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紅樓夢·葬花吟》借鑑了哪些人的詩歌作品?

《紅樓夢》被公認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巔峰之作,在表現手法上繼承了前人幾乎所有的寫作技巧,就書中的詩詞來說,幾乎都能找到前人乃至同時代人作品的影子。《紅樓夢》詩詞有的借鑑了他人作品的詞語意象,有的借鑑了他人作品的詞語表達,甚至有的借鑑了他人作品的思想內涵。《葬花吟》這首詩屬於七言歌行體,作者賦予“花”多重意象,其中最基本的意象是以花喻人,名為詠花,實則寫人。詩中的“春”也有特定意象寓意。全詩感情飽滿,如泣如訴,以濃烈憂傷的情調錶達了林黛玉對暮春落花的哀憐,對自身和紅樓女兒命運的感嘆。不僅如此,有些詩句還採用看似矛盾的、難以理喻的詞語,讓人產生對一些歷史事件的聯想,即採用影射的手法隱寫歷史事件,體現了《紅樓夢》作者“一擊兩鳴”、“一喉二歌”的基本寫作手法。我們再欣賞一下《葬花吟》:

《紅樓夢·葬花吟》借鑑了哪些人的詩歌作品?

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悶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借鑑了初唐詩人劉希夷的擬古樂府詩《代悲白頭吟》: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劉希夷(約651-約680),名庭芝,字延之,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進士,善彈琵琶。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辭意柔婉華麗,且多感傷情調。《代悲白頭吟》寫暮春時節洛陽女子由落花感傷人生短促,紅顏易老。並且通過白頭老翁晚年沉淪,抒發世事變遷,人生無常的感慨。《紅樓夢·葬花吟》與《代悲白頭吟》都是七言歌行,也都是在暮春時節見落花而感傷,在文學意象上以花喻人,由此抒發對人生的感慨。有所不同的是,《代悲白頭吟》寫紅顏女子自然的衰老,而《葬花吟》寫紅顏女子的突然死亡,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生活發生了重大變故。在一些詞語表達上,《葬花吟》也借鑑了《代悲白頭吟》。例如:

《葬花吟》:“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代悲白頭吟》:“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葬花吟》:“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代悲白頭吟》:“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葬花吟》:“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代悲白頭吟》:“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葬花吟》不只是借鑑了劉希夷的《代悲白頭吟》,也借鑑了其他人的詩歌作品。公認的是《葬花吟》不但吸收了唐寅三十首《落花詩》的意境,還把他葬花的故事改造成黛玉葬花。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後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公元1498年,28歲的唐寅中南直隸鄉試第一,次年入京應戰會試。因弘治十二年科舉案受牽連入獄被貶為吏,突發變故讓唐寅心灰意冷,從此遊蕩江湖,沉醉在詩畫之間。唐寅晚年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軒前庭院半畝,多種牡丹花,開時邀文徵明、祝枝山賦詩浮白其下,彌朝浹夕。有時大叫慟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細拾,盛以錦囊,葬於藥欄東畔。我們看《葬花吟》與唐寅的《落花詩》意境相似的詩句:

《葬花吟》:“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唐寅《落花詩》之十一:“綠楊影裡蒼苔上,為惜殘紅手自拈。”

《葬花吟》:“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唐寅《落花詩》之十三:“紅顏春樹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

《葬花吟》:“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唐寅《落花詩》之三十:“衰老形骸無昔日,凋零草木有榮時。”

1502年,沈周的長子去世。1504甲子年,沈周有感於春夏之交百花凋零,作《落花詩意圖》一幅,並賦七律落花詩十首,文徵明、徐幀卿、呂常等人紛紛唱和。沈周的學生唐寅和之《落花詩冊》共30首。此時唐寅35歲,離科場被黜過去五年了,暮春時節他看到地上落英滿布,聯想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悵然不已。他在《落花詩》中反覆描繪落花飄零的景象,抒發惜春、傷春之情,並且對古今無數絕代佳人不幸命運寄託追思與同情,同時也流露出萬事最終成空的“色空”思想。

