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歷數南京以“河南”命名的村莊

提起河南,首先想起的是河南省。然而在南京,也有數個以“河南”命名的村莊。本報《老南京》版還刊載過一期文章,說的是高淳河南村。殊不知,建鄴區、浦口區、六合區各有一個河南村,高淳、溧水、句容各有以遷居的河南人為主的村莊。

以河之南命名的河南村

建鄴區河南村屬於興隆街道,因位於上新河之南,故名。興隆街道前身為上新河古鎮,上新河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上新河長9公里,明初開鑿,隔夾江與江心洲相望,明代曾建有“皇木場”,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記載:“上新河明初開,俗曰上河”。上新河是明清時期長江下游著名的木材集散市場,是當時最繁榮的碼頭之一。上新河的開掘,使周圍村莊快速繁華,新興的市郊集市上新河鎮發展壯大。據建鄴區歷史文化叢書記載,上新河的木商以徽商經營量最大。徽商除運銷徽州地區的木材之外,還到湖廣(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販運杉木、毛竹來南京銷售。上新河古鎮成為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和長江流域重要的木材貿易為主的商業中心。如今這片區域也是河西新城繁華地帶,還保留建鄴區河南村外來務工子弟小學。

浦口區河南村屬於橋林街道,因位於石漬河之南,故名。橋林街道原名石漬鎮,因臨石漬河而得名,石漬河因水中紅色石頭取名。相傳楚漢時期,項羽敗走浦口,與虞姬相依為命,至石漬河畔下馬休息,虞姬知窮途末路,在此橫劍自刎,人們為紀念虞姬,建有失姬橋。清《江浦埤乘》記載,“明嘉靖二十五年修石漬,隆慶三年重建。國朝康熙九年,里人侯承勳等復建。”河南渡位於石漬河與長江的入口處,是河南村河北村兩岸人來往必經之地,河南村村民多為安徽無為後裔遷居而來,方言、風俗相似,來往頻繁。如今這裡有地鐵通行,設有石漬河站。

六合河南村屬於程橋街道,河南村、河北村位於滁河兩岸而得名,河南村因河南鄉沿革而來,原屬新集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古稱永成集,轄河南、郝九、垛石、妯娌、白塘等7個鄉,後劃歸程橋鎮,程橋為六合古城發源地,相傳隋唐英雄程咬金搭橋接駕唐太宗李世民,故此沿用至今。

河南人遷居而來的聚居地

南京高淳椏溪、溧水的共和、白馬及周邊的句容磨盤、袁巷等地,是一個以遷居的河南人為主的移民地,大多說河南方言,按照河南風俗生活。

據資料記載,自清咸豐三年(1853年)起,河南十年九災,非旱即澇,多次發生旱澇相間的特大自然災害,人們以樹葉草皮果腹,草盡樹絕。求生的本能迫使河南人以“一副籮擔”離家出走,向南漫無目的地流浪。據瞭解,前往蘇南的河南難民,大多來自河南光山、羅山、商城、固始等地。

當時,河南難民遷徙之時,蘇南地區也發生劫難,太平軍和清軍的拉鋸戰,使得當地生靈塗炭。據清光緒年續纂《句容縣誌》記載:“自咸豐十年兵燹後,縣之南鄉戶口凋零,不及平時十之二三,田地山場大半荒棄。”“光緒十四年,荊豫客民來開闢殆盡。”這也給了河南人遷移本地,帶來良好契機,清同治年間,朝廷到這一帶出示招墾,不少難民前來開荒,先來的難民發現,這一帶的資源條件好,又動員老家鄉親南遷,形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移民浪潮。遷移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河南移民與當地人因爭奪土地時常發生衝突。

當地人把他們稱為“客民”,這些“客民”住在離本地人村莊偏遠的“棚子”裡,講著河南話,從河南帶來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客民們聚居的地方被當地人稱為“棚子”。在當年,客民挑著一擔挑子,就地砍些樹枝茅草,搭“棚子”,一家人就住在裡面。由於開荒種地,一家人得以活命,他們便定居了下來。以後,“棚子”變成了矮小的草房,但“棚子”的名稱卻延續下來了。至今,高淳溧水還有多處以“棚子”命名的村莊或村組,如白馬王家棚子、史村張家棚子、白鹿姜家棚子。

移民浪潮持續到民國初年,大量聚集起來的棚民村落,在人口密度上甚至超過了當地人,南京高淳、溧水及周邊多個鄉鎮,移民人數遠超當地居民。

村莊地名無優劣之分,中國的村名自古就承擔著“存史、資鑑、治世、育人”的功能,村名就如“活化石”,又比“化石”鮮活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