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亮劍》中騎兵連長孫德勝沒有死,後來參與什麼戰鬥,能晉升到什麼樣的職位?

虎賁軍huben


蒼茫大地看了網友們的答案,感覺言之無據,有的還高估孫連長五五年到少將,我以為提供個人物參照可能更有說服力。

我以開國少將周純麟為參照,他1941年8月是新四軍重建時的四師彭雪楓所部騎兵團的副團長,後任團長兼政委。讀者朋友,讀到這裡說孫德勝會授少將的會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了!

周純麟的騎兵團是師長彭雪楓的三寶之一,彭雪楓抗戰時就中流彈犧牲,建國後被軍委評為三十六個軍事家之一,說白了不犧牲,五五年穩穩的大將軍銜!

周將軍,1930年加入共青團,32年12月轉中共黨員,五五年九月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參加長征時,已任紅四方面軍八十八師二六三團營教導員,比李雲龍小一級,參加西路軍,後率部在河西走廊突破重圍到達新疆星星峽,西征二萬將士,到達星星峽的成建制的只有李先念以下七百人,周純麟百戰餘生,堪稱悍將。

抗戰爆發,到達新疆西路軍餘部後整編成新兵營,周任一大隊政委,38年化名周玉龍到盛世才四十八團任少校騎兵連長,盛和蔣狼狽為奸後,周被捕,八個月後回新兵營任幹部大隊政委,40年回延安,後任八路軍四縱六旅十六團團副,後調新四軍六支隊抗放總隊任營長,蕭縣獨立旅二團團副兼營長,41年8月,創建四師騎兵團,先後任副團長、團長兼政委,44年10月,追殲逃敵國軍騎八師,可見將軍威武。

解放戰爭時,周將軍任華中野戰軍九縱七十三團團長兼政委,華野二縱五師副師長、三野二十一軍六十二師師長,(資歷幾乎和李雲龍平級)歷經孟良崮、淮海、渡江戰役等大戰考驗,50年10月任華東軍區特縱副司令,參與組建炮兵,52年秋任華東軍區炮兵司令員,55年2月任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五五年少將。

孫德勝出生西北軍石友三部,後石友三當了漢奸,他投奔八路,他熟悉騎術刀法,有一股拼命精神,是名優秀的基層指揮員,他這種拼命三郎每次衝鋒在前,犧牲的可能性極大,槍炮無眼,劉志丹軍長、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相繼犧牲,甚至八路軍左權副總參謀長也難免犧牲,華野在解放戰軍中犧牲了謝祥軍這個十縱隊司令員(軍級),東野在義縣竟犧牲了炮兵司令員朱瑞。這類高級軍官尚且犧牲,何況連排級軍官?如果孫德勝僥倖活過抗戰、解放戰爭、及朝鮮戰爭,憑他的基本素質到建國最大可能任騎兵團團長或炮團團長。建國後到五五年,最多升個副師長就不錯了,升個師長那額骨頭高得要命啦!他的軍銜以副師長為基準,當時都是高職低銜,估計在上校,最多大校。我個人考慮還是上校多。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我軍歷史上是真有李雲龍這位老紅軍的,福建人,出身於彭總的紅三軍團,參加過包括朝鮮戰爭的所有戰鬥,1955年授銜大校。如此推算,孫得勝如果在黑島騎兵聯隊的圍攻下倖存,打滿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全場,軍職最多是上校或中校團長,有幾個因素制約著孫得勝的進步,若非有大功,以中校團職為多。



第一,騎兵是個“夕陽兵種”。

抗日戰爭中中日雙方還比較重視騎兵建設,是因為火力強度和密度都不甚到位,而到了解放戰爭開始後,隨著美械的普及和大批日式武器的繳獲,雙方的火力都有質的提高,騎兵的作用已經十分有限。

比如殘害西路軍的“馬家軍”,那個時期馬步芳騎兵可以猖狂是因為紅軍裝備簡陋,當一野得到華北第18、19兵團加強後,美式速射武器、較多的炮兵甚至是裝甲車殺將過去的時候,馬繼援指揮的“馬家軍”主力隨即崩盤。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僅有四野的冀熱遼軍區使用騎兵較多,也沒有特別出彩的戰例,所以孫得勝的騎兵特長難以發揮,戰功必然乏善可陳。