《葬花吟》中燕子銜花築巢的意象取自詩人謝五娘和陳子龍的詩句。謝五娘是明朝萬曆年間女詩人,潮州人,當時人們稱她為潮州韓江才女,著有《讀月居詩》一卷,清初文壇領袖錢謙益收其詩9首入《列朝詩傳·閨集》中。謝五孃的《春暮》詩這樣寫道:“杜鵑啼血訴春歸,驚落殘花滿地飛。惟有簾前雙燕子,惜花銜起帶香泥。”在謝五娘這首詩中燕子是惜花的使者,而在明末清初詩人陳子龍的《山花子·春愁》詩中,燕子是無情的反面形象,其詩為:“楊柳迷離曉霧中,杏花零落五更鐘。寂寂景陽宮外月,照殘紅。蝶化綵衣金縷盡,蟲銜畫粉玉樓空。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這跟《葬花吟》中的詩句“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陳子龍(1606-1647)明清之際文學家。字臥子。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公元1637年(明崇禎十年)進士及第,選浙江紹興府推官,擢兵科給事中,未及赴任而明亡。乃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為馬士英輩所嫉,乞歸。旋受魯王部院職,結太湖義師抗清兵,被縛,投水殉國。他的《山花子·春愁》這首詞為弔古之作。明朝滅亡,陳子龍來到景陽宮前。景陽宮即景陽殿,是南朝陳的宮殿,故址在今南京市北玄武湖畔一帶。看到蕭瑟的宮殿,昔日繁華景象不在,不禁感嘆故國的覆亡,沉思明亡的教訓。在這首詩中“無情雙燕子”喻指那些讓明朝覆亡的勢力,它們在故國宮殿前歡快地憑藉東風飛舞,那麼在《葬花吟》中銜花築巢的無情燕子喻指誰?只要把《紅樓夢》的時代背景放在明末清初就有答案了。

《紅樓夢·葬花吟》借鑑了哪些人的詩歌作品?

(歸莊)

令人驚奇的是明末清初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歸莊的《落花詩》也有燕子和黃鶯的意象,它們糟蹋落花,是反面形象。綜合歸莊多達16首《落花詩》的思想內涵,他把落花隱喻抗清志士,那麼“燕子”和“黃鶯”自然就是清人了。他在《落花詩》之一寫道:“江南春老嘆紅稀,樹底殘英高下飛。燕蹴鶯銜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歸?闌干曉露芳條冷,池館斜陽綠蔭肥。靜掩蓬門獨惆悵,從他芳草自菲菲。”蹴:踩;踏。燕蹴的意思是燕子蹬蹴花朵。“燕蹴飛花(紅)”借鑑了杜甫的《城西陂泛舟》詩句:“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還有南宋詩人鄧有功的《過秦樓·燕蹴飛紅》:“燕蹴飛紅,鶯遷新綠,幾陣晚來風急。”鶯銜是指鶯兒叼去花瓣。借鑑了唐朝盧綸的《奉和李舍人昆季詠玫瑰花寄贈徐侍郎》:“獨鶴寄煙霜,雙鸞思晚芳。舊陰依謝宅,新豔出蕭牆。蝶散搖輕露,鶯銜入夕陽。”

