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虎牢关大战,窦建德占有绝对优势,为何却惨败给李世民?

用户65146878


公元621年的虎牢关大战,是决定唐、夏、郑三个政权命运的一场关键战役。

李世民率步骑5万进军慈涧(今河南新安),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阳。李世民于是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的作战,唐军攻克回洛城,并占领虎牢关,河南50余州相继归降唐军。


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经过一番激战,将其合围。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粮草,几次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得知洛阳危急,怕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先救援郑国抗击唐朝,然后找时机灭郑,再夺取天下。


于是窦建德亲自率近20万夏军西进,连续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会郑州)、荥阳(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进到虎牢关的东面。

虎牢关大战表面上看起来窦建德统帅的夏军有近二十万人,号称三十万。而李世民率领的唐军只有两万多人,好像窦建德占据绝对优势,但实际情况却鲜为人知,最终导致了李世民完胜窦建德惨败,郑、夏两个政权灭亡,唐朝统一北方的结局。

首先,李世民虽然兵力的数量远不如窦建德多,但李世民的军队少而精,是唐朝最精锐的主力,李世民手下猛将如云,比如徐世勣、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李道玄、李道宗、王君廓、罗士信、柴绍、殷开山、窦抗、翟长孙、黄君汉、李君羡、牛进达、吴黑闼、侯君集、段志玄、丘行恭、张士贵、史大奈、宇文士及、宇文歆、史万宝、刘德威、樊兴、马三宝、秦武通、白士让、杨武威、梁建方、公孙武达、郑仁泰、李孟尝、独孤彦云、杜君绰、卫孝节等,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武将集团,还有封德彝、萧瑀、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薛收、郭孝恪等足智多谋的文臣,由此可见李世民阵营空前强大的实力。

而窦建德虽然兵力数量是李世民的近十倍,但窦建德手下将领的数量与名气就寒酸多了,比如孟海公、徐圆朗、张青特、齐善行、郭士衡、韩洪、王琬、殷秋、石瓚等,足智多谋的文臣有孔德绍、凌敬、刘斌、张玄素、魏征等,跟随窦建德出征的妻子曹皇后也文武全才,颇有谋略,因此窦建德阵营的文臣其实不亚于李世民阵营,就是窦建德阵营的武将集团与李世民阵营悬殊太大,导致最终决战的时候窦建德势单力孤。

造成窦建德手下武将集团势单力孤的原因很多,比如窦建德集团的名将曹旦、刘黑闼、高雅贤、苏定方等为了防御罗艺、刘世让等部唐军对大夏政权河北后方的进攻而留守首都铭州,还有范愿、董康买、刘雅、王小胡等一些夏军将领留守山东,更可惜的是夏军的头号名将王伏宝被窦建德自毁长城杀害。

其次是窦建德刚愎自用,不听妻子曹皇后与谋士凌敬的金玉良言,战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镇守虎牢关的李世民阵营是唐朝最精锐的主力,窦建德集团的正确决策是应该避实就虚、围魏救赵,即避开唐军最强的李世民军团,北上进攻唐军相对空虚的山西陕西,威胁唐朝的首都长安。

虎牢关是洛阳东边门户的重要关隘,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原来是被王世充集团控制,但李世民派大将王君廓攻占了虎牢关,以阻挡窦建德救援洛阳的王世充。

窦建德兵力再多,但是却使不上劲。无法攻破虎牢关,就没法支援王世充,但一直在这里干耗也不是办法。

就在窦建德不知所措的时候,他的军师凌敬出主意说:“咱们的目的是解除李世民对洛阳的包围。只要咱们率兵攻打怀州、河阳,再做出将要攻打汾州、晋州的姿态,发兵直逼长安,李世民一定会回军救援,洛阳之围便会解除。”

凌敬的建议说白了就是“围魏救赵”。方法虽好,但窦建德手下那些武将都说,凌敬是个书生,不懂得打仗,他的建议怎么能采纳呢!窦建德也同样这么认为。凌敬苦苦相劝,结果搞得窦建德很生气,还让人把他扔了出去。

窦建德的妻子曹皇后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文韬武略足智多谋。因此窦建德非常宠爱她,带兵打仗也把曹皇后带着。曹皇后不但有远见,而且特别俭朴。她虽然贵为皇后,但却没有皇后的架子,她很少穿华美的衣服,手下也没几个婢女。



听说窦建德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于是曹皇后亲自找到窦建德并劝他说:“凌敬的建议非常不错,大王为什么不采纳呢?我们出兵滏口,趁着敌军空虚,逐步夺取山北之地,然后联合突厥,攻打关中。李世民一定会回兵营救,这样一来,就能解救王世充了!如果一直在这里空耗下去,不但影响士气,还消耗财力物力,再想解除唐军对东都的包围就非常困难了。”


祭酒之言可从,大王何不纳也?请自滏口之道,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关中,唐必还师以自救,此则郑围解矣。今顿兵武牢之下,日月淹久,徒为自苦,事恐无功。



义薄云天的窦建德却一心只想救援洛阳的王世充,以证明自己言出必行的义气,他拒绝了妻子的建议:“这不是你们这些老娘们儿能懂的!我们是来救郑国的,现在郑国就要灭亡了,我怎么能弃他们于不顾呢!”

