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虎牢關大戰,竇建德佔有絕對優勢,為何卻慘敗給李世民?

用戶65146878


公元621年的虎牢關大戰,是決定唐、夏、鄭三個政權命運的一場關鍵戰役。

李世民率步騎5萬進軍慈澗(今河南新安),王世充被迫撤回洛陽。李世民於是決定先掃清外圍然後攻城,經過八個月的作戰,唐軍攻克回洛城,並佔領虎牢關,河南50餘州相繼歸降唐軍。


李世民率軍進逼洛陽,經過一番激戰,將其合圍。王世充困守孤城,缺乏糧草,幾次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

竇建德得知洛陽危急,怕唐滅鄭後危及自己,決定先救援鄭國抗擊唐朝,然後找時機滅鄭,再奪取天下。


於是竇建德親自率近20萬夏軍西進,連續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會鄭州)、滎陽(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進到虎牢關的東面。

虎牢關大戰表面上看起來竇建德統帥的夏軍有近二十萬人,號稱三十萬。而李世民率領的唐軍只有兩萬多人,好像竇建德佔據絕對優勢,但實際情況卻鮮為人知,最終導致了李世民完勝竇建德慘敗,鄭、夏兩個政權滅亡,唐朝統一北方的結局。

首先,李世民雖然兵力的數量遠不如竇建德多,但李世民的軍隊少而精,是唐朝最精銳的主力,李世民手下猛將如雲,比如徐世勣、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李道玄、李道宗、王君廓、羅士信、柴紹、殷開山、竇抗、翟長孫、黃君漢、李君羨、牛進達、吳黑闥、侯君集、段志玄、丘行恭、張士貴、史大奈、宇文士及、宇文歆、史萬寶、劉德威、樊興、馬三寶、秦武通、白士讓、楊武威、梁建方、公孫武達、鄭仁泰、李孟嘗、獨孤彥雲、杜君綽、衛孝節等,可謂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武將集團,還有封德彝、蕭瑀、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薛收、郭孝恪等足智多謀的文臣,由此可見李世民陣營空前強大的實力。

而竇建德雖然兵力數量是李世民的近十倍,但竇建德手下將領的數量與名氣就寒酸多了,比如孟海公、徐圓朗、張青特、齊善行、郭士衡、韓洪、王琬、殷秋、石瓚等,足智多謀的文臣有孔德紹、凌敬、劉斌、張玄素、魏徵等,跟隨竇建德出征的妻子曹皇后也文武全才,頗有謀略,因此竇建德陣營的文臣其實不亞於李世民陣營,就是竇建德陣營的武將集團與李世民陣營懸殊太大,導致最終決戰的時候竇建德勢單力孤。

造成竇建德手下武將集團勢單力孤的原因很多,比如竇建德集團的名將曹旦、劉黑闥、高雅賢、蘇定方等為了防禦羅藝、劉世讓等部唐軍對大夏政權河北後方的進攻而留守首都銘州,還有範願、董康買、劉雅、王小胡等一些夏軍將領留守山東,更可惜的是夏軍的頭號名將王伏寶被竇建德自毀長城殺害。

其次是竇建德剛愎自用,不聽妻子曹皇后與謀士凌敬的金玉良言,戰略決策出現重大失誤。

鎮守虎牢關的李世民陣營是唐朝最精銳的主力,竇建德集團的正確決策是應該避實就虛、圍魏救趙,即避開唐軍最強的李世民軍團,北上進攻唐軍相對空虛的山西陝西,威脅唐朝的首都長安。

虎牢關是洛陽東邊門戶的重要關隘,易守難攻,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原來是被王世充集團控制,但李世民派大將王君廓攻佔了虎牢關,以阻擋竇建德救援洛陽的王世充。

竇建德兵力再多,但是卻使不上勁。無法攻破虎牢關,就沒法支援王世充,但一直在這裡乾耗也不是辦法。

就在竇建德不知所措的時候,他的軍師凌敬出主意說:“咱們的目的是解除李世民對洛陽的包圍。只要咱們率兵攻打懷州、河陽,再做出將要攻打汾州、晉州的姿態,發兵直逼長安,李世民一定會回軍救援,洛陽之圍便會解除。”

凌敬的建議說白了就是“圍魏救趙”。方法雖好,但竇建德手下那些武將都說,凌敬是個書生,不懂得打仗,他的建議怎麼能採納呢!竇建德也同樣這麼認為。凌敬苦苦相勸,結果搞得竇建德很生氣,還讓人把他扔了出去。

竇建德的妻子曹皇后不僅長得非常漂亮,而且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因此竇建德非常寵愛她,帶兵打仗也把曹皇后帶著。曹皇后不但有遠見,而且特別儉樸。她雖然貴為皇后,但卻沒有皇后的架子,她很少穿華美的衣服,手下也沒幾個婢女。



聽說竇建德沒有采納凌敬的建議,於是曹皇后親自找到竇建德並勸他說:“凌敬的建議非常不錯,大王為什麼不採納呢?我們出兵滏口,趁著敵軍空虛,逐步奪取山北之地,然後聯合突厥,攻打關中。李世民一定會回兵營救,這樣一來,就能解救王世充了!如果一直在這裡空耗下去,不但影響士氣,還消耗財力物力,再想解除唐軍對東都的包圍就非常困難了。”


祭酒之言可從,大王何不納也?請自滏口之道,乘唐國之虛,連營漸進,以取山北,又因突厥西抄關中,唐必還師以自救,此則鄭圍解矣。今頓兵武牢之下,日月淹久,徒為自苦,事恐無功。



義薄雲天的竇建德卻一心只想救援洛陽的王世充,以證明自己言出必行的義氣,他拒絕了妻子的建議:“這不是你們這些老孃們兒能懂的!我們是來救鄭國的,現在鄭國就要滅亡了,我怎麼能棄他們於不顧呢!”

