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靖远公路交通黄河渡口变迁考述

安宁渡口是黄河上的一个较大渡口,它的存在史很短暂,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却很重要,值得在此一叙。

明、清,乃至民国时代,靖远最著名的古渡口,就是石板沟古渡口。那个时代凡是从河西、兰州、景泰等地渡黄河来靖远者,都必须经过碾子湾的石板沟渡口……而从靖远县城出发,去往兰州,乃至河西,西域,也必须从虎豹口、红嘴子至碾子湾的渡口过河,方能成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这一切有了新变化。民国当局开始测设修建兰(州)宁(夏)公路,为了缩短里程,决定由吴家川向北直抵今天三滩镇的硷滩,跨河到水泉去……并在修建兰宁公路的同时,修建了1条由吴家川跨红咀子渡口到靖远县城的26公里支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兰宁公路通车后,即在硷滩设立“安宁渡口所”,专门管理济渡往返的车辆、行人等事务。

渡口开始用人力摆渡,使用的是类似石板沟古渡口的大木船。后来,随着车辆递增,摆渡任务日趋繁重,渡船人员由最初的20人,增加、发展到31人。而仅有的1只完好单车渡船,也不能适应渡河需要,造成渡河困难和不便。渡口一时积压了大批的渡河车辆和行人……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后来,当局组织财力和技术人员,又将原损坏的4只单车渡船,予以重新修复,均于1946年,相继投入使用,才使得济渡困难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


靖远公路交通黄河渡口变迁考述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甘肃省建设厅决定由四川省 的华兴机器造船厂承制双车渡船1只,机动拖轮4艘,其中 两艘调拨给宁夏仁存渡口使用。合同于同年6月27日开始执行,华兴机器造船厂遂加紧建造船只,至本年11月13日竣工,并交付安宁渡口正式下水试渡……机动拖轮为两台汽油引擎装置,双车渡船每次可承载两辆汽车或马车过渡,基本上满足了行车需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兰宁公路工程竣工通车后,与此同时,靖远境内成立了“水泉工务分段”,管辖三个道班队,即水泉、杜寨柯、刘寨柯道班队。圈内人士对此俗称曰:6、7、8道班队。段址设在水泉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安宁渡口加强了管理,改进 了渡运制度,调整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渡运安全措施。1953年水泉工务分段与安宁渡口所合并,成立了“安宁渡分段”,段址设在硷滩,系定西公路段管辖。

以上就是靖远境内最早的公路交通渡口——安宁渡的基本情况。安宁渡横跨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代,前后存在了10年时间,可谓短暂矣。



靖远公路交通黄河渡口变迁考述


红咀子渡口

红咀子渡口,也叫石板沟碾子湾渡口。因为黄河两岸分属的村名不同,而在坊间的称谓不尽相同。其实二者是一回事情。渡口的北岸是靖远县糜滩镇碾子湾村,渡口的管理机构也永久设在碾子湾村一侧。时至今日,旧时渡口遗留的财物尚留有专人看管。现在碾子湾渡口管理机构的原址,基本由舟桥连部队驻扎。但官方命名上,则命名为红咀子渡口。

时令到了1956年,对于安宁渡来说,是一个戛然而止的年份……不利好的渡口现状,既有了不利好的消息。安宁渡的历史至此,终于画上了休止符。冬去春来,年年岁岁,风风雨雨……安宁渡跨越了民国、新中国两个朝代,历时近十二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永久地成为了历史。

原因何在呢?因为安宁渡口一段黄河河床来回变迁,反复无常,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劣势。这段河床在夏季里,河底淤砂严重,阻碍着渡船的顺利靠岸。而进入冬季,这段黄河由于气温骤冷,结冰封冻,致使渡船无法正常摆渡,影响全线车辆通行……无奈之下,甘肃省交通厅决定,兰包公路(原兰宁公路)改线绕道靖远县城方向渡河,这就有了红咀子(碾子湾)渡口的兴盛,遂将安宁渡口废弃。


