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的皇位究竟是篡位而來,還是遺詔繼承呢?

新史家說


在康熙死之後,四皇子皇位爭奪中脫穎而出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然而到目前為止他的皇位是怎麼得到的一直都是一個謎,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由於他當時在朝中並不是最有勢力的一個皇子,而且他在上位之後對以前和他爭奪皇位的皇子大肆打擊。那麼他的皇位是遵從了遺詔,還是篡位得來的呢?

下面就讓筆者帶大家瞭解一下,康熙一生有幾十個皇子,在這些皇子長大成人後,便開始對儲君之位進行激烈的爭奪。起初康熙立二子為太子,康熙對這個兒子非常的寵愛,一直就把他留在身邊進行特殊的培養。然而正是由於這種特殊待遇,讓皇太子的性格變得日益驕橫。在皇太子長大之後,他看到康熙如此長壽,便讓他感到非常著急。他害怕萬一哪天康熙會改變主意,立別的兄弟做太子。於是便私下裡培養了一些勢力,和索額圖等人結成太子黨,想要謀害康熙奪取皇位。只不過讓康熙發現了,於是康熙就一怒之下將他廢了,直接就導致了儲君之位的空虛,因此其他皇子都開始加緊對皇位的爭奪。

在這場爭奪中,眾多皇子當中有三個皇子是熱門的人選,分別是4皇子,8皇子和14皇子。8皇子非常有才能,被康熙所器重,而且他的身邊還有很多的大臣和皇子制止他,因此他的勢力在朝中是非常大的。而14皇子在軍事能力上也很有才能,還被康熙命為大將軍,和這兩個皇子相比,4皇子則表現得非常低調。當時很多人都認為4皇子肯定是最沒有希望做皇帝的一個,但沒想到在康熙駕崩7天之後,隆科多就公佈了康熙的遺詔,宣佈4皇子為新皇帝。

但由於康熙在生前並沒有明確的表示選誰為儲君,而這個遺詔又來的非常突然,並且充滿了很多疑點,因此很多人對雍正皇位得來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1個說法就是雍正篡改了遺詔,奪取了皇位。支持這種說法的有二個理由,第1個就是康熙讓雍正代替他去天壇祭天,但並不能證明就是把皇位給他了。雖然祭祀代表著很重要的意義,但康熙不是也派了14皇子做大將軍嗎,按照這個邏輯的話14皇子也可以繼承皇位,如此說來這個理由不成立。

第2個理由就是在康熙臨終之前宣讀遺詔的時候,雍正並沒有在場,因為他當時正在天壇祭天。然而在這一天雍正三次奉命去見康熙,而且在他第1次見康熙的時候,康熙就對他說病已經慢慢的變好了,這都說明此時的康熙還不算糊塗。既然康熙此時還算清醒,那他為什麼沒有直接告訴雍正讓他繼承皇位呢?有的人可能就會說了是康熙保密,但當時他已經和其他的人說了,怎麼會對繼承人保密呢?因此在筆者看來康熙的這個諭旨很有可能是偽造的,因為這裡面疑點太多了。第二個說法就是雍正遵照康熙的遺詔繼位,這是合法繼位。支持這一個說法的也有三個理由,第一個就是雍正的表現比較好,康熙非常信賴他。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在康熙晚年病重的時候,他特意派雍正代替他去天壇祭天。既然他把這樣重要事情交給雍正去做,也就是說很有可能以後讓雍正繼位。第2個理由就是在康熙臨死前將他的幾個兒子叫到床前,說雍正人品非常好,必能繼承大統。雖然這只是一道口諭,但和遺詔中的內容也差不多,因此筆者認為雍正的繼位有可能是合法的。

在康熙末年,關於皇位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在歷史上曾經留下過“九子奪嫡”這個著名的事件,最後皇位還是被老四胤禛得到。而雍正的登基並沒有很能服眾,因為康熙在位的時候,對於十四也非常的寵信,所以人們就認為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遺詔,將傳位十四子字改成了傳位於四子,這才登基上位。

而關於康熙傳位,雍正篡位的說法有很多種,最主流的觀點主要有兩個:第一種,就是雍正皇帝投毒。在康熙病入膏肓的時候,這是雍正前去探望,送了一碗參湯,使得康熙當晚就去世了。所以康熙其實是雍正毒死的,那麼康熙的遺詔也是雍正篡改的。

第二種,就是步軍統領篡改了遺詔,就是說康熙在病危的時候,其實想要將十四召回來,然後傳位於他。但是步軍統領被雍正授意將這道旨意扣下了,並且偽造了康熙遺詔,這才使得雍正登上了皇位。

所以在民間流傳著各種雍正篡改康熙依照和投毒的說法。那麼康熙的遺詔真的是被人所篡改的嗎?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從何後來人們所發現的一些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看,在清代傳位詔書上,寫到傳位哪位皇子的時候,一般都是寫傳位皇××子,而不是傳位××子。

而且在古代,人們所用的字並不是現在所簡化的漢字,而是繁體字。所以將“十”改成“於”這樣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那麼雍正篡改遺詔的說法就是不成立的。那麼是否是雍正投毒呢?這種說法就更不可信了。

