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山东人闯关东——忆山东情怀


山东人闯关东——忆山东情怀

山东人闯关东——忆山东情怀

更换封面

03:10 视频尚未发布,暂时无法播放

\t“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t“闯关东”是指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这个历史时期内,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赴关东谋生的历史,共299年。
山东人闯关东——忆山东情怀

\t\t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闯关东”的人员中山东省达七十四万二千人;\t其次是河北省,共一万七千六百人;\t河南省一万一千六百人;\t其他地区一万人。\t山东省占百分之七十一。\t时任长春总商会会长董立广先生估计,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二九年经过长春的难民,山东人占百分之九十五\t强\t。\t据《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一书统计,从清到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万人。\t有资料表明,解放前东北的三千五百万人口中,山东人就占了两千万。\t东北土著称山东移民为“山东棒子”,意为粗野、傻笨,但从未有“河北棒子”、“河南棒子”、“山西棒子”的称谓。\t山东移民在东北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t“闯”字有猛冲的意思,到关东谋生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犹如上战场一般,何其艰难!然而,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再难再险也要全力以赴。
\t“从龙入关”的人并非都出于自愿,不少人怀念故土。清廷政权稳固后,于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下令:“令民愿出关垦地者,山海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这无疑给封禁撕开了一个口子,也成为“闯关东”的肇始时间。东北土地肥沃,吸引了大批贫苦百姓移民。清廷的移民政策时松时紧,但总体上是逐渐放宽。至道光五年,清廷在柳条边以北地区对民人封禁体制走向瓦解。至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235年的封禁完全结束。“闯关东”不再受政策局限,其大潮亦拉开帷幕。有清一代,山东人“闯关东”达700—800万人,而掀起高潮则是在中华民国期间。当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官府盘剥,天灾肆虐,山东人不堪其苦,涌向关东。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东北后,既无资助,又无保护,全靠一双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成为今天东北汉族人的主要来源,并为开发东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