什么也没有,但在鸡蛋内部,却孕育着巨大而令人振奋的变化。

还有个说法是说盘古开了一部分天,此出自明末小说《开辟衍绎》(又称《开辟演义》)。天地之间分为四大部洲,即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卢洲和南瞻部洲。三洲已有三天地,惟南瞻部洲未开,于是至高神如来令昆多崩娑那开天。昆多崩娑那即是盘古。

这里顺理成章地出现了第二个答案:

盘古之前,已有西方佛土,其时如来已修成佛祖,灵山已有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在下界则是万国林立,有普周虚空世界。

二、西游

事必有所本,有证据表明,徐整的记叙实则采自当时已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

如饶宗颐先生有《盘古图考》,认为“知以盘古作图,汉末蜀中已流行之,则盘古之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马卉欣先生在《盘古之神》一书中更采撷壮、瑶、苗、彝、白、傈僳、仡佬、土家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的远古歌谣或师公唱本,力图证明盘古神话的久远。

来自瑶族的《盘王歌》说,“盘古开天又立地,置有山河与田园”;苗族古歌则云盘古先公老人家,手握巨斧劈破鸿蒙。

也许徐整的记叙有所舍弃,也许开天传说是后起之说,总之在流传的过程中,开辟伟业就安到了盘古的头上,并为《西游》、《封神》两本广为人知的神魔小说所借,架构起庞大恢宏的世界观。

《西游》开篇诗说: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封神》开篇诗说: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

世界由此肇生,乃有神仙、佛祖之说。

封神中,收殷洪时又有诗曰“混沌未分盘古出,太极传下两仪来”,联系开场诗可知,开天之前,封神世界亦是混沌,太极亦即混沌,两仪即天地,说的还是无物之物。

西游则值得细说一番。

第一回,开场诗之后便是一大段话,即从“盖闻天地之数”到“故曰人生于寅”,暗藏机巧。

天地之数,以129600年为一元。把一元比成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每个时辰该10800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各持续10800年。这个理论出自北宋大哲学家邵雍(世称邵康节,传为《邵子神数》作者),其所本就是徐整的《三五历记》,10800年正好契合盘古的年龄“万八千岁”。

但天地的寿元并非只有一元,而是无限元。也就是说,天地有无限寿命、无限轮回,每一轮回都要经历完整的开天、辟地、生人等全过程。

第七回,孙悟空要争玉帝皇位,如来告诉他玉帝“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可见玉帝已经历了1750次开天辟地、1750次轮回大数。

盘古氏之开辟,自然是第1750次之天地,那么在西游的神话架构中,第三个答案已呼之欲出:

本劫之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太多太多辉煌的大事。

1,世界已历经1749次纪元,在这些伟大的纪元中,累积出现了1749个如盘古一般的开天辟地之神;

2,有1749次沧海桑田、世界变幻、王朝更迭、英雄史诗……

3,上一任玉帝是世界之主,君临三界;

4,或许每一劫都有一任玉帝,而每一任都需修持1750劫,这是定数不容更改;

5,本届玉帝被重点培养,才撑持过1750劫……

上述答案的前提是,假设盘古仅是这一劫的开辟之神。其实还有一个可能,盘古会不会是全部1750劫的开天地之神呢?

我们认为也是可能的。

天地浑沌如鸡子,首先孕育的生命是盘古,除此再无别人。这就限制了一点:无论神仙佛祖,都不能先天地而生。没有天地,不管鸿钧还是玉帝,都如同无根之木、不系之舟,没有地方可供他们居住;天地未分,元气未溢,也没有元气让他们修行。

玉帝既然在1750劫中都居有其屋、修有其气,就证明在这2.268亿年中,天地一直都是开辟着的。

那么还是回到了第一节的答案。

三、其他

究竟什么是开天?

第二节所引《西游》那段话并不是从子时开始写的,而是起于戌时:

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

上一纪元运行到戌时尾,便天地昏蒙;亥时进入永夜;亥时尾永夜结束;子时天开。

从头到尾,不但没盘古什么事,连这两个字都没出现。

这就说明了一个可能:盘古的开天,与“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的所谓开天,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篇首第一句说的对于鸿蒙的理解,开天辟地的传说中,天就是天、地就是天,开辟就是劈开混沌;但在一些古典小说中压根就不把盘古当回事,以至于否定了他并非“首生”之人,至于开辟也另有解释,即启发民智。

北宋理学家胡宏(世称五峰先生,即胡五峰)说:

混沌之世,天地始分,有盘古氏者,生于大荒,莫知其始,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于是,混茫开矣。

明确提出天地之分与盘古没有关系,盘古所开者曰“混茫”,所谓“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通俗来讲,就是民智。

明末清初有一本非常出名的讲中国神仙的书,叫《历代神仙通鉴》,首章对于天地化生有独到的解释:

凡物之生,必由胎卵。胎卵象圆而生于水,故水涵天外,地为天包,厥外惟寂,厥中惟灵。天一生水,如人身之有血也;地二生火,如人身之有气也。水火既生,则有风云雨雪施行于其间。阴阳迭为消长,日月错行代明,有寒温暑凉四时之候,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