因為皇帝的飲食是經過嚴格的把控的,每樣皇帝入口的東西,都會有人試吃驗毒,所以即使是康熙生身邊的兒子,也沒有機會像皇帝下毒。所以康熙絕對不是雍正毒死的。而且經常清朝是少數民族入關。所以它的傳位詔書是一式三份的,其中有滿文、蒙文和漢文三份。

而在現在的歷史檔案館裡,就呈放這康熙的滿文和漢文詔書。而在這封遺詔上,寫的都是皇四子胤禛,所以雍正並不是雍正篡改詔書的,而是真正名正言順的繼位。所以後世幾百年,大家都誤會了雍正。

當時的環境雖然是諸皇子爭皇位,可是當時老康熙中意的還是兒子還是老四和老十四,而老四更具一定的優勢,那就是康熙當時很喜歡老四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從小就將弘曆接近宮中撫養,有人說雍正能夠當上皇帝是沾了乾隆的光,雖然這裡面有一定這樣的成分,但是雍正不是靠兒子上位的一個庸才。

所以在小編看來,雍正是合法繼承皇位的,至於那麼多的傳說,最大的可能就是當時雍正施政過嚴,打擊貪官汙吏,大家行動上不能做什麼,只能是通過文字來過過癮了。關於這件事情,大家怎麼看呢?











Zh上善若水W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帝王康熙皇帝於暢春園去逝,享年69歲。康熙離去,他留下了完整的大清帝國,留下150多位子孫,也留下了令人紛爭不斷的話題,皇位繼承的問題。

雍正皇位是篡位得來,還繼承遺詔,這個問題成為了清宮四大謎案之一。自從康熙去逝,雍正繼位以來,雍正的得位正否,人們眾說紛紜,由於史料的缺失,直到今天,儘管史料有許多記載雍正繼位的事,前後矛盾,雍正很可能不是正當繼位,而矯詔篡位,但也沒有更多史料證明,雍正確是篡位,非正常繼承。

也許歷史就是在不斷的爭論中,真相才能大白於天下。也許正是有了這些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而更能引人深入研究和了解真相。

康熙生前沒有明確說過哪位皇子來繼承皇位,引起皇子們紛爭不斷,但他曾說過要選一位堅固可託之人來繼承皇位,而且會讓人傾心悅服。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四阿哥雍親王胤禛繼承皇位,這個消息幾乎讓所有人感到意外和震驚。

揭開雍正繼位之迷,首要弄清楚康熙是怎麼傳位的?

康熙是怎麼傳位的

據《大義覺迷錄》記載: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位。《大義覺迷錄》中講述了康熙認為皇四子雍親王出身高貴,而且像自己,認為他能承繼大清江山。

本書以雍親王的口述的方式記錄了康熙傳位的過程:十一月十三日早晨,父皇急召我從南效齋所,速回暢春園,回到暢春園寢殿時已是中午。在我回到暢春園之前,父親召見七位皇子和步兵總管科隆多,說過“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位。”這番話。

《大義覺迷錄》是雍正在繼位七八年後,雍正為了反駁自己得位不正,欽定編寫的這一書。

在《康熙實錄》中也是這樣記載的。但《康熙實錄》中有留下許多疑點:

康熙傳位雍正疑點

  1. 康熙思維正常,口齒清楚為什麼在見到雍正時不告訴他傳位於他

康熙為什麼不當面告訴雍正把皇位傳給雍正呢?根據記載在雍正到康熙寢宮前,康熙已經和七位皇子與大臣隆科多說了傳位於雍正了,那說明傳位於誰,此事已經不是秘密了,但康熙為什麼不當面告訴雍正呢?而且當康熙口齒清楚,思維正常。

2. 康熙有時間告訴雍正,為什麼不說傳位於他的大事

雍正從中午十一點左右到晚上七點或到九點康熙去世的這段時間,雍正寢宮探視康熙三次,每次康熙都會告訴他病情加重的原因,按照這種說法,證明當時康熙思維正常,可以正常說話。那他沒有理由不告訴雍正傳位於他的事。這點也是讓世人爭論的一大疑點,至今解釋不清。

3. 七位皇子和隆科多當時為什麼不說傳位之事

從中午到晚上康熙去世十幾個小時,在接受皇帝面諭的七位皇子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告訴雍正傳位於他的事。如果他們確知真相,首先應該恭賀新君繼位。無論從行為和態度上都會表示出來。可他們沒有任何表示。雍正直到康熙去世後才知道傳位於自己。

4. 七位皇子和隆科多都知道新皇帝是雍正,唯有雍正自己不知道

既然繼承人是誰,已經不是秘密,卻只有當事人雍正不知道。無論從情理還規矩講都不符合康熙的做事風格,也不符合清朝傳位的規矩。

康熙做事非常講究規矩,從廢立太子每次都要召告太廟,就可以看出康熙做事的規矩,就算是此時康熙在病中,已經對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講了讓雍正繼位的事,而且是雍正在祭天的時候,康熙召他速速回宮,那回宮康熙難道不應該和雍正講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已經知道的讓雍正繼位的重大事件嗎?