靖远公路交通黄河渡口变迁考述


安宁渡口以及分段的所有设备全部迁至红咀子渡口(碾子湾上游),从此,安宁渡分段正式迁往靖远县城,名称也改名为“定西公路段靖远分段”。靖远分段专门成立了“渡口班”,主要负责红咀子渡口的事宜。1957年底,又专门成立了“红咀子渡口所”的专业机构,靖远分段不再具体管理渡口事宜。

红咀子渡口所成立后,增添了设备,新建了办公房及渡口住宅,并先后根据渡运量,又新打制机轮4艘,日夜轮流值班济渡。1958年,宝积山煤炭开采量增大,运输任务繁重,行车密度持续增加,为了保证车辆随到随渡,渡口工作人员从原有的50人增加到73人,分成三班昼夜摆渡。

到60年代中期,渡口主要机具设备有汽划渡船3只,引擎8 台。据渡口所197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红咀渡年内渡运汽车5万余辆,比1950年前后增加4.37万辆。此外,渡口每年还过渡马车2000余辆,牲畜8000余头,货运量达12 万余吨,客运量达8万人次。这一渡运水平已经达于历史极限,是惊人的水平了。但是,既就是这样的运送能力,仍然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随着人口的增长,物资交流的频繁,黄河两岸,昼夜云集着候渡的车辆、牲畜和行人……

鉴于上述情况,1959年初,省上决定在红咀子(碾子湾)渡口处,兴修一座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具现代化意义的公路、铁路两用的大铁桥,以彻底解决碾子湾黄河渡口交通紧张的状况。工程在苏联及其专家的援助、指导下,迅速展开……大桥高耸入云的8个桥墩随之建成,但在完成桥梁的下部工程后,于1960年下马停建。那时,整个国家进入特殊困难的时期,工程遂被迫下马。

直到十年后的1969年,这座桥梁工程又迎来新的转机,省上决定重新上马,工程依然交由原承建单位继续建设。工程复工后,进度很快,于1972年12月竣工,随之通车……

大桥建成后,定西地区交通局于1972年11月20日上报地革委,要求撤销靖远渡口,地革委于12月7日通过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同意:“撤销红咀渡口所,全部人员、

财产交靖远公路段,加强道班力量”,同时将部分渡运设备移至靖远县糜滩公社刘家湃农用渡口,用来支援农业生产。

红咀子(碾子湾)公路黄河渡口自1956年由安宁渡搬来至此成立,这一历史一直延续到1972年底。至此,靖远境内黄河公路渡口的历史又一次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石板沟黄河大铁桥的建成,并投入使用,红咀子(碾子湾)公路黄河渡口业已完成其历史使命,最终归于历史的尘埃里……


靖远公路交通黄河渡口变迁考述


红咀子(碾子湾)公路黄河渡口,从1956年算起,至1973年终结,其存在的历史共计17年。

如今的人们可能对于曾经存在于靖远境内黄河岸边的非常红火的安宁渡、红咀子渡已毫无所知,它们存在的岸口遗址也已荡然无存……这篇文章写作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对于地方历史的深切关注。因为某个伟人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安宁渡确实已经被湮没于黄河浪沙里,难寻踪迹了。而红咀子(碾子湾)渡口的历史痕迹至今仍然依稀可见。如今,这一曾经辉煌一时的渡口原址部分遗存尚在,舟桥连的部队就驻扎于此。同时,黄河大铁桥从碾子湾渡口附近像一道飞虹穿过黄河,黄河大铁桥就是渡口的化身,也是渡口随着科技水平的演进异变、质变、升华的结果。我们望着石板沟黄河大铁桥,仿佛就能看到昔日红咀子(碾子湾)渡口的影子……

我们是黄河儿女,我们理应牢牢记住曾经发生在母亲河身边的那些有意义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