歸莊(1613-1673),明末清初書畫家、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恆軒,又自號歸藏、歸來乎、懸弓、園公、鏖鏊鉅山人、逸群公子等。崑山人。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曾孫,書畫篆刻家歸昌世季子。他是明末諸生,與顧炎武相友善,有“歸奇顧怪”之稱。順治二年歸莊在崑山起兵抗清,事敗亡命隱居,賣書畫為生,拒不仕清,野服終身。著作有《歸玄恭文鈔》、《歸玄恭遺著》。他在《落花詩》自序中說:“落花之詠,昔稱二宋,至成、弘之際,沈石田先生有落花詩三十首,同時呂太常、文待詔、徐迪功、唐解元皆有和作,率以十計...... 然諸公皆生盛時,推擊風雅,鼓吹休明,落花雖復衰殘之景,題詠多做穠麗之辭,即有感嘆,不過風塵之況,憔悴之色而已。我生不辰,遭值多故。客非荊土,常動華實蔽野之思;身在江南,仍有大樹飄零之感。以至風木痛絕,華粵悲深,階下芝蘭,亦無遺種。一片初飛,有時濺淚;千林如掃,無限傷懷!是以摹寫風情,刻畫容態,前人詣極,嗣響為難;至於情感所寄,亦非諸公所有。無心學步,敢曰齊驅;借景抒情,情盡則止。”吳偉業評其《落花詩十二章》說:“流麗深雅,得寄託之旨,備體物之致。”宋琬評:“以磊落崎□之才,為婀娜旖旎之詞,興會所至,猶帶英雄本色。”

“燕子”作為反面形象,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詩人王夫之的詩裡也有體現。他在《正落花詩》之九寫道:“歌亦無聲哭亦狂,魂兮毋北夏飛霜。蛛絲罥跡迷千目,燕啄香消冷一房。世少杜陵憐李白,昂須唐珏葬姚黃。蓉城倘有華胥國,半枕留仙我欲杭。”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農,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曆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鑑論》、《宋論》等書。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崇禎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與兩位兄長同赴武昌鄉試,他和長兄都中舉。十一月北上參加會試,因李自成軍克承天,張獻忠軍攻陷蘄水,道路被阻,王夫之兄弟無奈自南昌而返。南明永曆政權建立後他曾短暫供職,積極參加反清鬥爭,失敗後隱居於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嶽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王夫之的落花詩是一組大型組詩,計有《正落花詩》10首、《續落花詩》30首、《廣落花詩》30首、《寄詠落花》10首、《落花詩體》10首、《補落花詩》9首,共99首。

《紅樓夢·葬花吟》借鑑了哪些人的詩歌作品?

(王夫之)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劉利俠在《王夫之政治意識淺論》一文中說:“落花為常詠之物,而將強烈的政治情感蘊含其中,卻是清初詩人的首創。又以王夫之《落花詩》最為特殊。借落花之詠,抒寫家國敗亡的政治幽憤,不僅是王夫之詩學觀念在詩歌創作中的集中反映,而且與明清之際士大夫獨特的情感體驗息息相關,是時代精神的一種體現。《落花詩》作於順治十七年(1660),不幸生逢亂世,‘天崩地解’,42歲的王夫之暫時避開了社會動盪,隱居衡陽,並結茅為屋,取名‘敗葉廬’。在經歷了數年血雨腥風的戰鬥生涯和顛沛流離的漂泊之後,他的心中鬱結著太多的不平之氣:深重的亡國之痛,對以往鬥爭失敗的強烈憤恨,政治挫敗的無限苦悶,對搖搖欲墜的南明政權和抗清鬥爭的擔憂,以及對清政權的仇恨和誓不低頭的決心。這些鬱結的情感無處宣洩,只能寄發於文字,熔成五千餘言的《落花詩》。身處在明清之際的知識分子,遭受著家國與民族的雙重災難,迴天無力,報國無門。這種蕭索、淒涼的景象,最能夠契合他們的處境,是‘搖落深知宋玉悲’,所以也最容易激起他們內心深處真實強烈的情感。除此之外,一般還認為,花色紅,紅即‘朱’,與朱明王朝就有了某種婉轉而密切的聯繫。百花盛開的春天,有王朝興盛的象徵意蘊;風飄萬點、春意闌珊的暮春之景,是明王朝從沒落逐漸走向敗亡的最佳比喻。清初詩人喜詠落花,借對落花的諸多感嘆來表達對故國舊君的哀思與憑弔,從而為落花打上了鮮明的政治烙印,同時賦予了這一主題更加深厚的情感內涵和獨特的時代氣息。”