“此非女子所知也。且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既许救之,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

因此窦建德并未采纳曹皇后的金玉良言。

第三,李元吉军团对洛阳王世充集团的阻击,防止了王世充与窦建德夹攻虎牢关的李世民军团。

李世民去虎牢关阻挡窦建德以后,李元吉统帅唐军继续围困洛阳。

史载有两次战斗,一次王世充派郑军出城企图与窦建德的夏军夹攻李世民,李元吉设伏击郑军,斩首八百级,生擒郑军大将乐仁昉;另一次是四月十五日(621年5月11日),唐军败绩,行军总管卢君谔战死。

虽然李元吉与王世充互有胜负,但李元吉成功地阻挡了洛阳王世充军出城与窦建德夹攻李世民,为李世民取得虎牢关大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四,窦建德中了李世民的诱敌深入之计。

五月一日下午,李世民将战马千匹,尽数运到黄河北岸放牧。窦建德闻讯大喜,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拔寨起兵,到虎牢关外的牛口布阵,隔着一条汜水便可看见虎牢关。

窦建德率领十几万夏军,营寨相接,绵延二十余里。唐军众将见夏军声势浩大,都不免有些害怕,唯独李世民镇定自若地说:

“贼自起山东,未尝遇过强敌。逼城下寨,是有轻我之心。布阵时声音大而杂乱,显然缺乏纪律。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时间一长,士气消退,我军蓄势而发,无不克者。我与诸将打赌,不过中午,必破之矣!”

众人半信半疑。

窦建德见唐军不出,轻敌之心更甚,于是派了三百骑兵渡河挑衅。其时战马还未全部运回虎牢,李世民故意与他拖延时间,只派了两百骑兵手持长槊出战,时进时退,不分胜负。

窦建德大军是列阵的,从早晨到中午,夏军士兵饥饿疲惫。而黄河北岸的战马已召回。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世民让宇文士及带领三百骑兵经过窦建德军阵西边,告诉他如果窦建德追击,则向东进,如果不追击,则返回。窦建德果然追击,而饥渴疲惫的夏军士兵,士气低落。

而李世民带领唐军众将,直扑夏军阵营,大军在后。面对突如其来的众多唐军名将,窦建德为了保护妻子曹皇后撤退奋不顾身与唐军众将激战,最终窦建德寡不敌众,在牛口渚受伤被唐军将领白士让、杨武威等生擒。

窦建德被唐军活捉以后,夏军群龙无首,一败涂地,五万多夏军投降唐军,窦建德的妹夫齐善行带领几百夏军骑兵保护曹皇后逃回河北。

窦建德在撤退途中受伤押送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斥责窦建德道:“我们讨伐王世充,与你何干,竟跑到你的领土之外,来与我们交战。”

窦建德毕竟是义薄云天的一代豪杰,明明是李渊背信弃义,在窦建德放回李渊的亲妹妹同安公主与堂弟李神通等俘虏以后,撕毁唐夏友好条约,派刘世让等唐军进攻大夏政权的首都铭州,因此窦建德问心无愧地自嘲道:“现在我不自己来,恐怕以后还得劳烦你去找我,所以我给你送上门来了。”

李世民趁热打铁,押着窦建德、孟海公等俘虏到洛阳城下威逼王世充投降,王世充看到窦建德的几十万大军居然被李世民的两万多人打垮,失去了坚守洛阳的信心,其实此时王世充集团还占领徐州、襄阳等地区,并没有完全失败,但李世民利用心理战从打垮了老奸巨猾的王世充。最终王世充决定投降唐军,李世民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易守难攻的洛阳城,王世充集团的大郑政权宣告灭亡。

不久,吃里扒外的齐善行劝说曹皇后与右仆射裴矩、行台曹旦等带领夏国的官员属吏向唐朝投降,窦建德集团的大夏政权彻底灭亡,唐朝基本统一北方。

公元621年8月,48岁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宁死不屈,在长安被唐朝皇帝李渊下令杀害。