第二,孫得勝並非老紅軍出身。

“高級幹部南方人多,中級幹部北方人多”,這是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從南方各蘇區長征到達陝北的老紅軍,仍然是人民軍隊後來高級指揮員群體的主力,經過殘酷環境考驗的老紅軍們政治堅定、思想純潔、百戰精英,是部隊擴編後團以上軍事主官的首選,比如《亮劍》中李雲龍、丁偉和孔捷都是紅四方面軍出身。而孫得勝乃是西北軍餘部石友三第69軍的兵,做基層連隊的指揮員可以,哪怕營級幹部也沒毛病,但是團以上的提拔,恐怕要吃虧在先了。



第三,孫得勝還是個沒文化的老兵。

這一點也很重要,家母的一位長輩,吉林長白山地區出生,三十年代末期抗聯出身,1946年加入東野,從東北打到海南島,還去了朝鮮戰場,脾氣暴烈、嗜酒罵娘、沒有文化,到轉業時僅是個中校副團職。像孫得勝這樣差點餓死在路邊的苦孩子,哪有受教育的機會,必然提拔受影響。當然了,我們在這瞎討論而已,萬一領導重視把孫同志送進軍校學習呢?也未可知。

軍隊其實也是有山頭的,二野出身的解放後還蠻吃香的(尤其是八十年代),像陳賡、陳錫聯、陳再道、王近山等名將都當過大軍區司令或副職,孫得勝既然是八路軍129師出來的,這一層面上有些優勢,介於中校和上校之間吧,惟看命運起伏了。


度度狼gg


《亮劍》中自那次反“掃蕩”之後曾兩次使用過騎兵,一次是楚雲飛的358團1營營長錢伯鈞反水;還有一次是魏大勇陪段鵬回家探親被日軍抓去下苦力。騎兵的機動性能強於步兵,因此在抗日戰爭的時候,騎兵的作用非常大,孫德勝如果活著的話晉升為騎兵營營長是可以的。

孫德勝和張大彪一樣,同樣出身於西北軍。不同的是孫德勝跟的是倒戈將軍石友三,石友三要做漢奸,為了不當漢奸孫德勝才投的八路。從這裡可以看出孫德勝晚於張大彪加入八路軍,但高於魏大勇和段鵬。在部隊的晉升主要依靠戰功和資歷,憑孫德勝的資歷也算李雲龍獨立團的老人了,即使沒有戰功,憑資歷也能升到營長。

騎兵在抗日戰爭的作用還比較大,屬於寶貴兵種,而到了解放戰爭,騎兵就變成了落日黃花,國民黨軍隊的嫡系部隊多半為美械或半美械,騎兵就是活靶子,也不適合戰場的需要。因此,孫德勝在解放戰爭估計沒有多大的作為,除非他從騎兵改為步兵,到頭來最多幹到團長。團是戰術單位,團長還需要帶隊衝鋒,孫德勝作為一員猛將,猛打猛衝還是可以的。

到了55年授銜,孫德勝估計就在團長這個位置上了。團長一般是授上校軍銜,但在解放軍是不行的。根據55年的授銜規定,職務和實際的軍銜要低二到三級,因此,孫德勝的職務可以為團長,但軍銜只能為中校或少校,而且授少校的可能最大。


歷史軍魂


孫德勝是電視劇《亮劍》裡的人物,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不過,單就這個人物而言,國軍投誠或起義過來的,抗日戰爭前期偏中期的連級幹部,大致就是這麼個情況。個人覺得,這樣的資歷,後期混得再好,五五年也不太可能進入將軍行列,基本大校封頂。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五五年授銜時,八路軍時期起步的少將也就十個左右,且大部分都是高學歷、政工幹部起家的,如李震少將(清華大學新聞系畢業)等。所以,類似孫德勝這一類行伍出身、文化程度不高、八路軍時期起步的軍事幹部,基本不太可能進去將軍行列。



五五年授銜時,三七年整編時的團級幹部,特例和轉地方工作的不算,基本是上將、中將,也有部分少將和很少一部分大校;營級幹部,特例和轉地方工作的不算,基本是中將、少將,以少將居多,也有部分大校及極少量大校以下者;連級幹部,基本少將封頂。也就是說,經歷過紅軍時期,且三七年整編時的連級幹部,只有少部分五五年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如向守志將軍等,其餘基本都是大校或者大校以下。