接下来对胡五峰先生的盘古为“三才首君”又有一番演绎。

至高神叫玄玄上人,鞠育五方五老。北曰沧浪,生一人为水精子;南曰沧浪,生一人为赤精子;木公生于东之尾闾;金母生于西之昆仑;大地中央产一人名曰黄老。

五老体生生之道,遂五气洽化,斡旋天地,成就天人,炼生一阳象婴儿与一阴形姹女。这两人就是真正的人类初生父母。

二子洞晓阴阳,牡牝乍交,胚胎始结,育两男两女。四男女承襄天化,又生四男四女。八子又生五十六人,又是阴阳相半。于是生息渐蕃,终至于摩肩接踵,繁衍到处处都是。此时方有盘古出世:

时有出类一人,生于大荒之野,身材四倍常人,头角峥嵘,面目奇异,肢体密砌绀毛,獠牙倒出口外。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是谓盘古氏,又曰浑敦氏。见山岭崎岖,川源浩荡,彼此阻绝不通,乃教众人于济渡津头,搭起浮梁,填平冲激。自审山石之精坚者,执之以椎凿险峻巉岩,一时否塞开辟,相通往来。众皆服其作用,相与尊奉之。盘古遂出御世,是为三才首君,始有君民之别。

写到了盘古的样貌、功绩、称帝。

天、地、人合称三才,盘古教万民搭桥治水、凿石开山以通往来,人们得到了交流、整个民智就会上升,自然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而在盘古出世以前,天地生于胎卵、玄玄上人降生、五方五老化生、人类在大地上繁衍迁徙这一系列事件,便是本题的第四个答案。

我已经写了500来期封神,愿景是:十年光阴,千期篇幅。欢迎关注,共赏神话。

王事情


一般都认为盘古开天地是神话的开始,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是什么呢?

大家好,我是花禅酒仙,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流传很广,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但是大部分神话中只提到了盘古开辟了天地,以及盘古开了天地之后的事情,开辟天地之前的事情多记载中都只是带过了一下。

我大致查了一下,发现有《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鉴略》三本古书记载开天辟地之前的情况,当然还有其他书籍有记载,但是资源有限,没再去查。

三五历记

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中写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文中就说出了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情况,意思是说盘古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出生的,那个时候天和地是没有分开的,整个世界混混沌沌像个鸡蛋一样。

这里对开天辟地之前的形容是混沌状态,天地是相互交错结合、一团模糊无法区分的,无法用准确言语来描述。

五运历年记

三国吴人徐整的《五运历年记》是这样写的:所谓“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同样是徐整的《五运历年记》又写了世界的起源是一团朦胧的元气,它在不断的运动中孕育着万物,世间的一切都是从这团元气开始,

这本书中对开天辟地之前的形容是一团元气,没有具体的事务,朦朦胧胧不断变化。

鉴略

明代李廷机的《鉴略》中有记载:“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明代的李延机则认为,盘古是出生在远古太荒之中,才一出生就统治了世界,才让没有天地的世界开始分明起来。

文中的太荒指的就是荒无,也就是虚无之中,因为盘古一出生世上只有他一个,所以他就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

这里对于开天辟地之前的形容是虚无状态,也就是什么都没有。

从上面的记载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是一片朦胧的元气,是什么都没有的虚空,我们的世界是盘古分开了天地,从虚无之中诞生的。


花禅酒仙


盘古开天前为鸿蒙混沌世界,那没有时间,地火风水,没有万物之灵一切地一切皆混混沌沌灰灰朦朦



梦幻国度786


想像加传说。我从数学角度来解释这个盘古的一画开天,这只是我的理解。我们的宇宙是无中生有的,从数学角度来看就是零,零的概念代表着虚无,不存在。但是零又包涵着无穷大,比如正数和负数相加只要为零,正数和负数是可以无穷大的,所以这个混沌的虚无是可以包涵着无穷大的虚拟与真实对等的稳定态,所以他可大可小,我们可以把他想像成为量子状态,好这就是混沌之初,然后盘古大神带着他的斧子来了,盘古大神肯定是开启了智慧的一缕意识,斧子是什么呢?没错斧子就是时间,时间就是一根虚拟的线,有始有终的。由于量子是特性,量子的世界里进入了一个有智慧的意识,所以虚拟和真实分开了,宇宙从此诞生了。宇宙从零进入到了一维,这是一个点的世界,入目所见都是点状物,我们连一条真实的线条也没有看见,一维世界的法则,就是点的法则,你死我活。所以可以推论出,我们人类肯定不是点的世界能诞生出来的,我们人类应该是高维度设计出来的智慧生命,我们人类存在的任务应该是把这个点的世界,进化成为线,面,立体的,还有更高级的,把物质世界进化成为大于虚拟的,不再以零的状态存在。


咯58434025


盘古是古代人编撰出来神话人物,先秦古籍中并未记载有关盘古的只言片语,最早记载盘古的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的《三五历记》,书中说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于是后人将盘古开天辟地作为天地生成的初始。那么在盘古开辟天地之前,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天文学中关于天地的说法

