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的皇位究竟是篡位而来,还是遗诏继承呢?

新史家说


在康熙死之后,四皇子皇位争夺中脱颖而出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然而到目前为止他的皇位是怎么得到的一直都是一个谜,之所以这样说,就是由于他当时在朝中并不是最有势力的一个皇子,而且他在上位之后对以前和他争夺皇位的皇子大肆打击。那么他的皇位是遵从了遗诏,还是篡位得来的呢?

下面就让笔者带大家了解一下,康熙一生有几十个皇子,在这些皇子长大成人后,便开始对储君之位进行激烈的争夺。起初康熙立二子为太子,康熙对这个儿子非常的宠爱,一直就把他留在身边进行特殊的培养。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待遇,让皇太子的性格变得日益骄横。在皇太子长大之后,他看到康熙如此长寿,便让他感到非常着急。他害怕万一哪天康熙会改变主意,立别的兄弟做太子。于是便私下里培养了一些势力,和索额图等人结成太子党,想要谋害康熙夺取皇位。只不过让康熙发现了,于是康熙就一怒之下将他废了,直接就导致了储君之位的空虚,因此其他皇子都开始加紧对皇位的争夺。

在这场争夺中,众多皇子当中有三个皇子是热门的人选,分别是4皇子,8皇子和14皇子。8皇子非常有才能,被康熙所器重,而且他的身边还有很多的大臣和皇子制止他,因此他的势力在朝中是非常大的。而14皇子在军事能力上也很有才能,还被康熙命为大将军,和这两个皇子相比,4皇子则表现得非常低调。当时很多人都认为4皇子肯定是最没有希望做皇帝的一个,但没想到在康熙驾崩7天之后,隆科多就公布了康熙的遗诏,宣布4皇子为新皇帝。

但由于康熙在生前并没有明确的表示选谁为储君,而这个遗诏又来的非常突然,并且充满了很多疑点,因此很多人对雍正皇位得来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第1个说法就是雍正篡改了遗诏,夺取了皇位。支持这种说法的有二个理由,第1个就是康熙让雍正代替他去天坛祭天,但并不能证明就是把皇位给他了。虽然祭祀代表着很重要的意义,但康熙不是也派了14皇子做大将军吗,按照这个逻辑的话14皇子也可以继承皇位,如此说来这个理由不成立。

第2个理由就是在康熙临终之前宣读遗诏的时候,雍正并没有在场,因为他当时正在天坛祭天。然而在这一天雍正三次奉命去见康熙,而且在他第1次见康熙的时候,康熙就对他说病已经慢慢的变好了,这都说明此时的康熙还不算糊涂。既然康熙此时还算清醒,那他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雍正让他继承皇位呢?有的人可能就会说了是康熙保密,但当时他已经和其他的人说了,怎么会对继承人保密呢?因此在笔者看来康熙的这个谕旨很有可能是伪造的,因为这里面疑点太多了。第二个说法就是雍正遵照康熙的遗诏继位,这是合法继位。支持这一个说法的也有三个理由,第一个就是雍正的表现比较好,康熙非常信赖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在康熙晚年病重的时候,他特意派雍正代替他去天坛祭天。既然他把这样重要事情交给雍正去做,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以后让雍正继位。第2个理由就是在康熙临死前将他的几个儿子叫到床前,说雍正人品非常好,必能继承大统。虽然这只是一道口谕,但和遗诏中的内容也差不多,因此笔者认为雍正的继位有可能是合法的。

在康熙末年,关于皇位的争夺是非常激烈的,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九子夺嫡”这个著名的事件,最后皇位还是被老四胤禛得到。而雍正的登基并没有很能服众,因为康熙在位的时候,对于十四也非常的宠信,所以人们就认为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遗诏,将传位十四子字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这才登基上位。

而关于康熙传位,雍正篡位的说法有很多种,最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第一种,就是雍正皇帝投毒。在康熙病入膏肓的时候,这是雍正前去探望,送了一碗参汤,使得康熙当晚就去世了。所以康熙其实是雍正毒死的,那么康熙的遗诏也是雍正篡改的。

第二种,就是步军统领篡改了遗诏,就是说康熙在病危的时候,其实想要将十四召回来,然后传位于他。但是步军统领被雍正授意将这道旨意扣下了,并且伪造了康熙遗诏,这才使得雍正登上了皇位。

所以在民间流传着各种雍正篡改康熙依照和投毒的说法。那么康熙的遗诏真的是被人所篡改的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从何后来人们所发现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在清代传位诏书上,写到传位哪位皇子的时候,一般都是写传位皇××子,而不是传位××子。

而且在古代,人们所用的字并不是现在所简化的汉字,而是繁体字。所以将“十”改成“于”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那么雍正篡改遗诏的说法就是不成立的。那么是否是雍正投毒呢?这种说法就更不可信了。