對照一下孫德勝的資歷,可以看得出,五五年他幾乎沒有成為將軍的可能。他並不是三七年整編時的連級幹部,因為彼時李雲龍不過營長而已,而是抗日戰爭前期偏中期時的連級幹部;更沒有紅軍背景,而是從石友三部投誠或起義過來的,資歷很淺;而且,二戰之後騎兵已經成為了昔陽兵種,這一點更是限制了孫德勝後期的發展。五五年能授大校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彼時李雲龍的肩膀上也不過只扛了一顆金豆而已,更何況低他好幾級的孫德勝?所以,孫德勝這種情況,多半隻能被授予上校或中校,也就是師團級。對照段鵬的準團級看,他比段鵬資歷老一些,如果論資排輩、沒有意外的話,很可能也只是副團、正團或者準師、副師,應當不會超過正師。按五五年正師的軍銜大校或上校算,他的資歷淺,即便正師,也可能只是上校。如果五五年職務更低的話,基本就只剩中校及以下了。

至於參加哪些戰鬥或戰役,虛構的人物,沒法推測。不過,從另一個虛構的人物李雲龍的經歷看,中原突圍和淮海戰役孫德勝如果不陣亡,應該是會參加的。但是,解放戰爭基本是大兵團作戰,再之後逐步向摩托化、機械化轉變。所以,抗日戰爭之後孫德勝所部這類小規模騎兵部隊想有出彩的表現,比較難。


農民工歪說歷史


我認為就算孫德勝不死,最多也就是個上校,大校我覺得都懸了。

首先孫德勝沒有死的話在戰鬥過後被救走,也是個殘疾了,後期也是到後勤部門或者是做參謀了。

如果是後勤部門的話能有個中校或者是少校軍銜。

但是如果能做的到參謀的話那就不一定了,後面隴海、豫北、宛東、淮海戰役,做到一個上校參謀還是有希望的。

不過要是孫德勝沒有死也沒有受傷的參加了後面的所有戰役,授銜絕對妥妥的大校,要不是沒有準將甚至給個准將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55年授勳的時候,授勳人數除了步兵就是騎兵,炮兵空軍啥的都往後排了,像許世友最早也是騎兵師出身的,並且騎兵最大規模的時候也是有著近20個師,所以我認為以孫德勝的資歷混個上校是沒問題的。


大思糊


《亮劍》中,騎兵連,是李雲龍花重金打造的特戰兵種,孫德勝,也是李雲龍用5挺歪把子機槍換來的,這個代價非常大。

儘管歪把子機槍,發射時需要副手拿把刷子不停地給5發彈夾上的子彈刷油,否則,機槍就會有卡彈卡殼之虞,美軍眼裡的一把渣子槍械,但在土八路眼中可是寶貝疙瘩。



當時,為了繳獲一挺歪把子機槍,需要八路軍付出許多戰士的生命代價,一個連才能裝備1挺歪把子機槍,5挺歪把子機槍換孫德勝,可見李雲龍對孫德勝的期待。

孫德勝,沒有辜負李雲龍的期待,將騎兵連打造成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一支嗷嗷叫,充滿狼性的騎兵連,李雲龍手中的一張王牌,關鍵時刻,成了戰場上的中流砥柱。


倘若沒有孫德勝的騎兵連,在反掃蕩中突出了日軍的重重包圍圈,李雲龍的命就懸了。

最終,孫德勝的騎兵連全軍覆沒,但全體官兵死得其所,沒有一個是慫貨,予以了日軍騎兵以極大殺傷,掩護了團長和政委的順利突圍。

由於,國內軍隊機械化程度不高,在平原作戰時,非常重視騎兵的作用,李雲龍儘管只是個團長,軍隊內中級指揮官,但卻極富戰略眼光,可以說《亮劍》中,倘若沒有孫德勝的騎兵連,李雲龍絕難突出日軍的鐵壁圍合。



