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去世前想吃頓肉,家人買來肉時,他卻走了

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在這方黃土地的內心深處曾經產生過太多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像黃土地的塬、峁、溝、梁盛載著歷史的艱難與溫情,也表達著人們在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中的感恩。

《東方紅》一首至今還被廣泛傳唱著的革命歌曲。在革命的年代裡,它唱紅了陝北的天,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人民為表達對領袖毛主席由衷感激的頌歌。在電視還未普及的上世紀七十年代,這一頌歌在中國最權威、最主流、最有影響,也覆蓋面最廣,甚至,當時很多懸掛大鐘表的建築物,比如北京站、天津站、長沙站、太原站、惠州站、杭州站、鄭州二七紀念塔、上海海關大樓等等,都會在整點的時候奏響它,用以報時。而它最初的作者就是陝北一位苦難的農民——李有源。

《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去世前想吃頓肉,家人買來肉時,他卻走了

一、窮人難有學習的機會

佳縣,金元明清四朝稱葭州,民國改為葭縣,1964年9月改稱佳縣。位於陝西省東北部黃河中游西岸,榆林市東南部,毛烏素沙地的東南緣。其境內不少地方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春秋時期為白翟部族之地。戰國前期屬晉,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屬趙國地。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打敗趙國,成為秦國上郡地……今天,面對這個地方,人們恐怕很難想到《詩經》中這美好的句子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但是,大片大片青蒼蒼的蘆葦在清晨凝露成霜的那一刻,那詩句就註定了會站成被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

佳縣張家莊村位於佳縣城北3.5公里的佳榆公路線上,1903年3月21日 (農曆2月23日),春意濃濃,桃花開滿山村,李有源就出生在這裡。其祖父李燕斌靠租田種地、 打零工維持生活,家境十分貧窮。李燕斌盼田地、 盼興旺, 給3 個兒子起的都是吉祥的名字: 長子興田、次子興旺、 三子興玉。其父興旺也有3子, 老大有財、 老二有歧、 老三有源。盼田地、 盼興旺、盼有財的吉祥名字,被李家叫了好幾代人,但他們還是沒有把這些東西盼來。為了擺脫貧困, 李有源一家拼死拼活地勞動, 可城周圍土地貧瘠, 天年好時, 還能勉強度日,一遇災年就得外出逃荒。

13歲時,李有源“懂事”了,那時,他因為家貧被母親送到劉家溝外婆家生活。劉家溝有一所冬書房,李有源看到有些孩子在那裡讀書,就回家來哭鬧母親自己也要去那裡上學。母親疼孩子, 只好東挪西借, 湊了一斗小米、 一升綠豆、 一斤麻油、 一包火柴交了學費, 送有源到冬書房唸書。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李有源知道家裡為他交的那些學費意味著什麼,學習非常刻苦, 一個冬天就識了不少字, 熟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書。但過了那個冬天,家裡就為他再交不起學費了,就將他接了回來。

當時,當地人認為讀書就是為了“睜開眼睛”(認識一些字),大多數不指望孩子能長年累月讀下去,並因此獲得“功名”,獲得“功名”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遙遠渺茫的事情。學校不能去了,家人讓李有源放羊,可他還常帶著書,連吃飯、走路時也在看。別人看過的唱詞、 說本他都當作課本讀, 就連撿到的破紙片,也要反過來正過去地看。村南有個黑龍溝,那裡有水有草,羊容易吃飽喝足,他總把羊群趕到那裡,在崖畔下抓緊時間讀書寫字。

為了表達對學校和老師的感激之情,李有源一有空主動給學校做些燒水、 掃院的雜活,每年秋後,還把家裡的土豆、 蘿蔔、 南瓜等給老師送一些。同時,因為聰明好學,多才多藝,他還畫畫、拉板胡、彈三絃、編民歌,深得老師喜愛。如此,過了4年時間,他成了村裡唯一的文化人。

《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去世前想吃頓肉,家人買來肉時,他卻走了

二、移民想家時的歌唱

20歲時,李有源和兩年哥哥一樣真正成年了,家裡的窯洞已經容不下他們了。和所有的父母一樣,李有源的父母得為兒子建新窯娶媳婦成家了。為了這個,父親累出了病,40時就因咳嗽吐血, 不幸離世。這時候,李有源不能再去學校了,他的過日子,得餬口,得和哥哥一起承擔起家庭生活的重擔。

李家人都是勤苦的農民,但在那個年代並不是僅靠勤苦就能改變命運的,日子過得總是緊緊巴巴的。1929年, 西北大旱, 陝北一帶的土地顆粒無收。為了度災餬口, 李有源趕著一頭毛驢從佳縣通秦寨馱鹽去山西臨縣販賣。一次因為鹽警刁難, 他辯駁了幾句, 就惹出禍來。鹽警把稅票撕碎, 反誣他販私鹽, 把一馱鹽沒收了, 毛驢也被拉走了。

什麼也沒了,李有源坐在地上眼淚不斷,他想,這個天哪裡是窮人的天啊,他恨閻錫山的鹽警, 恨寄生在那片土地上統治者,內心開始強烈地渴望能有一個屬於窮人的亮堂堂的天,但又不知道這天在哪裡。隨後,他來到山西臨縣給一家姓趙的地主攬工, 整天累死累活, 但地主還嫌幹活慢。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 他就常和別的長工唱 《攬工調》:“攬工人兒難, 攬工人兒難。正月裡上工臘月裡滿, 受的是牛馬苦, 吃的是豬狗飯。”唱著唱著,他就覺得這“調”是在唱自己,而這也對他以後的民歌創作有很大的啟發。