史料記載的矛盾,使得雍正得位變得撲朔迷離

史料記載的種種疑點,讓人覺得康熙並不傳位於雍正,而是偽造康熙遺詔,篡奪了 不屬於他的皇位,根據當時史料記載,有很多前後矛盾。

記載一康熙去世時,當時正在大內值班的皇十七子允禮得知消息後,他騎馬直奔暢春園。到西直門大街時,遇到帶領大隊人馬的步兵統領隆科多,當隆科多告訴允禮康熙傳位於四阿哥胤禛時,據史料記載允禮幾乎發瘋,他沒去暢春園也沒有回皇宮,而是調轉馬頭,長嘯而去。

雍正繼位後講康熙去世時,允禮在暢春園裡,雍正所講與史料記載前後矛盾,所以雍正所說很可能就是偽造。

到雍正五年,江山漸穩,反對雍正的八、九阿哥已經去世,大將軍年羹堯已去世。此時朝廷為隆科多列出41條大罪,要處死。雍正為隆科多說話,雍正說隆科多是受康熙遺命的唯一人, 處理不符合規矩。此時雍正否定了上述七位皇子也是受遺命之人。

到乾隆年間,乾隆覺得康熙傳位雍正,先告訴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而沒有告訴雍正本人,覺得難以自圓其說,於是乾隆在康熙傳位一事中隱去了七位皇子,而只說康熙將傳位於雍正一事告訴隆科多一人。

康熙到底有沒有遺詔

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去世三天,宣佈遺詔。遺詔主要內容是仿造康熙五十六年所講過的內容。關於康熙的遺詔又是疑點重重,遺詔是真的還是偽造。

遺詔的落款為:十一月十三日。就是康熙去世當天。康熙去逝當天是晚上七點到九點左右,沒有時間造遺詔。

據臺北發現的滿文資料記載: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會同撰寫《滿文檔案》。

意思十四日開始撰寫遺詔,由隆科多撰寫,諸皇子看過後,遺詔還沒有寫完,又交給翰林共同撰寫。所以遺詔落款為十一月十三日存疑,十三日還沒有寫完遺詔。

清朝皇帝遺詔有正常的程序:遺詔必須由內閣起草,然後經大學士審定,最後交給皇帝欽定,隆科多起草遺詔本身不符合常規。

所以十一月十六日宣佈的遺詔很有可能就是後來補寫的遺詔。

由於史料的缺失,對康熙是否留有遺詔,當時和後世人都產生了質疑。即便當時康熙當時留有遺詔,有沒有被篡改的可能?

康熙遺詔有沒有被篡改

康熙在去世前幾個月就速召撫遠大將軍允禵進京,進京的目的,當然就是傳位了。據當時好多野史和筆記記載,這道聖旨被隆科多所隱,矇混康熙。康熙每問起撫遠大將軍走到哪裡了,隆科多就矇混康熙說將軍到了哪裡,康熙一直等待他的皇子的到來,以便傳位於他。最後康熙沒有等到允禵,所以在臨終前寫了遺命傳位於:十四阿哥。雍正繼位之前把“十”改成“於”遺命成為:傳於四阿哥,這是大家都熟悉的篡改遺詔說法。

皇十四子允禵在滿文中叫允禎,滿文的“禎”與雍正名字胤禛的“禛”常混寫,所以很多人認為雍正是將“十”改成“於”,由於滿文的混寫,所傳位十四阿哥就變成了四阿哥。

康熙去世後第三天,十一月十五日,朝鮮使臣到達京城。朝鮮使臣基本上目睹了康熙去世後,雍正繼位的全過程。朝鮮使在回國後向朝鮮國王彙報:有說“秘不發喪”,有說“矯詔襲位”,意為雍正篡改遺詔,繼承皇位。“內間事秘,莫測端倪”。“至於矯詔,則是實狀。”就是雍正矯詔篡位,這件事可能是屬實的。

西方傳教士也有相關記載,大體內容也是這樣的。

這些記載推翻了《康熙實錄》和《雍正實錄》中關於雍正繼位的說法。《康熙實錄》和《雍正實錄》分別為雍正和乾隆下令編寫,勝利者編寫的史書,許多事件的真實情況,不可能寫進書中。

所以雍正繼位、太后下嫁、順治出家、康熙之死,都成為清宮的四大迷案。等待後人去解開。

歷經七天驚心動魄的七日過去了,十一月二十日,雍正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但登上帝位的雍正江山並不穩固,他將面臨更大的危機。


秉燭話春秋


關於清世宗雍正帝是如何繼承皇位的,歷史上版本很多,眾說紛紜。最大眾的傳聞莫過於“十改於”的傳說了,但恰恰是這個傳說最為無稽!且不說於字是否繁體寫法的問題,幹勾於這個字實際上在清朝也是存在的。只清朝官方正式文檔都有滿漢對照這一點就排除了“十改於”的可能性,漢文可以“十改於”,滿文無論如何也是改不了的。更何況,清朝對皇子的書面稱呼歷來都是稱皇某子,而不是某子或某皇子。傳位皇十四子,“十改於”豈不成了傳位皇於四子?

康熙帝的傳位遺詔

就在眾人傳說“十改於”之時,康熙帝的傳位遺詔也出現在了人們面前,就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倉庫之中!滿漢雙語對照,洋洋灑灑一大堆文字,遠不是“傳位十四子”幾個字那麼簡單。遺詔都出來了,說“十改於”的人該閉嘴了吧?