因为皇帝的饮食是经过严格的把控的,每样皇帝入口的东西,都会有人试吃验毒,所以即使是康熙生身边的儿子,也没有机会像皇帝下毒。所以康熙绝对不是雍正毒死的。而且经常清朝是少数民族入关。所以它的传位诏书是一式三份的,其中有满文、蒙文和汉文三份。

而在现在的历史档案馆里,就呈放这康熙的满文和汉文诏书。而在这封遗诏上,写的都是皇四子胤禛,所以雍正并不是雍正篡改诏书的,而是真正名正言顺的继位。所以后世几百年,大家都误会了雍正。

当时的环境虽然是诸皇子争皇位,可是当时老康熙中意的还是儿子还是老四和老十四,而老四更具一定的优势,那就是康熙当时很喜欢老四的儿子弘历,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从小就将弘历接近宫中抚养,有人说雍正能够当上皇帝是沾了乾隆的光,虽然这里面有一定这样的成分,但是雍正不是靠儿子上位的一个庸才。

所以在小编看来,雍正是合法继承皇位的,至于那么多的传说,最大的可能就是当时雍正施政过严,打击贪官污吏,大家行动上不能做什么,只能是通过文字来过过瘾了。关于这件事情,大家怎么看呢?











Zh上善若水W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一代帝王康熙皇帝于畅春园去逝,享年69岁。康熙离去,他留下了完整的大清帝国,留下150多位子孙,也留下了令人纷争不断的话题,皇位继承的问题。

雍正皇位是篡位得来,还继承遗诏,这个问题成为了清宫四大谜案之一。自从康熙去逝,雍正继位以来,雍正的得位正否,人们众说纷纭,由于史料的缺失,直到今天,尽管史料有许多记载雍正继位的事,前后矛盾,雍正很可能不是正当继位,而矫诏篡位,但也没有更多史料证明,雍正确是篡位,非正常继承。

也许历史就是在不断的争论中,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也许正是有了这些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而更能引人深入研究和了解真相。

康熙生前没有明确说过哪位皇子来继承皇位,引起皇子们纷争不断,但他曾说过要选一位坚固可托之人来继承皇位,而且会让人倾心悦服。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四阿哥雍亲王胤禛继承皇位,这个消息几乎让所有人感到意外和震惊。

揭开雍正继位之迷,首要弄清楚康熙是怎么传位的?

康熙是怎么传位的

据《大义觉迷录》记载: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位。《大义觉迷录》中讲述了康熙认为皇四子雍亲王出身高贵,而且像自己,认为他能承继大清江山。

本书以雍亲王的口述的方式记录了康熙传位的过程:十一月十三日早晨,父皇急召我从南效斋所,速回畅春园,回到畅春园寝殿时已是中午。在我回到畅春园之前,父亲召见七位皇子和步兵总管科隆多,说过“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位。”这番话。

《大义觉迷录》是雍正在继位七八年后,雍正为了反驳自己得位不正,钦定编写的这一书。

在《康熙实录》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但《康熙实录》中有留下许多疑点:

康熙传位雍正疑点

  1. 康熙思维正常,口齿清楚为什么在见到雍正时不告诉他传位于他

康熙为什么不当面告诉雍正把皇位传给雍正呢?根据记载在雍正到康熙寝宫前,康熙已经和七位皇子与大臣隆科多说了传位于雍正了,那说明传位于谁,此事已经不是秘密了,但康熙为什么不当面告诉雍正呢?而且当康熙口齿清楚,思维正常。

2. 康熙有时间告诉雍正,为什么不说传位于他的大事

雍正从中午十一点左右到晚上七点或到九点康熙去世的这段时间,雍正寝宫探视康熙三次,每次康熙都会告诉他病情加重的原因,按照这种说法,证明当时康熙思维正常,可以正常说话。那他没有理由不告诉雍正传位于他的事。这点也是让世人争论的一大疑点,至今解释不清。

3. 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当时为什么不说传位之事

从中午到晚上康熙去世十几个小时,在接受皇帝面谕的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为什么不告诉雍正传位于他的事。如果他们确知真相,首先应该恭贺新君继位。无论从行为和态度上都会表示出来。可他们没有任何表示。雍正直到康熙去世后才知道传位于自己。

4. 七位皇子和隆科多都知道新皇帝是雍正,唯有雍正自己不知道

既然继承人是谁,已经不是秘密,却只有当事人雍正不知道。无论从情理还规矩讲都不符合康熙的做事风格,也不符合清朝传位的规矩。

康熙做事非常讲究规矩,从废立太子每次都要召告太庙,就可以看出康熙做事的规矩,就算是此时康熙在病中,已经对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讲了让雍正继位的事,而且是雍正在祭天的时候,康熙召他速速回宫,那回宫康熙难道不应该和雍正讲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已经知道的让雍正继位的重大事件吗?

