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王蒙(1301—1385)注字叔明,又字叔銘,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浙江湖洲(今浙江吳興)人。元末明初著名畫家,以水墨山水畫聞名,著名的元四家之一,工詩文、書法。王蒙自幼聰敏好學,他的外祖父趙孟俯, 舅父趙勇,表弟趙彥徵,以及外祖母、父親都是元代著名的畫家,這樣的家庭必然會對王蒙從事繪畫提供有利的環境。他在元代曾作過小官,後隱居於黃鶴山。黃鶴山在今杭州東北,山高百餘丈,山之腰有黃鶴仙洞,王蒙因居近此山,在此高臥白雲而望青山達三十年。在那裡過著芒鞋竹杖生活,專心於畫事,王蒙自己有詩云“我於白雲中,未嘗忘青山”。並將自己居處取名“白蓮精舍”。

他經常來往於松江、無錫、蘇州等地,與倪瓚、黃公望、楊維楨互相交往,切磋畫藝,唱和詩文。元末農民戰爭時,地方武裝張士誠控制了浙江,王蒙被委以理問等官。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王蒙出任明王朝的山東泰安知州。洪武十三年胡維庸謀反,被朱元璋鎮壓,王蒙曾因去胡維庸宅觀畫,亦遭被捕入獄,後冤死獄中。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1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2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3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4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5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6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7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8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9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10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溪山風雨圖》冊頁11

《溪山風雨圖》此冊頁共十開,最後一開上自題:“吳興王蒙作溪山風雨圖。”雖無年款,但從各圖的風格上看,縱跨五代、宋,應該是王蒙比較早期的擬古作品。十開冊頁中,有學董源、巨然法的,山體圓渾,多作“礬頭”,長線披麻,濃墨點密集;有學北宋李成的“攢針松”“蟹爪樹”的;還有學米芾父子的“米氏雲山”的。雖說此冊頁尚未體現出王蒙個人畫風成熟時期的密實、蒼茫的風格,然而筆墨上已經初現元代繪畫的曠達、率意。 王蒙是趙孟的外孫,而趙孟是宋末元初承前啟後,開創“書畫一體”、紙本“幹筆皴擦”的元代文人畫風的一代宗師。王蒙幼承家學,曾經臨摹過大量的五代、宋的畫,打下了深厚的筆墨基礎。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西郊草堂圖軸》

《西郊草堂圖軸》紙本,水墨,97*27.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繪秋天平遠景色,草堂幾間,掩映在樹木之中,草堂內一老翁端坐桌前,伏案讀書,後廂房二人各自忙碌,院後湖面空闊,遠處山巒連綿。整幅圖意境清幽,筆墨工細秀逸,表現出江南水鄉秋季明淨寥落的景色。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惠麓小隱圖卷》

《惠麓小隱圖卷》紙本,水墨,55x22CM,美國印第安那波里斯美術館收藏。以白描手法描繪山石,遠景山體僅以一兩根線條便勾畫而出,筆法蒼勁秀逸、松靈矯健;而近景岸邊的坡石,仍以中鋒細線為主,線條曲捲細碎,彎曲多變,使畫面有著晴朗明快、疏簡超逸的風格。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林泉清趣軸》

《林泉清趣軸》紙本,水墨,105.5x39.8cm,故宮博物院藏。繪崇山密林,一道瀑布自一山澗飛奔而下,下部擊山石,如雲霧散開,山腳下平坦處一宅院依山水而建,屋內人影綽綽,院中一人忙碌;近處一士人向亭中走去,一童子手抱雨傘緊跟其後,一鶴立於士人旁,很是亮眼。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夏日山居圖軸》

《夏日山居圖軸》紙本,墨筆,118.4*36.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上山巒連綿,最高處峰尖陡峭;山上樹木茂密,松柏更是粗壯遒勁;山腳下河面狹窄,水流蜿蜒前行,山林中隱約見草房二間,草堂內可見兩人相對而立,侃侃而談。此圖稠密的景色繪製延續了王蒙的一貫風格。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秋山草堂圖》

《秋山草堂圖》紙本,設色,123.3*54.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上近處一老翁坐於草堂前岸邊,專心垂釣,湖面平靜。隔水相望對岸草屋幾間,人影綽綽,各自忙碌。一葉扁舟順流而下,小舟的四周激起了一片細波。遠處高山竣領,參次有序,樹木茁壯,鬱茂蒼茫。畫上有畫家自題小篆書“秋山草堂”四字, 下行楷書識: “黃鶴山中樵者王子蒙為畫於淞峰書舍”。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的王蒙

《東山草堂》

《東山草堂》紙本,水墨設色,60.9x113cm,全幅高86.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作上隔水草堂數間,磊石重疊,秋林疏爽,高士相談甚歡。技法上,通幅用筆,皆切實而穩厚,雖樹幹鉤籐,山間苔點,極細微處,均無輕蹤之筆,故別有一種穩重蒼鬱意象。全圖敷以淡赭色,與墨色重疊,達到蒼秀之效,亦表現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溼潤,創造出蓊鬱深秀、渾厚華茲的境界。畫上方右側有畫家自題“東山草堂”四字。

作品創作整理不易,喜歡的關注一下,不斷更新中,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