可問題又來了,史載這份遺詔並不是康熙帝去世當日公佈的,而是在數日之後才正式昭告天下。更重要的是,這份遺詔並不是後來秘密立儲詔書的形制,而且正是詔書的形制,即專人筆錄本,並非康熙帝親筆!這也可以理解,清朝的正式詔書原本就不是皇帝親筆書寫,更何況晚年的康熙帝已經病入膏肓,哪裡有精力去親自捉刀?

如此一來,就又有得說道了。雍正帝已經成為皇帝了,玉璽就在他手裡,他有大把時間偽造出這份遺詔。因此,遺詔雖然面世了,但依然無法排除雍正帝非正常即位的可能性!

康熙帝到底屬意誰來繼承皇位

既然從遺詔上無法尋找答案,我們只能根據康熙帝臨終前的人事安排來進行合理化推測。他到底屬意誰來繼承皇位?其實,但康熙六十一年時,康熙帝已經沒有太多選擇了,無非三個人——允禩、允禵和雍正帝。

允禩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之後,允禩就因為私下串聯朝臣犯了康熙帝“皇子與朝臣結黨”的大忌,被康熙帝革去了貝勒爵位並公開否決了皇位繼承資格。康熙五十三的的“斃鷹事件”中,康熙帝更是氣急敗壞、大罵允禩是“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甚至說出了與允禩斷絕父子關係的話來。按理說,允禩是沒有資格成為備選項的。

但歷史向來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允禩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雍正帝有大把機會在史籍中抹黑他!史籍的記載不能作為直接證據。但是,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康熙四十七年之後,康熙帝再也沒有讓允禩染指過軍隊事務,甚至連結交武將的機會都沒有。這就非常奇怪了,康熙帝給了與雍正帝關係密切的隆科多兵權、給了允禵兵權,可獨獨沒給允禩。作為皇位繼承人,手裡沒有兵如何控制局面?僅此一點就排除了允禩皇位繼承人的可能性,康熙帝屬意的皇位繼承人不可能是允禩。

允禵

前面說到了,康熙帝晚年是給了允禵兵權的,而且是節制數省的撫遠大將軍!如此說來,康熙帝屬意允禵繼承皇位的可能性還是相當大的,不是嗎?否則怎麼可能將這麼多軍隊交到他的手裡?

可問題是,就在康熙帝去世的前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康熙帝將雍正帝的親信兼大舅哥之一年羹堯提升為了川陝總督。清朝的總督通常以陝甘搭配為主,陝甘總督是主流。很顯然,川陝總督這個職務是“因人設崗”、專門為年羹堯設置的。康熙帝是實權皇帝,直到臨終手裡依然握著權柄,沒有他的首肯,潛邸時期的雍正帝根本無法作出這樣的安排。換言之,將川陝交給年羹堯是康熙帝的意思。那麼,康熙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僅僅是為了提拔年羹堯嗎?顯然不是,年羹堯本身已經是四川總督了,由總督任總督,級別沒變、沒有意義!

青藏高原地廣人稀、物資匱乏,根本不足以支撐大軍作戰的後勤補給需要。允禵在青海、西藏的軍隊後勤補給全部靠內地轉運,而四川、陝西是南線和東線的必經之地。西線和北線都是外藩蒙古的地盤,對外藩蒙古的策妄阿勒布坦作戰,指望外藩蒙古支援後勤補給幾乎是不肯能的。更何況,控制北線的羅卜藏丹津本就與策妄阿勒布坦穿一條褲子,別說是支援,轉運都別想!而且,外藩蒙古也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換言之,在康熙六十年年羹堯成為川陝總督之後,允禵南線和東線的後勤補給全部牢牢控制在了年羹堯手裡,等於就是被雍正帝掐住了咽喉。沒有了後援,允禵手裡的軍隊要麼等死、要麼縱兵為匪,只有這兩個選擇。如果康熙帝有意讓允禵繼承皇位,為什麼臨死前來這麼一手?根本說不通。別說什麼雍正帝偽造聖旨,康熙六十年他恐怕還沒有這個能力!因此,允禵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雍正帝

在允禩和允禵被排除之後,就只剩雍正帝一個可能性了。這一點從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提升隆科多為理藩院尚書時沒有順勢解除他的步軍統領一職也能看得出,為什麼康熙帝還要讓隆科多繼續兼任九門提督?很顯然,就是為了給雍正帝“看場子”,不是嗎?如此一來,年羹堯擋著允禵不讓進門、隆科多帶著八旗步軍和巡捕營給雍正帝看門,萬無一失,沒有誰能威脅到雍正帝的地位!

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康熙帝在臨終前一兩年頭腦清醒時作出的安排,彼時的康熙帝依然手握權柄,是實權皇帝,潛邸時期的雍正帝根本無法越俎代庖。康熙帝的這一系列人事安排,唯一的受益者就是雍正帝。如果康熙帝不是屬意雍正帝繼承皇位,他又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安排呢?豈不是在人為製造內亂?

當然,還要一種可能性,隆科多臨時倒戈。如果是這樣,康熙帝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就是允禩。那麼,他把軍隊交給允禵幹什麼?雍正帝負責後援補給、允禵手握重兵,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又有共同利益,瞬間就可以聯手玩一出“靖難清君側”!就憑隆科多手裡那小几萬步軍和巡捕營,根本不夠允禵塞牙縫的,不是嗎?此舉同樣會引發內亂。因此,隆科多是臨時倒戈的可能性並不大。更何況,從現有史料來看,康熙年間隆科多與雍正帝的關係要遠好於與胤禩的關係。康熙帝即便選擇了允禩,也應該找一個與允禩關係更密切的人來當這個九門提督而不是隆科多,因為用他變數太大!用雍正帝養母的親弟弟給允禩“看場子”,豈不荒謬?