“此非女子所知也。且鄭國懸命朝暮,以待吾來,既許救之,豈可見難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

因此竇建德並未採納曹皇后的金玉良言。

第三,李元吉軍團對洛陽王世充集團的阻擊,防止了王世充與竇建德夾攻虎牢關的李世民軍團。

李世民去虎牢關阻擋竇建德以後,李元吉統帥唐軍繼續圍困洛陽。

史載有兩次戰鬥,一次王世充派鄭軍出城企圖與竇建德的夏軍夾攻李世民,李元吉設伏擊鄭軍,斬首八百級,生擒鄭軍大將樂仁昉;另一次是四月十五日(621年5月11日),唐軍敗績,行軍總管盧君諤戰死。

雖然李元吉與王世充互有勝負,但李元吉成功地阻擋了洛陽王世充軍出城與竇建德夾攻李世民,為李世民取得虎牢關大戰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第四,竇建德中了李世民的誘敵深入之計。

五月一日下午,李世民將戰馬千匹,盡數運到黃河北岸放牧。竇建德聞訊大喜,第二天天還沒亮就拔寨起兵,到虎牢關外的牛口布陣,隔著一條汜水便可看見虎牢關。

竇建德率領十幾萬夏軍,營寨相接,綿延二十餘里。唐軍眾將見夏軍聲勢浩大,都不免有些害怕,唯獨李世民鎮定自若地說:

“賊自起山東,未嘗遇過強敵。逼城下寨,是有輕我之心。佈陣時聲音大而雜亂,顯然缺乏紀律。我按甲不出,彼勇氣自衰。時間一長,士氣消退,我軍蓄勢而發,無不克者。我與諸將打賭,不過中午,必破之矣!”

眾人半信半疑。

竇建德見唐軍不出,輕敵之心更甚,於是派了三百騎兵渡河挑釁。其時戰馬還未全部運回虎牢,李世民故意與他拖延時間,只派了兩百騎兵手持長槊出戰,時進時退,不分勝負。

竇建德大軍是列陣的,從早晨到中午,夏軍士兵飢餓疲憊。而黃河北岸的戰馬已召回。 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李世民讓宇文士及帶領三百騎兵經過竇建德軍陣西邊,告訴他如果竇建德追擊,則向東進,如果不追擊,則返回。竇建德果然追擊,而飢渴疲憊的夏軍士兵,士氣低落。

而李世民帶領唐軍眾將,直撲夏軍陣營,大軍在後。面對突如其來的眾多唐軍名將,竇建德為了保護妻子曹皇后撤退奮不顧身與唐軍眾將激戰,最終竇建德寡不敵眾,在牛口渚受傷被唐軍將領白士讓、楊武威等生擒。

竇建德被唐軍活捉以後,夏軍群龍無首,一敗塗地,五萬多夏軍投降唐軍,竇建德的妹夫齊善行帶領幾百夏軍騎兵保護曹皇后逃回河北。

竇建德在撤退途中受傷押送到李世民面前。李世民斥責竇建德道:“我們討伐王世充,與你何干,竟跑到你的領土之外,來與我們交戰。”

竇建德畢竟是義薄雲天的一代豪傑,明明是李淵背信棄義,在竇建德放回李淵的親妹妹同安公主與堂弟李神通等俘虜以後,撕毀唐夏友好條約,派劉世讓等唐軍進攻大夏政權的首都銘州,因此竇建德問心無愧地自嘲道:“現在我不自己來,恐怕以後還得勞煩你去找我,所以我給你送上門來了。”

李世民趁熱打鐵,押著竇建德、孟海公等俘虜到洛陽城下威逼王世充投降,王世充看到竇建德的幾十萬大軍居然被李世民的兩萬多人打垮,失去了堅守洛陽的信心,其實此時王世充集團還佔領徐州、襄陽等地區,並沒有完全失敗,但李世民利用心理戰從打垮了老奸巨猾的王世充。最終王世充決定投降唐軍,李世民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易守難攻的洛陽城,王世充集團的大鄭政權宣告滅亡。

不久,吃裡扒外的齊善行勸說曹皇后與右僕射裴矩、行臺曹旦等帶領夏國的官員屬吏向唐朝投降,竇建德集團的大夏政權徹底滅亡,唐朝基本統一北方。

公元621年8月,48歲的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寧死不屈,在長安被唐朝皇帝李淵下令殺害。