厚德载物49847


窦建德可以说的上是唐朝初年比较可惜的一位诸侯了,这人原本也是一个农民,后来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创立了自己的政权,手底下拥有的一只近乎于10万左右军队,而且东征西讨南征北战,自己和自己的夫人也是极其崇尚简朴。虽然打下了诺大江山,却坚持自给自足,而不是选择去穷奢极欲铺张浪费。

李世民可不会给他太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哲学。李世民率领自己的部队进攻王世充,王世充的部队被围困在了洛阳,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之下,窦建德率领自己的所有军队倾巢而出,准备和李世民决一死战解救王世充。

但是呢,我们必须得说农民起义军就有农民起义军自己的问题,要不然历史上面农民起义者多如牛毛,可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使用上,农民起义军是小农经济的持有者,所以他们在战略上面的开放性的思维不如那些知识阶层。

很多农民起义军等到拥有了一定财产之后刚愎自用,死死的守着自己的财产,生怕别人把他给抢了,甚至不惜自己人对自己人大打出手,这种情况历史上面屡见不鲜。

窦建德虽然算得上是比较开明的农民起义军,可它的实质仍然没有脱离农民起义这个范畴,它仍然还是维护着自己小团体的利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窦建德手底下能够叫得上名字的,能够有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而且农民起义军对于军队上的训练,不如那些军事世家军事世家明白训练部队最起码得训练一支精锐部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一支真正忠于自己的力量。窦建德虽然拥有着将近20万左右的军队,可是事实上真正能够听命于他的军队很少,或者说并不算是精锐,这些人在面对那种顺风站,比如说人数上面的优势的时候,那一一个个如狼似虎打仗你都不用去喊,他们不用去指挥,这些人主动把敌人给解决了,可一旦打逆风战,那这些人简直就是能够把自家人给拱死的猪。

在历史上面真正大兵团之间的对决,如果出现溃败的话,其伤亡的人数不会超过三成,什么意思?就是一支军队如果死上的人数超过三成的话,这周军队肯定会发生溃败,除非这是一支精锐部队,是你拿重金砸出来的一支部队。

10万左右的军队都见得从哪儿拿过来,那么多钱每一个都培养成自己的死,是而且只忠于自己的更多的人只是临时拉过来充当壮丁壮壮声势。

相比较而言,李世民手里面可握有着一支王牌,也就是那一只玄甲骑兵,况且李世民这个家族,那是一个军事家族,由打仗起家,对于他来讲,训练军队就跟吃饭喝水一样,都是一件日常稀疏的事,所以军队的凝聚力特别高,况且他手底下能人辈出,对于打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每一个都是身经百战,李世民也愿意用自己的权力军队财富去吸纳更多的人才,所以这此消彼长之间人才方面的优势,让李世民在处理这件事情上面拥有更多的选择。

李世民当然也对窦建德内部的问题十分清楚,窦建德虽然人数众多,可真正能够决定事情的也就那几个,况且这几年的连年征战让窦建德自大,无法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对付这样的敌人顺势而为,牵着对方的鼻子走,将对面的人肥的拖成瘦的,瘦的完全给他拖垮了,那自己的战略目的也就达到。

当然这与李世民来讲,他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去做战略防御,所以只能够选择毕其功于一,迫使敌人在最弱的时候与自己迎战,而自己率领自己的精锐部队击溃敌人的指挥中枢,这样大获全胜。


漩涡鸣人yy


隋末天下大乱,经过群雄涿鹿,形成了唐、郑、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王世充所在的郑国成为唐朝统一天下的第一道屏障,唐军势大,河南五十余州相继归降,很快就包围了郑国的都城,无奈之下,王世充只好遣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救。

唐强郑弱,势必不能久撑,郑灭亡,夏也不能独存。唇寒齿亡,窦建德只得倾巢而出,发兵救郑。

按理说窦建德从外袭击,王世充自内反攻,一定能打败唐军,可为什么他们却却一败涂地呢?细细琢磨,以下几点值得玩味。

首先,窦建德一方面已经出兵,一方面却又派遣礼部侍郎李大师等人赴唐军,请求大唐停止进攻洛阳。大战在即,窦建德心存幻想,优柔寡断,犯了兵家之大忌。

其次,自古兵贵神速,而窦建德在到达虎牢关之后却没有迅速派兵营救王世充,而是驻扎在洛阳附近地区,丧失了打败李世民的最佳时机。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窦建德一意孤行,否决了谋士凌敬一条“围魏救赵”,出兵上党的锦囊妙计。此计可谓一石三鸟:渡黄河,取怀州、河阳,进入上党,略地汾、晋,直赴蒲津。一者夏军如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二者开拓了领士召收兵马,国势会更加强盛;三是关中乃大唐的根据地,受到震骇,李世民必然回师自救,东都洛阳之围自然迎刃而解。