綜上所述,從康熙帝臨終前一兩年的人事安排來看,康熙帝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只能是雍正帝而不是允禩或者允禵。至於那份遺詔,要麼它就是真的;要麼,康熙帝留下的只是口諭,並沒有落到白紙黑字上。雍正帝為了讓自己更加名正言順,於是炮製出了這份遺詔。個人更傾向於這份遺詔是真的,為什麼呢?如果是偽造的,當然越早拋出來雍正帝越佔據主動,他為什麼非要等幾天才昭告天下呢?雍正帝身邊並不缺人才,手裡又握著玉璽,搞出一份官樣文章的遺詔能用多久?正是因為遺詔是真的,雍正帝名正言順,他才不需要那麼著急拋出來。又或者說,像後來的嘉慶帝一樣,事後才翻了出來,這其中需要時間。似乎這樣才更加符合正常邏輯,不是嗎?


農民工歪說歷史


雍正皇帝45歲登基,做了13年皇帝。在位期間雷厲風行,勵精圖治,但後世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他的繼位和暴亡至今還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

順利登上皇位

康熙六十一年11月,康熙皇帝病情加重,在暢春園靜養,當時雍正奉命替康熙主持祭天大禮。13日,康熙病情惡化,才臨時把雍正招到暢春園。在他來到之前,康熙將幾個親近的皇子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招來,向他們宣佈立皇四子胤禛為皇帝繼承人。

雍正到來時,康熙還能夠說話,意識清醒,並與雍正說了一陣話,隨後當天夜裡康熙就駕崩了。隆科多宣佈遺詔,雍正聽後哭倒在地,痛不欲生,眾皇子及大臣們向雍正行君臣大禮,勸其節哀,雍正於是履行新皇帝職責,主持康熙的喪事,處理朝廷事務。

爭太子暗流湧動

康熙對接班人的問題可謂是大傷腦筋,早些年曾立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因其在朝中結黨膨脹而被廢,後來又再立再廢,一番折騰後,讓康熙大為惱火。而各位皇子見有機可乘,紛紛為成為太子而拉幫結派,各顯神通,都想成為下一任皇帝,但最後卻紛紛被強勢的康熙皇帝打壓而無所作為。

此時雍正卻韜光養晦,不動聲色,並逐漸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和喜歡。雍正先後22次代替身體虛弱的康熙參加祭祀,多次被召參與商議軍國大事,表明了他已深得康熙的重視。

如何上位眾說紛紜。

雍正最終坐上了皇位,有人認為是康熙希望精明幹練的雍正,能夠接替自己,繼續振興大清王朝。也有人認為康熙鍾愛雍正的四子弘曆(乾隆皇帝),而傳位於他。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隆科多和雍正篡改遺詔,有“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之說,但這種說法現在已基本被排除。

因為按照清朝存檔看,遺詔由漢、滿、蒙三種文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符合漢字書寫的邏輯,但滿文和蒙文都更改不了,而且遺招中漢字所用的“於”為“於”,根本不可能添加筆劃更改。

但也有人質疑,遺詔是偽造的。因為雍正繼位以後銷燬了大量奏摺手諭,對待能夠對自已產生威脅的皇子,也是毫不留情,廣泛打擊清除隱患。

雍正繼位的合法性始終存在爭議,史學家們從各個細小之處,查尋證據,各說各的理,但也都存在疑點、漏洞。

時至今日,大多數人基本上認同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因為篡位的一些證據確實經不起推敲,大都是無稽之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雍正在位期間苛嚴狠毒,殺戮過多,累積怨恨而遭受流言。

包括他的暴死到現在也是一個謎團,但可以確定一點的是,在他當政的13年之中,大清的發展是順暢的,通過他勤政務實治理,有力的推動了“康乾盛世”的繁榮。

雍正即位的合法性的爭論還會延續,因為歷史從來都是越辯越清,也許過不了多久,會有統一的定論,但現在,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雍正是否篡位真不好說,因為正史與野史的記述有很多矛盾之處,正史之間也有很多矛盾之處並且有缺失部分。從現有史料可信度部分解讀推理,康熙帝對於這個第四個兒子雍親王並不看好,第一,康熙帝很晚才封胤禛為親王,並且對雍正有輕浮、暴躁的評價,有康熙批折證實。第二,康熙帝性格與胤禛性格有較大區別,康熙帝是個自負之人對與不同於自己性格的人不怎麼待見。第三,康熙帝在位期間從未委任重要情事交於胤禛辦理。第四,康熙帝與各位大臣之間探討立儲事件中從未考慮過胤禛,且各位大臣對胤禛也未有過人的評價。第五,從康熙晚年的安排上看也並沒有擁立雍正的意向,反而立皇十四子允提的意向更大,封允提為大將軍王,允提的兩個兒子的婚事都是康熙操辦,並且康熙晚年允提的配置規格高出一般皇子。第六,康熙死的很蹊蹺,史料並無康熙死亡時的詳細記載,並且顯示並無其他皇子和太醫在身邊,這就非常奇怪,只有雍正一天派人一天請安四次的記載,這似乎並不是請安了,有種此地五銀三百兩的感覺了。最後不管怎樣雍正還是當了皇帝,並且從歷史進不來看,從當時的國家狀態來看,雍正還是功大於過還是個不錯的皇帝。帝王家的事說不清道不明有幾個又是合法繼承,怎麼樣才算合法繼承呢,合法繼承中間又有多少貓膩和陰謀詭計。我們的唐宗宋祖難道就是合法繼承嗎?帝王職位本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優生勝劣汰的過程。從現代法律的觀點疑罪從無的原則,我們就姑且相信雍正是遺詔繼承吧,但注意一點是,雍正的繼承只是康熙的口諭,並非康熙書面的確立。