厚德載物49847


竇建德可以說的上是唐朝初年比較可惜的一位諸侯了,這人原本也是一個農民,後來經過幾十年的征戰創立了自己的政權,手底下擁有的一隻近乎於10萬左右軍隊,而且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自己和自己的夫人也是極其崇尚簡樸。雖然打下了諾大江山,卻堅持自給自足,而不是選擇去窮奢極欲鋪張浪費。

李世民可不會給他太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哲學。李世民率領自己的部隊進攻王世充,王世充的部隊被圍困在了洛陽,岌岌可危,在這種情況之下,竇建德率領自己的所有軍隊傾巢而出,準備和李世民決一死戰解救王世充。

但是呢,我們必須得說農民起義軍就有農民起義軍自己的問題,要不然歷史上面農民起義者多如牛毛,可真正成功的又有幾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人才的使用上,農民起義軍是小農經濟的持有者,所以他們在戰略上面的開放性的思維不如那些知識階層。

很多農民起義軍等到擁有了一定財產之後剛愎自用,死死的守著自己的財產,生怕別人把他給搶了,甚至不惜自己人對自己人大打出手,這種情況歷史上面屢見不鮮。

竇建德雖然算得上是比較開明的農民起義軍,可它的實質仍然沒有脫離農民起義這個範疇,它仍然還是維護著自己小團體的利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竇建德手底下能夠叫得上名字的,能夠有能力的人少之又少。

而且農民起義軍對於軍隊上的訓練,不如那些軍事世家軍事世家明白訓練部隊最起碼得訓練一支精銳部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一支真正忠於自己的力量。竇建德雖然擁有著將近20萬左右的軍隊,可是事實上真正能夠聽命於他的軍隊很少,或者說並不算是精銳,這些人在面對那種順風站,比如說人數上面的優勢的時候,那一一個個如狼似虎打仗你都不用去喊,他們不用去指揮,這些人主動把敵人給解決了,可一旦打逆風戰,那這些人簡直就是能夠把自家人給拱死的豬。

在歷史上面真正大兵團之間的對決,如果出現潰敗的話,其傷亡的人數不會超過三成,什麼意思?就是一支軍隊如果死上的人數超過三成的話,這周軍隊肯定會發生潰敗,除非這是一支精銳部隊,是你拿重金砸出來的一支部隊。

10萬左右的軍隊都見得從哪兒拿過來,那麼多錢每一個都培養成自己的死,是而且只忠於自己的更多的人只是臨時拉過來充當壯丁壯壯聲勢。

相比較而言,李世民手裡面可握有著一支王牌,也就是那一隻玄甲騎兵,況且李世民這個家族,那是一個軍事家族,由打仗起家,對於他來講,訓練軍隊就跟吃飯喝水一樣,都是一件日常稀疏的事,所以軍隊的凝聚力特別高,況且他手底下能人輩出,對於打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每一個都是身經百戰,李世民也願意用自己的權力軍隊財富去吸納更多的人才,所以這此消彼長之間人才方面的優勢,讓李世民在處理這件事情上面擁有更多的選擇。

李世民當然也對竇建德內部的問題十分清楚,竇建德雖然人數眾多,可真正能夠決定事情的也就那幾個,況且這幾年的連年征戰讓竇建德自大,無法聽取別人的意見,所以對付這樣的敵人順勢而為,牽著對方的鼻子走,將對面的人肥的拖成瘦的,瘦的完全給他拖垮了,那自己的戰略目的也就達到。

當然這與李世民來講,他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去做戰略防禦,所以只能夠選擇畢其功於一,迫使敵人在最弱的時候與自己迎戰,而自己率領自己的精銳部隊擊潰敵人的指揮中樞,這樣大獲全勝。


漩渦鳴人yy


隋末天下大亂,經過群雄涿鹿,形成了唐、鄭、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王世充所在的鄭國成為唐朝統一天下的第一道屏障,唐軍勢大,河南五十餘州相繼歸降,很快就包圍了鄭國的都城,無奈之下,王世充只好遣人向夏王竇建德求救。

唐強鄭弱,勢必不能久撐,鄭滅亡,夏也不能獨存。唇寒齒亡,竇建德只得傾巢而出,發兵救鄭。

按理說竇建德從外襲擊,王世充自內反攻,一定能打敗唐軍,可為什麼他們卻卻一敗塗地呢?細細琢磨,以下幾點值得玩味。

首先,竇建德一方面已經出兵,一方面卻又派遣禮部侍郎李大師等人赴唐軍,請求大唐停止進攻洛陽。大戰在即,竇建德心存幻想,優柔寡斷,犯了兵家之大忌。

其次,自古兵貴神速,而竇建德在到達虎牢關之後卻沒有迅速派兵營救王世充,而是駐紮在洛陽附近地區,喪失了打敗李世民的最佳時機。

最後,也是最要命的。竇建德一意孤行,否決了謀士凌敬一條“圍魏救趙”,出兵上黨的錦囊妙計。此計可謂一石三鳥:渡黃河,取懷州、河陽,進入上黨,略地汾、晉,直赴蒲津。一者夏軍如入無人之境,取勝可以說是萬無一失;二者開拓了領士召收兵馬,國勢會更加強盛;三是關中乃大唐的根據地,受到震駭,李世民必然回師自救,東都洛陽之圍自然迎刃而解。