即使建國後,我軍依然在發展騎兵部隊,保有12個騎兵師,所以《亮劍》中的孫德勝倘若並未戰歿,繼續擔任八路軍和解放軍騎兵指揮官,估計起碼能晉升到騎兵營長,也非常有可能擔任騎兵團長。

參照李雲龍在解放戰爭中,成為華野即後來的第三野戰軍師長、解放後的福建軍區代軍長、軍長,最有可能孫德勝將成為騎兵團長。


軍銜評估,以1952年在軍內的職務為主要參考依據,孫德勝最有可能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校騎兵團長。

當然,也不排除孫德勝僅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少校騎兵營長,或中校騎兵副團長。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騎兵連長的事蹟令人感動,《亮劍》中的影片章節看了,連日本鬼子騎兵都被孫連長全連壯烈、斷臂就義之舉所震撼,給予禮葬!

至於騎兵連長若不死,今後在八路軍中會提撥到哪一級?這個不好說。

部隊提撥幹部也是有一定之規的。一是要有文化素質,學歷,八路軍軍中窮人多,不識字多,當然有學歷是優先的。政委趙鋼就是燕京大學畢業。二是忠誠黨、忠誠事業。三是軍事技術好,不怕苦,不怕死,敢於犧牲。

《亮劍》中的騎兵連長孫得生,在提幹的三條中,佔了兩條(忠誠黨和事業,軍事過硬敢於獻身),所缺的是文化素質(學識、領導謀略)。所以,愚以為,孫連長可做到營級指揮員。因為營以下軍官更多的是執行戰鬥任務,而團以上的軍官更多的是制定作戰方針和執行作戰任務,團長以上的軍官要有重要的領導謀略及才能。

綜上,孫連長幹得好的話,做到正營或團的副職。




東之水32552593


首先說,在抗戰乃至到解放戰爭時期,騎兵還真是我軍的寶貝疙瘩,在一些運動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呢孫連長和他的騎兵連在李雲龍看來都是壓箱底的寶貝,當時在華中的新四軍,比如彭雪楓師,也有一支非常寶貝的騎兵部隊。我軍使用騎兵的歷史也蠻悠久的,包括建國後的幾次閱兵也曾出現過騎兵方陣,但隨著軍事現代化和機械化的發展,騎兵部隊陸續退出現役,據說現在在甘肅還有最後一支騎兵連隊。

其次,不能不說,獨立團的每個兵的身上都帶有鮮明的李雲龍的性格,天不怕地不怕,敢於亮劍,騎兵連全連上下也毫不遜色,身上充滿了李雲龍那種桀驁不馴的混不吝勁頭,從孫連長全連下馬提著馬刀也要參加戰鬥,衝著李雲龍哭訴:“就連炊事班的大廚也來嘲笑我們”,直到左臂被砍斷,仍然率領全連剩餘的戰士,催動戰馬衝向敵陣,戰鬥到最後一刻。這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戰鬥到底的亮劍精神,有這種精神,我們就能挺過8年抗戰,趕走帝國列強,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祖國。

再次,如果孫連長沒有犧牲,以騎兵部隊在我軍的重要地位,他應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當然也得說,騎兵戰士比步兵或者炮兵,犧牲的概率要大很多。個人覺得,經過抗戰勝利,再到解放戰爭,孫連長至少可以晉升到團級幹部,要升到師長,略微有點懸。因為如果仍然停留在獨立團和後來升級的中野(華野)二師這個單位裡的話,那基本上還是挺難的。因為我們看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其實李雲龍的晉升速度也不快,雖然他很能打,但是從抗戰時期的老資格團長,淮海戰役前後他也不過是個師長,渡江之後才升了副軍長(代理軍長),算算也才升了一級,勉強算兩級……那本來就比李雲龍低兩級的孫連長,就算他也升兩級,那也不過是個正團,到副師或正師的難度極大。

最後我們還得看1955年的大授銜,當時受到蘇聯顧問“壓縮將級軍官規模”和“儘量壓低基準軍銜”的思路的影響,相當一部分軍長只授了少將,包括亮劍的鐵三角李雲龍、丁偉和孔捷,而大部分師長原本的基準軍銜是少將,也因此被壓到了大校。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孫連長如果堅持到解放之後,仍然留在軍中,最可能的職位應該是上校團長或者大校師長。