史料记载的矛盾,使得雍正得位变得扑朔迷离

史料记载的种种疑点,让人觉得康熙并不传位于雍正,而是伪造康熙遗诏,篡夺了 不属于他的皇位,根据当时史料记载,有很多前后矛盾。

记载一康熙去世时,当时正在大内值班的皇十七子允礼得知消息后,他骑马直奔畅春园。到西直门大街时,遇到带领大队人马的步兵统领隆科多,当隆科多告诉允礼康熙传位于四阿哥胤禛时,据史料记载允礼几乎发疯,他没去畅春园也没有回皇宫,而是调转马头,长啸而去。

雍正继位后讲康熙去世时,允礼在畅春园里,雍正所讲与史料记载前后矛盾,所以雍正所说很可能就是伪造。

到雍正五年,江山渐稳,反对雍正的八、九阿哥已经去世,大将军年羹尧已去世。此时朝廷为隆科多列出41条大罪,要处死。雍正为隆科多说话,雍正说隆科多是受康熙遗命的唯一人, 处理不符合规矩。此时雍正否定了上述七位皇子也是受遗命之人。

到乾隆年间,乾隆觉得康熙传位雍正,先告诉七位皇子和隆科多,而没有告诉雍正本人,觉得难以自圆其说,于是乾隆在康熙传位一事中隐去了七位皇子,而只说康熙将传位于雍正一事告诉隆科多一人。

康熙到底有没有遗诏

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去世三天,宣布遗诏。遗诏主要内容是仿造康熙五十六年所讲过的内容。关于康熙的遗诏又是疑点重重,遗诏是真的还是伪造。

遗诏的落款为:十一月十三日。就是康熙去世当天。康熙去逝当天是晚上七点到九点左右,没有时间造遗诏。

据台北发现的满文资料记载:十四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会同撰写《满文档案》。

意思十四日开始撰写遗诏,由隆科多撰写,诸皇子看过后,遗诏还没有写完,又交给翰林共同撰写。所以遗诏落款为十一月十三日存疑,十三日还没有写完遗诏。

清朝皇帝遗诏有正常的程序:遗诏必须由内阁起草,然后经大学士审定,最后交给皇帝钦定,隆科多起草遗诏本身不符合常规。

所以十一月十六日宣布的遗诏很有可能就是后来补写的遗诏。

由于史料的缺失,对康熙是否留有遗诏,当时和后世人都产生了质疑。即便当时康熙当时留有遗诏,有没有被篡改的可能?

康熙遗诏有没有被篡改

康熙在去世前几个月就速召抚远大将军允禵进京,进京的目的,当然就是传位了。据当时好多野史和笔记记载,这道圣旨被隆科多所隐,蒙混康熙。康熙每问起抚远大将军走到哪里了,隆科多就蒙混康熙说将军到了哪里,康熙一直等待他的皇子的到来,以便传位于他。最后康熙没有等到允禵,所以在临终前写了遗命传位于:十四阿哥。雍正继位之前把“十”改成“于”遗命成为:传于四阿哥,这是大家都熟悉的篡改遗诏说法。

皇十四子允禵在满文中叫允祯,满文的“祯”与雍正名字胤禛的“禛”常混写,所以很多人认为雍正是将“十”改成“于”,由于满文的混写,所传位十四阿哥就变成了四阿哥。

康熙去世后第三天,十一月十五日,朝鲜使臣到达京城。朝鲜使臣基本上目睹了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的全过程。朝鲜使在回国后向朝鲜国王汇报:有说“秘不发丧”,有说“矫诏袭位”,意为雍正篡改遗诏,继承皇位。“内间事秘,莫测端倪”。“至于矫诏,则是实状。”就是雍正矫诏篡位,这件事可能是属实的。

西方传教士也有相关记载,大体内容也是这样的。

这些记载推翻了《康熙实录》和《雍正实录》中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康熙实录》和《雍正实录》分别为雍正和乾隆下令编写,胜利者编写的史书,许多事件的真实情况,不可能写进书中。

所以雍正继位、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康熙之死,都成为清宫的四大迷案。等待后人去解开。

历经七天惊心动魄的七日过去了,十一月二十日,雍正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但登上帝位的雍正江山并不稳固,他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秉烛话春秋


关于清世宗雍正帝是如何继承皇位的,历史上版本很多,众说纷纭。最大众的传闻莫过于“十改于”的传说了,但恰恰是这个传说最为无稽!且不说于字是否繁体写法的问题,干勾于这个字实际上在清朝也是存在的。只清朝官方正式文档都有满汉对照这一点就排除了“十改于”的可能性,汉文可以“十改于”,满文无论如何也是改不了的。更何况,清朝对皇子的书面称呼历来都是称皇某子,而不是某子或某皇子。传位皇十四子,“十改于”岂不成了传位皇于四子?

康熙帝的传位遗诏

就在众人传说“十改于”之时,康熙帝的传位遗诏也出现在了人们面前,就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仓库之中!满汉双语对照,洋洋洒洒一大堆文字,远不是“传位十四子”几个字那么简单。遗诏都出来了,说“十改于”的人该闭嘴了吧?