就连窦建德的手下的将领,甚至他的老婆都看得出来,眼下的计策,没有比这更妥当的了。而窦建德却说:“这不是你一个女人能懂的!我来救郑,郑如今处境很危急,就要亡国,我弃他而去,是畏惧敌人而背信弃义,不能这么做。”

懵逼的祭酒凌敬还在一个劲地再三争辩,窦建德一脸的不高兴,愣是命人把他架出去,就差点没给他宰了。

人人都看得出来,双方僵持在虎牢关对窦建德的军队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虎牢关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强攻虎牢关即便侥幸的胜也是惨胜;另一方面,窦建德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李世民的军队骑兵较多,而且居高临下,一旦冲杀下来很难阻挡。

这些因素都是明摆着的,人人都能看到的东西,他会看不透?窦建德是个傻子吗?当然不是,相反他美名远扬、还有大才,但是,为什么他如此固执,始终坚持东进洛阳呢?只能说明当时有更重要的东西吸引窦建德,他一定要去洛阳而不是长安。

洛阳到底有什么值得窦建德不惜损兵折将也要拿到?

在我看来,不过两点而已。

一,皇宫,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宫!隋炀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耗时多年而建立的宫殿!东都的宫殿设置、经济繁荣程度都要高于当时的长安,这个应该是他比较垂涎的。毕竟,窦建德本身是农民出身,他手下的将领也基本上是农民以及隋朝中下级官吏,阶级意识使然。当然,如果仅是想得到这些东西,窦建德也做不到起义军首领。

二,窦建德想享受是一方面,占据天下之中更是其梦寐以求的。为他人做嫁人,估计他才不干呢。一旦成功解了洛阳之围,窦建德恐怕没那么容易走,直接赶走王世充自己坐镇洛阳,岂不是更好?洛阳地处天下之中,是争夺天下的首选之地;相比较而言,长安虽好,却经常会受到北方突厥的袭扰,不如洛阳自在,可以一心一意打天下,志在统一的窦建德岂会弃置不顾,一走了之?

他以为自己的精锐之师,再加上洛阳王世充的兵力,远远超过李世民的部队,二人一定可以合力打败李世民,随后再顺带把王世充灭了,进而一统天下。

――这才是窦建德的如意算盘!只是他太过于自信,严重低估了我们的天之骄子李世民。

窦建德刚到之时,李世民手下的好多部将纷纷劝谏唐军退到关中根据地,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打。但是李世民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还派兵加强了围困洛阳的力量,并带领骑兵窥探窦建德的虚实(离窦建德阵营只有两里地),令人吃惊的是,李世民在看透之后,不但完好无损地回来了,还把窦建德的追兵打得大败!

“天可汗”可不是白叫的!一群乌合之众!你不是号称三十万吗?好!不等你站稳脚跟,先打你一个措手不及。

另外,李世民围点打援,让两大枭雄首尾不能呼应,在打窦建德的时候,始终派兵包围着王世充,并且不让他们有任何联系,活活地困住了洛阳城的王世充。

所以,王世充丝毫不知道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更不能和窦建德互相联合,就像砧板上的肉,早晚成为李世民的盘中餐。

窦建德刚愎自用,摒弃了谋士凌敬“批亢捣虚”的上策,进而导致自己在一次突袭李世民的行动当中被俘,并最终被李世民活捉,不但没能解救王世充的洛阳之围,自己也成了“送人头的”了!(他自己说的)

李世民和窦建德都算的上是隋唐时期的枭雄人物,只是结局略有不同,窦建德以兵败身死成就了李世民则成就了千古一帝。





时光Read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窦建德和他的夏朝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一方势力了但是在虎牢关却以惨败收场。不仅自己被俘,创造的夏国也随之一同覆灭。在虎牢关窦建德之所以稀里糊涂的惨败,只因为他的对手是千古无二的李世民。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李唐王朝要进入中原就需要面对王世充,在解决了北方问题之后,李世民对王世充发起了进攻。虽然李世民多次险象环生,但是最后都化险为夷,在李世民的强大攻势下王世充逐渐不支于是向窦建德求援。

  关于是否营救王世充,窦建德和部下也进行了商讨。最后确定救一定是要救的毕竟唇亡齿寒嘛!但是窦建德心里也有他的小九九,等王世充与李世民斗的两败俱伤的时候自己再去营救不仅可以击退李世民,甚至可以一举吞并王世充。

  于是窦建德带领他的十万大军一路攻城掠地而来可谓声势浩大。但是快要到达虎牢关的时候却发现这里被李世民给占据了,这可是一座雄关并不是那么好攻克的,于是窦建德与李世民僵持在了虎牢关之下。