就連竇建德的手下的將領,甚至他的老婆都看得出來,眼下的計策,沒有比這更妥當的了。而竇建德卻說:“這不是你一個女人能懂的!我來救鄭,鄭如今處境很危急,就要亡國,我棄他而去,是畏懼敵人而背信棄義,不能這麼做。”

懵逼的祭酒凌敬還在一個勁地再三爭辯,竇建德一臉的不高興,愣是命人把他架出去,就差點沒給他宰了。

人人都看得出來,雙方僵持在虎牢關對竇建德的軍隊是十分不利的:一方面虎牢關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強攻虎牢關即便僥倖的勝也是慘勝;另一方面,竇建德的軍隊以步兵為主,李世民的軍隊騎兵較多,而且居高臨下,一旦衝殺下來很難阻擋。

這些因素都是明擺著的,人人都能看到的東西,他會看不透?竇建德是個傻子嗎?當然不是,相反他美名遠揚、還有大才,但是,為什麼他如此固執,始終堅持東進洛陽呢?只能說明當時有更重要的東西吸引竇建德,他一定要去洛陽而不是長安。

洛陽到底有什麼值得竇建德不惜損兵折將也要拿到?

在我看來,不過兩點而已。

一,皇宮,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宮!隋煬帝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耗時多年而建立的宮殿!東都的宮殿設置、經濟繁榮程度都要高於當時的長安,這個應該是他比較垂涎的。畢竟,竇建德本身是農民出身,他手下的將領也基本上是農民以及隋朝中下級官吏,階級意識使然。當然,如果僅是想得到這些東西,竇建德也做不到起義軍首領。

二,竇建德想享受是一方面,佔據天下之中更是其夢寐以求的。為他人做嫁人,估計他才不幹呢。一旦成功解了洛陽之圍,竇建德恐怕沒那麼容易走,直接趕走王世充自己坐鎮洛陽,豈不是更好?洛陽地處天下之中,是爭奪天下的首選之地;相比較而言,長安雖好,卻經常會受到北方突厥的襲擾,不如洛陽自在,可以一心一意打天下,志在統一的竇建德豈會棄置不顧,一走了之?

他以為自己的精銳之師,再加上洛陽王世充的兵力,遠遠超過李世民的部隊,二人一定可以合力打敗李世民,隨後再順帶把王世充滅了,進而一統天下。

――這才是竇建德的如意算盤!只是他太過於自信,嚴重低估了我們的天之驕子李世民。

竇建德剛到之時,李世民手下的好多部將紛紛勸諫唐軍退到關中根據地,等到合適的時機再打。但是李世民力排眾議,堅決不同意,還派兵加強了圍困洛陽的力量,並帶領騎兵窺探竇建德的虛實(離竇建德陣營只有兩裡地),令人吃驚的是,李世民在看透之後,不但完好無損地回來了,還把竇建德的追兵打得大敗!

“天可汗”可不是白叫的!一群烏合之眾!你不是號稱三十萬嗎?好!不等你站穩腳跟,先打你一個措手不及。

另外,李世民圍點打援,讓兩大梟雄首尾不能呼應,在打竇建德的時候,始終派兵包圍著王世充,並且不讓他們有任何聯繫,活活地困住了洛陽城的王世充。

所以,王世充絲毫不知道外面究竟發生了什麼,更不能和竇建德互相聯合,就像砧板上的肉,早晚成為李世民的盤中餐。

竇建德剛愎自用,摒棄了謀士凌敬“批亢搗虛”的上策,進而導致自己在一次突襲李世民的行動當中被俘,並最終被李世民活捉,不但沒能解救王世充的洛陽之圍,自己也成了“送人頭的”了!(他自己說的)

李世民和竇建德都算的上是隋唐時期的梟雄人物,只是結局略有不同,竇建德以兵敗身死成就了李世民則成就了千古一帝。





時光Read


  隋朝末年群雄並起,竇建德和他的夏朝算是比較有實力的一方勢力了但是在虎牢關卻以慘敗收場。不僅自己被俘,創造的夏國也隨之一同覆滅。在虎牢關竇建德之所以稀裡糊塗的慘敗,只因為他的對手是千古無二的李世民。

  虎牢關之戰發生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時候。李唐王朝要進入中原就需要面對王世充,在解決了北方問題之後,李世民對王世充發起了進攻。雖然李世民多次險象環生,但是最後都化險為夷,在李世民的強大攻勢下王世充逐漸不支於是向竇建德求援。

  關於是否營救王世充,竇建德和部下也進行了商討。最後確定救一定是要救的畢竟唇亡齒寒嘛!但是竇建德心裡也有他的小九九,等王世充與李世民斗的兩敗俱傷的時候自己再去營救不僅可以擊退李世民,甚至可以一舉吞併王世充。

  於是竇建德帶領他的十萬大軍一路攻城掠地而來可謂聲勢浩大。但是快要到達虎牢關的時候卻發現這裡被李世民給佔據了,這可是一座雄關並不是那麼好攻克的,於是竇建德與李世民僵持在了虎牢關之下。