可问题又来了,史载这份遗诏并不是康熙帝去世当日公布的,而是在数日之后才正式昭告天下。更重要的是,这份遗诏并不是后来秘密立储诏书的形制,而且正是诏书的形制,即专人笔录本,并非康熙帝亲笔!这也可以理解,清朝的正式诏书原本就不是皇帝亲笔书写,更何况晚年的康熙帝已经病入膏肓,哪里有精力去亲自捉刀?

如此一来,就又有得说道了。雍正帝已经成为皇帝了,玉玺就在他手里,他有大把时间伪造出这份遗诏。因此,遗诏虽然面世了,但依然无法排除雍正帝非正常即位的可能性!

康熙帝到底属意谁来继承皇位

既然从遗诏上无法寻找答案,我们只能根据康熙帝临终前的人事安排来进行合理化推测。他到底属意谁来继承皇位?其实,但康熙六十一年时,康熙帝已经没有太多选择了,无非三个人——允禩、允禵和雍正帝。

允禩

早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允禩就因为私下串联朝臣犯了康熙帝“皇子与朝臣结党”的大忌,被康熙帝革去了贝勒爵位并公开否决了皇位继承资格。康熙五十三的的“毙鹰事件”中,康熙帝更是气急败坏、大骂允禩是“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甚至说出了与允禩断绝父子关系的话来。按理说,允禩是没有资格成为备选项的。

但历史向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允禩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雍正帝有大把机会在史籍中抹黑他!史籍的记载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康熙四十七年之后,康熙帝再也没有让允禩染指过军队事务,甚至连结交武将的机会都没有。这就非常奇怪了,康熙帝给了与雍正帝关系密切的隆科多兵权、给了允禵兵权,可独独没给允禩。作为皇位继承人,手里没有兵如何控制局面?仅此一点就排除了允禩皇位继承人的可能性,康熙帝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不可能是允禩。

允禵

前面说到了,康熙帝晚年是给了允禵兵权的,而且是节制数省的抚远大将军!如此说来,康熙帝属意允禵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不是吗?否则怎么可能将这么多军队交到他的手里?

可问题是,就在康熙帝去世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康熙帝将雍正帝的亲信兼大舅哥之一年羹尧提升为了川陕总督。清朝的总督通常以陕甘搭配为主,陕甘总督是主流。很显然,川陕总督这个职务是“因人设岗”、专门为年羹尧设置的。康熙帝是实权皇帝,直到临终手里依然握着权柄,没有他的首肯,潜邸时期的雍正帝根本无法作出这样的安排。换言之,将川陕交给年羹尧是康熙帝的意思。那么,康熙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仅仅是为了提拔年羹尧吗?显然不是,年羹尧本身已经是四川总督了,由总督任总督,级别没变、没有意义!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物资匮乏,根本不足以支撑大军作战的后勤补给需要。允禵在青海、西藏的军队后勤补给全部靠内地转运,而四川、陕西是南线和东线的必经之地。西线和北线都是外藩蒙古的地盘,对外藩蒙古的策妄阿勒布坦作战,指望外藩蒙古支援后勤补给几乎是不肯能的。更何况,控制北线的罗卜藏丹津本就与策妄阿勒布坦穿一条裤子,别说是支援,转运都别想!而且,外藩蒙古也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换言之,在康熙六十年年羹尧成为川陕总督之后,允禵南线和东线的后勤补给全部牢牢控制在了年羹尧手里,等于就是被雍正帝掐住了咽喉。没有了后援,允禵手里的军队要么等死、要么纵兵为匪,只有这两个选择。如果康熙帝有意让允禵继承皇位,为什么临死前来这么一手?根本说不通。别说什么雍正帝伪造圣旨,康熙六十年他恐怕还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允禵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

雍正帝

在允禩和允禵被排除之后,就只剩雍正帝一个可能性了。这一点从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帝提升隆科多为理藩院尚书时没有顺势解除他的步军统领一职也能看得出,为什么康熙帝还要让隆科多继续兼任九门提督?很显然,就是为了给雍正帝“看场子”,不是吗?如此一来,年羹尧挡着允禵不让进门、隆科多带着八旗步军和巡捕营给雍正帝看门,万无一失,没有谁能威胁到雍正帝的地位!

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康熙帝在临终前一两年头脑清醒时作出的安排,彼时的康熙帝依然手握权柄,是实权皇帝,潜邸时期的雍正帝根本无法越俎代庖。康熙帝的这一系列人事安排,唯一的受益者就是雍正帝。如果康熙帝不是属意雍正帝继承皇位,他又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安排呢?岂不是在人为制造内乱?

当然,还要一种可能性,隆科多临时倒戈。如果是这样,康熙帝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就是允禩。那么,他把军队交给允禵干什么?雍正帝负责后援补给、允禵手握重兵,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又有共同利益,瞬间就可以联手玩一出“靖难清君侧”!就凭隆科多手里那小几万步军和巡捕营,根本不够允禵塞牙缝的,不是吗?此举同样会引发内乱。因此,隆科多是临时倒戈的可能性并不大。更何况,从现有史料来看,康熙年间隆科多与雍正帝的关系要远好于与胤禩的关系。康熙帝即便选择了允禩,也应该找一个与允禩关系更密切的人来当这个九门提督而不是隆科多,因为用他变数太大!用雍正帝养母的亲弟弟给允禩“看场子”,岂不荒谬?