有錢有米


康熙晚年儲位未定,年老力衰,兩腿一蹬,遂致宴駕後,出了一樁疑案。秉性陰沉的四阿哥,登了大寶,擬定年號是雍正兩字,以次年為雍正元年,是為世宗憲皇帝。第一道諭旨,便封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為親王,令與大學士馬齊,舅舅隆科多,總理內外事務。第二道諭旨,命撫遠大將軍允禵,回京奔喪,一切軍務,由四川總督年羹堯接續辦理。後人互相推測,議論甚多。猜疑雍正做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故事,年羹堯、隆科多為楊素、推波助瀾,惟聖祖欲立皇十四子允禵,皇四子竄改御書,將十字改為於字,此則故父老皆能言之,似不為無因。有個說法“十”改為“於”,十四成了於四。篡奪了帝位,有一點滿人當有滿文書寫。滿文的“十”字和漢字的“十”一個寫法?沒見過詔書,語焉不詳,沒有定論。



一隻鹿耳朵兒


康熙皇帝運氣好,生了一幫有能力的兒子。這些兒子裡面有九個年長的,共同爭奪太子這一個位置。

有時候沒得選確實挺難受,比如說明朝的朱佑樘就只有朱厚照這一個兒子,皇位不傳給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可是有時候選擇多了,更加難受。康熙皇帝就是選擇太多了,以至於他到了六十多歲,還是沒有確定繼承人。

這可讓這些兒子們急死了,有些壽命不長的,等不到那一天就去世了。而且這些兒子都很優秀,到底選哪一個做皇帝,康熙自己也打不定主意。

看看老大不錯,老二也還行,真想像成吉思汗那樣,給每個兒子找個汗國啊。可是康熙是飽讀詩書之人,他知道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必須要痛定思痛,選擇一位繼承人。

01雍正糾正了康熙的錯誤,為延續大清朝做出巨大貢獻。

康熙是文治武功的傑出皇帝,平定三藩,征服噶爾丹,與沙皇俄國簽訂邊境條約,收復臺灣。這些功績,任何一條放在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那都是可以吹一輩子的事情,而康熙一個人全都幹了。

這麼一位皇帝身上到底有沒有缺點呢?當然是有的,康熙最大的缺點,那就是縱容手下人腐敗。對於貪汙分子,康熙沒有及時制止。

因為這些人大多數都是曾經跟隨康熙南征北戰的功臣,他們戰亂的時候幫助康熙皇帝平叛,閒下來以後,就開始中飽私囊。

這一切康熙都看在眼裡,但是他就是不去懲治他們。因為他不忍心,他的仁愛之心就是這麼體現出來的。

可問題是,如果腐敗之風一直這麼盛行下去,那大清國還有未來嗎?當然沒有了。康熙皇帝晚年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知道,眾多皇子之中,唯有人緣不好的雍正皇帝,才會著手懲治腐敗。

所以康熙自然要選擇讓雍正來繼位,人氣最高的八阿哥胤禩,壓根就不可能有機會繼位,因為他的仁愛跟康熙類似,這麼下去,大清朝會提前結束。

雍正上臺以後,對貪汙分子主張一個不留,那幾乎就快殺完了。因為沒有人不貪汙,所以雍正採取了一系列改革的辦法,杜絕貪汙行為的再次發生。

他的這些改革措施,不僅增加了國庫收入,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杜絕了貪汙行為,最終為大清朝的延續,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02雍正有傳位詔書的證明,也有隆科多的保駕護航。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夠登基,是依靠了兩方面因素,首先是傳位詔書。康熙皇帝這麼有責任心的一個人,他沒有理由不留下傳位詔書。

這份詔書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在康熙皇帝駕崩以後,傳位詔書被取了下來,上面所寫的正是由雍正皇帝繼位。

雍正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消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傳位詔書》

我想這麼大的事情,絕不會是任由雍正皇帝的親信去取詔書,一定是大家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起看到了詔書被取出來的全過程。

詔書上寫了就是讓雍正登基,這件事也是證據確鑿的。因為詔書是用滿文和漢文同時書寫的,就算像傳說中那樣,漢文可以把十四改稱於四或者第四,可滿文誰能改得了?由此可見,康熙皇帝還真的挺中意雍正皇帝的。

第二方面,雍正皇帝能夠登基稱帝,少不了隆科多的支持。隆科多是九門提督,手裡掌握這兩萬人馬。這些兵馬的存在,確保了其他阿哥無法鬧事。

如果光有詔書在,以八阿哥胤禩的人脈關係,一定會發動政變,到時候就算雍正是合法繼承人,也就變成非法的了。

所以隆科多的存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從事後雍正並沒有在登基的時候發動過軍事行動,可以看得出,他的確是傳位人,否則一定是武力奪權的過程,類似玄武門之變。