  窦建德可以等但是王世充那边等不了,东都被李世民围了个水泄不通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只能不停的催促窦建德出兵。面对虎牢关窦建德也无计可施,这时他的谋士凌敬建议率军北上,夺取怀州、河阳,然后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晋州,向蒲津进攻,这样可以威胁关中,洛阳之围自解。但是窦建德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而是决定与李世民在虎牢关决战。

  窦建德做出这个决定之后也注定了他的失败,数十万大军在虎牢关下寸步难行早已没有当初的士气,而李世民坚守险要之地以逸待劳。但这也不足以使窦建德大败亏输,但是在虎牢关等待他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先是利用间谍向夏军散布唐军的战马的草料已经吃完,需要把马牵出去放牧。第二天夏军果真发现唐军战马在别处放牧于是列阵关前决定一举攻破虎牢关。但这只是李世民的一个计谋而已,早上放出晚上召回。窦建德大军到达关下后李世民又闭守不出,窦建德只能干耗着,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窦建德大军就这样慢慢的军心涣散。就在此时李世民亲率三千玄甲军直奔窦建德的中军大营而来,窦建德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被击溃了,大军也毫无目的各自为战。眼看大势已去窦建德连忙逃跑,由于受伤坠马而被抓。之后王世充也被迫投降,自此李世民一举歼灭了两大势力,问鼎天下。

窦建德固然没有采用凌敬的策略而致使大败,然而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在这一战中胜利了,那雄踞中原,睥睨天下的将会是他窦建德。


读史鉴往


飞越沧海为你解读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为何大胜

虎牢关因东汉末年的三英战吕布而闻名,在隋唐年间,发生的虎牢关大战成为唐一统天下的决定性战役,也成为李世民后来争夺皇权的重要筹码。

战役背景

隋末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各自都想争夺天下,经过一番大小兼并,中原地区呈现出三股大势力,李渊占据了山西陕西一带,并在长安建国为唐,而王世充则在河南洛阳建国为郑,窦建德占据河北山东一带建国为夏。在李渊集中力量攻打河东地区时,王世充乘其兵力空虚抢占了李唐在河南的部分领地。

这时的李世民率军在柏壁击败了刘武周和宋金刚的部队,刘武周和宋金刚被迫逃亡突厥,唐军取得了河东战场上的全面胜利。

李渊便决定全面夺取中原,向统一天下迈出坚实一步。他采取了先灭掉王世充再灭窦建德的战略。武德三年,李渊先派使者出使夏国,同窦建德修好,希望窦建德能在唐进攻王世充时保持中立,接着派秦王李世民率五万大军进攻王世充。

围困洛阳

王世充在闻讯李世民率大军来攻打自己时,积极准备应战,分派自己的子侄嫡系率兵分守各个要塞,自己领三万兵马迎敌来犯的唐军。李世民率兵五万先行攻占了慈涧(今河南新安东),取得了战略优势,王世充被迫只得退回洛阳。熟知兵法的李世民见洛阳城坚沟深,王世充又是重兵固守,便知若是强力攻城,不但洛阳城难以攻下,己方兵力还会损失不少,于是便先舍弃洛阳,先拔除洛阳周边的城寨,切断洛阳城外所有外援,把洛阳变成一座孤城时再攻城。

经过八个月的征伐清除,先后攻占了回洛城、虎牢关,收降河南五十余州,清除完外围据点后,李世民回军再次进攻洛阳,王世充战败只得困守洛阳。唐军把洛阳团团围住。围城日久,洛阳城里的粮草开始缺粮,守军士气十分低落,民心早已涣散,王世充见形势大危,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突破唐军重围,数次派出使者向窦建德求援。

唇亡齿寒,窦建德起兵号称三十万救援王世充

窦建德见郑国危在旦夕,怕唐军一旦灭了郑国夺得河南全境后,实力大增之下再来攻打自己,自己不但做不了坐收渔利的渔翁,反而会成为唐朝这只恶虎嘴里的下一只肥羊,在听取了谋臣的建议后,便先派使者告知王世充答应夏郑联兵抗唐,亲率精兵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向洛阳进军。窦建德的盘算是若能一举击败唐军,再伺机一口灭掉王世充,收编郑国的所有资产。

夏国大军来势凶猛,先后夺取了管城(今河南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挥军直逼虎牢关。夏军的威势极大震慑了唐军,许多部将建议李世民先撤军,以避夏军锋芒。

在众多将领们人心惶惶自信心馈乏时,李世民最终力排众异,决定分兵迎敌夏郑两国,他道,“窦建德现将领骄横,士卒疲惫,我们占据虎牢关就等于扼住他前进的咽喉,他若冒险来攻,我们据险而守可以轻易打败他,他若徘徊不前,不敢与我们交战,要不了多长时间,王世充就会粮尽而溃败。”李世民当即派屈突通率部分兵马辅助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亲率三千五百军兵回防虎牢关。