综上所述,从康熙帝临终前一两年的人事安排来看,康熙帝属意的皇位继承人只能是雍正帝而不是允禩或者允禵。至于那份遗诏,要么它就是真的;要么,康熙帝留下的只是口谕,并没有落到白纸黑字上。雍正帝为了让自己更加名正言顺,于是炮制出了这份遗诏。个人更倾向于这份遗诏是真的,为什么呢?如果是伪造的,当然越早抛出来雍正帝越占据主动,他为什么非要等几天才昭告天下呢?雍正帝身边并不缺人才,手里又握着玉玺,搞出一份官样文章的遗诏能用多久?正是因为遗诏是真的,雍正帝名正言顺,他才不需要那么着急抛出来。又或者说,像后来的嘉庆帝一样,事后才翻了出来,这其中需要时间。似乎这样才更加符合正常逻辑,不是吗?


农民工歪说历史


雍正皇帝45岁登基,做了13年皇帝。在位期间雷厉风行,励精图治,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褒贬不一,他的继位和暴亡至今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顺利登上皇位

康熙六十一年11月,康熙皇帝病情加重,在畅春园静养,当时雍正奉命替康熙主持祭天大礼。13日,康熙病情恶化,才临时把雍正招到畅春园。在他来到之前,康熙将几个亲近的皇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招来,向他们宣布立皇四子胤禛为皇帝继承人。

雍正到来时,康熙还能够说话,意识清醒,并与雍正说了一阵话,随后当天夜里康熙就驾崩了。隆科多宣布遗诏,雍正听后哭倒在地,痛不欲生,众皇子及大臣们向雍正行君臣大礼,劝其节哀,雍正于是履行新皇帝职责,主持康熙的丧事,处理朝廷事务。

争太子暗流涌动

康熙对接班人的问题可谓是大伤脑筋,早些年曾立皇次子胤礽为太子,但因其在朝中结党膨胀而被废,后来又再立再废,一番折腾后,让康熙大为恼火。而各位皇子见有机可乘,纷纷为成为太子而拉帮结派,各显神通,都想成为下一任皇帝,但最后却纷纷被强势的康熙皇帝打压而无所作为。

此时雍正却韬光养晦,不动声色,并逐渐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和喜欢。雍正先后22次代替身体虚弱的康熙参加祭祀,多次被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表明了他已深得康熙的重视。

如何上位众说纷纭。

雍正最终坐上了皇位,有人认为是康熙希望精明干练的雍正,能够接替自己,继续振兴大清王朝。也有人认为康熙钟爱雍正的四子弘历(乾隆皇帝),而传位于他。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隆科多和雍正篡改遗诏,有“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之说,但这种说法现在已基本被排除。

因为按照清朝存档看,遗诏由汉、满、蒙三种文字写成,“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符合汉字书写的逻辑,但满文和蒙文都更改不了,而且遗招中汉字所用的“于”为“於”,根本不可能添加笔划更改。

但也有人质疑,遗诏是伪造的。因为雍正继位以后销毁了大量奏折手谕,对待能够对自已产生威胁的皇子,也是毫不留情,广泛打击清除隐患。

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始终存在争议,史学家们从各个细小之处,查寻证据,各说各的理,但也都存在疑点、漏洞。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基本上认同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因为篡位的一些证据确实经不起推敲,大都是无稽之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雍正在位期间苛严狠毒,杀戮过多,累积怨恨而遭受流言。

包括他的暴死到现在也是一个谜团,但可以确定一点的是,在他当政的13年之中,大清的发展是顺畅的,通过他勤政务实治理,有力的推动了“康乾盛世”的繁荣。

雍正即位的合法性的争论还会延续,因为历史从来都是越辩越清,也许过不了多久,会有统一的定论,但现在,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微点


雍正是否篡位真不好说,因为正史与野史的记述有很多矛盾之处,正史之间也有很多矛盾之处并且有缺失部分。从现有史料可信度部分解读推理,康熙帝对于这个第四个儿子雍亲王并不看好,第一,康熙帝很晚才封胤禛为亲王,并且对雍正有轻浮、暴躁的评价,有康熙批折证实。第二,康熙帝性格与胤禛性格有较大区别,康熙帝是个自负之人对与不同于自己性格的人不怎么待见。第三,康熙帝在位期间从未委任重要情事交于胤禛办理。第四,康熙帝与各位大臣之间探讨立储事件中从未考虑过胤禛,且各位大臣对胤禛也未有过人的评价。第五,从康熙晚年的安排上看也并没有拥立雍正的意向,反而立皇十四子允提的意向更大,封允提为大将军王,允提的两个儿子的婚事都是康熙操办,并且康熙晚年允提的配置规格高出一般皇子。第六,康熙死的很蹊跷,史料并无康熙死亡时的详细记载,并且显示并无其他皇子和太医在身边,这就非常奇怪,只有雍正一天派人一天请安四次的记载,这似乎并不是请安了,有种此地五银三百两的感觉了。最后不管怎样雍正还是当了皇帝,并且从历史进不来看,从当时的国家状态来看,雍正还是功大于过还是个不错的皇帝。帝王家的事说不清道不明有几个又是合法继承,怎么样才算合法继承呢,合法继承中间又有多少猫腻和阴谋诡计。我们的唐宗宋祖难道就是合法继承吗?帝王职位本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优生胜劣汰的过程。从现代法律的观点疑罪从无的原则,我们就姑且相信雍正是遗诏继承吧,但注意一点是,雍正的继承只是康熙的口谕,并非康熙书面的确立。