  竇建德可以等但是王世充那邊等不了,東都被李世民圍了個水洩不通眼看就要堅持不下去了只能不停的催促竇建德出兵。面對虎牢關竇建德也無計可施,這時他的謀士凌敬建議率軍北上,奪取懷州、河陽,然後翻越太行山進入上黨、晉州,向蒲津進攻,這樣可以威脅關中,洛陽之圍自解。但是竇建德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而是決定與李世民在虎牢關決戰。

  竇建德做出這個決定之後也註定了他的失敗,數十萬大軍在虎牢關下寸步難行早已沒有當初的士氣,而李世民堅守險要之地以逸待勞。但這也不足以使竇建德大敗虧輸,但是在虎牢關等待他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先是利用間諜向夏軍散佈唐軍的戰馬的草料已經吃完,需要把馬牽出去放牧。第二天夏軍果真發現唐軍戰馬在別處放牧於是列陣關前決定一舉攻破虎牢關。但這只是李世民的一個計謀而已,早上放出晚上召回。竇建德大軍到達關下後李世民又閉守不出,竇建德只能乾耗著,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竇建德大軍就這樣慢慢的軍心渙散。就在此時李世民親率三千玄甲軍直奔竇建德的中軍大營而來,竇建德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就被擊潰了,大軍也毫無目的各自為戰。眼看大勢已去竇建德連忙逃跑,由於受傷墜馬而被抓。之後王世充也被迫投降,自此李世民一舉殲滅了兩大勢力,問鼎天下。

竇建德固然沒有采用凌敬的策略而致使大敗,然而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在這一戰中勝利了,那雄踞中原,睥睨天下的將會是他竇建德。


讀史鑑往


飛越滄海為你解讀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為何大勝

虎牢關因東漢末年的三英戰呂布而聞名,在隋唐年間,發生的虎牢關大戰成為唐一統天下的決定性戰役,也成為李世民後來爭奪皇權的重要籌碼。

戰役背景

隋末時,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各自都想爭奪天下,經過一番大小兼併,中原地區呈現出三股大勢力,李淵佔據了山西陝西一帶,並在長安建國為唐,而王世充則在河南洛陽建國為鄭,竇建德佔據河北山東一帶建國為夏。在李淵集中力量攻打河東地區時,王世充乘其兵力空虛搶佔了李唐在河南的部分領地。

這時的李世民率軍在柏壁擊敗了劉武周和宋金剛的部隊,劉武周和宋金剛被迫逃亡突厥,唐軍取得了河東戰場上的全面勝利。

李淵便決定全面奪取中原,向統一天下邁出堅實一步。他採取了先滅掉王世充再滅竇建德的戰略。武德三年,李淵先派使者出使夏國,同竇建德修好,希望竇建德能在唐進攻王世充時保持中立,接著派秦王李世民率五萬大軍進攻王世充。

圍困洛陽

王世充在聞訊李世民率大軍來攻打自己時,積極準備應戰,分派自己的子侄嫡系率兵分守各個要塞,自己領三萬兵馬迎敵來犯的唐軍。李世民率兵五萬先行攻佔了慈澗(今河南新安東),取得了戰略優勢,王世充被迫只得退回洛陽。熟知兵法的李世民見洛陽城堅溝深,王世充又是重兵固守,便知若是強力攻城,不但洛陽城難以攻下,己方兵力還會損失不少,於是便先捨棄洛陽,先拔除洛陽周邊的城寨,切斷洛陽城外所有外援,把洛陽變成一座孤城時再攻城。

經過八個月的征伐清除,先後攻佔了回洛城、虎牢關,收降河南五十餘州,清除完外圍據點後,李世民回軍再次進攻洛陽,王世充戰敗只得困守洛陽。唐軍把洛陽團團圍住。圍城日久,洛陽城裡的糧草開始缺糧,守軍士氣十分低落,民心早已渙散,王世充見形勢大危,單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突破唐軍重圍,數次派出使者向竇建德求援。

唇亡齒寒,竇建德起兵號稱三十萬救援王世充

竇建德見鄭國危在旦夕,怕唐軍一旦滅了鄭國奪得河南全境後,實力大增之下再來攻打自己,自己不但做不了坐收漁利的漁翁,反而會成為唐朝這隻惡虎嘴裡的下一隻肥羊,在聽取了謀臣的建議後,便先派使者告知王世充答應夏鄭聯兵抗唐,親率精兵十餘萬號稱三十萬向洛陽進軍。竇建德的盤算是若能一舉擊敗唐軍,再伺機一口滅掉王世充,收編鄭國的所有資產。

夏國大軍來勢兇猛,先後奪取了管城(今河南鄭州)、滎陽、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揮軍直逼虎牢關。夏軍的威勢極大震懾了唐軍,許多部將建議李世民先撤軍,以避夏軍鋒芒。

在眾多將領們人心惶惶自信心饋乏時,李世民最終力排眾異,決定分兵迎敵夏鄭兩國,他道,“竇建德現將領驕橫,士卒疲憊,我們佔據虎牢關就等於扼住他前進的咽喉,他若冒險來攻,我們據險而守可以輕易打敗他,他若徘徊不前,不敢與我們交戰,要不了多長時間,王世充就會糧盡而潰敗。”李世民當即派屈突通率部分兵馬輔助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親率三千五百軍兵回防虎牢關。