03雍正皇帝的改革得罪了讀書人,所以名聲特別差。

阿哥們沒有說雍正篡位的,大臣們也沒有說雍正篡位的。反倒是民間卻一直在流傳雍正是篡位得來的江山。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這跟雍正的一項改革政策是有關係的。雍正在改革的時候,發佈了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

這一政策的發佈,讓天下讀書人都崩潰了。因為讀書人在考取了功名以後,自古以來都不用當差納糧了,這是歷代皇帝籠絡天下讀書人的好辦法。

在逆賊等之意,徒謂本朝以滿洲之君,入為中國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為訕謗詆譏之說耳。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乎?---《大義覺迷錄》

可這件事到了雍正這裡,卻行不通了。雍正就是不想慣著這些讀書人的臭毛病。結果我們自然是可以想見,讀書人沒有不罵雍正的。

讀書人手裡有筆桿子,他們會寫很多謠言來迷惑大眾。普通百姓聽說了這件事,還把這些謠言當成是秘密,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地,不僅雍正是篡位來的,他是不是康熙的兒子,都成了一個很大的謎題。

由於各種版本的謠言屢禁不止,所以文字獄就出現了。讀書人是自己把自己給坑了。不過沒關係,讀書人有的是骨氣,既然爭端已經尖銳化了,那就撕破臉算了。

所以讀書人對雍正的攻擊就更加猖獗了,這一局面,一直到雍正去世都沒能解決。乾隆皇帝上臺以後,本打算繼續實行雍正的政策,可是有關乾隆的版本又出現了。

原來乾隆得位也不正,甚至乾隆是漢人的兒子,是海寧陳家的兒子,他還有個兄弟叫陳家洛,跟他長得一模一樣。

乾隆皇帝聽了這些謠言以後,不免背脊發涼,得了得了,你們也別鬧了,我廢了我爸的政策總可以了吧?所以乾隆執政不久以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總結:敢於挑戰貴族集團的皇帝,不簡單。

自古以來,貴族集團總是掌控著天下的局勢。比如說被專家們吹上天的士族集團,那就是非常龐大的一個貴族集團,在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集團總是掌控著主要政局。

隋唐時期的關隴集團,那也是一個龐大的貴族集團。其實但凡是有權有勢有地位的人,基本上都算是這一集團的成員。

那麼自古以來有人願意得罪這些貴族成員嗎?曹操願意得罪,他殺了孔融、殺了楊修這就是對貴族集團的挑戰,他唯才是舉也是對貴族集團利益的觸犯。可是他兒子曹丕就慫了,用九品中正制選官,最終官員任命權再次掌握在了貴族手裡。

此外很難看到有哪個皇帝願意得罪這些貴族的,雍正就是其中一個。他就是要跟這些有權有勢有特殊待遇的人鬥。

他讓八旗子弟下地種田,讓士紳集團的成員們一個個乖乖交稅納糧當差,把官員的隱性收入火耗收歸國有,這些都是對貴族集團的挑戰,一般人還真的做不到。

這麼一位雷厲風行的皇帝,康熙有理由看不上嗎?我很難想象,如果康熙選擇了其他皇子,大清朝會是怎麼一個局面,可能都挨不了一百年吧。

《清史稿》


江湖小曉生


恕知識淺薄,沒讀過《清史》,只能憑聽到的和看到的一些碎片,綜合起來談一點看法,貽笑方家。

康熙末年,一直陶醉在“文治武功”中的玄燁沒有什麼大為,致使政治、經濟、吏治、民生都在倒退中,整個社會就是盛世鮮花籠罩下的腐朽衰落。這個現實作為一代英主他會心中有數,但沉溺在享樂中的他又不願面對這個現實。這盤殘棋要留待後人去破解。

太子胤礽另他大失所望,在他三十五位皇子中大多是陰險狡詐者,奢侈頑劣者,庸庸祿碌者,很少成大器者。

雍正的人品、能力都勝於眾人。但他最看中的是雍正的兒子弘曆,用漢高祖的話說就是“此子類我”。但在眾皇子盛年之時,覬皇位於虎視之下,無法象朱太祖一樣隔代傳位於孫輩,只能傳位雍正作為弘曆繼承的過渡期。

因此,雍正繼承是在情理之中。

因為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革徐弊政,損害了一些貴族勢力的利益,觸動了一些迂腐文化的代表人,所以,出現許多的誹謗和詬病,才演繹出謀權篡位的故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正義的東西也有人反對,邪惡的東西也有人擁護。

這樣推斷,坊間野史的傳聞不足信。


古鏡5


  

雍正的皇位究竟是篡位而來,還是遺詔繼承呢?