以身诱敌,探察敌情

李世民回军虎牢关后,便决定先探察下窦建德军营虚实,便带着五百骁骑出城奔夏国军营而来。在距军营还有二十里时,让李勣、程知节、秦叔宝统领兵马沿途埋伏,自己只带着四五骑和慰迟敬德奔向夏营。离夏营三里处便与夏营的探哨遭遇。李世民故意大声自报名号引诱夏营军兵来战,夏营起六千兵马来追赶,李世民和慰迟敬德纵马回驰,一路不时的回身射杀夏军,直到把追兵引到埋伏圈,一战击杀三百多骑。并俘虏夏国将领秋和石瓒。此次与夏营的短兵相接,李世民探知了夏军的战斗力深浅做到了心中有数。

刚愎自用,错失良机

如李世民所料,由于虎牢关地势险要,唐军据险而守,夏军虽兵力众多,几次交战却都未能攻取。窦建德被阻挡在虎牢关一月有余,难以逾越。李世民还不时派王君廊率军骚扰夏军,夺取其粮队,让夏军不胜其扰,由于久战不下,夏营军心开始思归。

谋臣凌敬建言窦建德既然攻取不了虎牢关,与其在这里耗战机,不如另辟蹊径,率兵渡过黄河,去攻取怀州、河阳,造大声势,越过太行山,攻取上党、汾州、晋州等地,这样,既夺取了不少唐地扩充了自身实力,又能震慑唐军,迫使李世民分兵去救援,也实现了解围洛阳的目的。窦建德一时犹豫不决,最终没有听从凌敬的建议。

最终的胜利,一战灭两国

唐夏两军在虎牢关前对峙不下,李世民知夏军将士早已锐气不在,泛起思乡之心,军心不稳。便放出唐军草料不足的消息,并且放出一千多匹战马在黄河边上放牧,以诱敌窦建德。窦建德果然中计,率队倾巢而出,列出战阵绵延近二十余里。

唐营诸将见夏军如此势大都甚是惊慌,李世民观察完夏军却道,“夏军自起兵以来未遇强敌,军纪也不整,自恃兵力雄厚轻视我们,我们先不要急于与他们交战,要不了一会,他们的士气就会低落下去,等他们列站的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困乏和饥饿,等他们有退却之意时,我们再乘势出兵追击,必定大获全胜。”

到了中午时分,李世民派大将宇文士及率三百军骑试探夏军,并嘱言道,“你们从他们阵前奔驰而过,如果看到他们阵列不动,你就率军回来,如果发现他们的军阵动了,你们就大胆冲入敌阵厮杀。”于文士及领命率着马队经过夏军阵列时,夏军的阵列果然出现松动,李世民见此,一声令下,命令全军直扑夏军。唐军的突然进攻打得夏军措手不及,一触及溃,窦建德根本来不及组织防御,部队就被冲得七零八落。李世民亲率玄甲军冲杀,淮阳王李道玄身负数箭仍然在拼命冲杀。

此战唐军击杀三千余人,俘虏五万余人,败逃到牛口渚的窦建德也被大将白士让抓获,窦建德兵败后,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

虎牢关之战,唐军大获全胜,一战灭了夏郑两国,占据了中原,奠定了唐朝一统天下的基业。

虎牢关大战,充分展现了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劣势之兵击败强势之敌,凭三千六百余名玄甲铁骑冲溃窦建德十余万大军的阵列,这是历史上少见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李世民能在虎牢关取得大胜,在于战略目标清晰,对敌我双方实力认识深刻,执行策略坚决,不为部将们的怯敌之言扰乱思路,临阵沉着,对敌情洞察力杰出,能数次身先士卒上阵杀敌激励士气,战术谋略多变机智百出。同时,对手犯错过多,窦建德军事素养不高,过于轻视对手,刚愎自用,战术单一刻板。


飞越沧海新史观


虎牢关大战之前,双方的战略目的都很明确,而窦建德一方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为什么窦建德输了,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

窦建德的战略规划要比李世民稳妥的多,如果他不犯错误,李世民是没有机会取胜的。所以,窦建德输在了轻敌上,认为自己必胜,便有些疏忽,暴露出了种种问题。而偏偏又遇上李世民这位神一样的对手,窦建德只能感慨,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李世民太狡猾!