以身誘敵,探察敵情

李世民回軍虎牢關後,便決定先探察下竇建德軍營虛實,便帶著五百驍騎出城奔夏國軍營而來。在距軍營還有二十里時,讓李勣、程知節、秦叔寶統領兵馬沿途埋伏,自己只帶著四五騎和慰遲敬德奔向夏營。離夏營三里處便與夏營的探哨遭遇。李世民故意大聲自報名號引誘夏營軍兵來戰,夏營起六千兵馬來追趕,李世民和慰遲敬德縱馬回馳,一路不時的回身射殺夏軍,直到把追兵引到埋伏圈,一戰擊殺三百多騎。並俘虜夏國將領秋和石瓚。此次與夏營的短兵相接,李世民探知了夏軍的戰鬥力深淺做到了心中有數。

剛愎自用,錯失良機

如李世民所料,由於虎牢關地勢險要,唐軍據險而守,夏軍雖兵力眾多,幾次交戰卻都未能攻取。竇建德被阻擋在虎牢關一月有餘,難以逾越。李世民還不時派王君廊率軍騷擾夏軍,奪取其糧隊,讓夏軍不勝其擾,由於久戰不下,夏營軍心開始思歸。

謀臣凌敬建言竇建德既然攻取不了虎牢關,與其在這裡耗戰機,不如另闢蹊徑,率兵渡過黃河,去攻取懷州、河陽,造大聲勢,越過太行山,攻取上黨、汾州、晉州等地,這樣,既奪取了不少唐地擴充了自身實力,又能震懾唐軍,迫使李世民分兵去救援,也實現瞭解圍洛陽的目的。竇建德一時猶豫不決,最終沒有聽從凌敬的建議。

最終的勝利,一戰滅兩國

唐夏兩軍在虎牢關前對峙不下,李世民知夏軍將士早已銳氣不在,泛起思鄉之心,軍心不穩。便放出唐軍草料不足的消息,並且放出一千多匹戰馬在黃河邊上放牧,以誘敵竇建德。竇建德果然中計,率隊傾巢而出,列出戰陣綿延近二十餘里。

唐營諸將見夏軍如此勢大都甚是驚慌,李世民觀察完夏軍卻道,“夏軍自起兵以來未遇強敵,軍紀也不整,自恃兵力雄厚輕視我們,我們先不要急於與他們交戰,要不了一會,他們的士氣就會低落下去,等他們列站的時間長了,就會出現睏乏和飢餓,等他們有退卻之意時,我們再乘勢出兵追擊,必定大獲全勝。”

到了中午時分,李世民派大將宇文士及率三百軍騎試探夏軍,並囑言道,“你們從他們陣前奔馳而過,如果看到他們陣列不動,你就率軍回來,如果發現他們的軍陣動了,你們就大膽衝入敵陣廝殺。”於文士及領命率著馬隊經過夏軍陣列時,夏軍的陣列果然出現鬆動,李世民見此,一聲令下,命令全軍直撲夏軍。唐軍的突然進攻打得夏軍措手不及,一觸及潰,竇建德根本來不及組織防禦,部隊就被衝得七零八落。李世民親率玄甲軍衝殺,淮陽王李道玄身負數箭仍然在拼命衝殺。

此戰唐軍擊殺三千餘人,俘虜五萬餘人,敗逃到牛口渚的竇建德也被大將白士讓抓獲,竇建德兵敗後,王世充見大勢已去,只得獻城投降。

虎牢關之戰,唐軍大獲全勝,一戰滅了夏鄭兩國,佔據了中原,奠定了唐朝一統天下的基業。

虎牢關大戰,充分展現了李世民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劣勢之兵擊敗強勢之敵,憑三千六百餘名玄甲鐵騎衝潰竇建德十餘萬大軍的陣列,這是歷史上少見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李世民能在虎牢關取得大勝,在於戰略目標清晰,對敵我雙方實力認識深刻,執行策略堅決,不為部將們的怯敵之言擾亂思路,臨陣沉著,對敵情洞察力傑出,能數次身先士卒上陣殺敵激勵士氣,戰術謀略多變機智百出。同時,對手犯錯過多,竇建德軍事素養不高,過於輕視對手,剛愎自用,戰術單一刻板。


飛越滄海新史觀


虎牢關大戰之前,雙方的戰略目的都很明確,而竇建德一方佔有絕對優勢。但是為什麼竇建德輸了,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四點:

竇建德的戰略規劃要比李世民穩妥的多,如果他不犯錯誤,李世民是沒有機會取勝的。所以,竇建德輸在了輕敵上,認為自己必勝,便有些疏忽,暴露出了種種問題。而偏偏又遇上李世民這位神一樣的對手,竇建德只能感慨,不是自己無能,而是李世民太狡猾!