有钱有米


康熙晚年储位未定,年老力衰,两腿一蹬,遂致宴驾后,出了一桩疑案。秉性阴沉的四阿哥,登了大宝,拟定年号是雍正两字,以次年为雍正元年,是为世宗宪皇帝。第一道谕旨,便封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为亲王,令与大学士马齐,舅舅隆科多,总理内外事务。第二道谕旨,命抚远大将军允禵,回京奔丧,一切军务,由四川总督年羹尧接续办理。后人互相推测,议论甚多。猜疑雍正做隋炀帝杨广杀父夺位故事,年羹尧、隆科多为杨素、推波助澜,惟圣祖欲立皇十四子允禵,皇四子窜改御书,将十字改为于字,此则故父老皆能言之,似不为无因。有个说法“十”改为“于”,十四成了于四。篡夺了帝位,有一点满人当有满文书写。满文的“十”字和汉字的“十”一个写法?没见过诏书,语焉不详,没有定论。



一只鹿耳朵儿


康熙皇帝运气好,生了一帮有能力的儿子。这些儿子里面有九个年长的,共同争夺太子这一个位置。

有时候没得选确实挺难受,比如说明朝的朱佑樘就只有朱厚照这一个儿子,皇位不传给他,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可是有时候选择多了,更加难受。康熙皇帝就是选择太多了,以至于他到了六十多岁,还是没有确定继承人。

这可让这些儿子们急死了,有些寿命不长的,等不到那一天就去世了。而且这些儿子都很优秀,到底选哪一个做皇帝,康熙自己也打不定主意。

看看老大不错,老二也还行,真想像成吉思汗那样,给每个儿子找个汗国啊。可是康熙是饱读诗书之人,他知道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要痛定思痛,选择一位继承人。

01雍正纠正了康熙的错误,为延续大清朝做出巨大贡献。

康熙是文治武功的杰出皇帝,平定三藩,征服噶尔丹,与沙皇俄国签订边境条约,收复台湾。这些功绩,任何一条放在任何一个皇帝身上,那都是可以吹一辈子的事情,而康熙一个人全都干了。

这么一位皇帝身上到底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是有的,康熙最大的缺点,那就是纵容手下人腐败。对于贪污分子,康熙没有及时制止。

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曾经跟随康熙南征北战的功臣,他们战乱的时候帮助康熙皇帝平叛,闲下来以后,就开始中饱私囊。

这一切康熙都看在眼里,但是他就是不去惩治他们。因为他不忍心,他的仁爱之心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

可问题是,如果腐败之风一直这么盛行下去,那大清国还有未来吗?当然没有了。康熙皇帝晚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他知道,众多皇子之中,唯有人缘不好的雍正皇帝,才会着手惩治腐败。

所以康熙自然要选择让雍正来继位,人气最高的八阿哥胤禩,压根就不可能有机会继位,因为他的仁爱跟康熙类似,这么下去,大清朝会提前结束。

雍正上台以后,对贪污分子主张一个不留,那几乎就快杀完了。因为没有人不贪污,所以雍正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的办法,杜绝贪污行为的再次发生。

他的这些改革措施,不仅增加了国库收入,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杜绝了贪污行为,最终为大清朝的延续,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02雍正有传位诏书的证明,也有隆科多的保驾护航。

雍正皇帝之所以能够登基,是依靠了两方面因素,首先是传位诏书。康熙皇帝这么有责任心的一个人,他没有理由不留下传位诏书。

这份诏书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在康熙皇帝驾崩以后,传位诏书被取了下来,上面所写的正是由雍正皇帝继位。

雍正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消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传位诏书》

我想这么大的事情,绝不会是任由雍正皇帝的亲信去取诏书,一定是大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起看到了诏书被取出来的全过程。

诏书上写了就是让雍正登基,这件事也是证据确凿的。因为诏书是用满文和汉文同时书写的,就算像传说中那样,汉文可以把十四改称于四或者第四,可满文谁能改得了?由此可见,康熙皇帝还真的挺中意雍正皇帝的。

第二方面,雍正皇帝能够登基称帝,少不了隆科多的支持。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手里掌握这两万人马。这些兵马的存在,确保了其他阿哥无法闹事。