战术失误

虎牢关被李世民抢占,这一战术失误,便使窦建德失去了主动。此关易守难攻,窦建德十五万大军硬攻了一个月纹丝不动,英勇的李世民还屡屡带领小股部队,杀到窦建德营前挑衅,令窦建德十分尴尬,大军士气迅速下降。

特殊地形

虎牢关位于太行山脉与黄河的交汇之处,地形非常险要,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虎牢关的特殊地形下,窦建德无法完全发挥十万大军在兵力上的优势。

骄兵必败

根据史书的记载,窦建德在虎牢关之战前主要考虑的都是拿下虎牢关之后如何与唐军主力军作战的问题。窦建德根本就没把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精锐放在眼里,犯了“骄兵必败”的大忌。

军队缺乏战斗力

窦建德军队主要由造反农民组成,虽然数量众多但缺乏正规训练,基本上是“乌合之众”。在李世民与窦建德对峙的一个多月里,窦军的缺陷在多次小规模的遭遇战中暴露无遗。

所以,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窦建德必败!


小染爱历史


当李世民凭借三百骑兵冲垮窦建德的前锋部队的时候,可能连李世民也不会想到自己能够因此而重创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这一切的一切有运气使然,也有李世民超高的军事天赋。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战场形势。

其实,当时并非仅仅有李世民的唐军势力,和李世民对峙的也绝非仅仅只有占据河北之地的窦建德,李世民的背后还有占据洛阳的王世充。

只不多当时占据洛阳的王世充的处境比较危险,因为他被李世民用重兵困在了洛阳城,而李世民亲自前去虎牢关阻挡窦建德来援救困守洛阳的王世充。

在地图上,他们之间的处境大概是这个样子。



  • 被困洛阳的王世充
  • 据守虎牢关的李世民
  • 准备援救洛阳,可是却被挡在虎牢关之外的窦建德

从地图上也许大家都能够看得出来,李世民所据守的虎牢关一旦被窦建德攻破,李世民便会迅速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顿局面。

可是,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李世民胜利了,而且一次来了一个双杀,将河南、河北两大枭雄一并拿下,奠定了李唐王朝在中原的军事地位。

其实,在窦建德被李世民困于虎牢关的时候,他的手下已经给他提供了另一套方案:



从虎牢关附近渡过黄河,攻入上党地区,从而侵逼长安之地,但是由于这条作战方案的战线实在是拉的太长,所以被窦建德毙掉了。

在窦建德和李世民选择对峙的时候,李世民将近千头的战马来到了黄河边上,一次来诱使窦建德上套,当窦建德在派遣前锋部队冲到黄河边上的时候,突然发现完全没有李世民的踪影,而等到烈日炎炎的时候,让宇文士及带领着300的精锐骑兵瞬间冲到了前锋部队的阵营之中。

牵一发而动全身。

窦建德的数十万大军完全乱掉了阵脚,李世民看到这个机会亲自带领士兵们冲入敌阵,收降了窦建德的这十万的大军,还活捉了窦建德。



这种结果不仅仅是窦建德不会想到,就连李世民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

我们甚至都无法想象李世民为何能够在这种被动的局势中大获全胜,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一仗,李世民取得了大胜。

不仅把窦建德解决了,还将王世充也解决了,简直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所以,这一仗有李世民的运气使然,同时也有着李世民的军事能力使然,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在古代历代帝王中独占鳌头,几乎成为历代帝王之中,屈指可数的卓越军事家。


历史总探长


如袁曹之‘’官渡之战‘’一样,我一直在搜寻各种‘’军事理论,亦或奇迹祥瑞‘’,试图用以解释这种难以令人置信的疑问:

一,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对比。1,袁、曹军在官渡直接作战的兵力对比为10.5万比3.3万(两军兵力对比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参战的后军和运输部队,双方兵力对比为12万比3.4万。

2,有的文章,过于夸大曹操的能力,认为是曹军1万对抗袁军10万。

3,而还有一些文章则为了贬低曹操,说曹军参战的有6-7万之多。

二,按照孙子兵法,‘’十围、五攻、倍分‘’的战法,袁绍咋打咋有哇,咋会就完败了呢?

1,绕过官渡,直取许都,何如?

2,佯攻许都,围点打援,何如?

3,乌巢军粮,移至官渡,放在曹操眼皮底下,下贴邀约来攻,何如?

4,乌巢粮烧,呐喊破斧,力攻曹营,鱼死网破,何如?

反正我不理解!

反复十年之后,我学会了‘’斩乱麻‘’而解麻(而非‘‘抽丝剥茧’’,理而解麻),于是,我得之:

曹操之军,绝非1万,亦非3万,而应为7-8万!

这一论点,倒推可得,正推亦可得:只曹操所虏‘‘青州兵’’,就有多少?!