戰術失誤

虎牢關被李世民搶佔,這一戰術失誤,便使竇建德失去了主動。此關易守難攻,竇建德十五萬大軍硬攻了一個月紋絲不動,英勇的李世民還屢屢帶領小股部隊,殺到竇建德營前挑釁,令竇建德十分尷尬,大軍士氣迅速下降。

特殊地形

虎牢關位於太行山脈與黃河的交匯之處,地形非常險要,是名副其實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虎牢關的特殊地形下,竇建德無法完全發揮十萬大軍在兵力上的優勢。

驕兵必敗

根據史書的記載,竇建德在虎牢關之戰前主要考慮的都是拿下虎牢關之後如何與唐軍主力軍作戰的問題。竇建德根本就沒把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精銳放在眼裡,犯了“驕兵必敗”的大忌。

軍隊缺乏戰鬥力

竇建德軍隊主要由造反農民組成,雖然數量眾多但缺乏正規訓練,基本上是“烏合之眾”。在李世民與竇建德對峙的一個多月裡,竇軍的缺陷在多次小規模的遭遇戰中暴露無遺。

所以,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竇建德必敗!


小染愛歷史


當李世民憑藉三百騎兵沖垮竇建德的前鋒部隊的時候,可能連李世民也不會想到自己能夠因此而重創竇建德的十萬大軍,這一切的一切有運氣使然,也有李世民超高的軍事天賦。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戰場形勢。

其實,當時並非僅僅有李世民的唐軍勢力,和李世民對峙的也絕非僅僅只有佔據河北之地的竇建德,李世民的背後還有佔據洛陽的王世充。

只不多當時佔據洛陽的王世充的處境比較危險,因為他被李世民用重兵困在了洛陽城,而李世民親自前去虎牢關阻擋竇建德來援救困守洛陽的王世充。

在地圖上,他們之間的處境大概是這個樣子。



  • 被困洛陽的王世充
  • 據守虎牢關的李世民
  • 準備援救洛陽,可是卻被擋在虎牢關之外的竇建德

從地圖上也許大家都能夠看得出來,李世民所據守的虎牢關一旦被竇建德攻破,李世民便會迅速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頓局面。

可是,從戰爭的結果來看,李世民勝利了,而且一次來了一個雙殺,將河南、河北兩大梟雄一併拿下,奠定了李唐王朝在中原的軍事地位。

其實,在竇建德被李世民困於虎牢關的時候,他的手下已經給他提供了另一套方案:



從虎牢關附近渡過黃河,攻入上黨地區,從而侵逼長安之地,但是由於這條作戰方案的戰線實在是拉的太長,所以被竇建德斃掉了。

在竇建德和李世民選擇對峙的時候,李世民將近千頭的戰馬來到了黃河邊上,一次來誘使竇建德上套,當竇建德在派遣前鋒部隊衝到黃河邊上的時候,突然發現完全沒有李世民的蹤影,而等到烈日炎炎的時候,讓宇文士及帶領著300的精銳騎兵瞬間衝到了前鋒部隊的陣營之中。

牽一髮而動全身。

竇建德的數十萬大軍完全亂掉了陣腳,李世民看到這個機會親自帶領士兵們衝入敵陣,收降了竇建德的這十萬的大軍,還活捉了竇建德。



這種結果不僅僅是竇建德不會想到,就連李世民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

我們甚至都無法想象李世民為何能夠在這種被動的局勢中大獲全勝,這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也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這一仗,李世民取得了大勝。

不僅把竇建德解決了,還將王世充也解決了,簡直就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所以,這一仗有李世民的運氣使然,同時也有著李世民的軍事能力使然,也正因為如此,李世民的軍事能力在古代歷代帝王中獨佔鰲頭,幾乎成為歷代帝王之中,屈指可數的卓越軍事家。


歷史總探長


如袁曹之‘’官渡之戰‘’一樣,我一直在搜尋各種‘’軍事理論,亦或奇蹟祥瑞‘’,試圖用以解釋這種難以令人置信的疑問:

一,官渡戰役雙方實際參戰兵力對比。1,袁、曹軍在官渡直接作戰的兵力對比為10.5萬比3.3萬(兩軍兵力對比為3.2比1)。如果加上未直接參戰的後軍和運輸部隊,雙方兵力對比為12萬比3.4萬。

2,有的文章,過於誇大曹操的能力,認為是曹軍1萬對抗袁軍10萬。

3,而還有一些文章則為了貶低曹操,說曹軍參戰的有6-7萬之多。

二,按照孫子兵法,‘’十圍、五攻、倍分‘’的戰法,袁紹咋打咋有哇,咋會就完敗了呢?

1,繞過官渡,直取許都,何如?

2,佯攻許都,圍點打援,何如?

3,烏巢軍糧,移至官渡,放在曹操眼皮底下,下貼邀約來攻,何如?

4,烏巢糧燒,吶喊破斧,力攻曹營,魚死網破,何如?

反正我不理解!

反覆十年之後,我學會了‘’斬亂麻‘’而解麻(而非‘‘抽絲剝繭’’,理而解麻),於是,我得之:

曹操之軍,絕非1萬,亦非3萬,而應為7-8萬!

這一論點,倒推可得,正推亦可得:只曹操所虜‘‘青州兵’’,就有多少?!