王夫之的“落花詩”在意象上有所拓展,他不僅以花自喻,抒寫心志,幽寄哀怨,他還把“花”比作一個王朝的意象,“落花”比喻王朝的衰敗。不僅如此,他還很明確地把南明政權比作“春”。借花落春去的淒涼之景,寄託亡國之思。例如,他在順治十八年(1661)秋天,聞聽南明永曆帝逃亡緬甸時,作的《補落花詩》之五寫道:“記得開時事已非,迷香逞豔炫春肥。盡情撲翅欺蝴蝶,塞耳當頭叫秭歸。桃李畦爭分咫尺,松衫雲冷避芳菲。留春不穩銷塵土,今日空沾客子衣。”這首詩隱寫了南明永曆政權內部權力鬥爭、互相傾軋的境況,一些大臣全然不顧嚴峻的時局,在秭歸啼叫國將滅亡之際,依然“迷香逞豔炫春肥”、“桃李畦爭”,導致“松衫雲冷避芳菲”,君子逃離是非之地,“留春不穩銷塵土”,南明政權敗亡而無力迴天。我們再看他的《續落花詩》之一十八:“珊珊欲下故來遲,賣眼驚飆萬片齊。絳雪迴風依樹急,繁星隕雨貼天低。三春捲土終無計,盡日何心獨向西。戀萼黏須無限恨,懸知此去隔雲泥。”這首詩中的“三春捲土終無計”隱喻南明政權失敗了想捲土重來最終無計可施。在《紅樓夢》薛寶琴的《詠絮詞》中有這樣的句子:“三春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如果把《紅樓夢》的時代背景放在明末清初,薛寶琴《詠絮詞》中的“三春”與王夫之《續落花詩》中的“三春”意象隱喻是一致的。這就徹底揭開了《紅樓夢》一再惜春、傷春、憐春、嘆春、惱春的奧秘!

明亡清興改朝換代後,身在清朝的明遺民文人為表達對明朝故國的追思,他們在詩文中迫不得已採用意象表達方式,把對故明的情感隱藏在“月”、“春”、“花”等意象中,把對滿清仇恨情緒隱藏在“風”、“雪”、“金秋”、“燕子”、“黃鶯”等意象中,形成了集體的自覺意識。《紅樓夢》中的“月”、“春”、“花”、“風”、“雪”、“金秋”等意象,與明遺民詩文中的同類意象其寓意內涵指向是一致的。要破解《紅樓夢》的思想內涵,就必須把時代背景放在明末清初,並且多讀明遺民作家的作品,不要再被胡適紅學誤導,在清中期乾隆年間的曹家打轉了。

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對《紅樓夢》評價並不高,他認為《紅樓夢》詩詞大多數都是抄襲明末江南漢人名士的,詩詞的水準也並不高。餘秋雨受胡適紅學的誤導,當然不認為《紅樓夢》的文學水平有多高,這與胡適晚年竭力貶低《紅樓夢》是一致的。然而,餘秋雨畢竟是飽學之士,他還能看出《紅樓夢》大量借鑑了明末清初江南漢族名士的詩文作品,這比當今所有紅學家都強,他們要麼根本就沒看出來,要麼就是故意迴避,唯恐觸動他們堅持《紅樓夢》是清中期作品的敏感神經。我不為繼承胡適紅學的紅學家們惋惜,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自我否定,追求真理的品格和精神,他們為了維護既得的所謂“學術”地位,可以繼續矇蔽自己誤導讀者。我只為餘秋雨惋惜,如果他把《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前移到明末清初,就會恍然大悟,為什麼《紅樓夢》要大量借鑑那個時代江南漢族名士們的詩詞作品?因為《紅樓夢》就是那時候的江南漢族名士寫的,《紅樓夢》的思想內涵與明遺民是一致的。這樣也就揭開了《紅樓夢》的奧秘。

————————————————————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視角,新觀點,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