“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

于是,得之:扯淡而已…

三,李世民沉思片刻,采纳了郭孝恪的提议。他将军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围困洛阳;一部分3500精兵,由自己亲自率领,前往虎牢关,迎战窦建德。

1,历李世民进驻虎牢关后,凭借3500精兵,将窦建德10余万部队阻挡在那里,长达一个多月都不能前进半步。

好诡异哟…

2,到了中午,敌军士气极度低落、饥渴疲惫时,李世民突然率领大军猛攻,直扑窦建德大营。

窦建德10万大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窦建德本人也成了李世民的俘虏。

又一个诡异哟…

3。我假设了十个可能,来解释这种诡异:

窦是猪?不对!前期搞的很大哟…

李的3500人是特种兵,个个手持Ak47?…掌握了‘‘黑洞’’能量?破解了‘‘虫洞’’渠道…

4,反复十年之后,我学会了‘’斩乱麻‘’而解麻(而非‘‘抽丝剥茧’’,理而解麻),于是,我得之:

李世民十八岁那年, 劝他父亲起兵反隋, 夺取天下,李渊任命他为右元帅 (右领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起兵,吾之说功也;

灭隋,吾之军功也;

建唐,吾之不世之功也…

杀兄,吾之防卫也;

屠弟,吾之图存也;

囚父,实非吾之本心也…

哈、哈、哈、哈、哈…

于是,得之:扯淡而已…


六福雅士


虎牢战役前夕

公元620年,大唐关中后方平定后,高祖李源派李世民为主帅,率领军队进军关东,准备平定中原,一统天下。当时,中原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王世充占领了洛阳,窦建德占领了山东。因此,进入中原,首当其冲的是灭掉王世冲。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大军包围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在这种情况下王世充只得向窦建德求援,准备里应外合,灭了唐军。

那么为什么窦建德会答应王世充的求援呢?

首先,一旦王世冲失败,那么李世民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窦建德。当时,唐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军队士气一度高涨,那么窦建德肯定有很多厄运。第二,窦建德看到了同时灭掉唐军和王世充的绝佳机会,一举扑向中原,平静下来。第三,他和王世冲合作消灭李世民,然后王世冲铁当然不是他自己的对手;第三,大唐军队总数只有150000人,与王世冲血拼了好几个月,人数和战斗力都急剧下降,这个时候肯定不是他自己的对手。

所以,窦建德虽然答应了王世充的请求,但他并不着急,直到次年三月,按照王世充当时的情况肯定坚持不了多久了,窦建德这是才带领部队去增援。

这是的李世民处于危险的境地。第一,王世充知道窦建德承诺要救他,看到了希望,坚定了坚守洛阳城的决心,这时的李世民的军队已经苦战了好几个月,士气逐渐低落;第二,朝中已经出现了反对的声音,甚至他的父亲李渊,也认为这个时候应该撤军。

然而,李世民没有这样做。他认为王世冲已经弹尽粮绝了,只能城中等死。只要继续包围洛阳城。王世充必死无疑,王世充战败后,他就可以把兵力集中在窦建德身上。

于是,李世民提前抢占了虎牢关,把窦建德和王世充死死的分开了。但是李世民和军队实力和窦建德相差悬殊。

因此,在虎牢关大战前夕,双方的战略目标都是非常明确的,窦建德有绝对的优势。那么,为什么窦建德输给了李世民呢?

首先,虎牢关被提前李世民抢夺,这一战术失误,让窦建德失去了主动权。难以攻破,窦建德150000军硬攻了一个月,被李世民多次击退,让窦建德很尴尬,军队士气迅速下降。

第二,窦建德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听从军师凌敬的劝告,他从上党区绕道到大唐关中老巢,迫使李世民撤军。

但凌敬的提议只能防止窦建德的军队陷入被动,延缓窦建德的灭亡。然而,这与一举消灭王世冲、李世民的战略目标是格格不入。绕道到汾晋,恐怕他还没有到达大唐王世充已经被饿死了。怎么能实现消灭李世民主力军的目标呢?

因此,在这样一个明显的优势下,窦建德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凌敬的建议,这相当于宣布自己已经头像了。

总结:首先,李世民提前抢占了虎牢关,第二,窦建德没有听从军师的建议,最终走向了灭亡。


公元前


虎牢关战役,其实历史书隐藏了部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什么呢?真实的历史是李世民靠3500名精骑兵拖住了窦建德的主力,利用机动优势不断侵扰敌军后方,让窦建德军队疲于奔命。然后唐军主力与李世民汇合,真正的双方士兵人数没有历史说的那么悬殊,而唐军是靠一场最后决战战胜了窦建德军队!在决战当中李世民对战场形势的把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愧是最善于打仗的皇帝,窦建德的军队失败在没有占领有利地形,没有巩固的后方,以及主力没有倾巢而出。有些军事家研究,窦建德行军路线也存在重大失误,被李世民在虎牢关捉住机会,一战而胜。最关键的是,窦建德本人意外给唐军俘虏,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