“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三國志魏書一武帝紀》

於是,得之:扯淡而已…

三,李世民沉思片刻,採納了郭孝恪的提議。他將軍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繼續圍困洛陽;一部分3500精兵,由自己親自率領,前往虎牢關,迎戰竇建德。

1,歷李世民進駐虎牢關後,憑藉3500精兵,將竇建德10餘萬部隊阻擋在那裡,長達一個多月都不能前進半步。

好詭異喲…

2,到了中午,敵軍士氣極度低落、飢渴疲憊時,李世民突然率領大軍猛攻,直撲竇建德大營。

竇建德10萬大軍被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竇建德本人也成了李世民的俘虜。

又一個詭異喲…

3。我假設了十個可能,來解釋這種詭異:

竇是豬?不對!前期搞的很大喲…

李的3500人是特種兵,個個手持Ak47?…掌握了‘‘黑洞’’能量?破解了‘‘蟲洞’’渠道…

4,反覆十年之後,我學會了‘’斬亂麻‘’而解麻(而非‘‘抽絲剝繭’’,理而解麻),於是,我得之:

李世民十八歲那年, 勸他父親起兵反隋, 奪取天下,李淵任命他為右元帥 (右領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起兵,吾之說功也;

滅隋,吾之軍功也;

建唐,吾之不世之功也…

殺兄,吾之防衛也;

屠弟,吾之圖存也;

囚父,實非吾之本心也…

哈、哈、哈、哈、哈…

於是,得之:扯淡而已…


六福雅士


虎牢戰役前夕

公元620年,大唐關中後方平定後,高祖李源派李世民為主帥,率領軍隊進軍關東,準備平定中原,一統天下。當時,中原有王世充和竇建德兩大勢力,王世充佔領了洛陽,竇建德佔領了山東。因此,進入中原,首當其衝的是滅掉王世衝。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大軍包圍洛陽城內的王世充,在這種情況下王世充只得向竇建德求援,準備裡應外合,滅了唐軍。

那麼為什麼竇建德會答應王世充的求援呢?

首先,一旦王世衝失敗,那麼李世民的下一個目標肯定是竇建德。當時,唐軍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軍隊士氣一度高漲,那麼竇建德肯定有很多厄運。第二,竇建德看到了同時滅掉唐軍和王世充的絕佳機會,一舉撲向中原,平靜下來。第三,他和王世衝合作消滅李世民,然後王世衝鐵當然不是他自己的對手;第三,大唐軍隊總數只有150000人,與王世衝血拼了好幾個月,人數和戰鬥力都急劇下降,這個時候肯定不是他自己的對手。

所以,竇建德雖然答應了王世充的請求,但他並不著急,直到次年三月,按照王世充當時的情況肯定堅持不了多久了,竇建德這是才帶領部隊去增援。

這是的李世民處於危險的境地。第一,王世充知道竇建德承諾要救他,看到了希望,堅定了堅守洛陽城的決心,這時的李世民的軍隊已經苦戰了好幾個月,士氣逐漸低落;第二,朝中已經出現了反對的聲音,甚至他的父親李淵,也認為這個時候應該撤軍。

然而,李世民沒有這樣做。他認為王世衝已經彈盡糧絕了,只能城中等死。只要繼續包圍洛陽城。王世充必死無疑,王世充戰敗後,他就可以把兵力集中在竇建德身上。

於是,李世民提前搶佔了虎牢關,把竇建德和王世充死死的分開了。但是李世民和軍隊實力和竇建德相差懸殊。

因此,在虎牢關大戰前夕,雙方的戰略目標都是非常明確的,竇建德有絕對的優勢。那麼,為什麼竇建德輸給了李世民呢?

首先,虎牢關被提前李世民搶奪,這一戰術失誤,讓竇建德失去了主動權。難以攻破,竇建德150000軍硬攻了一個月,被李世民多次擊退,讓竇建德很尷尬,軍隊士氣迅速下降。

第二,竇建德的失敗是由於沒有聽從軍師凌敬的勸告,他從上黨區繞道到大唐關中老巢,迫使李世民撤軍。

但凌敬的提議只能防止竇建德的軍隊陷入被動,延緩竇建德的滅亡。然而,這與一舉消滅王世衝、李世民的戰略目標是格格不入。繞道到汾晉,恐怕他還沒有到達大唐王世充已經被餓死了。怎麼能實現消滅李世民主力軍的目標呢?

因此,在這樣一個明顯的優勢下,竇建德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凌敬的建議,這相當於宣佈自己已經頭像了。

總結:首先,李世民提前搶佔了虎牢關,第二,竇建德沒有聽從軍師的建議,最終走向了滅亡。


公元前


虎牢關戰役,其實歷史書隱藏了部分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歷史是什麼呢?真實的歷史是李世民靠3500名精騎兵拖住了竇建德的主力,利用機動優勢不斷侵擾敵軍後方,讓竇建德軍隊疲於奔命。然後唐軍主力與李世民匯合,真正的雙方士兵人數沒有歷史說的那麼懸殊,而唐軍是靠一場最後決戰戰勝了竇建德軍隊!在決戰當中李世民對戰場形勢的把握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愧是最善於打仗的皇帝,竇建德的軍隊失敗在沒有佔領有利地形,沒有鞏固的後方,以及主力沒有傾巢而出。有些軍事家研究,竇建德行軍路線也存在重大失誤,被李世民在虎牢關捉住機會,一戰而勝。最關鍵的是,竇建德本人意外給唐軍俘虜,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