1935年10月,毛主席到陝北,李有源很高興,他內心的天終於有了盼頭。1936年2月,紅軍來到佳縣,他耳聞紅軍宣傳,目睹紅軍威武之師,就編了一首歌:“……毛主席領導咱紅軍,爬山涉水走長征,救國救民打東洋,天下百姓齊稱頌。”

此後,李有源編了不少歌,但總覺得沒有把毛主席的感情表達出來。1942年,葭縣遭旱災,邊區政府組織70多位貧困農民向南移民開發荒山,李有源的侄兒李增正是副隊長,路上有的移民想家,平時擅編秧歌的李增正說:“咱們在路上紅火些,大家就不想家了。毛主席領導窮人翻身,咱就編個毛主席領導窮人翻身的歌來唱吧。”李增正是個愛紅火的年輕人,有著一副好嗓子,民歌唱得好聽,很受群眾歡迎。李有源經常把編好的歌子交給他唱,許多歌曲都是由他傳唱開來的。

後來,李增正依照原陝北民歌《騎白馬》的曲調編寫成一首長達十餘段歌詞的民歌《移民歌》:“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領導陝甘寧,迎接移民開山林,咱們邊區滿地紅;三山低、五嶽高……邊區辦得呱呱叫,老百姓頌唐堯;邊區紅、邊區紅,邊區地方沒窮人,有了窮人就移民,挖斷窮根翻了身……”這就有了《東方紅》的最早“模型”。

《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去世前想吃頓肉,家人買來肉時,他卻走了

三、去世前曾想吃頓肉

當時陝北有很多革命歌曲流行,它們和陝北秧歌結合在一起,很好地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思想感情,為工農兵所歡迎。李有源也總朝思暮想要創作一首更好歌頌革命和毛主席的歌,這無形中增加了他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鄰村屈家莊有個秧歌傘頭叫屈士才,和李有源是好朋友。1942年春節,屈士才帶領屈家莊秧歌隊進城演出,唱了一個秧歌,受到群眾歡迎。其中兩句是:“毛主席好比一盞燈,照得全家明又明。”

在這些歌聲裡,李有源開始思考,雖然“毛主席好比一盞燈,照得全家明又明”也讓他耳目一新,但他想,這個比方好是好,但一盞燈只能照亮一個窯洞、一戶人家,把毛主席比做一盞燈還不能反映毛主席的偉大。到了當年初冬的一個早晨,李有源一大早挑著一旦柴禾進城賣。當他快到縣城時忽然看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照亮大地,照得人渾身溫暖,他不禁想到把毛主席比作太陽最好不過了。

湊巧的是,在路過縣委門口時,李有源看到牆上有一條醒目的標語:“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救星。”這天夜裡他依據白天的所見所感在小炕桌上鋪開麻紙寫下了四句秧歌詞:“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毛主席,他為人民謀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他又想到若配上民歌曲調能隨時歌唱,試著用《騎白馬》的曲調哼唱了兩遍,感覺甚好,於是用這首歌開頭三字“東方紅”作為歌名。就這樣,偉大頌歌《東方紅》在陝北張家莊的土窯洞裡誕生了。

《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去世前想吃頓肉,家人買來肉時,他卻走了

1952年,陝西省委與綏德專區召開文藝創作者代表大會,李有源在會上作了“我是怎樣編寫《東方紅》的”發言,隨之成為新聞人物,獲得了獎旗、獎章和獎金,被譽為“人民歌手”。自此,李有源取代了李增正,成為《東方紅》的當然詞作者: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主席,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嗨喲,他是人民大救星……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嗨喲,他是人民大救星……

1955年4月積勞成疾的李有源到佳縣城治病,治了二十多天不見效,5月10日終因肝硬化腹水在張家莊家中不幸逝世,時年52歲。他去世前,家人問他想吃什麼,他說:“想吃肉。”但等家人買來肉時,他已經去世了。但是,《東方紅》卻被廣泛久遠地流傳了下來。

作為我國紅色經典中的一首,《東方紅》不僅是實踐的真實寫照,具有鮮明的革命情感和地域特色;而且植根於中華大地, 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體現出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時代在不停地前進, 但是這些經典卻像陳年的老酒一樣,什麼時候打開,那一般濃香頓時會瀰漫開來, 沁入心脾, 良久不能散去。

《東方紅》詞作者李有源去世前想吃頓肉,家人買來肉時,他卻走了

結語: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哪裡的黃土都能養人;在中國,同樣也有一句老話:哪裡的黃土也都能埋人。面對黃土,生死其實就是一個養和埋的過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會知道有多麼難!難,是因為有時黃土確實養不了那麼多的人;難,是因為在難中有太多太多需要表達的真情。於是,黃土地上就出現了詩人,一字不識卻也寫出最偉大的作品,連那些飽讀史書的人也自嘆不如。生活,在這裡成了金子,像人心,只需要唱出來,就會成為世世代代被流傳下去的聲音,被流傳不至也永不熄滅的歌聲。

司馬遷說:“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多少年來,這句話如同預言一直被歷史應驗,所以,有人說,中國的文明其實是黃土地上的文明。而與其說,《東方紅》是一首歌,還不如說它是黃土地心跳的聲音,它很愛人,也被人愛得深沉!(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