按照徐整的意思,盘古之前,天地“混沌如鸡子”,也就是那时天地就是一个鸡蛋,盘古也在这个鸡蛋里面,但他最终将蛋壳打碎,清朗的阳气上升成为天,重浊的阴气下降成为地,于是便有了天地,有了世界,有了自然。不得不佩服徐老哥的想象力和智慧,他说的竟然和现代科学家对宇宙产生的看法具有高度的相似。如果把徐整的想象力引用到对整个宇宙的看法上,他的理论同样正确,只不过,开辟宇宙的就不是盘古而是一个叫做“奇点”的东西了。


美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认为天地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爆炸膨胀形成的,这也得到大部分科学家的认可,因为从目前的观测来看,宇宙仍然处于膨胀之中,而且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就像一个爆炸物刚刚爆炸,它周围的尘土,碎石,杂物快速向外扩散出去那样。

有人问这个“奇点”是什么,好吧,我不知道,伽莫夫也不知道,所有科学家都不知道。我们只能认为它是一个体积无穷小,质量无穷大的点。实在理解不了,就认为是个鸡蛋就行。两千面前的徐整也是这么认为的,他可比伽莫夫年长了一千多岁,按理说,伽莫夫应叫他祖祖祖……爷爷才对。跑题了,言归正传。

也就是说,不论是徐整说的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如鸡子”论,还是伽莫夫提出的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点”,论,两人都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地、宇宙未形成前,实际上就是一个质量大到不可想象的“鸡蛋”。


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到底什么样

我们刚才通过科学的角度来说明盘古开天辟地前天地的样子,但似乎还不够清晰。那咱们就用道家理论来说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样子。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说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有了道才有一,有了一才有二,有二才有三,有三才有万物。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天文训》对它的解释是:“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道”是天地未形成前的样子,从“道”生出一,再有阴阳二气,后有天地万物。“道”在这里就是“虚无”的意思。盘古开辟天地前,世界是虚无的。咳咳!已经说道哲学层面了,算了,霍金老先生临终都没弄懂盘古开天辟地前是什么样子,咱也就不深入探讨了。


只要记住,盘古之前天地是一片虚无,那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纬度,就像一张白纸上你用笔画出的一个黑点,而盘古就在这个黑点里。

因涉及宇宙部分知识,个人理解恐有不同,有误之处望广大网友指正。


一蓑松雨


从汉语文献的记载来看,根据饶宗颐《盘古图考》的研究,盘古图像最早出现今成都的汉代文翁石室的周公殿壁画中。汉代文翁石室,今香火相传的即今成都石室中学。

在道教经典中,盘古被尊为元始天尊。不管是讲盘古也好,还是讲元始天尊也好,在他未诞生之前,他们生存的空间都视为一个鸿蒙未判的世界。对了,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到华为的商标“鸿蒙”了。华为的商标命名确实多有深刻的中华文化元素,这应该也是能让许多中国人能从文化上认同华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话收回来看,从先秦时期的老、庄之说,到后来的《三五历记》、《述异记》等文献的记载,都有对这种混沌的世界意象的描绘。比如《庄子》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又如《天问》的从”遂古之初“一直说到”阴阳三合,何本变化“,以及后来的《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等等,不一而足。

正是基于这种混沌观念,今天我们熟悉的太极图才能应运而生(据说是由宋代的陈抟首先创制)。混沌观念与盘古创世的密切联系,也正是道教会把盘古称为“元始天尊”的根据。

如果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探索,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种思想还有更为久远的历史来源。根据笔者的研究,这种思想来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时代。三星堆是一个神权社会,其宇宙观即盖天说的前身。盖天说思想广泛存在于《山海经》、《楚辞》、《周髀算经》等文献里。

在盖天说的观念里,球形的天穹包裹着球形的大地,犹如鸡蛋壳包裹着鸡蛋清。这种观念正是《三五历记》把世界比喻为“鸡子”(即鸡蛋)的原因。从这个观念出发,我们可以把握古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在这个“蛋壳”表面运行。人们住在蛋壳的内部,内部中央有座中央大山,就是后来说的昆仑山。随着太阳运行到蛋壳的另一面,人们生活的空间就进入黑夜;反入,则为白天。这就是《周髀算经》中提到的:

“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半。”

太阳围绕世界大山旋转,形成了阴阳相生的世界。这二分的世界观,也是今天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特征。

江晓原等学者发现,中国的盖天说宇宙模型与梵语文献《往世书》以及佛教文献《佛祖统记》记载的须弥世界非常相似,从而提出了中国的盖天说源自印度。其实这是非常不可靠的。

中印之间的文化耦合现象非常多,除了这个宇宙观相似,还有李约瑟曾经提到的二十八宿起源问题,以及中印之前几乎一致的夷夏观念,以及印度密教与道教和种种联系,都说明中印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笔者在研究三星堆文化中,确实发现了造成这种耦合现象的历史原因。当然,限于本文的论述主题,这一内容我们就不再往下谈了。如果有对先秦史研究感兴趣、对古代中外文明比较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有机会让我们一起讨论。

本人以研究三星堆和先秦史为主。我的口号是:研究三星堆,关注古史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