搬不動的小強


《亮劍》中騎兵連長孫德勝的設定是,原石友三部,石友三投靠日本人後因不願做漢奸,先投新一團丁偉,後被李雲龍以5挺機槍換回獨立團,創建並任騎兵連連長。於1942年岡村寧次對晉中發動大規模掃蕩中,被日本騎兵聯隊包圍並全軍覆沒,壯烈戰死。

背景介紹完,我們看看現實中八路軍建制騎兵部隊主官,建國後授銜情況,並做為參考設想孫德勝沒有犧牲的話,在建國後可以授予什麼職務。

曾玉良,1940年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團長,1943年犧牲。(後兩位都是曾玉良的搭檔)

周純麟,1941年任新四軍騎兵團團長,55年授少將。

況玉純,任一二九師騎兵團團長,55年授少將。

55年授銜有個標準“紅軍不下校、八路不上將”,指紅軍時期入伍的,授銜不能低於少校;1937年後入伍的,授銜時不能授將官。上述三位都是紅軍時期入伍,所以55年授予少將軍銜。

而相對應的,抗日期間連級幹部,按正常情況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之後,基本可以升到團職。而55年授銜本來就偏低,正團職應當可以授予中校,副師、準師職(上校)。當時還存在正營(大尉)、正師(大校)兩級。

如果孫德勝能在55年授銜,穿上開國中校服,大概就是下面這樣。


河東三叔


壯烈地死在最後一場戰役裡,是一個鐵血軍人的最好歸宿!

(孫德勝的最後一次衝鋒)

孫德勝這個角色之所以雋永,就是因為在反掃蕩戰役裡為了掩護李雲龍主力部隊撤離,遭遇鬼子的騎兵聯隊,而騎兵連全軍覆沒。孫德勝在被日軍砍斷手臂之後,仍然舉起鋼刀,最後一次喊起了“騎兵連,進攻!”那個場面不但徹底征服了電視裡的日本騎兵,也深深震撼了電視機前的所有觀眾。

他犧牲了,但是精神永存。騎兵連覆沒了,而他如何得以獨存?所以我們再去討論英雄活下來後肩膀上的芝麻綠豆的事情,對於英雄就是一種無情的傷害。

(騎兵連,進攻)

其實反掃蕩期間,特別是晉西北的山區,一個非主力團的並無編制的自己自足的獨立團養一個騎兵連,那個困難程度是很難想象的。而最終即便孫德勝和他的戰士們能夠存活下來,他們幾乎也是要失去戰馬,重新成為靠腳板的步兵。而孫德勝的遭遇其實就是我軍騎兵部隊的一個縮影。建立然後失去,騎兵嬌貴,戰鬥力強,往往也最容易折損。整個抗戰期間,僅有新四軍重建軍部之後彭雪楓的四師騎兵團得以存活,而真正把這支部隊帶上路子的,就是後來的開國少將周純麟。


(雖然石友三對孫德勝有恩,但是要他做漢奸,堅決不幹)

但是大家別忘記了,周純麟可是湖北麻城人,1928年就參加革命了,參加過長征和西路軍,而孫德勝之前是石友三的部下,1938年以後才參加的八路軍,還是在新一團這種自給自足的非在編的部隊裡當的大頭兵,後來被李雲龍用五挺機槍跟丁偉換回來的。

所以孫德勝的原型應該是我軍建軍以來所有沒有走到最後的犧牲的騎兵部隊的指戰人員。而周純麟少將的軍功章應該有無數個孫德勝這樣的軍人一半。

(周純麟少將)

而在抗戰期間,我軍的騎兵數量很少,所以不大可能參與重大的戰役級戰爭。所以如果繼續保持騎兵建制,孫德勝應該不會有太多展現自己的機會,而等到解放戰爭期間,相對而言騎兵在機械化部隊的比較下又開始失去了其戰場優勢,逐漸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以至於現在的騎兵部隊更多的是象徵性意義上的留存。

如此看來,孫德勝如此英雄氣的戰士,最好的結局就是那場戰鬥,以一個騎兵連勇敢面對敵人一個騎兵聯隊,戰至最後一人。雖然實力懸殊,然勇於亮劍,徹底在精神和意志上打敗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