清朝最大的奪嫡案就發生在康熙年間,這位功成名就無比榮耀的皇帝,卻成為教子無方的失敗父親,為了一個皇位和富有四海的權利。他其中的九個皇子都進行了秘密的競爭,但是最後一個個都讓他大失所望。到死也未公開宣佈過誰是最合適的繼位人選。 


  然而康熙剛死,退位遺詔的公佈,雍正是新君的人選,這讓大家非常的驚訝,既沒有強大的母系背景,又沒有權利黨爭的黨羽,他在奪嫡中,一直都是懦弱怕事,低調淡漠,對皇位最沒有威脅的一個。為什麼最後卻博得頭籌,這件事讓人非常的疑惑,但是史實永遠掌握在統治者的手中,雖然成謎,但是一直都是無解的。

  

  有一些聲音說的是,他買通了執筆太監和御史,篡改了康熙爺的詔書,也有聲音說他是眾望所歸,康熙帝欽選的正牌太子。只不過見他低調而且害怕被其他的皇子構陷,所以一直秘而不宣。這兩種聲音糾結了數百年。真實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呢?

  

  首先來分析一下篡改的傳聞,當時的滿清是滿族蒙古族當權的朝代,所以很多的正規文件都是用漢滿雙語書寫存檔,何況是退位詔書這麼正統的文件,更是要兩種語言並用。而且都是要做加密處理的,比如墨汁的成分,聖旨的材質等等。

  然而當時據傳是將十四阿哥的十字改成了於,那麼滿文的十和於卻是無法更改的。當時雍正也是為了此事大下狠手,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把社會上對自己帝位來歷進行構陷的人通通的嚴懲,也就是後人對他最大詬病的文字獄。

  然而一個外國人的出現,卻讓這個謎團得以解開,不知道究竟他口中的雍正爺究竟是正傳還是盜國?這個人就是約翰貝爾,他自編了一本遊記,裡面對清朝的這一奪嫡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也說出了雍正登基的秘密。

  因為他曾經在清朝陪伴康熙多年,也親眼的見證了這一事件,所以很有發言權。他作為使臣來到了中國,在皇宮中逗留時間非常的長,也和康熙帝結下了友誼。他經常受邀進宮陪皇帝及皇子們飲宴。因為他是個交際甚廣的人,所以和眾皇子的關係都非常的好。他將大清朝的奇聞異事都寫進了遊記。  

  有很多都是其他使臣覺得稀鬆平常的事件,但是都被他生動的收錄,其中還提到了康熙選繼承人的事件。這些在外國使臣眼裡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卻成為他收錄並且作為最後雍正皇帝身份合法性的關鍵佐證。他因為參加的宴會非常的多,而且還和康熙關係密切。 

  所以消息的來源一定是中心人物口中得知。他寫道:據說大清的皇帝想把皇位傳給十四皇子。但是因為他用詞含糊意思模糊。這也和當時的混亂政局不謀而合。也從一個外人的角度更中立的描述當時的史實真相。


姜澤月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的王朝,提起清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康乾盛世,可是在康乾盛世中起著關鍵作用的還是雍正皇帝。如果沒有雍正皇帝整治官吏、勤政於民和大刀闊斧的改革很難出現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也很難成為歷史上比較舒服的帝王。

可是在一些民間傳說中有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說法,說是當時雍正皇帝篡改了康熙的遺詔,遺詔本來是傳十四子被雍正改為傳於四子。這個說法好像有利於據般的存在,讓很多人都懷疑雍正的皇位是篡位而來的,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當時由於康熙幾度廢立太子和對待眾位阿哥的態度,加上眾位阿哥都有獨擋一面的能力,如此之下出現了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在九子奪嫡中雍正皇帝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和實力,當時呼聲最高的為八賢王和十四阿哥,也就是說雍正皇帝起初並不被人看好很難繼承大統,可歷史的結果雍正皇帝登上九五之位,成為一代君王。

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雖然呼聲高但並不符合康熙選擇後世之君的條件,八阿哥雖然是一代賢王,可他的賢王之名是建立在官宦口中並非百姓之口,另外八阿哥當時想至太子於死地直接觸動了康熙的逆鱗。十四阿哥也是呼聲比較高的一位阿哥,其任大將軍統兵一方,十四阿哥的性格註定不能成為一代明君。由於康熙晚年決策失誤致使當時遺留了很多問題,加上太子逼宮一事,康熙需要一個真正為民和果斷的後世之君,並且不能有結黨營私和兄弟相殘的想法,顯然十四阿哥和八阿哥都不是最佳人選,只有四阿哥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史書中記載,康熙去世當晚在場的人並不在少數,其中有四阿哥和八阿哥還有一些臣子,康熙彌留之際確實說出四阿哥繼承帝位,當時八阿哥在場,倘若康熙沒有說出此言,想必雍正也很難登上九五之位。

按照清朝皇帝傳位的方法而言,雍正皇帝也不可能篡改遺詔,清朝皇帝遺詔基本上是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成,就算是漢字中的十改成於也很難改動,當時書寫的十是這個拾字,還有滿文的十無法改成於,顯然雍正是沒有辦法篡改遺詔的。

除了以上以外,康熙傳位詔書其實並沒有丟失,現在博物館內就有那份詔書,詔書上面清清楚楚寫著傳位四阿哥雍正皇帝。出現這樣雍正篡改遺詔的說法個人認為應該是當時不滿清政府統治的人杜撰的說辭,或者是當時人們對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丟失皇位的痛惜,只能說謠言至於智者。

通過以上我們很容易看出,於公於私雍正即位對待大清社稷和百姓都是一件好事,歷史的結果也告訴我們雍正真的不負康熙所託,不負天下百姓的希望,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有為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