如果光有诏书在,以八阿哥胤禩的人脉关系,一定会发动政变,到时候就算雍正是合法继承人,也就变成非法的了。

所以隆科多的存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从事后雍正并没有在登基的时候发动过军事行动,可以看得出,他的确是传位人,否则一定是武力夺权的过程,类似玄武门之变。

03雍正皇帝的改革得罪了读书人,所以名声特别差。

阿哥们没有说雍正篡位的,大臣们也没有说雍正篡位的。反倒是民间却一直在流传雍正是篡位得来的江山。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跟雍正的一项改革政策是有关系的。雍正在改革的时候,发布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发布,让天下读书人都崩溃了。因为读书人在考取了功名以后,自古以来都不用当差纳粮了,这是历代皇帝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好办法。

在逆贼等之意,徒谓本朝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妄生此疆彼界之私,遂故为讪谤诋讥之说耳。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大义觉迷录》

可这件事到了雍正这里,却行不通了。雍正就是不想惯着这些读书人的臭毛病。结果我们自然是可以想见,读书人没有不骂雍正的。

读书人手里有笔杆子,他们会写很多谣言来迷惑大众。普通百姓听说了这件事,还把这些谣言当成是秘密,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不仅雍正是篡位来的,他是不是康熙的儿子,都成了一个很大的谜题。

由于各种版本的谣言屡禁不止,所以文字狱就出现了。读书人是自己把自己给坑了。不过没关系,读书人有的是骨气,既然争端已经尖锐化了,那就撕破脸算了。

所以读书人对雍正的攻击就更加猖獗了,这一局面,一直到雍正去世都没能解决。乾隆皇帝上台以后,本打算继续实行雍正的政策,可是有关乾隆的版本又出现了。

原来乾隆得位也不正,甚至乾隆是汉人的儿子,是海宁陈家的儿子,他还有个兄弟叫陈家洛,跟他长得一模一样。

乾隆皇帝听了这些谣言以后,不免背脊发凉,得了得了,你们也别闹了,我废了我爸的政策总可以了吧?所以乾隆执政不久以后,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总结:敢于挑战贵族集团的皇帝,不简单。

自古以来,贵族集团总是掌控着天下的局势。比如说被专家们吹上天的士族集团,那就是非常庞大的一个贵族集团,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总是掌控着主要政局。

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那也是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其实但凡是有权有势有地位的人,基本上都算是这一集团的成员。

那么自古以来有人愿意得罪这些贵族成员吗?曹操愿意得罪,他杀了孔融、杀了杨修这就是对贵族集团的挑战,他唯才是举也是对贵族集团利益的触犯。可是他儿子曹丕就怂了,用九品中正制选官,最终官员任命权再次掌握在了贵族手里。

此外很难看到有哪个皇帝愿意得罪这些贵族的,雍正就是其中一个。他就是要跟这些有权有势有特殊待遇的人斗。

他让八旗子弟下地种田,让士绅集团的成员们一个个乖乖交税纳粮当差,把官员的隐性收入火耗收归国有,这些都是对贵族集团的挑战,一般人还真的做不到。

这么一位雷厉风行的皇帝,康熙有理由看不上吗?我很难想象,如果康熙选择了其他皇子,大清朝会是怎么一个局面,可能都挨不了一百年吧。

《清史稿》


江湖小晓生


恕知识浅薄,没读过《清史》,只能凭听到的和看到的一些碎片,综合起来谈一点看法,贻笑方家。

康熙末年,一直陶醉在“文治武功”中的玄烨没有什么大为,致使政治、经济、吏治、民生都在倒退中,整个社会就是盛世鲜花笼罩下的腐朽衰落。这个现实作为一代英主他会心中有数,但沉溺在享乐中的他又不愿面对这个现实。这盘残棋要留待后人去破解。

太子胤礽另他大失所望,在他三十五位皇子中大多是阴险狡诈者,奢侈顽劣者,庸庸祿碌者,很少成大器者。

雍正的人品、能力都胜于众人。但他最看中的是雍正的儿子弘历,用汉高祖的话说就是“此子类我”。但在众皇子盛年之时,觊皇位于虎视之下,无法象朱太祖一样隔代传位于孙辈,只能传位雍正作为弘历继承的过渡期。

因此,雍正继承是在情理之中。

因为雍正继位后励精图治,革徐弊政,损害了一些贵族势力的利益,触动了一些迂腐文化的代表人,所以,出现许多的诽谤和诟病,才演绎出谋权篡位的故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正义的东西也有人反对,邪恶的东西也有人拥护。

这样推断,坊间野史的传闻不足信。


古镜5


  

雍正的皇位究竟是篡位而来,还是遗诏继承呢?

