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完美的臣子,難以相處的同僚謀聖張良


留侯張良是個好臣子,但卻不是一個好同事

或許因為出身的關係,張良遠比蕭何、韓信等人更懂得如何做一名臣子。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讓張良在齊地選擇三萬戶受封,當是不摻雜任何虛情假意的,然而張良卻堅辭不受。

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史記·留侯世家》

按照史料記載,張良的確是為劉邦做過很多謀劃,於劉邦來說,張良的確很重要,但卻不是唯一的,陳平、酈食其等人完全可以代替張良,但在張良的生命中,劉邦卻是無可替代的,劉邦之外,張良曾兩度輔佐韓王成,但都一事無成。

所以,張良那句「天以臣授陛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眾所周知,若是沒有劉邦的登壇拜將,或許韓信永遠只能是普通將領,而實際上,若沒有劉邦的三次接納,張良也是個無人能識的謀臣罷了。

完美的臣子,難以相處的同僚謀聖張良

不止是在劉邦這裡,就是在韓王成那裡,張良也是很會做臣子的。

漢王之國,良送至褒中,遣良歸韓。良因說漢王曰:“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乃使良還。——《史記·留侯世家》

為什麼張良建議劉邦燒燬棧道呢?

因為張良想讓全天下知道,漢王劉邦並無東還之心,漢王劉邦願意老死蜀中。

我發現現在有很多人對張良的燒燬棧道讚不絕口,認為燒燬棧道幫劉邦麻痺了三秦王以及項羽,然而實際上,這只是燒燬棧道產生的效果,但並不是燒燬棧道的本意。

經過鴻門宴上的糾葛,項羽和劉邦已是面和心不和了。

而在鴻門宴前後幫了劉邦大忙的張良,必然遭到項羽的忌恨,張良是韓王成的司徒,以項羽小肚雞腸的性格,必然會遷怒於韓王成。

為了使韓王成不受牽連,張良建議劉邦燒燬棧道。即,此時的張良並未把自己算作劉邦的臣子,所以利用劉邦燒燬棧道來幫韓王成

良至韓,韓王成以良從漢王故,項王不遣成之國,從與俱東。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史記·留侯世家》

這段記載明確指出了,張良勸說項羽,劉邦已經燒燬棧道,根本就沒有東爭天下的心思了。言外之意是希望項羽不要再難為韓王成了。

然而,張良失算了。

項王竟不肯遣韓王,乃以為侯,又殺之彭城。——《史記·留侯世家》

項羽得知劉邦沒有東歸之意,便確定韓王成失去靠山,於是先廢掉韓王成的王位,繼而搞死了韓王成。韓王成死,張良成了喪家之犬,只好再度投到漢王劉邦麾下,也從那時起,張良才一心一意地做劉邦臣子。

完美的臣子,難以相處的同僚謀聖張良

張良歸漢,便排擠起同事酈食其來。

當時,酈食其受到劉邦的重用,面對強大的西楚,劉邦和酈食其商量削弱楚國的辦法,酈食其獻上一策。

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史記·留侯世家》

此計,張耳陳餘也給陳勝獻過。

“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甚至張良自己,也出過類似的計策。

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史記·項羽本紀》

漢王劉邦在固陵吃了敗仗,無力獨吞項羽,甚至有被項羽翻盤的可能,這時候張良又叫劉邦大封諸侯了。而在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對戰不利之時,張良是怎麼說的呢?