清朝最大的夺嫡案就发生在康熙年间,这位功成名就无比荣耀的皇帝,却成为教子无方的失败父亲,为了一个皇位和富有四海的权利。他其中的九个皇子都进行了秘密的竞争,但是最后一个个都让他大失所望。到死也未公开宣布过谁是最合适的继位人选。 


  然而康熙刚死,退位遗诏的公布,雍正是新君的人选,这让大家非常的惊讶,既没有强大的母系背景,又没有权利党争的党羽,他在夺嫡中,一直都是懦弱怕事,低调淡漠,对皇位最没有威胁的一个。为什么最后却博得头筹,这件事让人非常的疑惑,但是史实永远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虽然成谜,但是一直都是无解的。

  

  有一些声音说的是,他买通了执笔太监和御史,篡改了康熙爷的诏书,也有声音说他是众望所归,康熙帝钦选的正牌太子。只不过见他低调而且害怕被其他的皇子构陷,所以一直秘而不宣。这两种声音纠结了数百年。真实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来分析一下篡改的传闻,当时的满清是满族蒙古族当权的朝代,所以很多的正规文件都是用汉满双语书写存档,何况是退位诏书这么正统的文件,更是要两种语言并用。而且都是要做加密处理的,比如墨汁的成分,圣旨的材质等等。

  然而当时据传是将十四阿哥的十字改成了于,那么满文的十和于却是无法更改的。当时雍正也是为了此事大下狠手,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把社会上对自己帝位来历进行构陷的人通通的严惩,也就是后人对他最大诟病的文字狱。

  然而一个外国人的出现,却让这个谜团得以解开,不知道究竟他口中的雍正爷究竟是正传还是盗国?这个人就是约翰贝尔,他自编了一本游记,里面对清朝的这一夺嫡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也说出了雍正登基的秘密。

  因为他曾经在清朝陪伴康熙多年,也亲眼的见证了这一事件,所以很有发言权。他作为使臣来到了中国,在皇宫中逗留时间非常的长,也和康熙帝结下了友谊。他经常受邀进宫陪皇帝及皇子们饮宴。因为他是个交际甚广的人,所以和众皇子的关系都非常的好。他将大清朝的奇闻异事都写进了游记。  

  有很多都是其他使臣觉得稀松平常的事件,但是都被他生动的收录,其中还提到了康熙选继承人的事件。这些在外国使臣眼里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却成为他收录并且作为最后雍正皇帝身份合法性的关键佐证。他因为参加的宴会非常的多,而且还和康熙关系密切。 

  所以消息的来源一定是中心人物口中得知。他写道:据说大清的皇帝想把皇位传给十四皇子。但是因为他用词含糊意思模糊。这也和当时的混乱政局不谋而合。也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更中立的描述当时的史实真相。


姜泽月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的王朝,提起清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康乾盛世,可是在康乾盛世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还是雍正皇帝。如果没有雍正皇帝整治官吏、勤政于民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很难出现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也很难成为历史上比较舒服的帝王。

可是在一些民间传说中有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说法,说是当时雍正皇帝篡改了康熙的遗诏,遗诏本来是传十四子被雍正改为传于四子。这个说法好像有利于据般的存在,让很多人都怀疑雍正的皇位是篡位而来的,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当时由于康熙几度废立太子和对待众位阿哥的态度,加上众位阿哥都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如此之下出现了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在九子夺嫡中雍正皇帝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和实力,当时呼声最高的为八贤王和十四阿哥,也就是说雍正皇帝起初并不被人看好很难继承大统,可历史的结果雍正皇帝登上九五之位,成为一代君王。

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虽然呼声高但并不符合康熙选择后世之君的条件,八阿哥虽然是一代贤王,可他的贤王之名是建立在官宦口中并非百姓之口,另外八阿哥当时想至太子于死地直接触动了康熙的逆鳞。十四阿哥也是呼声比较高的一位阿哥,其任大将军统兵一方,十四阿哥的性格注定不能成为一代明君。由于康熙晚年决策失误致使当时遗留了很多问题,加上太子逼宫一事,康熙需要一个真正为民和果断的后世之君,并且不能有结党营私和兄弟相残的想法,显然十四阿哥和八阿哥都不是最佳人选,只有四阿哥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史书中记载,康熙去世当晚在场的人并不在少数,其中有四阿哥和八阿哥还有一些臣子,康熙弥留之际确实说出四阿哥继承帝位,当时八阿哥在场,倘若康熙没有说出此言,想必雍正也很难登上九五之位。

按照清朝皇帝传位的方法而言,雍正皇帝也不可能篡改遗诏,清朝皇帝遗诏基本上是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就算是汉字中的十改成于也很难改动,当时书写的十是这个拾字,还有满文的十无法改成于,显然雍正是没有办法篡改遗诏的。

除了以上以外,康熙传位诏书其实并没有丢失,现在博物馆内就有那份诏书,诏书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传位四阿哥雍正皇帝。出现这样雍正篡改遗诏的说法个人认为应该是当时不满清政府统治的人杜撰的说辞,或者是当时人们对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丢失皇位的痛惜,只能说谣言至于智者。

通过以上我们很容易看出,于公于私雍正即位对待大清社稷和百姓都是一件好事,历史的结果也告诉我们雍正真的不负康熙所托,不负天下百姓的希望,成为历史上少有的有为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