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史記·留侯世家》

相似的計策,他張良獻就是妙計,酈食其獻,就是亡國之計,這真是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呀。張良這次痛批酈食其,其實是張良第二次搞酈食其。

第一次是在劉邦西進時,張良指名道姓地叫酈食其去做說客,說服秦將投降,酈食其說服成功,張良又讓劉邦發兵攻打已經投降了的秦將,直接把酈食其搞成了言而無信的小人

完美的臣子,難以相處的同僚謀聖張良

酈食其之外,張良怕是還搞過蕭何,甚至也搞過韓信。

上自將兵而東,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強起,至曲郵,見上曰:“臣宜從,病甚。楚人剽疾,願上無與楚人爭鋒。”因說上曰:“令太子為將軍,監關中兵。”上曰:“子房雖病,強臥而傅太子。”是時叔孫通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御駕親征,留守關中的群臣都為劉邦送行,送至灞上。

當時的張良正生著病,強打精神爬起來,到曲郵見了劉邦,跟劉邦說了兩件事。第一件,請劉邦不要衝動,別跟英布硬碰硬;第二件,請劉邦立劉盈為將軍,監管關中的兵卒。

第一件是為劉邦好,當時的劉邦已然年邁且病,若是在戰場上受個傷,很有可能命喪疆場;第二件是為社稷好,劉邦在前線征戰,後方空虛,若是哪個野心家趁機搞一把事,可以直接把劉盈掫下來。

誰有能力把劉盈掫下來呢?毫無疑問是蕭何蕭相國。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史記·蕭相國世家》

在張良獻策「令太子監關中兵」後,在外征戰的劉邦竟然多次派使者無瞭解蕭相國的所作所為。劉邦對蕭何如此疑心,是以前從未有過的,哪怕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對戰不利,也未如此疑心。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史記·蕭相國世家》

雖然鮑生說劉邦已經疑心蕭何了,但如果仔細琢磨劉邦的行為,可以發現,與其說劉邦疑心蕭何,不如說擔心蕭何,擔心蕭何被人所矇騙,所以極力地拉攏蕭何。

而在漢十二年這次,劉邦卻一點拉攏的表示都沒有,這才是純粹的懷疑。為什麼劉邦會懷疑久經考驗的蕭何呢?

當然是因為張良獻的計策了,張良用計策表明他張良是絕對忠心的,於是劉邦讓張良做太子的老師兼謀士,以備不測。但卻苦了蕭何,也差點毀了劉邦和蕭何幾十年的友誼

完美的臣子,難以相處的同僚謀聖張良

說張良搞劉邦,說張良搞酈食其,都是史書上記得明明白白的,說張良搞蕭何,則只能是我們根據史書的記載進行推斷,說張良搞韓信,則只能是大膽假設了。

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四年,韓信自請為齊假王,漢王怒,張良陳平則勸劉邦消消氣,不跟韓信一般見識,以大局為重。張良、陳平的意見,在武臣自立為趙王時,房賜也跟陳涉講過。

武臣到邯鄲,自立為趙王,陳餘為大將軍,張耳、召騷為左右丞相。陳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誅之。柱國曰:“秦未亡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史記·陳涉世家》

後來,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撕毀和約,追擊項羽,追到固陵,差點被項羽反殺,韓信、彭越等諸侯王又不到,於是張良建議劉邦大封韓信、彭越,韓信和彭越接到封賞,馬不停蹄地趕來,與劉邦共會垓下,合力擊項羽。

項羽自刎烏江後,劉邦又帶著諸侯兵繼續北上,略定了最後一個為項羽堅守的魯城後,劉邦和諸侯軍到達定陶,劉邦則突然闖入韓信的軍營。

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奪韓信軍隊的事,到底是劉邦自己的主張,還是有人替劉邦謀劃的呢?我們已不得而知。若是有人替劉邦謀劃,這個人就極有可能是張良。

因為張良是個好臣子。

早在韓信自請齊假王時,張良就已經看出韓信有不臣之心,後來建議劉邦大封韓信,也不過是為一時之便利,待到韓信失去用處,張良便極有可能建議劉邦卸磨殺驢,奪去韓信的軍隊而保留韓信的封地,如此做,劉邦不算負義又敲打了韓信,韓信也是無話可說——因為韓信的兵權和軍隊本就是劉邦給的。

完美的臣子,難以相處的同僚謀聖張良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留侯世家》、《史記·淮陰侯列傳》、《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